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现在要维持军队也不得不求助于这些人。1805 年,范勒尔贝格等人保证为
国内军队提供粮秣;战争爆发后,某些公司负责专营面包、肉类、饲料、医
院和所有运输设施,包括大炮的运输设备,所有这些经营都可获得一定的保
证利润。共和九年,创立了一个炮队运输营,只有近卫军才拥有自己的行李
辎重队。拿破仑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厉行账目核实。共和十年,把军队的行政
管理部门组成军政部,由德让领导。军队的财政机构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
早在共和八年,核实军队数字的任务就不再由军需官负责,而改交给叫作审
核员的官员专门负责。前者与后者都对帝国大军的兵站总监维尔曼齐负责,
1806 年达律接替了他。皇帝非常喜欢亲自清查名目繁多的账目和发现账目错
误。虽然他查对收支账目只能偶尔发现没有落账的交易和不正当的支付。但
战争时期匆促任用的军需官依然营私舞弊,民愤很大。拿破仑于1808 年5
月18 日写道:“他们叫我给已死的士兵发饷”,况且,他从未能防止他的
将军们征收强制捐献以饱私囊。
1805 年,拿破仑已拥有将近四十万步兵,但是在和平时期他不能适当地
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普通士兵每天得到五苏,但是国家仅仅配给他们
一份口粮,在战争时期配给一份肉。即使是这一点微薄的军饷也不能按时发
给。就在1805 年出征的前夕,拿破仑注意到士兵的“军饷不足”;1806 年
底军饷拖欠了五个月。由于经费缺乏就不可能储备食品、鞋、军服以及进行
战役所需要的运输工具。拿破仑只得先注意武器和弹药。1800 年,他曾说明
需要贮备三百万支滑膛枪,但他从未获得这么多的枪枝,而且这个数字本已
超过了国家的生产能力。到1805 年,只制造了十四万六千支滑膛枪,据估
计,仅一次战役中的损失就相当于这个数字。炮兵部队就更加供应不上,大
炮的损失只有靠夺取敌人的军械库来弥补。如果说弹药的供应没有引起严重
问题的话,那是因为节省使用弹药的缘故;在耶拿,第四军团仅仅发射了一
千四百发炮弹。至于军马一直是供不应求,尽管拿破仑特别关心此事。由于
法国不能保证足够的马匹,不足的部分都从被征服的国家补充。
至于其它东西——食品、鞋、服装,原则上应是以战养战。贝尔蒂埃在
1805 年10 月11 日给马尔蒙的信中写道:“在皇帝发动的大举进攻的战争中,
仓库是不存在的,军队要在入侵的国家中获得给养就全靠军团的总司令
了。”人们会争辩说,在作战前夕,拿破仑非常努力布置给他的士兵烘制面
包和饼干,分发鞋子。但是,首先是为时太晚,再则他的命令也没有全部贯
彻。1805 年,许多士兵只穿着一双鞋就渡过了来因河,而1806 年许多人身
无大衣就开赴耶拿;至于面包,他们能够得到多少就带多少。拿破仑的战争
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迅速行军为基础的,这种战争体系适应财政拮据的情

况:以他所拥有的运输工具而论,即使有更多给养也赶不上军队的需要。士
兵出征时装备很差,因为拿破仑每次作战时都指望速战速决。这种速战速决
的胜利成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为后方没有准备人力物力支援战争;如果
军队被迫退却,或者敌人顽强抵抗,甚至敌军在投降之前来得及实行破坏的
话,法国军队就会只因弹尽粮绝而遭覆灭。
当战争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时,它总是以牺牲士兵为代价的。象达武
这样煞费苦心按时为连续行军的部队筹办军需品的将军是寥寥无几的。士兵
通常从居民那里掠夺他们所找到的一切;但是由于队伍接连不断通过,因而
后来的就一无所获。士兵们忍饥挨饿,有时浑身湿透,往往睡眠不足,要么
饿得要死,要么酩酊大醉,因而他们便落得疾病缠身。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健
康。医务工作依旧处于极其受忽视的状况。虽然国民公会征召内外科医生入
伍充当军医官,但是督政府出于经济原因决定在和平时期立即把他们遣散,
而拿破仑也一仍其旧。除了象拉雷、佩尔西、科斯特这样杰出的军医首长之
外,医务人员比庸碌无能更低一筹。他们只使用简陋不堪的医疗设备,从当
地居民中征用必需品并招募他们做护士,就这样建立起野战医院和临时医
院。这简直是人间地狱,佩尔西在他的日记中描绘了这个地狱中的恐怖景
象:医院里极端痛苦的炮弹重伤病员、不用麻醉药的截肢、坏疽与溃烂,难
以形容的污秽、疥癣、虱子以及斑疹伤寒。拿破仑绝对禁止把伤员运回遥远
的后方,特别是不允许运回法国;由于缺乏卫生设施他们会在途中死掉的。
当时的死亡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用令人毛骨悚然的措辞描绘的,这是可
以理解的。泰恩还是一再说,在执政府和帝国时期有一百七十万人死亡,而
这个数字还只限于从1789 年的疆界范围内征募的人。可是,既然从在这疆
土范围内征募的士兵总数从未超过这个数字,那就是说全体官兵有去无回,
更不必说被俘的了。事实上从1800 年到1815 年间实际损失可能不到一百万
人,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其中有三分之一失踪,这些人肯定不是都死了。
这个数字还要加上从1789 年以后法国新合并的疆域内征募的大约二十万法
国人,以及从盟国和属国征募的大约二十万人。尤其不应忘记的是,阵亡人
数仅占死亡总数的一小部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阵亡百分之二,在滑铁卢
战役中阵亡数目最大,占百分之八点五。其余的人或者因为受伤、患病而死
在医院里,或者因疲惫不堪、饥寒交迫而亡。
拿破仑对待供应问题的态度引起许多可怕的后果。法国的占领变得日益
不得人心。抢劫与掠夺成风,这就使纪律大为松弛,士气极为低落。强行军
使得部队把残废者与掉队者抛在后面,他们聚众结伙,无所不为。悲惨的境
遇常常引起兵变。最糟的是,拿破仑的军事体系是以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
地方为依据而制定的,主要是伦巴第,在那里他曾经进行过头两次欧洲战
役。当他侵入北德意志、波兰、西班牙和俄罗斯时,地理条件就使得他的战
争体系行不通了,于是军队便陷入了危境。

三、战争指挥
在旧制度的最后年代里,法国的军事学家曾论证了由弗里德里希二世加
以完善的传统作战方法的不利方面:一支不连贯的部队,沿着单一的道路以
线式队形缓慢行进,不能控制整个作战区域,因此不能迫使敌人迎战或在敌
人坚守阵地时进行机动迂回。然而,要等到法国革命才使战争突破墨守成规
的作战方式。随着兵员数量的增加和发动群众战争,法国革命的将军们不得
不把军队组成为师,以便于指挥。不过很快发现这种新编制仍有不妥之处,
因为随着师的数目逐渐增加,总司令要协调各师间的行动就很感困难。骑兵
和炮兵分别编入各师,所以便不可能集中使用它们的力量。督政府时期曾断
断续续地试行过一种较高一级的部队编制即军团,1800 年莫罗曾指挥过三个
军团,每个军团包括四个师,但是没有后备队。拿破仑从法国革命的实际经
验中以及从吉贝尔和布尔塞①的教导中引伸出自己的战略思想;但是在马伦
哥战役中他才最后确定了部队的编制:每个军团有两个或三个师,尽可能配
有少量的骑兵;大部分骑兵组成独立的兵种,炮兵后备队则直属最高统帅指
挥。执政府时期,这种组织运用到了全军。这些师和军团的力量仍然是不断
变化的。1805 年,一个军团包括二至四个师,总人数在一万四千人到四万人
之间;一个师由六个到十一个营组成,人数从五千六百人到九千人不等;一
个团包括一至三个营。次年,军队实行了较为正规的规定,每师有六千到八
千人,每团由两个营组成。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表现在使几个军团协同行动的能力。这种艺术在于部
署和指挥几个军团如何进军,以便能够控制整个作战区域,使敌军无从脱
身;同时,各个军团还得要保持相当近的距离,以便能够集中部队进行战斗。
军团的部署一般采取容易变化的梅花阵形。在向敌人开进时,随着某些军团
发现自己容易遭到突然袭击,战线就逐渐收缩。有时,如在艾劳①,军团在
确定朝一个较远的前进方向之后,就在战场上进行集结,以便就在前进中迂
回和包抄敌人。战役的总布局需要两个不同的战斗计划,它取决于拿破仑是
打算同一支单独的敌军部队作战,还是希望在几支敌军之间占领中心阵地,
如1796 年至1797 年在曼图亚周围的战斗,或者如在1813 年的情形那样。
无论如何,部署根据环境而变化,从未拘泥于一种方式,拿破仑的战略是一
种艺术,虽然也有一些原则,但在判断形势和作战实际中从不受这些原则的
拘束,从不损害他丰富的想象力。
胜利取决于拿破仑的当机立断与胆略,其次取决于部队风驰电掣般的行
动。突袭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它要求绝对保密。总是主要以骑兵为掩
护的军队只要有可能就利用河流、山脉作为行军的天然屏障,虽然隐蔽自
己、迷惑敌人是很重要的,但发现敌人的行动也同样是很必要的:掩护部队
和情报机构就起了作用,情报机构利用外交官,各色各样的特务(或许应该
包括神秘的基尔曼斯埃格伯爵夫人在内),尤其是利用间谍,象臭名昭著的

舒尔迈斯特这样的人,很乐意一仆事二主,两边讨好。一旦部队沿行军路线
前进,拿破仑就不再很重视与法国相连接的交通线了,因为他总是期望战役
在短时间内结束。另一方面,作战路线却是他严重关注的事,不惜一切代价
加以保护。这些路线是连接部队与后方指挥部所在要塞之间的道路,指挥部
所在地随着部队的前进而推进。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小分队守卫各驿站驿
路,保持部队和法国的联系。因而,在拿破仑看来,要塞的作用很大,它们
既是作战基地,又可据守河流和山口,可用来作桥头堡并掩护部队。然而,
要塞没有起到在革命前的战略中那样重大的作用。在纯以迫使敌人决战和歼
灭敌人为目标的战役中,要塞本身从来不是战役的目标。
在战场上,拿破仑力求迫使敌人全线作战以耗尽其后备力量。这一任务
要用最少的兵力来完成,以便完整地保有一支密集的突击部队;然后,他就
用步兵和大炮的火力对准威胁敌人的侧翼和退却路线,从而挫伤敌军的士
气。最后,当拿破仑认为敌人已被大大地削弱时,他就投入生力军,击溃敌
人,并无情地追击溃败的敌人。这种追击是拿破仑战争的最新颖的特点,只
有少量军队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从来也不敢下令这样追击的。拿破仑指挥战斗
确是无与伦比的,但他并没有改变基层单位的战术,这是他从未论及的一个
题目。在原则上,部队的基层单位仍遵循1791 年的操典:师以旅为单位组
成两道防线,一个团在前面展开,另一个团则成密集的纵队队形。但是,事
实上,大革命时期的军队部署方法仍然保持未变:步兵往前面派出一群精心
挑选的散兵,他们在地形的掩护下前进;第一线的步兵逐次跟进,通常以同
样的方式投入战斗。就是这种随意的机动灵活的射击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敌
人习惯于对付线式队形,在这种队形里,士兵依次成三列(后两列成立式),
这就提供了准确的目标。一听到冲锋号,法军第二线步兵就以密集的纵队前
进,几乎从来都无需动用刺刀,因为到这时敌军往往掉头逃跑了。战术毕竟
经历了某些变化。斗志昂扬的法国人倾向于用刺刀大规模冲锋来缩短射击战
斗的时间;随着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新兵数量的增加,指挥官们变得更喜欢使
用纵队。然而,一旦英国人,甚至德意志人改革战术以适应这种新方法时,
就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拿破仑战争艺术的弱点之一也许是缺乏对基层作战
单位战术的重视,而当反法同盟各国军队有所改进并发挥其有利条件时,法
国的弱点是没有随之改进自己的战术。
由于财政困难的限制,拿破仑的战争势必要速战速决,这就确保了皇帝
的威望。无坚不摧的威力和迅速结束战斗的无懈可击的机动灵活的致命一
击,直到今天仍然唤起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敬佩。战役进行的迅速与勇猛成
为拿破仑火焰般性格的标志。就象供应军粮的方法一样,他的指导战争的思
想是在他所进行的最初几次战役中形成的。群山环抱的波河盆地使敌人无路
可逃。盆地面积相当小,巧妙铺开的部队很容易控制它,因此部队能够来回
运动而不致精疲力竭;这个盆地相当肥沃,足以为部队提供补给,使其得到
恢复。军队到了南德意志,距离拉长了,因而已经倍感艰辛;但南德意志还

是分为几块地区,所以仍然能运用原有的作战方法。但是一旦军队打进北德
意志、波兰和俄罗斯漫无边际的原野,情况就不同了。敌人现在能够逃跑了,
由于距离遥远,行军把军队搞得精疲力竭,军粮供应成为难只解决的问题。
沿路都要分兵驻守占领地,以致在开始战斗之前军队就分散了。经济情况不
能提供必需的运输工具,军事组织依然如故,后备力量缺乏。拿破仑的战略
完全是以地中海区域为依据,这种战略没有预见到新的地理条件,因此便不
能成功地完全适应这些新的条件。

第三章 大帝国的创立
(1805—1807 年)
拿破仑即位的头一年,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下进行的1805 年战役使他处
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拯救了他,他控制了德意志,并
开始组织大帝国。这样就招致了新的反法同盟的形成,而反法同盟的失败又
把整个中欧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并且由于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而巩固了“大
陆体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