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一个少年,少年人的心性使他也不乏顽皮。他像所有那个年龄的孩子一
样不喜欢学校。在念中学2 年级的时候,他所在的中学正值25 周年校庆,阿
登纳便和他的朋友们作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
啊,你这古老的痛苦之箱,
二十五载于兹,
你成年累月,
把青年人折磨摧残。
他喜欢和朋友们一道高唱:
到了星期天三点半,
我们且去跳舞寻欢!
你看他风度何翩翩,
一颗颗耀眼的钮扣,
衬托出上衣分外鲜艳。
她的柳腰多纤细,
配上一对长长的金发辫。
他常和同学们一道玩捉弄老师的游戏。由于他们的顽皮,一位老师常常
恼怒到极点,于是他们画了一张老师怒发冲冠、气歪了嘴的漫画,贴到了教
室的墙上;对另一个老师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课间休息时,他们把碎纸
片沾上唾液,贴到天花板上,到上课时纸片干了奇書网,从天花板上纷纷落落飘落
下来,课堂大乱,老师气歪了鼻子。
中学毕业考很快就到了。考试之前,他和几个同学事先得知三个德文作
文考题以及规定考的拉丁文课文。在阿登纳的领导下,他们成立了一个委员
会,在同学中间分配好题目,并拟定好了文章结构。为了使拉丁文考试的准
② 康西安斯(Hendrik Conscience,1812—1883),佛兰德所作家,作品有《佛兰德斯的狮子》。
③ 弗里德里希·威廉·韦贝尔(FriedrichWilhelmweber,1813—1896)德国作家,作品有《十三株菩提树》。
④ 约翰·路德维希·乌兰德(JohannLudwigUhland,1787—1862)德国诗人。
⑤ 埃马努埃尔·益贝尔(EmanuelGeibel,1815—1884),德国诗人。
备做得更充分,他们甚至按照一向的评分标准预先确定好了应错几个。但一
向诚实的阿登纳并不感到轻松,他度过了好多个不眠之夜,有时他梦见补考,
从睡梦中惊醒。这件事他终身牢记,从此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
大量的阅读使他在拉丁文、历史、德文等几门专业课上相当突出,这些
知识成为他今后在政坛上发挥的深厚基础。他在以后的政治讲演之中常常突
如其来地引用拉丁文成语,而这些成语大多是在他中学时学来的。中学8 年
级时,他的德文老师对他十分赏识,给他的作文下了如下评语:“文章简洁,
构思严密清楚,阿登纳,构思是你的特长!”这一评语让他感到相当自豪。
实际上,简洁和严密也正是他后来发表政治演说的特点。
到了高年级时,阿登纳就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因为俾斯麦当政带来了
德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变动,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这时,阿登纳开始用自己
的眼光观察这个变动的社会,经常加入大人们对政治的讨论。
当时,德意志帝国还处在从各个方面建立和巩固帝国基础的阶段。为了
不让强邻法国在西方再起,“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外交以削弱法国为核心,
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俾斯麦布下了一盘外交棋局,
即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挑起英俄争端,同时离间英法,以全力孤立和打
击法国。俾斯麦深知,1871 年虽然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但法兰克福和约
决不可能完全摧垮法国。事实如此,70 年代法国已迅速恢复,1873 年法国提
前向德国交付了50 亿金法郎的赔款。9 月,最后一个德国士兵撤离法国的领
土,从而结束了法国6 省区的被占领状态。法国从1873 年5 月开始,政权又
回到了保守的君主主义者手中,麦克马洪元帅接替了梯也尔,当上法兰西共
和国总统,并做出卧薪尝胆的姿态。俾斯麦明白,这意味着法国有可能同神
圣同盟时期的路易十八一样,受到沙皇和其他专制君主、以及敌视新教德国
的耶稣教团的支持。这样,他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举措就很可能难以奏效。
同时,法国人也摩拳擦掌,战争的屈辱,使法国人中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高
涨。法国战后很快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重建军队,不久议会又通过改组军
队的议案,把每个团队步兵营数从3 个扩增至4 个。法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法德关系也势同水火。
俾斯麦搞了一套回旋战术,领导着新兴的德国周旋于欧洲列强之间。俾
斯麦外交棋盘的核心是“三皇同盟”,他全力维护“三皇同盟”,①同时又适
当照顾英国利益,借英国力量来维持大陆均势,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在
1875—1878 年的东方危机①中,俾斯麦鼓动俄国挑起战争,同时又在柏林会
议上扮演“仲裁人”角色,压制俄国的过分要求。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是因得
到了俾斯麦通过外交官拉多维茨传达的“德国力图有裨于俄国政策并倾向在
重大问题上附合俄国的意见”这一讯息,又获得俾斯麦准予德国银行借予俄
① 三皇同盟:这是俾斯麦所策划的拉拢俄、奥匈,孤立法国的外交核心。1872 年9 月,德皇威廉一世、
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三皇及其外长会晤于柏林,达成成立三皇同盟谅解。
1873 年5 月,德俄先定立军事协定,4 月,俄皇与奥匈帝国定立正式条约,10 月德皇也在条约上签字。该
条约规定,三皇在发生争执时,有义务进行协商;遇到来自第三方面的攻击威胁时。有义务采取共同方针。
① 1875—1878 年:“东方危机”,1875 年夏天,巴尔于半岛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爆发反土尔其素丹
的民族起义,俄奥共同进行干涉,英国宣布反对干涉土尔其,支持奥斯曼土尔其政府持强硬态度。1877 年
4 月24 日爆发了俄土战争,1878 年6—7月,英俄奥法意德和土尔其、巴尔干各国代表召开柏林会议以解
决问题。
国1 亿卢布以应军需的承诺,才敢于在1877 年4 月对土尔其正式宣战的。俄
军取得节节胜利之后,俾斯麦却转而支持英奥立场,胁迫俄国作出让步,签
订《柏林协定》。“东方危机”中俄国并没有能通过这次所谓的“援助斯拉
夫兄弟”战争进入巴尔干地区,仅仅从土尔其取得亚洲的阿尔达罕、喀尔斯
和巴统地区;反倒是英奥达到预期目的,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岛,奥匈帝国
则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占领和治理权。
柏林会后,俄国因俾斯麦落井下石,翻覆云雨,对俾斯麦政策发动激烈
指责,德俄关系骤然紧张。俾斯麦又转而采取了新一轮的步骤,以巩固他的
反法中心阵地。他暂不理会亚历山大二世不断施加的压力,反与和俄国矛盾
已深的奥地利结盟,说服安特拉西签立了针对俄国及其盟友的“德奥军事同
盟条约”。回到柏林,俾斯麦又向各方隐瞒条约的真实内容,在回答俄使的
询问时,他把维也纳之行说成是警告奥地利不要对俄抱任何敌对情绪。与此
同时,俾斯麦又做出了要和英国谈判的姿态,指使驻英大使明斯特会晤英首
相比康斯费尔德,就关于在德俄冲突时“英国将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进行
磋商。德奥同盟以及柏林——伦敦往来频繁的消息迅速传到克里姆林宫,亚
历山大二世神经格外紧张,不得不指派主张德俄亲善的沙布罗夫从内定的驻
君士坦丁堡大使改任驻柏林大使,并要求他:“通过与德缔结协议,为俄国
取得必要的支持。”这样,俾斯麦以迂回外交的方式纵横掸阖,迫使俄国又
乖乖回到了三皇同盟的轨道。
待沙布罗夫见得俾斯麦,以沙皇的名义向德国的宰相声明,俄国今后的
政策仅仅是防御性的,除了执行柏林条约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之后,俾斯麦
眼见成功在即,立即通知明斯特,结束了同英国的谈判。1881 年6 月,三皇
协定续约,德奥俄三国又恢复同盟关系,在东方危机和柏林会议上一度失衡
的大陆政策,又重新回归原先俾斯麦的既定轨道。1884 年3 月,三国在柏林
举行会议,决定三皇协定又续定三年。通过俾斯麦,欧洲各国都见识了德国
人的外交手腕。
新闻报业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发达了,舆论、报纸不断地向人们传达各
种各样的信息。政府的各项政策通过报纸的评论而为人们所熟知。阿登纳正
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对外交政策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俾斯麦的
外交政策“聪明而有远见”。实际上,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谁不佩
服俾斯麦的外交呢!
父亲是政府职员,因而常常把一些政治问题带回家里同几个儿子讨论。
在外交上,一家人几乎一致对德国的纵横稗阖予以肯定,但俾斯麦的内政问
题却常是家里争论的焦点。老康纳德十分尊敬俾斯麦,几乎对宰相所有政策
表示理解和维护,但年轻的儿子们则不然,阿登纳虽然年少,却常常振振有
词,尤其在对俾斯麦《反社会主义非常法》①问题上,父子之间经常意见相左,
争论不休。从1881 年开始,社会民主党在议会的选举中不断获胜,1881 年
取得12 个议席,1884 年又得24 席,工人领袖辛格尔以及倍倍尔、威廉·李
卜克内西等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阿登纳和他的哥哥们认为社会民主党力量
的壮大恰与俾斯麦对工人运动的无情镇压有关,同时,他们也向父亲指出这
项法令有违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阿登纳清楚记得在圣诞节时流传着许多
① 反社会主义非常法(sozialistengesetz),是1878 年俾斯麦制定颁布的一项反工人运动的法令,1890 年废
除。
照片,照片上印着来比锡社会主义者在他们自己家里圣诞树下被捕的场面,
阿登纳认为这是残忍而野蛮的行为。这种看法左右了他的思想,并随着时间
的流逝日渐加深。至死他都对《非常法》深表遗憾,认为是俾斯麦一生中两
大错误之一。
阿登纳认为俾斯麦的另一错误是在70 年代为打击天主教徒和中央党而
发起的文化斗争。少年阿登纳曾听人讲在艾弗尔山区②的有些天主教教士不得
不穿上蓝色的劳动服,化装成农民,走村窜寨,为找个仓库做弥撒,以防宪
兵发现。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内政气氛。伸斯麦意欲打击天主教旧势力,
缓解国内宗教矛盾,可这一举措反而加剧了国内宗教矛盾,影响了以后党派
政治的发展。尽管少年阿登纳当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一种感性认识
的基础之上,但这种认识左右了他日后的政治倾向,午餐桌上的争论可以算
作他政治意识的萌芽。
在中学毕业之前不久,老康纳德就告诉阿登纳,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他
上大学。阿登纳尽管内心失望,却异常平静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中学一毕
业就到银行做了一名练习生。两个星期之后,老康纳德看出儿子异常痛苦,
便与妻子重新盘算了一下经济状况,决定进一步紧缩家用,供他去念大学。
老康纳德对儿子说:“孩子,我们试试看吧广”,就把他从银行里接了回来。
于是阿登纳上了大学,第一学期他就学于布莱斯高的弗赖堡①,主修法律。
后来,他又转入了慕尼黑,在那儿念了一年书。那儿他主要听法律和国
民经济学两门课程,最后他在波恩大学学习了一年半,还在波恩通过了律师
资格的考试。法律的学习培养了他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他日后在政坛上
简单明洁干练的政治风格,与他这几年法律的学习不无关系。阿登纳知道,
他是由于家庭作出牺牲才得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因此他学习异常勤奋,努力
争取学校的助学金。为了延长学习时间,赶走睡意,他常在深夜将脚浸在冷
水桶里。
漫长的学习时期终于过去了,阿登纳的考试成绩虽然不是最出色的,但
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的理想是在乡村当一名公证人②。他
的一个哥哥汉斯这时已经在波恩附近的一个乡村做了教士。在波恩时,阿登
纳常常去乡村看哥哥,他十分热爱乡村美丽清新的大自然环境。居住在一个
美丽的地区,工作不要太多,这就是他的理想。
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② 艾弗尔山区(Eifel)在莱茵兰——法尔次州西北部。
① 布莱斯高在德国南巴登,弗赖堡为其首邑。
② 公证人(Notar).指证明契据,收取宜誓书等的官员。
初露头角
歌德曾经说过:“啊,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两个灵魂。”
歌德一语道出了德国人的精神个性。在年轻的康纳德·阿登纳内心深处,
同样有着两个灵魂:一个渴望与大自然亲吻,另一个却时时在等待世俗使命
对他的召唤。
世纪之交的德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巨大变动。1888 年,德皇威廉一世去
世。皇储腓特列三世早在继位之前就已身患量病。在继位99 天之后,腓特烈
三世也撒手而归。这样,皇位就落到了他29 岁的儿子威廉·凯泽手中。新皇
被称为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有着很高的天赋、敏捷的理解力、出色的记忆力,他的想象力
也十分丰富,能异乎寻常迅速地接受一切现代的和新生的事物。他为此相当
自傲。
这位年轻的皇帝以善作鼓惑性演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名位与
权势有着近乎狂热的执著。所以当他大权在握时,必然导致他与长期执掌帝
国大权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之间的冲突。等到白发苍苍的老宰相公开表示
他认为年轻的新君主在政治上缺乏经验、欠成熟时,缺乏自信心而又敏感得
有些病态的威廉二世马上一反常态,将对这位老政治家的钦佩之心转变为因
受触怒而产生的敌意。帝相冲突在威廉继位后不久,便在内政外交的各个方
面公开表现出来。最后威廉忍受不了俾斯麦对他的“教导”,干脆罢黜了老
宰相,自己来管理国家。
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俾斯麦的时代就逝去了。新皇威廉二世打破了老宰
相的陈规,竭尽全力转动国家机器。此时,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总产量
迅速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
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之时,德国居民的绝大多数还在农村及中、小城市里生活
与工作。而此时,德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