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王献身祈祷,以救天下大旱一事,也被受到孔子尊重的同时代史家吕不韦记入了“吕氏春秋” 。
原文: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
根据《论语/尧曰二十》以及《吕氏春秋/季秋记/顺民》记载,自商汤即位不久开始,连续七年国中遭旱灾饥荒(纪元前1766 …1760),商汤以及百姓们在各处向上帝、神明、祖先献祭祈祷都无效。最后,有人建议或许用人当祭物献给上帝并祈祷雨水或许会有结果。于是商汤订立&;#63930;献人祭的日期,大群人围聚等候。当日子来到之时,百姓惊异地发现商汤要把自己当牺牲品献给上帝。他禁了食,剪了头发和指甲,盖上芦草,坐在用白马拉的木车上装扮成牺牲品的样式来到指定的地方。他跌跪在地,向上帝祷告&;#63855;:「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祈求上帝,事祂神灵,不以朕一人之罪,摧毁万人之生。」
当他祷告完毕,大雨倾盆而下,解除了旱灾2。商汤是大有权势的重要人物,但他愿意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相信百姓的过错可以算在他身上。由于爱百姓的缘故,他愿意为他们的罪过牺牲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亚薛(Ussher)的世界记年表;在大约同一时期,大概在纪元前1715年,远在中东以色列的约瑟拯救中东免于七年的旱灾。而且圣经上记载约瑟亦是在上帝的恩典与怜悯之下救以色列民免于旱灾,中以两位先贤的事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委实耐人寻味。(创世记41:15…32,54…57)
磐石建坛
在汤的时候开始用石头,而不是用土来建筑献祭的坛。有趣的是,中国和以色&;#63900;一开始筑坛用的都是土,但后来均用石头筑坛。
替天行道
成汤率众###夏桀,说:不是我这小子敢举兵作乱,我实在是畏惧上帝的怒气,不敢违抗他的旨意啊!
逆天者亡
武乙虽在位只有四年,却是商朝最残暴的统治者之一。在中国最早期史的一千多年,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中国人先祖有造过任何偶像,这与犹太教,基督教一样,但是武乙王可算是“始作俑者” ,只不过他不是真拜他亲手做偶像,而且下场悲哀。根据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武乙用木头造偶像,并命名那木头为上帝。然后他使人代表偶像,跟它玩掷骰子。当对方掷输了,武乙便奚落讽刺那上帝的像。武乙又用盛满血的皮袋挂在那上帝像的颈上,用箭射破皮袋,以至血流四溅。武乙命这玩戏谑射天。 (原文: “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 )武乙在位的第四年被雷电击中死于打猎的半途中,百姓都认定这是武乙凌辱上帝的报应。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武乙可算是仅有的一个妄敢为上帝做像的人。
4 。周礼
夏亡商继,商的君主曾是有智慧和仁慈的统治者,敬天畏民。但在末期,他们却变得残酷腐败。根据书经所载,上天派周的领袖去代替恶商,建立周朝。周朝始于公元前1111年,自文王攻占商开始,直至公元前22条1年。根据文献,周人似乎更愿意称帝为天,当然周人的天就是夏商朝的上帝。上帝跟天是同一位神,只是用两个不同的称谓而已。周人相信朝代的更替乃是出于天命。这天命论的延续也成了历代皇朝更替的基本要道。天命论指出上天会派选人才去统治国家,有智慧,公义,和敬畏上帝。中国历史上君王的兴亡似乎都离不开他们是否得天理或违天道(天命)的概念,我们祖先似乎是用天命来定国君,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周朝武王发兵###商纣之前,曾两次祈祷上帝,一举成功进入都城时,百姓们夹道欢迎,武王只传下一句话:上天赐福你们!
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时,不厌其烦地叮咛:呜呼!敬哉!上天不可欺瞒,君臣不得放肆。呜呼!跪拜磕头了,大夫们!
周的统治者开始传递自为“天子”的概念,意思是上帝的儿子,并认为只有天子才配拜上帝,百姓没有资格去拜上帝。自此,每年只有君王才能拜上帝。而拜祭的时间定规在冬至及一些特别的时令。现今多数学者相信周王使用这政策来巩自身的政权。
5。东周时代的败坏(纪元前770 … 256&;#63886;)
周朝国都迁到&;#63765;阳后开始称东周,这是周室逐渐式微,诸侯群起称霸的时期,又称春秋时代(纪元前770 … 476年)。随后的战国时代(纪元前475…221年)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告终96。在东周之前中国的祭祀是一致的,并以皇家的祭祀为首要。但自东周以降,礼乐颓废松弛,诸侯各行其事,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祭拜方式相继出笼97。 《礼记》特别指出“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意即从第九位君主夷王(纪元前894–879年)98开始逐渐“失礼”。孔子提及厉王(纪元前878–828年)和幽王(纪元前781–771年)也败坏周礼,“我观周道,幽、厉伤之。”99。之后几百年,中国人逐步背离上帝以至完全忘却,惟文献可考。
老子的“夷希微”
德国哲学家黑格认为:老子所说“视之不见谓之夷,听之不闻谓之希,抟之不得谓之微”中的“夷希微”即是“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希腊也是指上帝。在研究对比了“道德经”后,黑格尔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阐述的的“道”就是上帝。
孔子之忧
孔夫子(公元前55 1年至公元前47 9年)生于周朝的末期,正是战乱的时代,在这时期由于周末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的混乱,加上分乱的周朝各诸侯互相争战吞并领土,导致本用来拜上帝的礼乐都因而败坏了,正如孔子言: “大道既隐” ,为此孔子痛心疾首,一直呼吁人们“克己复礼” 。孔夫子集成了四书五经,包括“书经” , “诗经”和“春秋” 。他一生致力于重建周朝早期的礼教,以及复兴尧,舜时期以德治国,敬畏上帝,天下太平的黄金时代,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敬虔时代。这里的“道”是指信于神,畏于天,顺于民,敬拜上帝的古老天道,即“左传”所说: “所谓道,忠于民信于神也。 “孔子非常重视祭祀之礼,曾说: ”礼,乃先王承受上天大道,治理世人性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有一次,子贡想撤掉祭坛上的羊,孔子说:你喜爱祭祀之羊,我喜爱祭祀之礼。 “论语”还记载了人向孔夫子问礼的事迹: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意思就是说,当孔子被问及大祭(大祭=禘)的意思时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治天下就好比伸手看掌那么容易了。
到了秦统一各国之时,以上提到的祭礼几乎已经失传,正如理雅各在参考唐朝文献记录后得出: “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绝于秦。 ”一直到明朝才把它从新恢复建立起来(关于明朝“复礼”在后面的“天坛”一节中有详尽阐述) 。
秦初到元末更剧烈的“失礼”(纪元前255年到纪元后1368年)
祭牲的血如何失去意义
在汉朝期间一个显明的改变,与先前不同的,是「祭牲在君主抵达之前已被杀,由此,祭牲的流血&;#63847;再是祭祀礼仪中重要的部分。代罪牺牲原本具有的深厚撞击力,为了保持帝王政治身份的尊严而被废除。」100然而献祭本是十分血淋淋的经验,献祭的人会被血溅四身。礼记上记载:“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君亲制祭…君亲割牲…”
101。
我们在此可以对比远在天边的以色列民的祭祀,以一窥两民族千丝万缕的关联中的一角。以色列的祭司们也被代罪之牲的血所洒(出埃及记29:20…21;利未记8:23…24)。新约圣经中也讲到:“基督徒按灵意说,是被基督之血洒过的人”(彼得前书1:2)。
6 。秦朝
经过两百多年的战乱以后,在公元前221年,秦的君主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秦王自立为始皇帝。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
焚书
从公元前213至212年,始皇帝因憎恨儒家学说,听从了宰相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焚毁了大量本可供后人了解先祖们生活,宗教,文化,迁移的书籍,四书五经亦险而失传,幸而孔子收集,今天我们才可以从书经上考究。若四书五经真的丧失于秦火中,今日我们就不能与你分享本章里精彩的讯息。
从独一神到多神明
在此之前我们观察到中国先祖最初只对独一神敬拜,而非对多神明尊崇,非泛神论者。然而秦始皇却非如此,
秦始皇建坛拜白,绿,黄,和红帝,这些帝神可能源于道教,也有人认为由于地处关西的秦人本非中土华民,有蛮夷之嫌,因而所拜与中华相异。后来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刘邦不但继承了拜白,绿,黄,红帝,更自创一个黑帝来拜。而书经源本没有提到这五个帝。继汉武帝以后,皇族遗弃了对上帝的敬拜。后来古代学者和哲学家无法了解五帝的概念,一个天怎么可以有五个帝呢?因此后来他们发明了五帝六天的概念以自圆其说,直到明朝才除去拜五帝六天,回到拜上帝的习俗。据“大明会典” : “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因之,增北畤,以礼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奉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礼惟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 “
秦以降的中国人离上帝的关系愈来愈远,迷信、神怪、邪说的散布,加上玄学、理学出于人意的推论,为中国人的思想空间创作出另一类世界观,又加之佛、道教的兴盛,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越发“丰富”而复杂起来。下章作者将带读者朋友们一同去探索神秘的天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揭开天坛神秘的面纱
座落于北京的天坛建筑群是全世界最大敬拜上天的建筑,始建于明朝(1421年),并多次扩建,清朝承袭明代祭天之礼仪,亦在此献祭,直至清廷覆亡3。
恢复敬拜上帝
明朝(公元1368 – 1644)
自汉至元,各君主奉五帝六天,归究仿效于秦始皇。及至明朝,六天五帝的拜祭才被革除。原因是明帝认为白绿黄红四帝是秦迷信自创的,而汉高祖又增黑帝。为正本清源,明朝君主废除了拜五帝六天的祭礼,回复到夏,商,周朝原本对独一上帝的祭拜。他们研究考习上古祭拜仪式,恢复与原先礼仪最接近的祭乐与祭礼。这些拜礼皆非正统的,都是人为增设,可算得上是“人造神”。经过明廷礼官特别研究考习上古祭拜仪式与祭乐,明朝回复了拜上帝的祭礼,并且特别建立天坛,意即祭拜上天之坛。从他们的祭仪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上古中国人对上帝的信仰与观念。
《大明会典》中的祈祷文与《圣经》中的《创世纪》
《大明会典》中记载了很多祝文(即祈祷文)。其中有:“于昔洪荒之初 兮,混蒙,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神皇出御 兮,始判浊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语译:起初,在天地未创造之前,到处是混沌不明,没有自然界金木水火土 等星的运作,也没有太阳月亮出现,这时候,整个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也 没有,更看不到任何有形的东西。然而,一旦神皇(上帝)出来统管,就有了黑暗和光明的分别。他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使万物世世代代不断 地延续下去。
令人惊奇的是,这与《圣经》中创世纪开篇所述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何其相似!
《创世纪》开篇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天坛建筑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东南方,顾名思义,天坛就是祭天之坛。其中的结构包括了圜丘坛,斋宫,丹陛桥,祈年殿,皇穹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