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入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惊雷入汉- 第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可怕的是这些世家大族遍布中原大地各处,真要是与司马氏划清了界限,整个中原岂不是风声鹤唳?
“晋公筹划已久,此时放弃实是困难,只是燃眉之急不解,一切皆是无从谈起啊!”张华语重心长,力劝司马炎决定迁都。
一方是自己筹划许久的称帝开国的大业,一方是内忧外患的现况,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难之下,司马炎权衡半晌还是没有决定,心中煎熬可想而知。内部各方势力的支持是司马氏立足曹魏政权顶峰的关键,失去了这些家族的支持,还如何称帝?
这些人脸色一变就是大魏的忠臣,尝到甜头便是大晋的开国之臣!当司马氏的威望和权势无法维持稳定之刻,司马炎这个家族带头人,只能被人左右罢了。
“背国之贼,本公已经尽数处置,难道不足以震慑宵小么?”司马炎幽幽叹道,仍是抱着一丝希望看着张华。
张华心中一痛,自己拼着粉身碎骨来到晋公府邸,也知道这一行有多困难。但司马炎如此瞻前顾后,倒是让事情变得无比的艰难了。其实以人之常情度之,若非是两难的抉择,司马炎也是个爽快利落的家伙。
偏偏一生的欲望和野心要实现之时,就出了这么大的岔子,谁又会甘心呢?
“连连战败,蜀人逼近,若想荡平内患,还须有遏制蜀人的方法,如此还可渐渐抚平人心。否则么……恐怕无济于事啊……”张华身为当今曹魏第一智者,对于朝中文武的状况也有自己的了解,能够抵挡姜维等人的将才,怎会是那般好寻的?
别的不说,若是有两个杜预在,杜预的宛城军又怎会被困住呢?说到底杜预勉力支撑难能可贵,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一个杜预如何同时与姜维,刘禅,羊祜这三大用兵高手抗衡?
不知为何,这个时候司马炎却是想起了王基这名老将。无论局势如何不利,无论蜀人如何强盛,王基身为一代宿将总是能够在危急之时力挽狂澜。就算蜀汉大军包围建业,也是拿着老者没有任何办法。
偏偏是朝中内斗,各个势力互相倾轧,导致王基心灰意冷,一死明志。当时曹魏还有些许名将在,到还不显得如何。时过境迁,当杜预等人难以抵挡蜀军时,对于王基这百战百胜的老者,相信热切怀念的并非司马炎一人。
司马炎双眼通红,面目发怔道:“外无良将,内无贤臣,难道这大好河山,真的要拱手让给蜀人不成?”
心中一酸,几滴眼泪落下,美梦成空,基业被毁,眼下的司马炎虽然是晋公。可对于曹魏这个国家,早就看成了自己的私有之物,所差的不过是一个名分罢了。偏偏就是一个名分,要经历千辛万苦,最后偏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华也是跟着心痛,想当初若是自己不顾裴秀的阻止,揭穿潘岳的事情,是否今天的一切都会不同?一时的犹豫,一时的怯懦,带了的是无法挽回的苦痛。曾经的已经过去,眼下的不会重演,鼓起勇气,张华跪地道:“微臣有一策或许可用,只是看晋公是否有壮士割腕之决心!”
司马炎眼中布满血丝,看着张华缓缓的道:“茂先快讲!”
“微臣斗胆探问一句,晋公迟迟不愿做决定,可是与各大世家达成了开辟新朝的意向!”张华一头磕在地上,无畏的声音有了一丝颤抖,这话说出来不仅对于曹魏是大不敬,对于司马炎而言同样如此。
今日司马炎的答复或许成为他日的口实,这句话问出,便是杀身之祸!
猛吸了几口气,连续倒退数步,司马炎一脸阴晴不定的看着张华,无数想法闪过脑海之内。
“不错,正是!”强压紧张的情绪,司马炎应允了张华的话语。私底下与各大世家首脑谋划时并不觉得如何,而今在正式的场合公开承认,哪怕只是自己和张华两人在场,也是无比的压抑和沉重。
张华心中早有了答案,但听到司马炎亲口承认,仍然是身躯一震。半晌方才平复了心绪,缓缓的道:“晋公要成事,必要建立无比的威望,眼下并非是好时机。”
“哦?茂先是反对了!”司马炎亲口应允之后,人已经变得十分敏感,今日张华若是一心站在自己这一边,尽心竭力的做心腹谋臣还好说。一旦张华有丝毫的迟疑与抵触,等待张华的必然是死亡!
“微臣并不是反对,只是请晋公深思,眼下的形势即便是击退了蜀军,人心躁动之下,难道原本支持晋公之人,还会保持忠心么!”张华先澄清了自己的立场,随即又提出了问题。
蜀军杀来,魏国内部的文武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就算蜀军退走了,大环境也与之前的魏国截然不同。此一时彼一时,环境的变化造就形势的转变,人心难道不变?
连自己的老丈人都跑路去了蜀汉,谁不人人自危?就算是和平了,一旦称帝带来的动乱,也是需要的考虑的。
司马炎脸色稍微缓和一些道:“以茂先之见,眼下应当如何?”
张华暗自松了一口气道:“眼下只有两条路走,一者,聚集全国之力,誓保许都与蜀人决一死战!二者,留大将固守许都,晋公携群臣往邺城屯驻,凭黄河为守!”




第二百三十三章 风波再起(下)
“哦?”司马炎听出其中的蹊跷,又是开始了踌躇。张华的两条路很是实际,聚集全国的力量与蜀军决战,自然有其好处。首先便可借着这聚集兵力的大好时机收买人心,震慑宵小,同时肃清一些立场松动之辈。
蜀军虽然强盛,可宛城有杜预牵制,小沛有胡广固守,汝南也有人马屯驻。各处魏军兵力不多,但足以牵制部分蜀军。徐州之乱自有青州人马可以协助抵御,倒也不是什么燃眉之急。
重兵聚集在许昌,雷霆一击与刘禅决战,蜀军无法拿出全力,魏军并非是没有胜机。两下对决象征自己与刘禅的直接较量,一旦获胜,不仅是蜀人退却,更是让自己的威望猛涨,大有机会一举达到称帝的目标!
张华提出的第二项提议,也是暗藏玄机。中原世家若是不可靠,大可以留下兵力在各地重镇牵制蜀军,自己带着忠心之辈扎根河北。就算中原覆灭,也有黄河作为屏障抵御蜀汉。
虽然失去了中原,但保住河北如果能够好生的治理,以自己的年纪,反攻中原也不是没有机会的。毕竟姜维和刘禅年事已高,空耗岁月,也是比不过自己的。而且刘禅那边方把自己的小儿子襄王派去了南方,这太子与襄王的矛盾在刘禅死后说不定就此爆发。
关键的是,张华是让自己前往邺城,没有提及眼下魏国的正牌皇帝曹奂。若是把曹奂留在许昌给蜀军收拾,魏国等若是帝位空悬。国不可一日无君,届时是捧一个傀儡皇帝上台,还是自己亲自上台,那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
两种抉择各有各的好处,却也各有各的风险。与蜀军决战战胜了一切好说,战败了又当如何?退守河北之地,若是仍然无法抵御蜀军的侵入,自己岂非是亡国罪人?
权衡利弊,又要照顾自身的利益,张华的计策出的高明,但并非十全十美。毕竟曹魏的力量已经衰败,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最终司马炎还是决定采纳张华的建议,被动/迁都。被动/迁都的意思就是在许昌与蜀军决一死战!战败了还可以退保河北,失去了许昌失去了魏帝曹奂,对司马氏的影响便不如主动、迁都造成的影响范围那么广大了。
司马氏经营多年,自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如果不是称帝一事牵连甚广,司马氏根本不需要如此的费心劳力。
决战的旨意传了下去,不是用晋公司马炎的名义而是用了魏国皇帝曹奂的名义。圣旨一出,各地兵马钱粮开始频繁调动。郡县之内兵力不足的需要强行征募百姓凑数,钱粮不够的只能挨家挨户的搜刮,就算是富人豪族也是毫不例外。
决战许昌事关整个魏国的生死存亡,富豪之家多有钱粮仆役,这个时候不捐出来,难道是想支援蜀人?当富豪之家也遭到了与贫民百姓的同等遭遇,民间的怨言便更甚了。
这样的结果,在张华的意料之内。张华忠公爱国,却不一定爱民,就算爱民,这个时候不这样做,又哪来的兵员钱粮?作为最下层的百姓可以被统治者爱护,但当与其他阶层比较时,自然是被“牺牲”的一方了。
国家诚然靠着底层百姓支撑,可国家的上层从不是这些人决定的。为了魏国的最后一战,这个时候张华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兵员和劳役源源不绝送往许昌,许昌城内更是一派壮烈的气氛。豪族世家在软硬兼施的政策下不得不送出了大量的仆役与财富。往日里一个个炫耀财富,奢靡成风,这个时候想装穷也是无从装起。
一队队的魏兵巡视街头,接着决战的当口城中的言论,消息的传递都被司马炎控制起来。
烟尘滚滚,人声鼎沸,繁华的许昌转而像是一个巨大的集市,大量的人员与货车涌入城中,瞬间胀满了许昌城!
司马炎与张华每日在府邸之内商讨各类事宜,几乎是寸步不离,朝中文武也是往来不断,无论是心中抱有何种想法,对于司马炎敢于决战的气魄都是无比的钦佩!
兵员逐渐的到位,新兵老兵参差不齐,各方将领紧锣密鼓的操练军卒,却还是有一个缺陷,那便是还没有一个主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眼下的曹魏更是如此。
如此大的动作让在各地作战的蜀军也是深为重视,许昌在短短一月之中便聚集了二十五万的兵力,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蜀军的兵力不足以攻入宛城,也经不起大量的消耗,尤其是许昌魏军飞速膨胀之后,刘禅也好,姜维也罢,都不赞成强攻宛城的做法。
宛城守将乃是杜预,就算不攻城,又不能放任不管。要知道城中的魏军还有五六万人,城外如果不留下十万蜀军,甚至更多的兵力,就算是姜维和刘禅,羊祜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困住杜预。
可留下超过十万的兵力之后,又拿什么应付许昌的司马炎?
张华不愧是司马昭倚重的智者,早已洞悉了蜀军的尴尬。蜀军战力奇强,兵力也是不少,但同时在各条战线作战,兵力难免就变得单薄了。这还是那个老问题,当年的蜀汉最理想的状态是分两路进兵,一路出川,一路出荆州,而江南乃是东吴负责的部分。
而今蜀汉吞并了东吴,虽然大肆发兵,但顾及国内的生产,后劲儿自然不足了。若是许昌一线早就有二三十万的魏军,蜀军也不会选择这一侧重点突破吧……
胡奋的病情很是严重,很快被送到了许昌治疗。司马炎率领文武亲自出城迎接胡奋,直接送到了晋公府邸休养。这不是胡奋第一次进入晋公府邸休养,但司马炎的态度让胡氏还是感恩涕零。
江夏魏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也传了回来,除了赵诱不知所踪之外,余下的魏兵魏将皆是战死。数万魏军精锐就此覆灭,又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好在寿春的蜀军也是消耗不少,驻守在寿春暂时没了继续北上的能力。
蜀军休整,魏军不敢有丝毫携带。胡奋派遣大将石崇,石枭率领两万人马进入徐州支援下邳,稳住东方的形势,自己在小沛纠集了三四万人时刻准备应付寿春的蜀军。
同时汝南的魏军也整装待发,随时准备牵制寿春的蜀军,为正面小沛守军减轻压力。
司马炎的决心显现在世人眼前,一些对于司马氏颇有怨言的人,此时也是力挺司马氏的决战之意。面对魏国的强势挑衅,蜀汉一方也是压力倍增。
本次北伐蜀汉凯歌连奏,占据了无数领土,这般的顺利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可也有头疼之处。
魏军在许昌大肆宣扬决战的论调,和蜀军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蜀军本就没有进入许昌地面的意思,魏军在许昌的重兵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若魏军出了许昌,来救援宛城,对于蜀汉来说便要面临一场决战了。
半生戎马,刘禅对于大战并不陌生,从一个菜鸟到如今颇具韬略的皇帝,刘禅自信除了杜预之外,魏国并没有能够与自己抗衡的人物。更何况还有姜维,羊祜,何攀这样的智者出谋划策,纵然魏国有数十万大军,也未必是如何可怕。
只是川中传回的消息让自己不得安宁。文立的心腹文仲,也是呼雷阙的干吏,本应在南阳地区,却是死在了川中成都附近!
呼雷阙的成员竟然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其中的意义绝不简单!这代表着这支刘禅亲自统领的特殊部队中,竟然有人擅自动用皇家的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刘禅暴怒无比,立即派人入川详细调查此事!
同时呼雷阙内部更是展开了大规模的肃清行动,根据文仲以及另一名死去的乎雷阙成员的身份,展开一张密集的关系网,从而展开了调查工作。作为核心人物的文立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作为与刘禅共同患难的文立,刘禅虽然不满其干涉皇室之事,却也是抱以理解。毕竟太子治理川中声名不差,朝中群臣支持太子也是无可厚非的。历朝历代均是免不了这一关,想不到自己也要面临这巨大的困难了。
不过呼雷阙是执行自己意志的最佳工具,绝不容他人染指,若是文立敢越权行事,刘禅绝对不会轻饶。
目光转回川中,一场波澜再兴……




第二百三十四章 事难两全(上)
跟着李密,杜毗,许镇三人调查了许久,文立总算是放下心来。文仲之死虽然让自己有了嫌疑,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文仲擅自离开南阳是自己的指使。就算陛下有了疑心,但没有证据,自己这条性命总算是保住的。

案件涉及呼雷阙的组织运行,也涉及到了皇室的权威,李密这般老谋深算的人物也是倍感头疼。文仲的往来行踪无从稽考,又没有调动的文书命令,文仲尸身之上更是没有任何能够证明事情来由的证物,这如何破案?

文仲为何出现在成都,又为何被人杀害,又是被谁所杀?这一切都是个迷,无从破解。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留守成都的文武百官皆是各自议论纷纷。这事情牵扯到了呼雷阙内部的乱子,又和人命扯上了干系,一旦水落石出,必然是滔天巨浪!陛下的手段众人是见识过的,除了发表了些许言论,众人都是各行其是,不敢置身其中。

呼雷阙执事文立也成为了嫌疑之人,文立掌握情报数不胜数,虽然陛下没有下令禁止文立的活动范围。可文立的职权早给了何攀,有了文仲事件之后,文立每日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