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来还曾求救于德国、法国和美国,但均遭到拒绝。
寻求“调停”失败。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朝鲜局势却在急剧发生变化。
清朝政府按兵不动,奔走于各国公使之间。而日本方面,则调兵遣将,不断向朝鲜增加兵力,甚至采取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日军闯入朝鲜王宫,将国王劫走,建立起傀儡政权。
两天以后,日本军队竟向清军发动攻击。在黄海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当时,清军水师“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起锚,返航旅顺。途中受到日本“吉野”、“浪速”等三艘快艇的拉截围攻。适时,清政府雇用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驶至。日舰遂围上。“高升”号上的1 000多名中国官兵,拒绝日军提出的投降要求,奋起抗击。
激战结果,“高升”号沉没,船上的中国官兵大部分殉难;“济远”号被击伤。清军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七日,日军又在陆地上发起凶狠进攻,克清军牙山营盘,清军败走。清军毫无准备,贻误战机,以致在突然袭击面前,一再失利。
光绪皇帝严厉训斥李鸿章,明谕:若再有观望,贻误事机,必定重惩。
光绪克服阻力,积极备战。
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整顿军机处。
前面讲过,慈禧太后为控制朝政,在光绪亲政前,曾改组过军机处,逐出异己势力,安插进心腹亲信。军机处遂被这些人把持。
所以在解决朝鲜问题上,光绪感到军机处运转不灵,工作不力。
在战争状态下,军机处的作用愈显重要。它负有协助皇帝处理军情、决策战事、草拟谕旨、审阅臣下章奏等重要机务。
光绪果断地任命主战大臣翁同龢、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务。军机处凡处理重要事宜,都必须同翁、李二人协商。战争爆发后,更直接授命翁同龢、李鸿藻、刚毅为军机大臣。
第二个重要措施是筹集巨额军费。
打仗就要花钱。但当时清政府国库已极为空虚,赋税收入,逐年减少,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尽管如此,光绪仍下死力筹措军费。先后从海军和户部凑集白银三百万两。
光绪还出人意料地停了颐和园修建工程。
自从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搬入颐和园居住以后,她就开始大兴土木,对原有的殿宇园林进行扩充修建。据一些资料记载,几年间,用于修建颐和园的费用,竟高达三千多万两白银。
慈禧太后不仅从国库提款,甚至挪占海军费用。而且每年都要借着“庆寿”的名义,对颐和园装修一番,靡费无穷。
预定于当年举行的六十寿辰庆典,又拨出专用款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的“奉送”。
光绪皇帝整顿军机处及停建颐和园工程的措施,遭到慈禧太后深深的忌恨。
改组军机处,在慈禧太后看来,那就是擅自更改懿旨所做出的决定,挖她的墙角,夺取她控制朝廷的权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黄海波涛(5)
停建颐和园,这更是在藐视皇太后的存在,触犯那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风。
但是这时慈禧太后还不便于发作。其时全国上下正处在呼吁抗战的热潮中。
她只好隐忍,等待着报复的机会。
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公元1894年8月1日),也就是日军进攻牙山清军营地后的第三天,清政府向日本正式宣战。
光绪皇帝在宣战的上谕中,痛斥了日军的挑衅和侵略行径。谕旨的最后部分称: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悉数歼敌。
此时的李鸿章,虽然因牙山之败受到皇帝训斥,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但骨子里仍在坚持着退让妥协的政策。
因而在军事上,李鸿章的原则是“能守则守”,消极防御。与光绪皇帝的“迅速进剿”的方针,背道而驰。
其时,清军在平壤已集结了35个营,总共14万余人,兵力不为不厚。但是并不做认真的战时准备。清军中奉系与淮系,互相倾轧,矛盾重重。将领们既不布阵,也不侦察敌情。
八月十四日,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中国驻军。
战斗异常激烈。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力战阵亡。
尽管士兵奋勇作战,但终因无临战准备,各部队间没有协调,互不统属,而很快即被各个击破,全线崩溃。
八月十七日,清军前线统帅叶志超竖起白旗,丢弃平壤城,向北逃窜,一夜狂奔300里,仓皇渡过鸭绿江,退回国境。
这就是有名的平壤之战。
陆战失败的同时,清军又在海上与日军遭遇。
八月十八日,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清朝北洋海军主力,大小战舰18只,在完成运送援军任务,返回旅顺的途中,在黄海大东沟水域,遇到日本海军拦截,双方发生激战。
丁汝昌登上“定远号”的飞桥指挥作战。才打出第一炮,舰艇因年久失修,飞桥震断,丁汝昌从高空摔下,身负重伤。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指挥作战。
战斗打了一个下午。
官兵们非常英勇,战绩可歌可泣。
“致远号”受重创后,在舰长邓世昌的带领下,开足马力,向日本战斗力最强的“吉野”号撞去;誓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中敌方鱼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
“经远号”在追击一艘敌舰时,中敌鱼雷,船体下沉。但仍然奋力开炮射击,决一死战,船上官兵除16人后来获救外,其余均为国捐躯。
此役,北洋海军有13艘军舰参战。其中两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逃离,它们还撞沉了自己的一只船。有三艘被敌人击沉。其余七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是为黄海海战。
平心而论,黄海战役双方只打了个平手。中国方面,损失四艘军舰。日本方面,则有“吉野”、“赤城”、“比睿”、“西京丸”,以及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乘坐的旗舰“松岛”号等被重创,“赤城”舰长坂本丧命。中国方面损失稍大。
但是,李鸿章却被日舰的炮火所吓坏。
他认为,清朝海军打不过日本舰队,遂抛出所谓的“保船制敌”的方针。命北洋海军全部躲进山东威海卫港内,从此不准再出港与日军交战。
恰恰是这种惧敌畏缩政策,导致了日后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的失利,使清朝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然而日本侵略者却抓住时机,把战火一直烧向中国本土。
九月下旬,日本侵略军按照预定计划,分两路同时向中国大陆发动进攻。
一路是由朝鲜的义州渡过鸭绿江,直接进入东北。
沿鸭绿江驻守的四万余清军,除部分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外,其余皆望风而逃。日军轻易占领盛京东部重镇、中朝交通孔道的九连城,并接连占领安东、凤凰城。随后兵分两路,相继占领了长甸、宽甸、岫岩、海城等战备要地。
另一路日军三万余人,由司令官大山岩率领,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目标是占领旅顺港。
旅顺港是北洋海军的一个基地。在战略位置上,它与山东的威海对峙,是扼守渤海的大门。从光绪六年起,李鸿章在这里开始修筑炮台。以后又在旅顺口建起一座大型船坞,并建造海岸炮台十三座,陆地炮台九座,装备了从德国购进的比较先进的武器,花费白银数千万两。
大山岩部日军在花园口的登陆行动,用了12天时间才完成,但是始终未受到清军的任何抵抗。这连日本的指挥官们都非常奇怪。原来,清军竟然没有在这里设防,以致日军能够顺利地集结部队,扑向金州。
黄海波涛(6)
金州是旅顺的陆路屏障,对于防卫旅顺港,具有重要的战备意义。旅顺守将徐邦道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从旅顺那里增派兵力,加强金州的防御力量,但被李鸿章斥为“糊涂胆小”,命驻旅顺各部队自守营盘,不准出援。
军力单薄的金州,遂很快丧于敌手。
十月初七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炮台进攻。
大连湾炮台与旅顺互为掎角,有炮台六座,各种火炮120余门,炮弹240多万发,另外还有大量的枪枝弹药。
但是这时的李鸿章早已被日军的凌厉攻势所吓坏,丧失了据守大连的信心,做了放弃大连的打算。大连守将赵怀益,遂在侵略者发动进功的前一天,即逃往旅顺。
李鸿章把经营多年的大连湾,拱手让给了敌人。
日本陆军当天即轻易夺取了大连。第二天,日本海军按照预先的作战计划来进攻时,竟意外地发现,这里已经挂起了日本国旗。
经过十天的休整,日本侵略者转而向旅顺发起总攻。
这时旅顺有清朝守军13万余人,兵力可谓雄厚,凭借要塞的军事工事,被李鸿章视为“固若金汤”。然而守军将领斗志涣散,除徐邦道率部奋力抵抗外,其余纷纷溃散。
仅四天时间,清朝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旅顺陷落。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占领旅顺后,侵略者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威海卫港。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海港的南北两岸,犹如两只臂膀,突入海中,形成半圆形。刘公岛横置其前,日岛、黄岛又紧紧与刘公岛相连,形成海上的开然屏障。
由这道天然屏障护卫的海湾,是理想的停泊船舰之地。威海卫港是北洋舰队最重要的港口。
日本军队就是要消灭躲在海湾里的清朝北洋海军舰队。
此时,港湾中停泊着战舰九艘,炮艇六艘,鱼雷艇13艘。
对于日军的计划,光绪皇帝已有所察觉。他命令李鸿章把北洋舰队调出港口,抓住战机,向敌人进攻,以免坐困。
但是李鸿章竟违反光绪旨意,对北洋舰队各舰舰长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出港,若是违令出港作战,即便取胜,仍然有罪。
正是由于李鸿章顽固地坚持他的“保船”宗旨,北洋舰队的悲剧随之而来。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日军再次采取从陆路包抄的战术,由海军运送二万多日本兵,在威海卫的成山登陆,向威海卫港发动攻势。
光绪又命令李鸿章将“定远”号等舰只,冲出港湾,击毁日船,断敌后路。
李鸿章再次违令。
十天后,日军从陆路占领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同时又封锁了港湾的出海口。
北洋舰队成为瓮中之鳖。
日军用陆岸炮台及军舰上的火炮,一齐向停泊在港湾内的中国舰船开炮轰击。
北洋舰队的许多官兵奋力还击。但敌人炮火越来越猛,不断有战船被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向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致信,劝他率舰队投降,被丁汝昌坚决拒绝。
形势愈益危急,丁汝昌遂命尚存的各舰冒死突围。
但是舰上的外国船员和贪生怕死的将领,都拒绝执行命令。
在刘公岛上的弹药快要用完的情况下,丁汝昌下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
又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
丁汝昌遂愤而自杀殉国。
于是由英国顾问浩威出面,假托丁汝昌的名义起草降书。缴出残余舰艇11艘,以及刘公岛上的炮台、军用物资,向日军投降。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与此同时,在山海关外的陆战,清军也一败涂地。接连失去牛庄、营口、田庄等军事要地,战线溃散。
由于受妥协路线的干扰,军队的腐败,清朝输掉这场战争,已成定局。
随着军事形势的恶化,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较量逐渐尖锐起来。双方斗争的格局,也发生的改变。
战争之初,由于全国上下强烈的抗战呼声,慈禧太后还不敢公开推行其妥协退让政策。只能耐下性子,坐守颐和园,
静观局势变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威慑作用,以及手握军政大权的李鸿章在前台的表演,左右局势,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
但是事实并非尽如其意。
当清军节节败退,侵略者进入中国本土作战的时候,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
她看到,日益临近的六十寿辰庆典,已经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轰轰烈烈地举行。人们和朝廷的注意力,都转向了战争。
她更担心,东北的盛京(即今天的沈阳),被日军占领。
盛京是清朝在关外的发祥地。这里有早年的皇宫,有祖上皇帝的坟茔。入关之后,这里又被定为陪都。
清朝视盛京为根本。
然而,慈禧最害怕日本军队把其所向披靡的锋芒指向北京,重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她与咸丰帝仓皇出逃的狼狈局而。
慈禧太后终于亲自站出来,干预光绪皇帝主政了。
她先在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发出一道懿旨,降低庆寿典礼规格,令庆典仍在皇宫中举行。在颐和园筹办庆寿之事,即该停止。
两天以后,她就迫不急待地如召重臣开会,讨沦当前局势,提出议和主张,干预战事的进行。
她派翁同龢前往天津,要李鸿章设法媾和。
以后又不断召集军机大臣,商量和谈问题。
每次会议,争论都非常激烈。翁同龢、李鸿藻等坚决反对妥协。孙毓汶、徐桐等则执意说,如不同日本媾和,就无法保护陪都及皇陵。
光绪也出来反对。
但是慈禧太后对此置之不理,以后干脆抛开光绪,一切
议和活动都背着他干。对光绪锁消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红墙激变(1)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朝政府的惨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讲,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而在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这场战争犹如催化剂一般,使得各种矛盾以及权力之争,更加明朗和尖锐化。
太后与皇帝之间矛盾的公开和进一步加剧,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变化。
这一点,甚至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当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外埠的官绅阶层之中,盛传着“母子异心”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