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病号没有直接见他,而是派人上他医务室要药来着。最多的一次,居然拿走人家伯驾一打疝气带……由于中国的钦差奉行人臣无外交、不敢贰君的传统,所以没法亲自找伯驾看病,但是戴多大号的疝气带,手下人弄不准,伯驾就把自己医院里所有的疝气带都给他了,希望林钦差选取合适的之后,剩下的带子派手下人再给自己送回来。问题是,咱这边一条也没给人家送回。1844年,伯驾作为美国顾盛使团的成员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1845年,伯驾做了驻华使馆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驻华委员一旦不在岗,一般由他来做代办。1855年5月,伯驾也请假回国了。几个月后,政府就任命他接替麦莲,做真正的驻华委员。
伯驾上任后接到的训令是:第一,可以用军事示威作为修约的后盾。第二,与英法两个国家协同合作。第三,外国公使进京。第四,无限制扩大与中国的贸易。第五,取消对外国人一切人身自由的限制。伯驾赴任前,先是跑到伦敦,与英国外相克拉兰敦会晤,希望下次修约时,三国依然能联合出动。克拉兰敦完全同意,并且表示,一旦与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他会让英国驻华海军开到直隶以示支持。伯驾又跑到巴黎,与法国外长瓦尔斯基会晤,后者表示,他无保留地赞同伯驾所提出的法国军舰开进直隶湾的建议。获得英法两国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后,伯驾于年底到达香港上任。
伯驾到达香港后,立即与英法公使们碰头,交换修约意见。1856年1月19日,伯驾照会叶名琛,要求在省衙门会见总督,并且面递国书。十几天之后,也就是1月31日,叶名琛回复伯驾说,他没有时间。3月8日,伯驾再次照会叶名琛,请他再订个见面日期,声言除了呈递国书外,还要面商五口之事及其他要事,叶名琛不理睬他。5月2日,伯驾第三次照会叶名琛,提出修约上京等事。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叶名琛根本没理他,迟至6月30日才回复说:你的意思我转奏皇上,关于北京,劝您还是别去了。前年麦莲在大沽,不就被撵回来了嘛,你此时再去,更没用了。
伯驾于是联系三国公使,希望一块儿带军舰前往直隶。法方回答说:一条船也没有。英方回答说:驻华海军司令西马縻各厘说,他没有接到政府任何命令使他能把任何海军力量提供给包令用。伯驾无奈,只好单独带两艘美国军舰前往直隶。途中,7月15日,他在福州会见了闽浙总督王懿德并递交国书。8月1日,他到达上海。此时太平军尚没有发生天京事变,战争上还取得一系列胜利。
这种胜利使他认为,只要外国海军出现在白河口,清政府就会乖乖的同意修约。于是他给包令写信,希望他与法国公使可以马上带海军北上,三军会师于白河口。如果三国公使能亲临北京,那么就会有重要结果。还有,清政府说不定希望我们帮他助剿太平天国呢。包令的回复是:单独行动而没有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中国是不会让步的;明年五、六月份,我们三国共同出兵到达天津,修约才可能成功;关于太平天国,我们不想干涉,只想中立。
英法公使虽然拒绝同行,但是包令在给自己的外相克拉兰敦的回信中,初步汇总了三国的修约意见。并说此乃法国外长瓦尔斯基按重要性的次序排列下来的。这份意见太难得,有必要列举一下:第一,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第二,中国公使常驻英法美。第三,推广中外商业关系。第四,普遍的舆论自由。第五,一切法庭的改良。包令特别注明,最后两款是伯驾博士的最仁慈的建议。包令说得对,别说五个条款全执行了,就是光后两个条款执行了,中国就走向民主自由共和了。这得打死清政府它才能乐意啊。
包令没有伯驾那种傻美国佬般的天真,他在信中说:用外交的方式达到伯驾的目标,难哪。而且这工作远非他的才智所能及。最后他建议英国政府,还是满足于比较实际和不抱奢望的谈判吧。①
包令是明智的,伯驾所提的那目标,谁也玩不转。晚清玩了那么长时间,就玩了一个流产的走向共和。伯驾乃典型的美国佬,巴不得大清像他们美利坚那样,成为自由女神的第二故乡呢。想得太美好了,大清人民一万个不同意(既得利益者),四亿个不答应(非既得利益者),他们宁要封建主义的专制与暴政,不要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
。▲虹桥▲书吧▲
第60节:1856年:美国带头要修约(2)
闲话少说,我们接着看这傻佬的修约行动吧。英法公使拒绝同行,伯驾本就觉得没劲,现在,递给王懿德的国书又给退回来了。伯驾气坏了,那国书可是美国总统按国际惯例写给中国皇帝的。退回来,当然就是对美国的侮辱。何况那信还被开了封,上面甚至留了一些处理不经心和不予敬重的痕迹。伯驾如果知道这封国书所遭受的真正待遇,他可能更气了。
按照中美《望厦条约》,闽浙总督本就有代递文书的义务,事实上王懿德也照此做了,咸丰也看了。问题是咸丰一看到公使驻京的要求就恼了。他首先恼的是王懿德:王八蛋,谁让你代美国佬投递国书而不把他们踢回广东的?前年洋人来修约,跑到上海天津,人家怡良、崇纶都是这样做的。你王懿德咋就没有他们的踢球精神呢?恼怒归恼怒,遇上这么个笨臣子,皇上还得耐心教诲他。
咸丰这样教诲王懿德:你就说,军机处接到了国书,但是鉴于此书应由两广总督专理,所以,原信退回。皇上亲自教臣子说瞎话,所谓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这么回事。不过对伯驾来说,已经不需要知道那么详细了,反正国书被拆后再退回就足够侮辱了。①
按伯驾的脾气,想跑到白河口跟清政府理论呢。问题是海军力量不争气,就两艘船,那只蒸汽巡洋舰圣·查辛托还出了意外,不能随他的东方号北上。无奈,他只能在上海给已革职的吴健彰与他的继任者蓝蔚雯做工作。说:头断了也不能回去跟叶名琛谈了;在天津若不能见大皇帝,那太平天国要与我们立约,我就不一定不同意了。
吴、蓝把伯驾此情转达怡良,怡良乃踢球老手了,不但把球踢到了叶名琛那边,还表示,美国公使的事儿,他不敢代奏皇上。这时,伯驾听说了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分裂了,拿与太平天国合作吓唬大清官员,可能没戏了,况且天气即将转冷,白河要封冻,不如南下吧。11月3日,伯驾启程南下,11月11日经香港到澳门,却听说中国与英法之间已爆发了战争。
伯驾没想到,自己还在谈修约呢,英法却已干上了。怎么回事呢?
※虹※桥※书※吧※BOOK。※
第61节: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1)
第三章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
1.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
按包令当初给伯驾的回复,英国海军出动,当在1857年的五、六月份。但是,没等到1857年,甚至没等到伯驾从上海返回,英人在广州就与叶名琛干上了。导火线乃所谓的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上午,当划艇〃亚罗〃号停泊在海珠炮台附近的码头上时,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官兵40人登船拿匪。船上有中国水手14名,梁国定拿下12人,押往他的巡船。
按道理来讲,中国官兵拿中国嫌疑犯,本是很简单的事儿,纯属内政。但是亚罗号的暧昧身份,使得这事儿空前复杂起来:
第一,这船是个绿壳船,与中国传统的沙船外形不同,单从外形上看,属欧式船只。
第二,这船的船主最初是中国人苏亚成,1854年8月7日,他通过丹麦驻香港领事,用一千元购得一纸香港执照。
五口通商之后,相关航线上海盗蜂起。中国的渔民、船民,甚至农民,生计不好的,都改行做海盗了。据说,这既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水师无能导致的;也是1939年以来鸦片走私的猖獗刺激的;更是民众对政府表示不满的一种方式。海盗兴起了,中国政府无力解决,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护航制度产生,比如葡萄牙商人一度垄断宁波方面的护航业务;二是给予私人船只外国国旗保护的制度。关于后者,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海盗,还是中国水师,甚至是中国的叛乱义军,都对外国的国旗表示敬畏。西方公认,清国军队的抢劫行为并不亚于强盗,即使不抢劫,搞正常执法,他们也不敢随便截拦挂外国小旗的船只乱开罚单的。总之,一纸香港执照,背后包含有诸多政治与经济便宜。于是,中国商船与香港方面就达成了双赢局面:一方掏钱,一方收钱;掏钱的买安全,收钱的提供保护。
第三,船主虽然是中国人,但雇佣的船长却是外国人,名叫亚罗。亚罗号之名由此而来。按马士的解释,雇用一个外国船长,乃是〃供给东方的勇敢在行动时所需要的西方的纪律与热诚〃。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一面,主要的一面应该是,船上立个外国佬,不管是对中国的官方强盗还是民间强盗,威慑力度都会更大。
第四,这船被海盗抢走,后来又被民团拿获。民团把它转卖给广州一家公司,公司花钱修理后开到香港,卖给了另一个中国人方亚明。方亚明以自己的名字在香港注册此船,取得了1855年9月27日至1856年9月27日的营业执照。他雇佣一个名叫托马斯·肯尼迪的英国人做船长,这样,拿着香港执照,雇佣英国人做船长,船头挂米字旗,亚罗号就俨然英国船了,理论上享受英国政府的保护。
第五,按亚罗号在香港的注册日期,1856年9月27日之后,它的香港执照就要失效了。但是按照香港的法令,船舶执照有效期一到,可申请换发,只要于期满前一星期将登记证呈验即可。如果登记的船在海上,那么可延展到它返回香港的时候。事实上这一条执行得有些混乱,有些船只期满一年半载了,都没有重新注册去,照样挂着外国小旗忽悠来忽悠去。本来就是唬人的,所以能唬就行,重新注册不得交费嘛,所以大家能拖就拖。
问题是中国千总梁国定没想那么多,听人举报,亚罗号上有水手是匪,就直接登船去捉拿了。船长肯尼迪制止他拿匪,不成,遂向厦门领事兼广州代办领事巴夏礼报案。巴夏礼一听,认为中国官员太荒唐:第一,这船是在香港注册的,理论上是英国船,享受英国保护;第二,即使船上有中国嫌犯,按照中英《虎门条约》,华官也得照会英官,不能随便捉拿。于是他跑到事发地,要求梁国定按条约执行,把嫌犯带到领事馆去审讯,审讯确实后由英方引渡给中国。梁国定拒绝了,估计没有背过中英《虎门条约》的条文。双方争执间,巴夏礼挨了梁国定手下人一个嘴巴子。就这么一个嘴巴子,战争的阴云笼罩到广州上空了。
BOOK。▲虹桥▲书吧▲
第62节: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2)
巴夏礼被蒋孟引先生称作〃三个促使战争爆发的人〃之一。这种说法对错各半。没有巴夏礼,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会发生;有了巴夏礼,战争发生的细节就具有了巴氏风格。
巴夏礼,1841年,13岁的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澳门谋生,依靠两个姐姐生活。14岁时,由于会了一点中国话而做了子承父业的英国翻译小马礼逊的童仆。小马礼逊很喜欢小巴夏礼,中英谈判中,把他介绍给了中国钦差耆英。耆英也非常喜欢巴夏礼。按巴夏礼自己的说法,耆英喜欢他的规矩,并且给他糖果吃。说真的,看到这么一个小中国通,一口流利的中文,任谁也会喜欢他的。甚至有传言,比如当时广东南海县令华廷杰就说巴夏礼是耆英的干儿子。
这个传言我们就不要采信了,耆英已经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侵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做了干亲家,给人家儿子做了干爹,再给巴夏礼做干爹,人家耆英一世清名就全完了,给洋鬼子做爹,多么没有民族气节啊。
但是这个巴夏礼却不能小看,他在中国的国土上茁壮成长:16岁就做了厦门领事馆的译员,亚罗号事件发生时,他28岁,已担任了厦门领事和广州代理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甚至被清政府误认作关键夷目而扣押为人质。后来混上了英国驻华公使,1885年死于北京任上。看来,这孩子算是个自学成才的主儿。
自学成才的主儿,个性坚强,受了中国小吏一巴掌,心中当然不服。回到领事馆后,他给叶名琛发去了一份照会,中心意思如下:
第一,这是严重的侮辱,必须马上赔偿;
第二,侮辱是公开的,所以赔偿也应是公开的;
第三,从亚罗号上带走的人,由梁国定当我们的面送回原船;
第四,中国官员在亚罗号上扯下了英国国旗,更是严重的侮辱。
巴夏礼所遇到的对手,依然是石头钦差叶名琛。石头回复如下:亚罗号不是英国船而是中国船,它无权挂英国旗;事件发生时,船上根本没悬挂旗;亚罗号上的水手,至少有一名是惯匪,一名是海盗,所以他留下这两个坏蛋和一名证人,其余9人送回。叶名琛的回复,离巴夏礼的要求太远,所以小巴拒绝接收这9人。
与此同时,小巴接到了驻华公使包令的训令:公开交还12人;叶名琛书面道歉,保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48小时内做不到,英国海军就会采取行动。叶名琛对此回复说:中国官员以后再不捉拿外国划艇了,但是请外国莫把执照卖给中国船。英方不满意叶的答复,扣押一只中国大沙船。可叶名琛得意洋洋地回复说:扣押的船乃民间私船,不是官船。巴夏礼气坏了,跟中国这等流氓官员打交道,真是气死你没商量,英方扣押民间船只,中国官方不但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呢。相当于你绑架了他的孩子,他却暗示你:我是他后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