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绪之死大揭秘-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召见后的当日,光绪即颁令,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之职,与康有为原来的工部主事,按照清朝的官位品级,都是下六品,没有升迁。
  但是,从工部调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政权中枢的重要地位,使得康有为可以直接参与变法的决策,而且距皇帝近了一大步。况且,光绪还给予其向皇帝专折奏事的权力。
  清朝的规矩,低品级的官员,不能直接向皇帝呈奏。
  实际上,康有为已成为光绪变法革新的重要谋臣。
  五月二十五日,光绪又在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召见了广东举人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在光绪二十一年时,曾随康有为在北京“公车上书”。后来一直追随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成为其重要助手,故时人合称二人为“康梁”。
  梁启超还发表过许多阐述维新思想的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这些政论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召见中,梁启超将自己的一些政治论著,呈给皇帝,并当面作了陈述。
  召见后,光绪赏给梁启超六品衔,负责办理译书局事务。六品衔,相当于会试的二甲进士,或六部的主事官职。
  作为万乘之尊的皇帝,去召见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布衣,这在封建社会中已极为少见。而同时又封以六品之官衔,这更是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所绝无仅有的事情。充分反映出,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急迫心情和破格用人的魄力。
  在此期间,光绪接连不断地召见了一批维新知名人士。他们之中除康有为、张元济、梁启超外,还有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琛、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并分别封赏以官品,委办事务,或为清廷驻外使节。
  然而,光绪的变法,不仅仅是破格任用人才。它来势之猛烈,涉及面之广泛,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因为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年青的皇帝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制度,实行新措施的政令。这些政令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许多前人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了能够基本地了解变法的大概轮廓,以及光绪皇帝当时的想法和作法,我们择其政令中之主要者,分类叙录于下:
  (一)选拔任用人才
  四月二十三日,谕各省总督、巡抚,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论官职大小数人,由中央考试,合格者,派遣为驻外使节。
  四月二十四日,命宗人府,在王公贝勒中,选拔留心时事,志趣向上者,听候任用。
  五月二十五日,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在三个月内,各举荐人才数名,随荐随试,以备朝廷录用。
  同日,令京外人员保荐精通制造、声、光、化、电诸学之人才,到京考试,合格者,因才施用。
  七月二十日,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四品卿衔,为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
  八月初一日,电谕清廷驻各国大臣,在寓居国外华侨中,无论士商工匠,选其可用者,随时送回国内,以备任用。
  (二)发展近代教育
  四月二十三日,命筹办京师大学堂。所有各部院司员及候补、候选道、府、州、县各官之子弟等,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

红墙激变(5)
五月初二日,令总理衙门议设矿务学堂,并在现有之所有学堂内,增开矿务学。拟由各省督抚选派聪明年幼之学生,赴日本学习矿务。
  五月初五日,谕令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童生岁科考试,一律废除八股文,全部改试策论。
  五月十五日,命参用西方学规,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以
  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
  五月二十二日,令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省城要设高等学校,郡城设中等学校,县城设小学校。
  五月二十五日,鼓励各省士民捐资办学。贡献大者,给予世职实官虚衔。
  六月初一日,公布科举新章。
  六月十七日,为与京师大学堂相辅,谕令京师广立小学堂。
  七月二十四日,准设立医学堂。
  (三)裁减机构,革除冗员
  七月十四日,诏令在中央政府裁撤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通政司等机构。各地方政府中,裁撤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河东总督;以及那些没有运粮事务的粮道、无盐场的盐道。
  七月二十五日,谕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及各处督抚,对尚未进行裁、归、并的事宜,尽速切实筹议。
  (四)鼓励上书,广开言路
  六月十五日,谕令大小臣工,广泛言事。普通百姓有上书者,由都察院转呈,不得找借口扣压。
  七月十七日,宣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应按其原封进呈。随到随递,不得稽扣。倘有阻隔,以违旨惩处。
  七月二十八日,谕各省督抚及藩阜道府官员,有上书者,均可自行专折具奏,无须代递。州县等官言事者,仍由督抚原封转呈。士民上书者,由本省道府随时代奏。
  (五)提倡办报、译书和出国求学
  四月二十四日,命选派宗室王公,出国游学。
  五月十八日,准予在南洋公学内,设立译书院,翻译各国书籍。
  五月二十九日,准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
  六月十五日,令从同文馆和各省学堂中,选派学生出洋进学。
  六月二十九日,命梁启超主办译书局。
  七月初二日,令各省学堂挑选聪颖学生,去日本留学。
  (六)发展经济
  五月初八日,命盛宣怀立即兴建芦汉铁路,并令承办各官员,加速建设粤汉、宁沪各铁路。
  六月初七日,谕令在沿海、沿江地区,试办商务局、商会,出版商报,促进设厂兴工。
  六月十五日,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统一管理各省开矿、筑路事宜。
  七月初五日,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分局,负责各地农工商事宜。各省府、州、县皆办农学堂。
  七月二十七日,裁撤驿站,京师和各省府、州、县设邮政分局。
  (七)整顿民事,改革财政
  六月二十六日,禁止各省妇女缠足。
  七月二十日,命工部疏通京师街道、沟渠。
  七月二十九日,准八旗旗民从事各种生产,自谋生计。
  同日又令,革卫所屯田旧制,改行征税,以充国用。
  八月初一日,命户部依照国外之例,每年编造财政预算,
  按月刊报,公诸天下。
  (八)整建陆、海军
  五月初九日,谕令军机大臣及督办军务王大臣等,参用西法编练军队。
  五月二十一日,命将八旗同绿营练勇合并,汰弱留强,改习洋枪。
  六月二十三日,令南、北洋大臣及沿海将军督抚,开设专门学堂,为建设海军准备人才。
  七月十四日,派官员出洋采办军火。
  从上述我们所辑录的这些措施就可以看出,变法新政,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场面宏大,气魄不凡。
  而实际上,光绪所颁布的各项政令,远不止上述。据统计,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180条之多。
  然而,就在光绪皇帝全身心地倾注于变法新政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官僚集团,正在暗中蓄积力量,伺机扼杀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
  此时的慈禧太后,对于新政以及光绪皇帝,已经恨之入骨。
  因为光绪的新政,不仅要变革祖宗的法规,而且还将改变现行的社会秩序和安排,然而这一切,都是慈禧以太后监朝,几十年经营的心血。她绝不容许任何人改变现状。
  皇帝还大量提拔和任用了一批低级别官员,甚至有许多的维新派人士,依靠这些人,排挤当朝大臣。慈禧及其亲信为此怨声载道。

红墙激变(6)
在慈禧太后看来,她最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借助变法的名义,夺取她这个太后的权力。慈禧太后知道,康有为曾经不止一次地奏请皇帝,要限制西太后干预朝政。光绪也通过裁并机构,起用新人,不断撤除她在朝廷中枢里面安插的心腹。
  慈禧太后视权力如自己的生命。
  她要制止光绪,废掉新政。
  事实上,从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时起,慈禧太后就已经开始采取相应步骤。
  在颁发《明定国是》诏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即发动了反击。
  这一天,慈禧逼迫光绪发布一道谕旨: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有不妥,以致众论不服,屡有大臣上疏参奏。而且喜怒见于形色,有独揽朝政之状。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令即开缺回籍。
  找出种种借口,免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并将他驱赶出北京,迫令回籍。
  这一招太狠毒了。
  翁同龢为光绪的老师20余年,是光绪最得力的助手。在朝廷上,翁同龢积极支持光绪的政治主张。在思想上,翁同龢又不断地给予光绪以鼓励。对于光绪来讲,翁同龢的位置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令翁同龢回籍,无疑等于砍去了光绪的左膀右臂,在慈禧集团的包围中,显得更加孤立。这以后,朝廷里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就只剩下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宋伯鲁等职务较低的文职官员了。
  光绪皇帝的情绪因此受到极大打击。签发谕旨时,光绪失声痛哭,那一整天都没有吃饭。
  在同一天,慈禧还迫使光绪下令,以后所有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一律都要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清朝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包括了驻各省的将军、都统,以及总督和巡抚。
  本来慈禧已经归政,按照惯例,不应该再召见臣工。这一反常的规定,又使得太后重新掌握了用人大权,牵制皇帝。
  还是这一天,慈禧强迫光绪任命太后的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不久又由署理改为实授,并加文渊阁大学士衔,统帅北洋三军。
  自甲午战争以后,荣禄可以说是慈禧集团中最活跃分子,也是慈禧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荣禄出身于满洲贵族家庭,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的先祖费英东,在努尔哈赤建立清王朝的时期,乃是鼎鼎有名的功臣。父亲曾任甘肃凉州镇总兵,咸丰初年,与太平军作战中被击毙。
  荣禄进入官场时,初任主事,后升工部员外郎,以后又得到醇亲王的推荐,为神机营翼长。在复杂的宫廷权力倾轧中,荣禄善于见风使舵。很快投入到慈禧太后门下,甘为鹰犬,竭力效劳。光绪二十年,作为西安将军进京祝贺慈禧六十寿辰的时候,被晋升步军统领。此后深得慈禧宠信。
  以荣禄为直隶总督,慈禧实际就已掌握了京津地区的军权,以及北京城内和颐和园的警卫权,因而牢牢地控制住了京城,控制住了整个局势。
  慈禧太后真不愧是几十年官场###的老手,在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即给光绪造成釜底抽薪之势,将整个维新活动握于掌中,致其不可能脱离封建轨道太远。
  对于严竣和不利的形势,光绪心里非常清楚。但是这时他已全然不顾,决心拼力将事情干到底。
  所以,光绪一方面照预定计划,按部就班地颁布实施改革政令,另一方面,则对慈禧太后进行反击。
  七月十九日,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支持新政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以及侍郎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赏王照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七月二十日,授维新人士杨锐、刘光第、严复、谭嗣同四品卿衔,为军机处章京,加紧推行变法。时人称此四人为“军机四卿”。
  然而与慈禧太后的毒辣手段相比,光绪采取的措施和反击,显得苍白无力。
  进入八月以后,形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荣禄频频向北京周围调动部队。他将北洋三军之一的聂士成率领的武毅军部,由原驻防的芦台,调到天津,屯扎在陈家沟一带,截断北京与天津小站之问的联系。又将北洋三军的另外一支部队,董福祥的甘军,移往北京彰得门外的长辛店驻守,以备应急时,迅速进至城内。
  紫禁城的把守也更为严格了。各个城门都增加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八旗兵,严查盘问进出宫门的人们,遇有可疑情况,立即向颐和园报告。

红墙激变(7)
皇宫内,也增加了慈禧太后的耳目,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当时京津一带盛传,荣禄将在九月慈禧太后偕光绪去天津阅兵的时候,发动兵变,废掉光绪的帝位。
  光绪也感到了情况的紧急。
  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照往常的惯例,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在谈话之中,光绪发现,慈禧的神色与平常不同,精神也不太集中,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正背着他秘密地进行。
  光绪猜到了事情的严重。
  当日回到宫中,光绪匆匆地写了一道密诏,交杨锐带出宫外。
  由于密诏是写在衣带上的,因此后世的人们又称它们为“衣带诏”。
  密诏是给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的,它的大
  体内容是:
  近来朕发现,太后不愿尽变旧法,也不愿罢免昏庸老谬之大臣,而任用维新之士。朕的权力实在有限,你速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诸同志筹商,密封上奏,由军机处代呈。待朕考虑成熟之后,再采取行动。朕急切地盼望着你们的奏章。
  密诏是直接交给杨锐的。
  密诏的意图很明显,是要杨锐等四人为光绪出主意,采取较为激烈的动作,对付慈禧太后,夺取她手中的权力。
  从“衣带诏”的字里行间,也可以隐约看出,此时光绪
  皇帝已经非常焦虑不安。他把扭转危局的希望,全部都放在了杨锐等四人身上。
  但是杨锐接领密诏后,惊恐不安。他意识到,事情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