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翳。本来刘邦定下悬赏的人只有一个,但后来刘邦见他的大冤家、大对头被除去了,高兴之下都给了他们重赏。

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被封为杜衍侯;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被封为吴防侯;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被封为涅阳侯;最先被项羽狮子吼吓得连退了几里路的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被封为赤泉侯;而那个被项羽主动亲近,理应得到全尸的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儿,最终得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而一千两黄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了。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走了,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史记》记载:“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或许是他的人生太顺利了,经受不了大的打击。

项梁起兵时,项羽才二十四岁,他当起义军的副统帅,二十七岁当诸侯盟军的统帅。他从没有遭遇像垓下之围这样的耻辱,四面的楚歌让他也有些害怕了。他实在是一个失败不起的人,如果他的人生多经历一些大风浪,或许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为什么没有勇气继续和刘邦斗下去?垓下之围,是项羽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面对滔滔乌江水,项羽难道怯懦了吗?在乌江边项羽也是在斩杀汉军首级百余,自己也身受数十创之后才引剑自刎的,他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怕和小人刘邦再打一仗?可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项羽,所以只有选择自刎才能保住自己的辉煌,才能不让后人耻笑!项羽也是那么的脆弱,刀过后那个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从此灰飞烟灭,留下了因为他而满目疮痍的天下,还有他的千古遗恨。

他是可以活下去的,就算是投降,凭他的声望,他可以苟且地活着。但是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曾经的西楚霸王,万人之上,现在怎会对你刘邦俯首,你刘邦算什么!于是他宁死不屈,于是他自刎了。他可以很好地活着,甚至可以卷土重来,甚至最终建立国家,但是他不肯过江东。他是项羽,当年的八千江东子弟和他一起渡江,最后只有他一人落魄地回去,岂不遭江东父老耻笑?

项羽死得不值,但是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项羽也是会玩儿阴谋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战玩儿过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他能多玩儿几次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巨鹿之战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冒以下犯上掉脑袋的危险,果断地斩杀按兵不动的主帅,然后率兵迎敌。

那是关乎秦末起义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一役,巨鹿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到了当时历史舞台的最中央。

项羽刚开始在军事上的表现是极其优秀的,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直都走错路,极端幼稚。先是坑杀长平一战投降的俘虏四十万,而后又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让刘邦逃脱,鸿沟议和,划界而治,主动放弃在望的胜利,这样的一错再错,到最后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当汉军攻到项羽的大本营时,八万江东子弟却不肯投降,因为他们不肯也不愿相信他们爱戴的将领已死去。即使在汉军呈出了项羽的头颅后,八万江东子弟沉默着。是的,他们失去了他们值得敬佩的将领,似乎除了投降别无出路。但是没有,他们明知道失去了将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也做不到,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屈于刘邦。八万江东子弟,无一落逃,无一退缩,他们无畏地冲上去与汉军厮杀。最终,楚军全军覆没,八万江东子弟无一生还。当然,汉军也伤亡惨重。

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明知道那样做是愿意白搭上自己的命,因为他们是忠于项羽的,为了项羽,他们不能投降汉军,他们要为项羽最后战上一次。他们选择用生命来祭奠他们已死去的将领!他们死也要追随他们可爱可敬的将领。试问,是什么样的将领,多优秀的将领,才可以让八万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邦垓下之战大获全胜,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

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但是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优势一方总是有较多的胜利希望,而劣势一方总是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

就上述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可见项羽的失败,教训实为深刻;刘邦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

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即司马迁所说:“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就是项羽的根本错误,即单纯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就会取胜,这是完全错误的。

第九章 平乱封侯

定位不准,地位不稳

公元前202年的正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了一番,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他还提到义帝没有后代。

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

刘邦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

这年的二月初三,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同时,封吕氏为皇后,儿子刘盈为太子。因为齐王韩信熟悉楚地的风俗,就改封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封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原韩王信仍旧为韩王,建都阳翟。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临湘。番君的部将梅鋗有功劳,曾经随汉军进入武关,所以皇帝感激番君。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封号都不改变。

即位的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举行庆功宴,宴席上,他和众人总结楚汉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他对大臣们说:“咱们今天欢聚在一起,大家说话用不着顾忌。你们说说,我是怎么得天下的,项羽又是怎样失天下的。”

这时候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欢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嫉妒贤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这两人拍马的功夫可是一流,属于欲扬先抑,要一般的皇帝肯定心里美得要命了。

刘邦自有他自己的说法——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鸿门宴实际上是张良导演的,还有那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都是张良的主意。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垧,不绝梁道,吾不如萧何。”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粮草的准备,后备军队的准备,这样的事儿都是萧何干的,萧何在后方从来没有让刘邦断过粮,断过兵,这就是萧何,没有萧何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部长,张良就是他的战略部部长。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在战争当中,如果他帮项羽,项羽肯定称王;如果他帮刘邦,刘邦可以夺天下。是这么厉害的人物。韩信自己的器具不够,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结局也不好。但是刘邦最后能够把江山打下来,韩信是立了大功的人。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群臣听了,皆认为非常精辟。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的这段评价,也被后人认可。从此以后,这三人便被誉为“汉初三杰”。

刘邦之胜和项羽之败,首先在于人才争夺上的高下,这个方面,刘邦完胜。[汶Zei8。电子书小说网//。 ]

项羽忽视人才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而刘邦则极为重视人才。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刘邦都远远不如项羽。但项羽的最大缺点是轻视人才,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韩信是当时第一流军事家,陈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都曾在项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听、计不用而弃楚归汉,并成为项羽的掘墓人。项羽唯一亲信的范增,虽远不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辈,但也不失为一个智谋奇士,结果还是被项羽赶走而气死。项羽所重用的武将,也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强大的楚军只有在项羽的亲自率领下才能屡战屡胜,一旦离开项羽的指挥,就会遭到像潍水之战那样的惨败。

项羽手下也并非无可任用的将才,如“有名于楚”“数窘汉王”的季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也始终未得到项羽的重用。项羽轻视人才,实行孤家寡人的政策,这是他失败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刘邦则不同。他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黥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手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选贤任能,纳谏如流,是刘邦的最大优点,这一优点弥补了他个人的无数缺点和不足。

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流动和转移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道理。

总结起来,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原因有很多。刘邦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他不听魏无知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错过陈平;如果他不听萧何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错过韩信,如果他不听张良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错过黥布。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可能接触到那么多的人,也不可能每次都亲自去甄别究竟谁是人才,这个时候恰当的听取部下的意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他懂得要给别人什么东西。招徕人才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更重要。来看看刘邦干的事情:给彭越以正统的地位,从而笼络住了彭越;给黥布一幢豪宅,从而使黥布铁了心和项羽作对;给韩信以独立操作的权力,从而让韩信深感知遇之恩而为自己奋战;此外,刘邦还能给陈平黄金四万斤,随便他怎么花,自己毫不过问。所有的这些,纵观中国历史,有几个帝王能够做到?

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之初,刘邦是屡战屡败。但在每次战败后,都能很快地再次积聚力量,重新投入战争。但项羽则不同,尽管在与刘邦的战争中,几乎从来不败。但垓下一失,就自刎乌江,彻底失败。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后方基地,致使兵、粮的损失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终积小失为大败。

更重要的是刘邦和项羽对自身的战略定位不同。刘邦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秩序的制定者与维护者,采取的是王道的战略。

刘邦初入关中,即与秦人约法三章,开始恢复天下秩序,发布命令:凡项羽手下,只要来降,一概既往不咎。项羽旧部季布,曾多次使刘邦身陷窘境,刘邦曾为此发誓一定要杀了季布。但在此时,季布来降,刘邦不但没有杀季布,还封赏了季布。而季布的同母兄弟丁公,在刘、项争霸中,曾因私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也来投靠刘邦,满以为可以得到更大的封赏,不料反被刘邦杀了。刘邦声明赏季布的理由时说,是给后世为臣子的作个榜样。可见,刘邦抛弃了个人情感因素,全力在维护其所确定的秩序。

而在刘邦处理韩信的问题上,更能凸显刘邦的王道战略。天下初定后,韩信仍手握重兵。因此,刘邦找个理由,说有人举报韩信要谋反,以此为借口召见韩信并将其囚禁,严格控制了全国的兵权,从根本上维护着王权。反观项羽的做法,则与刘邦完全不同。

项羽将自己定位为秩序的破坏者,采用的是诸侯的王霸之策。项羽彻底打败秦军后,因军粮不足,坑杀秦降卒三十万人,从而失却人心。占据秦都咸阳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