《大清兴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兴衰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641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阳,李自成同学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
  1643年(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在造反工作中,李自成同学屡败屡战,很有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但从他的简历来看,除此之外也基本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一直被明朝正规军打得像个孙子一样,好几次差点被歼灭,能活下来还多亏了满清经常跑过来抢劫。
  现在到了决定天下的时候,造反当流寇,李自成行,搞内政军事,李自成完全抓瞎。
  分析一下李自成的团队,不妨跟朱元璋的团队做一下比较,朱元璋团队武将有徐达李文忠这样的统帅才能的人,下面有猛将无数;文官有刘基李善长这样的大才,李善长一早就提出了正确的方针:高筑墙 广纳粮 缓称王。不断积蓄实力,由小做大。朱元璋的成功可谓水到渠成,他的成功是看的见的,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李自成的团队,武将方面,明显缺乏徐达那样的统帅,而猛将倒是有刘宗敏等几人。对于文官方面,李自成团队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有些名气就是牛金星和宋献策,牛金星不过是个因为骂亲家扒灰而遭诬陷获罪后,被迫参加起义的举人。宋献策,是个江湖术士。
  大部分有实力的官都在给明朝效力呢。元代那时候汉人基本做不了官,所以朱元璋手上的是大才,李自成手上的谋士,大部分都是明朝科举淘汰下来的一批货色。
  虽然后世对于八股文选拔人才基本是讽刺,就像对现在的高考一样,但不可否认,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要相信能考上全国前几百名的绝对要比落榜生更有前途。
  拜李自成团队的水平底下所赐,在争夺天下这个事情上,李自成从陕西开始就开始他的五大昏招:
  他的第一个昏招是三个月就从陕西打到北京,基本上谈不上根据地的建设,也没有重兵占领关键位置,也没有建立税收制度,也没有稳定的粮饷来源。
  战略上犯了错误,不过没关系,只要能稳住阵脚,事情可以有挽回的余地。
  他很快犯下了第二个昏招:崇祯皇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没钱,李自成进京之后本来想发点财的。
  造反发财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谁跟着你混。
  问题是当大顺军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的时候,失望至极。于是这时候不知道谁出了馊主意,让李自成发布了追赃助饷的命令。
  这个命令,是很不讲规矩的,李自成进北京是明朝官吏开的城门,怎么也算有功劳的。当务之急是稳定政权。可惜李自成实在没有政权意识。李自成的这个政策算是把自己算是推到了官僚的对立面。
  我们要相信,虽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
  但是在封建时代,大字不识的人,是搞不好国家建设的。要想搞好国家建设,还是得靠懂知识的官僚。所以官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李自成的队伍里面缺的就是这样的人。
  李自成追赃助饷这个昏招出了也没关系,毕竟明朝官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要有秩序的追赃,那也可以暂时解决问题,李自成一开始对追赃助饷这个政策还是很谨慎的,确定对当官的按品级追赃,对乡绅无定数,举人可以免掉,如果这个政策能够按照秩序搞,我觉得也不是问题,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嘛。
  然而他又犯了第三个昏招:容许军纪败坏。
  入城时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当农民军开始追赃助饷的时候,北京城就完全是恐怖主义了。有些政策制定的时候是好的,实行起来的时候往往是疯狂的。
  对于一直处于最底层的流民士兵来讲,当有了权力的时候,他们发现发财是这么容易,他们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马路上车子翻车村民一哄而入抢夺财产,这些最底层的士兵看到这么多的财富,只会陷入一个状态:疯狂。
  疯狂,加上京师新破,就容易变得混乱,混乱就没有秩序,一旦没有秩序,无业游民加上兵痞,这种情况已经分不清谁是官谁是百姓,当官的固然遭殃,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百姓中被严刑拷打折磨致死的也不会在少数,什么抢劫淫乱都出来了。仅安福胡同一地,一夜间被凌辱致死的妇女就有三百多人。
  “甲申国难”,国难始于闯王,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后世多骂李自成为闯贼,由此观之,该骂也!
  第四个昏招,文臣忙着那里大兴“文治”,出题定格,举行大考,为新朝“求贤纳士”。顺天府儒生纷纷报名考试,顺便说一句,有少少倒霉的,由于衣冠鲜亮,被兵士捉去拷掠求银。武将们都是大老粗,造成了北京的恐怖主义也就罢了,文臣们读过圣贤书的也不制止这种情况。
  有了以上几个昏招的折腾,大顺政权就还剩一口气。追赃助饷,得罪了一大批人,只要不得罪实权派,可能这口气还缓的过来。
  但是李自成团队唯恐死的不够快,于是老李同志很快搞出第五个昏招,抓了吴三桂老子抄了吴三桂家也就算了,还纵容手下霸占了吴三桂的妻妾。
  这下彻底就没气了。
  读书人都注重“以史为鉴”(所以之前投降的也比较迅速),明朝之前,“天下大乱”大抵有九次:秦末农民起义、新末农民起义、东汉末黄巾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安史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北宋末金人入侵、元末农民起义。成就了刘邦刘秀朱元璋,但也出了流寇型的张角、黄巢、安禄山等。
  李自成的政策完全没有“开国气象”。自汤武开启革命的先河以来,凡是志在夺天下者所采取的建立稳固政权、团结各方力量、争取民心归属的政策,因为李自成的短视,这样的政策基本上就没制定或者名存实无。
  所以在李自成出了这些昏招以后,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认为李自成会成为刘邦、刘秀、李渊或者朱元璋这样的人。
  要明白,谁都不会愿意跟着一个流寇混的。
  所以到手的江山,基本上就这么断送了。###第5章 诡计
  吴三桂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后,本意想让李自成有点忌讳之心,多增加点筹码,如果李自成识趣,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就该礼敬于他(不过归还家产和爱妾,至多再补偿点官爵和银子而已)。
  此时只要李自成能够诚心诚意的招降,表现出一点开国之君的大度,吴三桂未必不会回心转意,毕竟现在吴三桂面临的形式非常险恶。
  北京城里出现的情况,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敌意。李自成这时候若能让吴三桂感觉到一些希望,那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
  李自成也意识到对吴三桂还是要以招抚为主,于是他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吴襄并派出使者带着吴襄的第二封书信以及四万白银到山海关去抚慰吴三桂。
  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是因为短视,继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李自成让部将白广恩率领约两万人的部队增援唐通,以遏制吴三桂。
  对于这种招抚敌将,要么就不要派一兵一卒以安吴三桂之心,要么就派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来迫使吴三桂就范,就算吴三桂不就范也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快速消灭吴三桂。
  李自成派了两万军队,既威胁不了吴三桂,更把吴三桂的最后一点对李自成的信心摧毁。
  此时吴三桂就显示出比李自成高明得多的政治家水准,他首先不拿白不拿地拿了李自成的银子,然后为了洗刷自己曾经准备投降李自成的事实,吴三桂在唐通和另外两个大顺朝文武官员的面举行了一场非常具有水准的“演出”,吴三桂破口大骂自己的父亲助逆,声称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坚决和他父亲划清界线,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改变中国历史的山海关战役即将拉开战幕。
  李自成招抚不成,那就开打吧。
  李自成这个时候是有自信的,现在他有大军十几万,刚刚一路打进北京,士气正旺,追赃助饷之后后勤补给也很有优势。吴三桂总共只有4万,就地防御,后勤补给基本属于坐吃山空。
  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和权将军刘宗敏率兵十万向山海关进发,顺便把吴三桂的老子也带上了。
  李自成也没太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一路上慢慢悠悠。
  吴三桂这边在干嘛呢?
  李自成十万大军加上唐通的,可不是闹着玩的,该演的戏都演完了,但是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时候吴三桂的动作要比李自成快得多,在李自成还在做一举歼灭吴三桂的大梦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了,他做了四个事情。
  事实证明这四个事对于山海关之战的走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做好防御:把防御线向西推进到山海关前的石河西和永平一带,后世军事家把这种战术称之为以空间换时间。
  2、麻痹对手:提出更具体的投降条件,譬如要面见明太子朱慈烺等等,表示出自己想谈判的诚意,继续去和李自成进行谈判,麻痹麻痹李自成,迟滞大顺军的进攻步伐。300年后李云龙也是这么忽悠楚云飞的。
  3、搞舆论:派人去北京及周边地区煽动北京降臣为崇祯服丧,并散布自己为了替崇祯复仇,已经与满清联合要与大顺军决战的谣言,试探各个阶层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反应。谣言散布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令吴三桂满意的。李自成集团压根就没有任何反应,而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对联合满清也没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异议,但对给崇祯复仇的口号却表现出了相当的支持,并在京城里掀起了一股反大顺政权的暗潮。不少地方贴出了有“明朝气数未尽,人思效忠”等语的大字报。
  4、借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侦察活动后,获得的信息是大部分人对向他满清借兵的流言并不怎么反感,支持为崇祯复仇,吴三桂于是决心向满清借兵,四月九号吴三桂派人给多尔衮送信。
  多尔衮,时任满清的摄政王,相当于大清朝的总理,还兼任军委主席,这个人是一个猛人,如果吴三桂不是遇到他,甚至有可能实现借兵平叛的战略。
  可惜面对一个猛人,吴三桂的那点小九九那是没有用的。
  拜各种秘史所赐,大家对多尔衮估计比我清楚的多,在这个大战之前,我们先看看正史上多尔衮同志的简历:
  多尔衮,男,1612出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努尔哈赤1626年死的时候,让年仅14岁的多尔衮掌握正白旗。所谓八旗,每300人为1牛录,5 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固山就是一旗设一个旗主,一个旗最少就是7500人。
  多尔衮少年时多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机警”)之号。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事,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一战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
  多尔衮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坚决走在战斗的最前线。
  他是通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奠定他在骁勇善战的满清贵族中的地位的。
  而且这还不是他可怕的地方,他最可怕的在于他的战略眼光:
  他提出过一条对明“残毁”战略,这个战略让大明朝痛苦不堪。
  事情是这样子的,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就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秋收的时候深入明境,围困燕京围城打援,消耗大明朝的国力。
  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比如多次在大明朝要把农民军给干掉的时候,给大明朝捅刀子。
  有一次直接绕到了北京,结果还导致袁崇焕最后给崇祯给干掉了。
  后世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意思就是满族自己评价他在建国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吴三桂遇到的就是这么个对手。
  相比李自成集团的麻木,多尔衮则很快把大顺军作为他们日后强劲的对手,因此多尔衮四月初九日“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开始南下。
  多尔衮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大顺军进逼北京,也不知道北京被攻陷崇祯身亡的消息,还准备与大顺军联合攻打北京捞点好处,或者先于大顺军包围北京。四月十一日,清军越过辽河,随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身亡。
  面对这个情况,作为一个主帅,多尔衮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满清就这么点家当,如果搞砸了就彻底over了。
  但是洪承畴对农民军非常了解,在他看来,农民军声势很大,但是那时候真刀真枪干过,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满洲骑兵的。所以著名汉奸洪承畴极力主张马上入关,与大顺军决战。
  多尔衮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取道内蒙,走喜峰口、墙子岭一带入关攻打北京,要说明的是,这是清军入侵中原的老路。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的信使在翁后遇到多尔衮大军,传达了吴三桂借兵的意图。
  不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立场是相当鲜明的
  他在信中称满清为“北朝”,自称“我国”,官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并声明是“求助”:先叙叙交情,打仗也是一种交情,打了几十年好歹也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