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批禁军已经相继返回两都附近的驻地,满期的军士需要退伍,新兵需要整补。内阁已经议决,除了秦琼、罗士信的左右武卫、来护儿的左翊卫、屈突通的左骁骑卫以及漠北的右骁卫仍然保留五万兵力,其他各卫禁军,减至原来的三万之数(如右龙虎卫已经减至三万)。
随着朝廷中枢移回东都,苏威、裴矩等的越王府长史、中书令等职已经自然卸任,分驻西都和南北两京的诸王也奉调回东都,附设的长史、中书令等职予以取消,镇守的禁军也正在相应做出轮换调整。
至于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大家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胜利后的和平景象,是最容易使人产生麻痹的。
幸好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麻痹,比如契丹奚霫都护将军兼朝阳镇总兵,接到阿史那叱吉的请柬,就只是礼貌地回信作答,并未轻离职守。
红山镇总兵和几个契丹、奚、霫族的都督高高兴兴去赴宴,结果到了那里,总兵大人糊里糊涂就掉了脑袋,而都督们则在钢刀之下不得不一个个战战兢兢地向阿史那叱吉效忠。
八月初六,阿史那叱吉纠集本部及契丹、奚、霫五都督起兵,攻占了猝不及防的红山镇,正式起兵反隋,自称“大突厥唯一至高无上的可汗,统领漠南漠北和铁勒、契丹、奚、霫诸部的君主”。
好在契丹奚霫都护将军已经有所戒备,一面紧闭城门,一面联络尚未附逆的其他十一位都督,并向自己的上司,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报警。
第一百二十五章 击败阿史那叱吉
阿史那叱吉的战略,是先东向控制辽河,这一方向的隋军兵力相对薄弱,主要依靠契丹、奚、霫等“番族”的力量,还要戒备高句丽。
只要能够推进到辽河以西,就可以与辽东的高句丽遥相呼应,同时切断室韦、靺鞨、黑水等部与大隋本土的联系,这些地方尚属新附,对大隋远谈不上什么忠心,隋在东北的统治,必然瓦解。阿史那叱吉收集网罗契丹、奚、霫等族的力量,再向西征服其他诸部,达成自己统一大漠草原的梦想。
阿史那叱吉想的不差,可是有一样东西却足以成为他最大的阻碍。
那便是他的野心。
有着成为草原霸主愿望的,绝不只是他一个,这些人在暂时无力成为草原霸主的时候,最起码是要保住自己的力量,不被别的野心家吞并。
阿史那叱吉那“大突厥唯一至高无上的可汗,统领漠南漠北和铁勒、契丹、奚、霫诸部的君主”的旗号,打出来的太早了。
突厥人的花花肠子,到底还是太短了。
如果只是和大隋为敌,许多人估计是乐观其成,希望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机会的,可是现在,阿史那叱吉之心,可谓路人皆知。
早在李密收到契丹奚霫都护将军的急报之前,阿史那叱吉要造反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徐世绩,又传到了韦云起那里,只是此时已经来不及让红山镇戒备了。
八月初十,就在阿史那叱吉起兵反隋,攻占红山镇的第五天,阿史那结度特勤率部与阿史那叱吉决裂,归顺韦云起。
八月十一日,阿史那叱吉留下控制被征服的阿史那奥设部的特勤阿史那密力向义成公主派出使者,表示愿意归附。
八月十三日,阿史那叱吉率部围攻朝阳镇和燕郡。然而三名“自告奋勇”请缨回去领所部助战的都督一回去,就杀了阿史那叱吉派来的“使者”,站到隋军一方。阿史那叱吉将另外两名契丹首领软禁,可是如此一来,两部契丹作战时根本不出力,只是作壁上观。
八月十五日,中秋,对阿史那叱吉而言却绝非什么好日子,阿史那结度和阿史那密力两位特勤降隋的消息传来,阿史那叱吉部人心浮动,气急败坏的阿史那叱吉把气撒到两位契丹都督身上,全部斩首,激起两部契丹哗变。紧接着,从阿史那奥设、阿史那钵苾和阿史那步利等部强征来的突厥士兵纷纷阵前投降隋军,阿史那叱吉下令对降者大开杀戒,仍然无法阻止。
八月十七日,阿史那叱吉放弃朝阳镇,攻破了燕郡的几处屯垦村寨,大肆劫掠。
八月二十日,阿史那叱吉窜入辽西郡劫掠。此时辽西等郡,已经坚壁清野,阿史那叱吉收获不大。
八月二十日,朝廷下诏:
归降的突厥五首领阿史那塔奇格、阿史那泥布、阿史那步利、阿史那密力和阿史那结度等皆封可汗。同时废阿史那叱吉的封号和爵位。
八月二十五日,云集定襄的八位可汗(包括忠武可汗阿史那达度、达头可汗阿史那钵苾和归德可汗阿史那奥设)在张须陀面前上书谢恩,表示愿意“为朝廷前驱,与逆贼死战。”
八月二十七日,铁勒的十六个可汗也云集韦云起的大帐,表示愿意追随韦云起平叛。
也就在八月二十七日,沈光和史大奈部作为前锋,出兵攻打阿史那叱吉的老巢。
八月二十八日,朝廷下旨,嘉奖契丹、奚、霫等部首领,赏赐金银绸缎。
八月三十日,张须陀统领所部及阿史那达度、阿史那塔奇格等突厥六可汗部东进,韦云起领所部半数兵马及铁勒诸部、阿史那钵苾和阿史那结度部南下。同日,先期赶赴北京的来护儿奉旨领左翊卫五万大军出临榆关。
九月初七,阿史那叱吉窜犯辽东。
你就窜着吧!不出几天,你辛苦多年拼下的地盘都将不复存在,而你再凶悍,也只能成为一个流寇。
李密憋着气不出战………对面就是虎视眈眈的高句丽,万一不慎丢了郡城,可就糟了。
九月初九,阿史那叱吉北犯靺鞨。
而就在这一天,他留在草原上的最后一万人马,在隋军的强大威慑下,由他的儿子阿史那达率领归降。
九月十一日,阿史那叱吉洗劫了一处靺鞨小城,而高句丽人也越过了边境,向忙于应付阿史那叱吉的靺鞨人背后砍了一刀。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突厥与高句丽的联合作战。
九月十四日,李子雄所部黑水、室韦军侧击高句丽军,迫使其回撤。十五日,李密部联合靺鞨军与阿史那叱吉激战。十六日,契丹等军出现在阿史那叱吉的背后。
十八日,日夜兼程的一万左翊卫骑兵出现在战场,使得双方原本势均力敌的天平开始倾斜。
阿史那叱吉困兽犹斗。
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二十一日,沈光部、史大奈部和左翊卫主力同时抵达了战场。
占据了绝对优势的随军反而停下了攻击。
一个突厥年轻人出现在阵前。
阿史那叱吉军彻底动摇了。
这个年轻人,正是阿史那叱吉留守后方的阿史那达。
阿史那达的出现,意味着阿史那叱吉的后方已经不存在了。
而在那里,有着阿史那叱吉部下将士的父母妻儿。
突厥士兵成批地放下武器,阿史那叱吉派出人斩杀投降者,然而很快,连杀人者也加入了投降者的队伍。
大势已去!到了黄昏时分,阿史那叱吉只能趁着混乱,带领千余亲信近卫逃遁。几日后,如丧家之犬的阿史那叱吉领着自己最后的两百多名随从逃入高句丽。
十月,朝廷册封阿史那达为“诚顺可汗”,同时册封史大奈“归勇可汗”,复姓阿史那,赐杨姓,领阿史那叱吉原来的大部部众。阿史那塔奇格赐杨姓,子阿史那思摩授右金吾卫中郎将,封世子。
阿史那俟利弗已死,阿史那步利归降,阿史那咄苾不知所踪,阿史那叱吉亡命高句丽,漠南漠北,至此大体平定。
对突厥的安排,也就自然提上了朝廷的主要日程。
设置安北都护大将军府,以原左龙虎卫将军李靖升任大将军,驻节榆林镇。
下设都护铁勒将军府,以徐世绩任将军,辖铁勒镇(今蒙古国色愣格省苏赫巴托尔)、北海镇(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瀚海镇(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木伦)、海东镇(今俄罗斯乌兰乌德),都护铁勒十六部可汗。四镇另设屯田校尉府六座,皆筑土城。
漠北最富庶的三水流域,大半由忠勇可汗阿史那塔奇格统领,有部众六万户,为原东突厥各部最强者,设帐于独洛水畔(今蒙古国中央省宗莫德附近);其东为诚节可汗阿史那泥布部两万户,设帐于克鲁伦河上游(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附近);阿史那泥布北为归武可汗阿史那结度,领两万四千户,设帐于乌勒扎河畔(今蒙古国东方省巴彦乌拉一带);阿史那结度东北为归义可汗(原达头可汗)阿史那钵苾,领三万三千户,设帐于呼伦湖北(今内蒙古满洲里西北);阿史那泥布以东为归勇可汗阿史那大奈,领四万五千户,设帐于克鲁伦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附近)。以上五可汗部,十八万两千户,突厥移民约五十万众,皆归单于都护将军府辖制,以尉迟恭为将军,驻定襄镇,并辖呼伦镇(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附近,此处系韦云起所筑三座土城之一,另外两城置屯垦校尉府)、漠东镇(今蒙古国东方省塔木察格布拉克附近,当日窦建德筑土城二十座,此为其一,另择留四城,设两所屯垦校尉府,一驻军,一安置移民,其余皆废弃)、漠北镇(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带,这里是韦云起漠北十五城之一,十五城设镇者二,设屯者六,其中一军一民两城为一屯,共计三屯,铁勒镇附近的一座归都护铁勒将军府辖,一座给了阿史那塔奇格设帐,其余六城废弃)。
阿史那塔奇格部以西,诚顺可汗阿史那达所部两万八户被迁于此,设帐于于都斤山(今蒙古国后杭爱省车车尔勒格一带);西北为归诚可汗阿史那密力两万五千户,设帐于今蒙古国扎布汗省的乌里雅苏台附近;西南为诚勇可汗阿史那步利两万两千户,设帐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的阿尔拜赫雷一带。
还有一个归德可汗阿史那奥设,驻地却极为特殊。大家知道,在五原和定襄以北,各起了四十余座城堡,其中部分还是在原来的隋境以内,大半数却还是出了边界的。战后,我以两群土城周边十五里分置了东西马场(每组纵四五百里,横九十里,也有大约一万平方公里的样子,不过其中约有一半原本就是隋的领土),各置场监,为从七品,直属五原和定襄两郡,三十余座土城(五原以北有二十余城,定襄以北较少,起初有九城,以后增建至十六城),以两座置官府,四座置“护马场校尉府”及驻军(每场驻扎五百骑兵,归都护将军节制),其余各置“马户”二十户或“农户”二十户,牧三农一,为朝廷饲养军马。东马场归单于都护将军府和定襄郡辖制。
第一百二十六章 分立可汗
两个马场之间,“以定襄之五原,东西接马场,北去三百里外,无论其地原属番汉,以为南界,至于大漠为北界,东西广五百余里,南北跨三百里,皆为义成公主采邑,领突厥牧民五千户(约两万众),汉民垦殖者五百户”,并封义成公主与阿史那咄苾五岁幼女“永宁公主”,为义成公主的继承者,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以北(今中蒙边境蒙古国一侧)为公主建了“行宫”。
而归德可汗阿史那奥设的领地,北起今蒙古国境内翁金河流域,南越大漠,与义成公主的采邑和隋的两座马场相界,地方不小,但是大半是沙漠戈壁,领三万八千户,在义成公主行宫西北(今蒙古国东戈壁省赛音山达)设立大帐。
以上突厥四可汗部,突厥民十一万三千户,三十余万口,以及西马场,皆归云中都护将军管辖,以杜伏威任将军,驻云中镇,并增设萨彦镇(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东南)、戈壁镇(今蒙古国巴彦洪格尔以南)、黑城镇(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以北),置四所屯垦校尉府。
以上三将军府,共十三镇、十七屯、两马场,皆属安北都护大将军府,但五原、榆林、定襄三郡行政,仍隶原属诸道。
义成公主采邑地位特殊,由宗正府(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直接管理。
大家可能疑惑,突厥是个大部族,何以只有八九十万人口?
首先,一部分部众和土地,划归了忠武可汗阿史那达度,他属于西突厥系,封地没有归入安北都护大将军管辖,但是从东突厥获得的部众,却有三万余户之多,从初时两万余户增至六万一千户,地盘也大为扩大,越过阿尔泰山,达到今蒙古国的布汗河以西。
而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也趁火打劫,夺取了东突厥西部一片土地和两千来户。
阿史那咄苾当日往西北逃走,其间朝廷因为讨伐阿史那叱吉,无暇北顾,有不愿附隋的突厥人万余逃亡,追随阿史那咄苾。还有三万余人逃入了同宗同族的西突厥。
原属突厥的铁勒约四十万户,一百六十余万人口分离了出来,归顺大隋,自成一体。而在西北的剑河流域(今俄罗斯叶尼塞河),原本臣服于突厥的结骨部四万余户二十余万众(结骨部没有受到战争的伤害,人口没有什么损失)自立门户,控制了萨彦岭(今俄罗斯境内)以北的广大地区,对隋实行和好但独立的政策。
至于战争中损失的数十万突厥人口,自然更不必提,战后,虽然大批被移往漠南的突厥人被放归各部,被俘的突厥贵族也大半被放还,但还是有万余突厥人被内迁安置,一部分不能“归顺”的突厥贵族依旧被软禁在东都,而分给契丹、室韦、铁勒等部的战俘,也有数万之众。
由于战争,许多突厥家庭成为了“独户”,家中只有一两口人,战后,多数这种独户自动地合组,使得户数也有所减少,即便如此,依旧是户多人少,一户平均不过三四口人而已。
诸可汗大体上分为三级,一等为“忠”,为郡王级,二等为“归”,为国公级,三等为“诚”,为郡公级。但是爵位和所领部众规模间,关系并不明确。
阿史那达度早就受封,资历最老,功勋卓著,归在第一等是理所当然。阿史那奥设沾了其父阿史那俟利弗和义成公主的光,划在第二等,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