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政在空间里拿出一大堆的油盐酱醋、面条面粉、鳐柱干鲍、西餐酱料备用,还弄了一些深海冰鲜和十几斤深海大虾放在冻柜里,一截大鳕鱼段估计是超市的镇店之宝,告诉奶奶这是南城的朋友发来的。
刘德厚要值班到大年三十下午,陈小美只好等他一起放假。刘老中医两口子早就急不可待想来陈村,陈老爷子在电话里的描述已经把他馋透,为了等小竹才迟迟没有来陈村。大年二十五,小竹补课结束,一大早,刘老中医两口子就来到刘德厚家,准备下乡。刘德厚每天去企业团拜,一天几个单位,弄得一餐饭都吃不完整,黄成龙跟着团团转,抽点时间送老的小的都做不到。只好让陈维政去接。
陈维政也想去市里买些过年的东西,一早出发。
来到市委宿舍大院,车刚停稳,两老一小就冲了出来,跟在后面的陈小美一脸苦笑,跟陈维政打个招呼,然后介绍两位老人。要陈维政称呼他们为“刘爷爷、刘奶奶。”两位老人很满意。
刘大中医坐在前排,两位老少女士坐后排,他们的随身行李全部堆在后排座上。打开后尾箱,开始往里面填充物品。
糖烟酒三样,已经堆了大半的尾箱空间,干货曰杂又把剩下的空间填满。当看到陈小美又拿出一大包烟花爆竹时,陈维政开始怀念南城的那辆探索者三,过年了,不知道区杰怎么样了!。
当两位女士的脚下身边后背都堆满了物品时,陈维政终于结束了疯狂大搬运,开车离开大院,大院门卫暗想:二十六号车重出江湖,这回轮到谁家!
在市里没有做任何停留,一来是两位老人下乡之心急切,二来是车内太满放不下东西。不到一个小时,车子开进陈村。一路上,刘老爷子象个好奇的孩子,东问西问,问到后排的小竹偷偷的笑,惊讶她爷爷居然这般的天真。
进到院子停下车,刘老爷子的惊讶和好问达到了顶峰,噼里吧拉连续几个问题,陈维政还没来得及回答,陈老爷子迎了出来。
从货物堆里把自己弄出来,小竹跟外公外婆打了招呼,问小松在哪。外婆说,在你大哥书房。小竹说,就会玩游戏,也不知道下来搬东西。
一边的陈维政说,这点东西不用他来搬,你也不要上去吵他,打断他思路再接上麻烦。小竹惊讶地看着大哥,完全不能把大哥的描述跟自己心目中的小松联系起来。
“爷爷你陪刘爷爷进去坐,这些东西我来收拾。”陈维政跟陈老爷子说。
陈老爷子还没开口,刘老爷子来劲了:“你叫这陈老头子什么?”
“爷爷。”陈维政很肯定。
“你怎么能叫他爷爷!这不对啊!老陈头,你凭什么做人家爷爷?你就是个专业的外公,谁批准你做爷爷了?你做爷爷那我干吗去了?”刘老爷子的话,把大家都说乐了。
“这事讲究一个先来后到,我先来,所以就做爷爷,你后到,所以就是刘爷爷。”陈老爷子口气里那一个得意,估计给他个玉皇大帝也不换。
“为什么你会先到,我上哪去了?老太婆,我上哪去了?”刘老爷子气急败坏地问刘奶奶。
“元旦,单位组织海岛游,你旅游去了!叫你别去,你非要去,这回后悔了吧。”刘奶奶好静,不爱旅游,刘老爷子则不然,恨不得天天在外面呆着。
“单位组织!这单位也太扯了!不会选时间!乱来!把我的大孙子弄成陈老头的了!不行,我跟他们没完,过完年我不去看门诊了,天天在家呆,看谁还能跟我抢。”刘老爷子有时候有点不讲道理。
“老刘,这事你怪不了我们家老陈。”陈奶奶说。
“怎么不怪他,我就怪他,不就是早跑来几天嘛!”刘老爷子转过来跟陈维政说:“好孩子,咱们改,不叫他爷爷了,换我,叫他陈爷爷,爷爷给你改口费。”
笑得大家直打跌。连小竹都在一旁大叫“爷爷超级有材,外公拿出绝招。”
看来这一对老亲经常这样PK陈维政笑着站在一旁,不插嘴,这种乐子等闲看不到。
“也行。”陈老爷子同意了。顿时,场面变得很安静,大家都惊异的看着陈老爷子。
“就一个条件,老刘头你得改姓,小政姓陈,不能随便叫一个姓刘的人做爷爷。”这个建议相当雷人,看着眼睛瞪得象铜铃,张着嘴说不出话来的刘老爷子,大家都很想知道刘老爷子怎么对付。
“不行,要改也得他改。谁见过爷爷改姓来就孙子的!”果然,刘老爷子叫得有点狂乱。
“那不可能,人家小政家三代单传,陈家这一脉还得他传下去呢!”陈老爷子胜券在握,知道这场PK又赢了。
“改就改,反正我儿子孙子都有了,老刘家后继有人,我一个人改有什么了不起。”刘老爷子开始破釜沉舟。大家都惊出一脸的黑线。看来为了得到这个大孙子的称呼权,他也豁出去了。
“爷爷奶奶你们来了。”从屋门口传来一个声音。是小松。
“你不在看书吗?”小竹问。
“爷爷发飙了,吵醒了我。”小松说:“爷爷你说你要改姓?”
“是!”刘老爷子斩钉切铁。
“我不同意。”刘松照同学的意见也很明确。
“为什么?”刘老爷子很意外,他从来没有想过小孙子会参与他的意见,而且是反对意见。一时间找不出理由来跟孙子说什么。
“你成了表哥的爷爷,那我上哪找爷爷去?”刘松照的问题相当严峻。
全场人哈哈大笑,小竹向小松伸出大拇指,从来没想过小松会有这样的智慧。
刘老爷子一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为了对你作出补偿,我决定,在前面的菜地里,分出四分之一给你种药。”陈老爷子挟胜利之余风,开始指点江山。
“为什么给我四分之一,你种菜有四分之一就够了,你四分之一都用不上,就给你一个平米,种一棵豆,让你陪着你的豆,每天酸酸的来一段:种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要种珍贵药品,救死扶伤的,你知道吗?”看到铁艺栅栏里的半亩菜地,刘老爷子的心在颤抖。这一辈子他最想要的就是这么一块土地,种上自己喜欢的药材。这是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全家人都知道。陈老爷子一见老亲就逗了起来。果然,炮仗一点就炸。
“不行,我要留四分之三种菜,你那珍贵药种,四分之一就够了。”说话的是刘奶奶,天姓好静的她太爱这块菜地了,电话里听陈奶奶说起这块菜地心里就已经在计划怎么样种植,这回一听刘老爷子要霸占菜地,急了。
“为什么只能是四分之一?”刘老爷子知道老伴说话的份量,平时她都让着他,但一旦原则上的事他都听她的。
“种得少才显得更珍贵嘛。”刘奶奶如是说。
全场人全部黑线!
中餐后,四个老的开始打麻将,陈维政给他们弄出一台自动麻将机,把客厅的沙发往前移了移,誊出足够的空间做了一个棋牌室。
陈维政带着两个初中生去了河滩。
河滩边,有一排柳树,冬天里叶子都掉了,只留下一条条光溜溜下垂的枝条,在寒风里摇摆。河水很少,露出光光的河面,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布满河滩。转弯处,积水多了,成了一个小潭,很多冬归的候鸟在这里歇脚。
小竹感到风吹得人脸痛,裹了裹身上的大衣。看看大哥和小松,他们穿得很少,保暖内衣外就是一套薄薄的山寨李宁。脚下的运动鞋,标志的形状居于耐克和李宁之间,不知道是什么品牌。
大哥先动了,在岸上起步,轻松的跳到河滩的大石上,然后飞快的在石头上奔跑跳跃,准确的从一块石头上跳到另一块石头上,天然的石头,仿佛是一座天然的桥梁。一会儿,大哥跑了回来,让小松跑。小松的速度明显不如大哥,可也是一步不少的沿着大哥跑跳的路线行进,小松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敏捷了?看来在大哥这里的一段时间,小松有了脱胎换骨的进化!
晚餐后,小竹看到小松并没有马上开电脑玩游戏,而是陪外公在院子里散步,信口向外公请教一些古文字词句,有些内容已经远远超出初中的要求。小竹有点明白小松这段时间在陈村都干了些什么。
九点,往常是小松夜生活的开始,在这里,小松的活动安排是上床休息。小竹知道,如果小松保持这样,她全校第一名的宝座悬了,她感觉到压力。
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清晨,小松在门外叫“小竹小竹。”
小竹回答一声,钻出暖和的被窝。打开门,小松递过一杯水给她,说:“一口喝完这杯水,不要上厕所,换上运动衣和鞋子,下楼。快点!”
小竹虽然不理解,但习惯做乖乖女的她还是照做,下得楼来才发现,一家人都已经起来,自己是最迟的一个,两个老太太在做早餐,小松和大哥穿着运动衣,在院子里锻练,两个老头也不甘寂寞,穿着运动衣在一边舞拳弄腿。
小竹按照大哥的要求,用较慢的速度在院子里跑了几次折返跑,身上有了点暖意,再做了一套广播体*,感觉有点尿急。大哥说了句“蹩一蹩。”她又只好忍住,过了一会,大哥说,上去洗个热水澡,下来吃早餐。小松已经冲了上去。她也跟着跑了上去。
早餐很不错,应该是刘奶奶做的,因为陈奶奶只有西餐做得好吃,做中餐,她还不如陈爷爷。芥菜肉粥,一人一只茶叶蛋、一张煎面饼。分餐制,中餐西吃。
吃完早餐,稍事休息,小竹看到小松走上楼,也跟上去,惊讶的发现小松并没有开电脑,而是打开物理书,说:“你自己玩,我没有时间陪你,我的计划里只有两天时间,必须完成初中物理全部。”
小竹感觉已经完全不认识面前这个相处十几年的男孩。
第二十二章 老有所为
第二十二章老有所为
大年三十,黄成龙全家回左州过年,顺便把刘德厚和陈小美送到庆山,为了不影响黄成龙回家过年,在距离庆山县城不远的岔路口,陈维政带着两个孩子等着。
没多久车到了,不是常用的四圈,是一辆曰本车霸道。刘德厚夫妇下了车,跟黄成龙道再见,让他赶快赶路。从庆山到左州有四十公里国道,从左州县城到黄成龙的家,还有二十公里山路,这段山路很难走,估计黄成龙到家,天快黑。
看到两个孩子,刘德厚很高兴,还很稀有的摸了摸刘松照的头,让刘松照有点受宠若惊。陈小美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小礼盒,是给陈维政买的本命年红腰带红短裤和红领带。
上车,回去,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很简单,一只黄毛鸡清炖,加进刘大中医亲手配制的秘方,成为高级药膳,放在电磁炉上,微火慢慢炖着。
陈奶奶看到鳕鱼,乐得嘴都合不拢,切块腌制,烤箱烤好,还弄了点蛋清做成芙蓉蛋做底摆盘,随便丢几根香菜在上面,那个色香味,不错。
刘奶奶对大明虾发生了兴趣,与刘老爷子研究了数道方案又一一推翻,最后还是白灼。
陈小美在刘家做媳妇多年,跟刘奶奶也学了几手,瑶柱糯米酿节瓜。
清蒸一条鲈鱼,过年要有头有尾。刘奶奶主厨。
一个腰果牛杂锅烧冷盘,一个酸罗卜冷盘,这是陈老爷子的手工。
素菜、炒菜就不一一细表。
一只鸡,一刀肉,一条鱼,燃香烧纸,奉好神灵。然后人间开动。
晚上陈维政跟刘松照一间房,刘德厚夫妻住在已经被小竹霸占的陈维政的房间,还把小竹赶到书房的罗汉床上。九点钟,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刘松照跟大家道了晚安,回房睡觉。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什么春节晚会,什么半夜炮声,都跟他没什么关系。
初一跟平常一样,小松小竹准时起床,在院子里锻练,刘德厚从二楼的窗户里看了一眼,也忍不住,穿着正装走了下来。陈小美也跟着下来,看到在一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刘德厚,说:“你要是真想动一动,一会去墟上买一套山寨运动服回来。”
“那你不动动?”刘德厚说。
“我去做早点。”陈小美餐遁。
吃过早餐,陈维政带两个小的去传字辈六个老爷子和三个遗孀家拜年。年礼在年前就送过去了,陈维政每一家给了三百块钱,还送了米面和糖饼。让传字辈的很是客气了一番。
陈维政这一举动,让一大堆在外务工回来的后辈很被动,有几个维字辈的也联合起来,共同打了礼包给老一辈。让老一辈发了一笔小财,也让陈村这一年的过年气氛特别的好。老一辈也把拜年封包从过去的两元上升到前所未有的五元。让所有的少年儿童都狂呼:“发财了!”
这回拜年就可以空手而去,鞭炮是要的,进门要放炮这是礼信,听到炮声才有人来迎接。一路拜,一路喝甜酒,走了九家,感觉到有点醉意。回家的路上,听到有小屁孩在传话:快到维政叔家去拜年,小美姑奶,姑爷爷还有四个老祖,拜一轮六个红包,个个十块。
每人送出一百多个封包,四个老的心满意足。刘老中医说:“多少年没有打出这么多的封包,真是送封包送到手软。”
“农村这个风俗,也好也不好,如果经济能力差,会成为负担。”刘德厚说。
“过年一年一次,集全年之节省,尽一曰之挥霍。这就是中国国情。”陈老爷子说。
“我觉得挺好,量力而行,有钱多打,没钱少打。”陈奶奶比较务实。
“这个难,人就怕比,一比就会居高不下。难说我们这一次还会成为陈村恶意推高封包行情的罪魁祸首。”刘奶奶看得透。
大家都笑了。
初一儿子初二郎,初三初四走四方,初五初六开大年,初七收拾去上班。
从初三开始,陈村迎来了从来没有过的景象,在陈村的春节,从来没有这么多小车开来,车上下来的人,见到孩子就发糖饼,见到男人就发好烟,然后齐齐走向陈维政家。陈村人完全看不懂。
看到这番景象,刘德厚知道自己已经破坏了陈村的宁静和平和,决定提前回城。对于刘德厚的提前回城,四个老的非常赞成,因为有刘德厚在就会有不停的应酬,只有一走才会消停。
四个老的决定在陈村长住。刘大中医一个电话给院长,不打工了!院长再三请求,刘大中医辞职之意坚定之极,他的余生将在龙山研究祖国中药。
临近开学,小松和小竹离开陈村,陈维政把他们送到古宜城里,随行的还有一桶完整的五加仑桶装水。
过年封包非常有用,四个老的在陈村有了名声,维字辈的小屁股看到他们天远就叫:“刘爷爷、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