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逢时派出500骑士的仪仗队,隆重地把这个失恋青年迎进大同巡抚衙门,奉为上宾安置下来。

把汉那吉来降的消息传到北京,立即引起朝廷内的激烈辩论。有人主张不受降。他们引宋代接受郭药师、张毂投降,以致引起极大的战祸为证,认为应将把汉那吉送回去。还有人提出,收容生祸,不如全部杀掉,以绝后患。而主张接纳的一派也振振有词。双方针锋相对,争持不下。穆宗在权衡全局利弊之后,采纳了接纳派意见,向汉蒙言和的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把汉那吉南奔之后,抚养他长大的祖母依克哈屯昼夜啼哭,并派人报信给正与吐蕃作战的俺答。俺答虽然夺走了孙子的爱人,但他疼爱孙子的心并没有变,他也经不起依克哈屯的哭泣,便立刻率大军向长城袭来,要索回自己的孙子,整个北部边境立刻紧张起来。

兵临城下,朝野震动,不仅反对派认为“接纳”引起了祸患,就是中间派也认为捅了乱子。如果穆宗的态度也起了变化,就会前功尽弃。幸而穆宗不是朝令夕改的优柔寡断之君,他继续给接纳派以坚决的支持。在皇帝的庇护下,张居正、王崇古等接纳派不改初衷,在坚守备战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对俺答的攻心战。

俺答虽然来势汹汹,但他清楚地知道,隆庆以来长城边防正在逐日加强,明军实力已非昔日可比,此次进攻并没有决胜的把握。俺答正在犹豫之时,明朝使者告诉俺答,明朝出以诚心,厚礼接待把汉那吉。并不是明朝引诱把汉那吉,而是他厌恶陋俗,仰慕中原文化,自愿来降的。按照明朝的法律,斩获敌人首领及其子孙头颅者可以赏万金,封爵位。我们并非不能斩首请功,但为双方友好没有这样做。如果您要接他回去,理应好言好语商量。您现在恩将仇报,举兵要挟,难道我们的将帅会害怕您吗!一旦战争爆发,必然加速把汉那吉的死亡,对您能有什么好处呢?您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为好。

使者的一席话打动了俺答。他为讨还孙子而来,怎么会置他于死地呢!他立即派使者打听孙子的消息。使者在大同看到了把汉那吉容光焕发,绯袍金带的神气样子放了心,俺答闻讯也放了心。对使者鲍崇德说:我是不愿与朝廷为敌的,过去的战事都是汉奸赵全挑唆的结果。如果皇上能封我为蒙古王,统率蒙古各部,我哪里敢继续作乱呢。即使我死了,我的孙子受朝廷衣食优待之恩,更不会背叛朝廷,但愿朝廷能明白我的心意,允许我们进贡称臣,开放边境贸易,使蒙汉百姓都能各得其所!明王朝答应了其要求。俺答立即吩咐手下人出其不意地把赵全、李自馨等十几个汉奸捆起来,送到明军大营。

穆宗得到俺答言和献俘的消息,大喜过望。赵全勾结俺答20多年来屡次进犯,京师数度危急,是朝廷的心头之患。今天俺答称臣,奸人就擒是自己圣明决断的结果。他决定一定要用最隆重的礼仪来庆祝这一胜利。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十二月,穆宗亲自在皇宫午门楼主持受俘仪式,接着又大张旗鼓地行祭天、告太庙之礼,向祖宗显示自己的赫赫功绩。

在一派光宗耀祖的胜利气氛中,穆宗乘兴传旨:用最优厚的礼节护送把汉那吉回蒙古。把汉那吉奉旨感激不尽,依依不舍地跟王崇古等人洒泪告别。他身穿明朝赏赐的红袍回到了俺答的帐幕。俺答和依克哈屯看到孙子神采飞扬的高兴样子,百感交集,一齐流下兴奋的眼泪。俺答立即向穆宗上表称谢,从此,俺答和明朝结束了战争关系,打开了和平友好相处的大门。

隆庆和议,是明朝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最成功的一例,也是穆宗一朝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三、心在后宫纵情声色

穆宗登位之初即打定主意,要当天下之主,而不是管家;要享主人的权威富贵,而不必付管家的操心经营之力。不是灾祸临头,无路可走,他是不甘心把时光用在治国上的。他认为他有的是卓越干练的大臣,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地去操那份心呢?

穆宗的心思被善于察颜观色的太监们摸得一清二楚。掌司礼监大权的几位大太监滕祥、孟冲、陈洪乘机诱导穆宗玩乐,博得其欢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初穆宗未即位时,处境微妙,自己也处处小心,好玩之心一直被压抑着,不敢有稍微的放肆。如今,一切顾忌都没有了,那能不加倍地补偿呢?滕祥等人要为他造宫殿,搭秋千,他欣喜得意;要陪他游玩射猎,他乐不可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元宵节之夜,太监们在宫中张挂了成千上万的花灯。入夜,偌大皇宫彩灯齐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穆宗高兴得赞不绝口。平时太监们也精心安排了无数酒宴,花样无穷的山珍海味,妖艳妩媚的宫女陪酒歌舞,使正逢壮年的穆宗的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宫里玩腻了,太监们就陪他出城游玩。隆庆二年夏天,太监们告诉穆宗南海子如何杨柳清风,荷花掩映,无穷景致,勾起他游兴大发。太监们马上传令赶造龙凤舰,安排出游的巨细事项。

游幸南海子的计划,遭到以徐阶为首的大臣们的竭力反对。他们担心皇帝玩乐之心日盛,为宦官所操纵,迟早累及国家,于是一次接一次地上疏劝谏。吏科给事中石星的奏章写道:我看陛下陷入通宵酒宴之中,纵情声色,朝廷大事不过问了,几个太监作威作福,天下如此便不可救药了。我请陛下注意六件事:一是养精蓄锐,保重身体;二是学习经典,效法圣贤;三是经常上朝,接见大臣;四是尽快批复臣子奏章;五是广开言路;六是明察秋毫,不近奸佞。石星的意见很中肯,却不对穆宗的心思。太监从中一挑拨,穆宗大发肝火,命令给石星廷杖六十,罢官为民的处分。60大板打完,石星血肉模糊,昏死过去。消息很快传出宫外,石星的妻子郑氏误以为丈夫被打死,悲恸至极,一头撞到柱子上气绝身亡。京师官员百姓闻讯没有不难过的。不久,多次劝阻穆宗游南海子的内阁首辅徐阶失宠。太监们乘机说了徐阶不少坏话,穆宗烦恼之中就打发他回家养老去了。自此之后,他纵情声色更是无人敢于拦阻了。但只经短短几年时间,本来身体强健的穆宗由于纵欲享乐耗尽了精力。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穆宗正在坐朝,突然站起来走了几步,不知说了什么,只是嘴不断地歪动,显然是中风了。文武百官目瞪口呆,一派诚惶诚恐。司礼太监冯保和大学士张居正连忙赶上扶住。穆宗被扶入乾清宫。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随即被宣入宫。只见穆宗斜倚在御榻上,已奄奄一息。3位大学士跪在御榻前,穆宗命冯保宣读诏书,命死后太子继位,期望3人能尽心辅佐。高拱等人泪流满面,叩头谢恩。第二天,36岁的穆宗皇帝就死去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神宗朱翊钧

一、严督学习贤臣柄政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正在坐朝的明王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突然中风,翌日驾崩。六月初十,10岁的太子朱翊钧登极即皇帝位,定年号为万历。朱翊钧是明代二十一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贪财好货,懒散拖沓,昏昏噩噩地驱使权力的巨辇奔忙了48年。从而使早已衰败的大明江山,彻底陷入末路。

朱翊钧是穆宗的第三子,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其母为宫女李氏。李氏为商人之女,性柔媚、甚有谋略,而翊钧前边有两个哥哥均早死,因此翊钧成为了独子,所以母子都受到穆宗宠爱。翊钧5岁时,按李氏的意思,穆宗准其读书,这在大明历代皇子中,可算是一个特例了。大臣们于是都认定翊钧是位早慧的皇子。而事实上翊钧也的确聪明慧敏。隆庆二年,内阁大学士合疏请立其为太子,三月间,便正式册立。

上学不久,每当李贵妃带儿子给皇后请安时,皇后经常取经书来,将学过的内容逐段逐句考问。翊钧无不对答如流。这使严厉的皇后也欣悦异常。张居正是翊钧的师保,对翊钧的成长、尤其是读书问题,可谓倾尽了心力。神宗刚即位,他便提出要开“日讲”。隆庆六年八月,日讲就开始了。神宗元年二月后,又举行了经筵。“经筵”和“日讲”,是明代皇帝教育的方法。前者每月逢二日期举行,勋臣、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翰林学士等都要到齐,由翰林院及国子监官员进讲经史,典礼很隆重。“日讲”则只是讲官和内阁学士的日常讲学。那时,神宗所读的主要是《大学》、《尚书》等典籍,除每月三、六、九视朝外,一概由张居正盯紧在东宫苦读。隆庆六年十二月,张居正取尧、舜以来天下君主所做的可效法的善事81件,应警戒的恶事36件,汇成类似于连环画的故事书《帝鉴图说》,以便形象地使神宗对为君之道能有个初步的理解。其后,他又命翰林院从历代诸帝的实录和明太祖的《宝训》中,选择材料,分门别类,编成《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等40本书让神宗阅读。每有机会,他自己也总向神宗讲一些如何为君的正论,严厉精敏,使少年皇帝极其敬畏。对此,李太后极为赞赏,每当神宗不用功,她便把张居正搬出来,说:“告诉张先生吧,怎么样?”或者“这叫张先生知道了可如何是好?”使神宗在害怕之余,也隐隐地滋生了不满情绪。这给以后神宗残酷地报复张居正埋下了祸根。

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73年~1582年),是万历朝最为靖昌的时期,当时“海内肃清,边境安全”,太仓的积粟可支用10年,国库的钱财多时达400余万。当然,这主要不能算是神宗的“治绩”,而是张居正励精图治的结果。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被遴选入阁。第二年,他便向穆宗上了一封《陈六事疏》,主张实行改革,提出“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饬武务”六大急务,深得穆宗嘉许。但可惜穆宗早逝,张居正当时又不是首辅,所以这些颇具见识而又切中时弊的主张暂时还得不到实行。直到万历初年,他以帝师和内阁首辅的地位,大权在握,才雷厉风行地付诸实施。

这场改革最先从政治上开始。张居正认为嘉靖、隆庆政局的混乱,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员“因循敷衍”、“吏不恤民”等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不断起义。所以,他力主整顿吏治。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提出“考成法”。考察的标准是“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为了增强政权机构的办事效率,还建立了办事考成的制度。各部门都立文册二本,一本送各科备注,凡执行的公事,一律记载立案,实行一件,注销一件;另一本则送内阁稽考,同时,各科、部、院之间也相互制约和监督,使各级官吏都不敢敷衍塞责。这项改革在当时可谓轰轰烈烈、朝野震动。吏治与办事效率有了明显改观,使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为其他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首先就包括经济方面的改革。万历初年,国家财政已露崩溃之象,无论朝野都十分忧虑。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开始,一面主持裁减冗官冗费,另一面也开始控制皇室费用,减少开支。万历五年,张居正提议清查丈量全国各类土地,实现“开源”,增加生产。到万历九年,土地丈量完毕,共查实田地700多万顷,比弘治时多出300万顷。在此基础上,张居正吸取了早在嘉、隆年间就在一些地区施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制度后来被称为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的基本内容有四点:(1)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2)田赋及其他土贡方物一律征银。(3)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4)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这次改革,对生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的重要改革,是整饬军备,加强边防。在蓟州一带,张居正继续重用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镇守。使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的边防异常整肃,后人称戚继光镇守蓟州16年,“边备修饬,蓟州宴然”。在辽东,重用能征善战的大将李成梁任总兵官。万历二年十月,李成梁率部一举击溃为害边境的建州卫部落,斩女真都指挥王杲以下1100余人,取得了有名的“辽东大捷”。在北部的宣府、大同以及西至延绥、宁夏一带,任用王崇古为总督,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对军事上的这些改革、特别是选用将领,确保了明王朝边防的巩固。对此神宗也十分满意,他曾为此褒扬张居正说:“先生公忠为国,所用的人没有不当的。”

然而这种情况在万历十年后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六月,张居正去世。神宗得到消息最初是十分悲痛的。他特意下诏罢朝数日致哀,赠张居正上柱国的荣衔,赐谥文忠公,并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官、司礼太监等人护送归葬江陵。身后的恩礼如此隆重,在明朝历代的臣僚中,都是极罕见的。但是不久,万历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造成了说不尽的是非恩怨。

事情起因于太监冯保被逐。早些年,冯保曾将极受万历宠信的太监张诚赶出宫去。万历对此十分难过,所以就恨造成这一事端的冯保和张居正。张诚拜辞时,万历暗中交待他离宫后要留意探明冯、张二人的劣迹。冯保的威福自恣已是出了名的,就是张居正,人虽能干,政务上也很有建树,但却远未做到廉洁自好,他招权树党、收受贿赂,甚至侵吞国库资产等,也是有的。这一切,都被张诚探了个清清楚楚。张居正死后,张诚重新进宫,便尽其所知一一陈奏,同时,建议万历先由冯保开刀,将其逐出宫去。查没其财物。这次对冯保的查抄,万历得金银100余万、珠宝无数,结结实实地尝了次查抄的甜头。

冯保被抄后,神宗受更大贪欲的驱使,决心通过清算张居正,一方面树立自己的权威,达到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