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土地,可是没有人口。
回去招募移民吧。
问题是,这里的移民最难招………这种在当时完全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谁愿意去?没法子,连哄带骗,把个扶桑吹得天堂一般,还真哄了不少人。反正去了就甭想回来了,也不怕被戳穿。
再一个就是向朝廷要人,什么西突厥的战俘、判刑的犯人,只要是能两条腿走路的就要。
于是,新的殖民点不断建立起来………梁郡:宋城县(亚历山大群岛)、谷熟县(夏洛特皇后群岛);颍川郡:颍川县(温哥华岛)、郾城县(奥林匹克半岛)……一个郡两个县,并且都用的东都附近的郡县名字。到了大业三十五年(公元六三八年),已经建起九郡十八县,也就是十八个居民点,一直延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人口三万多。这些居民点,都在北美的太平洋沿岸,往往是海岛或半岛。当时美洲土著,南多北少,所以移民和他们之间极少接触。虽然也有一些冲突,但往往至多只有几十人而已。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土著逃走,或者被俘虏。杨炎那里,最缺的就是人,所以通常是把他们编入户籍,可惜几年下来,也不过百人而已。
以后,殖民者们一面继续向南,一面也开始向内陆发展………往往是从海湾沿着河流上行。而距离西海岸不远的高大山脉,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现在还只是公元七世纪,我们有的是时间。
公元六四五年左右,扶桑的“县”,已经有了四十个之多,人口也达到近十万。往南已经到了瓜亚基尔一带,这使得与当地人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归化入籍”的土著也超过了两千人。而在今天的巴拿马,移民们已经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岸边建起两个居民点,一个在加通湖畔,一个在奇里基湖畔。在北方,白令海峡附近的育空河沿岸,设置了一个新郡,与天雄军遥遥相望。今天的加拿大,落基山脉离开海岸更远,殖民者也更加深入。整个扶桑,已经在内陆设置了七个“县”。移民与土著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但也发生了贸易,土著对于从未见过的来自大洋另一端的“珍奇”有着浓厚兴趣,而移民也借此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土地。至于通婚,在隋帝国不成文的“移民规则”中,从来都是不被禁止甚至予以鼓励的。
远洋商社的督察副使,更是负担着一个特殊使命。一支由当时最先进的三条船、最有经验的两百名水手组成,补给充沛的“独立舰队”,远远超出了大队,一直深入到今天的秘鲁北部。
这是一支“寻宝”的队伍。
古代美洲的文明,因为不熟悉,而被太多人忽视。
在大隋的移民开始登陆美洲大陆的时候,中美洲已经有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玛雅,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零的民族。不过,因为玛雅人生活在大西洋边的尤卡坦半岛,他们和中原文明,还没有开始交流。
另外两个著名的美洲文明………阿兹泰克和印加,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还没有出现,不过,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已经出现。而在南美,则有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蒂亚华纳科文化和契姆文化等早期文明。
而古代美洲对人类最了不起的贡献,是农业………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红薯)、向日葵、可可、龙舌兰、南瓜、辣椒等等,都是美洲献给人类的。当然也有不那么好的,比如烟草。
督察副使的使命,就是要找到一些作物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西红柿)、花生、甘薯、向日葵、南瓜、辣椒,把他们的种子带回来。当然,这些作物可能和今天的还有一些区别………我是把记忆中的这些作物的样子画成图,配上文字说明,交给密使。随船还带去一些丝绸、瓷器,是用来和土著“交易”的,当然,船队也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
一年半以后,副使终于回来了,三条最好的船,只剩下一艘,两百名水手,还剩四十余人………不过有十多个是决定留在了扶桑。
他带回了七十几种植物种子。为此,我特地在南京(考虑到有的作物可能需要在温暖的地方)和东都设立了两个特别机构,在封闭环境下试种这些作物,经过一年筛选,发现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南瓜和辣椒的种子,还有陆地棉。当然,其中一些比如玉米,和二十一世纪大家熟悉的还有很大区别。其他一些种子,有的是没有收获,有的是收获后不知何物,只好放弃,还有些,一看便知不是什么好东西,“着有司尽数销毁”。
虽然付出很大,但绝对超值。
有了他们,大隋即使人口过亿,也可以应付了。而我,终于可以在临终之前,再尝尝久违的酸辣土豆丝、土豆烧牛肉、西红柿鸡蛋汤……
起初,远洋商社几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可以与本土贸易,因为亏损,不得不依靠朝廷的补贴。
不过,考虑到在新大陆的伟大意义,我让朝廷通过官银局每年都提出十万两官银,作为“无息贷款”,提供给远洋商社。
到了大业三十二年,一切终于有了变化………扶桑发现了金矿和银矿。于是,移民开始增加,金银被开采、提炼出来,运回本土,再换回扶桑需要的物资,远洋商社开始盈利,很快还清了朝廷的“贷款”。为了纪念,杨炎特地设置了金山郡,包括金山县和银水县。
其实,我这个人一向开放………当时的中国也并不封闭,“拿来主义”,我是很欣赏的。
比如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发明的,全世界第一种有“10”的数字,的确比起一二三四或者壹贰叁肆要方便得多。栗氏流亡东都后,我立刻在其随行者中挑选精通算学者,推广应用1234。
再比如冶铁,也许大家不会想到,突厥人的冶铁技术要超过中原,于是收服突厥后,我大力延揽冶铁人才,火炮的制造,就吸收了突厥的冶炼技术。
再比如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可是直到隋初,江南的主要农作物,仍然是与北方一样的麦黍一类作物,大概是因为种植者大多数是来自中原的“南渡”移民的缘故。但我很清楚,江南更适合水稻而不是麦黍,而水稻中,又以东南亚的占城稻为佳。所以,水稻特别是占城稻,在朝廷的鼓励下,在江南得到普及。
再比如棉花。其实古汉字里,是没有棉而只有绵的,所以有钱人穿丝绸,穷苦人穿麻,麻自然没有棉穿着舒适。“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中国看到棉花,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我在大业十二年间开始,就鼓励民间种植棉花,并从高昌引入棉种。此次在从美洲带来的种子中,有了更高产更易种植的陆地棉,我当然不会错过。收西域后,西域自然也成为重要的产棉区。
第二百一十四章 夷男的反叛
大业二十八年(公元六三二年)四月,西突厥诚敏可汗阿史那贺禄和龟兹“太守”白苏伐叠“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漂亮女儿送进东都,希望通过联姻,提高自己的地位。
我留下了白苏伐叠芳龄十九的女儿,册封为“白妃”………皇宫里已经再度取消了“嫔”的封号,而将十七岁的阿史那氏许配给皇储杨侗。此时的杨侗,也已经有了好几个妻子了………吐谷浑族的慕容嫣、东突厥阿史那思摩的堂妹阿史那氏(我们不妨称之为大阿史那氏,阿史那贺禄的女儿称作小阿史那氏)、汉族的高氏(渤海高氏是关东大族)、李氏(杨侗游历过程中在成都结识的平民女子)和高句丽的崔氏(崔家也是汉族,但早已经高句丽化,是高句丽的望族),小阿史那氏已经是他的第六个妃子,不过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皇储,这并不算多。而这些婚姻,除了李氏,却也很无奈地都带着政治上的考虑。
至于我自己,政治上的考虑,这个时候反倒少了许多。然而男人终归是难过美人关的,两个女子中,白氏虽然年长一些,可是容貌更加俏丽,西域女子的风情,也更加诱人。特别是龟兹是著名的乐舞之乡,这白氏,也尤为擅长歌舞,这对她当然也是一个加分………政治上,阿史那贺禄却要比白苏伐叠重要。
所以,尽管明知“色字头上一把刀”,“六十三岁”(杨广三十五隋登基)的年纪也的确不宜多近女色,我还是没有能够完全挡住诱惑。
不过,过去的两年里,兰儿的母亲贵妃和玉书都先后逝去,贵妃倒也罢了,玉书的亡故,还是让我伤心了一番。此时后宫中,大业八年的后妃,就只剩下皇后………她注定是一个长寿的人和淑妃,其他还有新罗金氏、天竺栗氏、东突厥阿史那氏、鲜卑独孤氏,以及宫外的沈莺和湖衣。
紧接着,五月,我又将皇家女子与两个年轻的可汗………顺卫可汗阿史那欲谷、归命可汗契苾何力“和亲”。七月,更是选宗室女子远嫁突骑施两部(历史上,突骑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堪称忠心耿耿,对唐代维持西域,功劳很大)和葛禄逻部,借此拉拢西域各族首领。
提到和亲,大家都会认为是一种“屈辱”,其实越是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和亲越多见,大家称道的强汉盛唐,恰恰是和亲的高峰期。
其实和亲有被动主动,主动的和亲,其实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一种“软实力”的表现。何况,现在的和亲,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
应该说,白苏伐叠的献女之举得到了回报:龟兹郡被从高昌州划出,独立设置为龟兹州,改为一府一郡(龟兹府、姑墨郡)四县,其实地方还是那么大,人口还是那么多,但是升了一级,从太守升做了总督。
五月,新城都督拉成请求参照渤海达氏例内附。朝廷下旨,表彰其忠义,以其地置新城郡,归入东北道,仍以拉成为太守,“赐千金,袭爵如故”。其实朝廷开发边疆,新设的一些“州”“郡”,仍然以当地首领为世袭的地方官,但是“政事如汉地”,对于不满意、不称职者可以更换,但人选仍需出自其家族的直系。“改土归流”,终归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五月十八日,下诏:金银不得自由流通,由朝廷铸造发行“金元通宝”、“银元通宝”,一个“金元通宝”重三钱,抵五十“银元通宝”,一个“银元通宝”重两钱五,抵一千个铜钱,民间有私制者,重办不贷。朝廷如此,乃是情势所迫。平倭国后,东洋贸易一开,倭国产银,商人以倭银输入,自由流通,不利于国家对金融、财政的控制。再则,倭国缺铜,商人为获利,以银易铜,当时白银虽然开始涌入,但银价并未下跌,铜价反而上涨。
这还只是倭国的白银流入,一旦扶桑金银流入,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我虽然鼓励商业,但有些东西,朝廷不可以坐视不理。
五月十九日,再度下诏:各商社输入之金银,除已成器皿者(金银器打碎回炼,显然划不来),一律由官府收购后再行售卖,并且限制各商社每年输入金银的额度。当然也不能禁止,否则,扶桑和远洋怎么办?国家也需要金银。另外,在金银贸易上,也得让商人有利可图。此后,虽然仍然有一定的金银通过走私流入,但数量已经不足以对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六月,北地突然传来急报:上薛延陀吞并铁勒诸部。
此次用兵西域,上下薛延陀可汗也在征召之列。下薛延陀可汗亲自领兵四千随隋军出征,上薛延陀可汗却称病,未有启程。朝廷原也未把他三千人马放在心上,并未催促。
那可汗其实是听了夷男的计谋,有了统一漠北的雄心。趁着下薛延陀可汗出征,下薛延陀群龙无首,突然出兵,吞并下薛延陀。草原上已经和平了很久,下薛延陀部全然没有防备。等到下薛延陀可汗返回,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无奈,逃到漠南,向朝廷申诉。
朝廷刚在西域用完兵,一时难以在漠北大动干戈,只是遣使责问,命上薛延陀可汗退回本部。
靠几句责问就让人家吧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怎么可能?
然而,有人就在等着朝廷的责问。
上薛延陀可汗的反应可想而之………不理,连朝廷的使者都不见。
不理,就是叛逆。叛逆,人人得而诛之。
夷男在上薛延陀,早已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夷男突然起兵,杀死可汗,却上奏朝廷,称是“为国锄奸”,并表示愿意“撤回本部”。朝廷不久即加封夷男为上薛延陀可汗。
然而,撤军的事,夷男一直拖着,从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的冬天拖到了大业二十八年(公元六三二年)的夏天。
夷男在自觉羽翼已丰后,开始了自己一统大漠的“宏图大略”。
朝廷不能不为所动了。
六月初七日,诏命徐世绩将西域军务交给侯君集,出任漠北行军大总管,讨伐薛延陀………薛延陀已经自称薛延陀真珠可汗,建立起薛延陀汗国,并宣布脱离大隋。诏命以八百里加急,急送高昌。
此时的薛延陀,有上薛延陀部众、夷男带来的数万人,吞并下薛延陀之后,已经有十万户,三十余万人口,乘势又吞并了其他几个铁勒可汗的部众,一百八十万人口的铁勒,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为夷男所统辖。
但是朝廷交给徐世绩的,只有两万骑兵。
夷男想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