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万法唯心
千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
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极于一念,不生而已矣!
万法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是心是佛。
心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一切万物从大地而生;一切万法从心地而出。
妄念本不生,因想像而有。
拂垢垢复生,琉璃垢不沾,凡间千担水,难净浊世尘。
诸佛及菩萨,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
先知心之根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
一切众生迷妄,迷此心。一切行人发悟,悟此心。一切诸祖相传,传此心,真心妙用。
摄境归心,真空观者,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
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
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三界六道,唯心自现。水月镜相,岂有生灭?
万法本虚,从心见实,六尘本寂,凡夫妄执,心有法有,心空境空,生而无生,
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名坐道场。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善恶罪福,唯心所造。六尘境界,唯识所变。一切诸法,唯因缘起。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相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
日日是好日。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廊彻。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若了此心,有谁生死?
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相、水中月。
那个生死业根,只在汝一念生灭之间。
一根既通源,六根尽解脱。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自心。
诸法唯心所现,各无自体,虚假相依,无决定性。
宁静致远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烛定则明,摇则昏,而况心乎?
简默沉静者,大用有馀;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在安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
在纷乱危急之时,静心是唯一的依靠。
让你的心如一座稳固的桥,而不是像桥下浮沉不定的水。
只有在静水中,东西反射而不变形。只有在宁静心灵中,才能对世界有适当的领悟。
能够平静且积极的过人生,是一种天赋。
安静吧!真正丰富的生命内涵蕴藏于安静中。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人只有在心灵极静的状态下,才能产生大智慧。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栋砖瓦木造的房子,但它是世俗的家,会随着世俗的方式改变。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以静制动。
假使我们能够学习使心平静下来,这将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平静就是烦恼的止息。
把内心摆平就天下太平。
如果心没有停下来,你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感官对象的真实面目。
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机括:弩上发箭的机件,引申为治事的权柄。),惟静者能看得透。
静有二道:一曰不入是非之场,一曰不入势力之场。
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不静则学或骛外,不能向里。
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水面上,去映照自己的形相,只有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才可看清自己的容颜,也只有平静才可平息躁动的心绪。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凡事能从容不迫,思想和判断力会加倍的迅速、正确。
让我们的心灵每天保持纯净,让我们每天尽心尽力履行义务,让我们把和平带到内在的世界。
天下事千头万绪,一个人处在其中,必须心平气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性急的人成功率最小,规律而镇定的精神,可让你避免在许多极平常的事情上失败。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有所担当。
心若混浊不清,你将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面目。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保持秒秒安详,是一种高级的观念。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瓜熟自然蒂落,等待成熟,有时候是一种享受,不必急于一时。
想籍大吃大嚼来摄取更多滋养,有时候反而伤害胃肠。
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内在的寂静不是理想化,也不是哲学化的幻境。它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出来的,
它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人生尽管犹若一注浊水,让它定下来,总会澄清的。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这个定火。
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不为外物所动只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为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抑其气则气平。
意粗生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宁静就是永恒。
人莫监于流水,而监于止水,唯止能知众止。
心以收敛而精细,气以收敛而恬静,于身于家皆有益。
睿智指挥棒
雇用比你聪明的人,证明你比受雇用的人聪明。
领导者要有信心去做评估,然后有勇气去实践。
领导者能使普通人完成卓越之事
好的领导者启发自信,作乐的领袖则启发
他人信心。
领袖不会浪费时间去责备他人。
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帮助他人发挥最大的能力。
领导就是将人们由原来的模样,变为应该有的样子。
好的领导者总是时时考虑他人的感受。
好的领导,是让人们心甘情愿去做事。
所谓领导,就是行动,而非你所站的位置。
身为一个领导者,不必十分聪明,但必须要知道人们的感受以及做事的动机。
领导者必须先知道如何自我管理。
领袖负责指路,接着就靠大家行动。
追随者寻求方法与前例,领导者则寻求解决之道。
领袖来自其行动,而非其知识。
领导者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重要的。
领袖明了道路,遵循真理,并指引方向。
好的领袖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与价值,平等对待所有人,不将任何人视为次等的。
领导者有目标;追随者仅有愿望。
领导者将个人动机转化为行动。
教养有道,则天无妄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抑才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倖进之徒。
处于高位而无作为,就像该有眼珠的地方没有眼珠,只留下两个空洞,弄糟了整个脸庞一样。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责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无和蔼之容,无谦抑之气,无恭敬之德,其何以处事?何以聚众?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庶众,故能明其理。
领导他人意味着你必须乐于付出,甚于要求他人。
国王必须是一只狮子,但他也必须知道做一只狐狸。
要使别人敬重你的权力,可不是只凭拉高嗓门就能办得到的。
没有机智的人,不得不常与危难作战。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那就是知人之明。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懂得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
最高明的管理之道,就是「无为」。
容纳异己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独裁者骑在老虎背上转来转去,因为他不敢下来,而老虎也愈来愈饥饿。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把责任赋予某人,最能表现你的信赖,而且使人获益匪浅。
领导者有两项特质:首先,他的目标已定;其次,他有能力说服别人与他同行。
能够管理大众的人,必须先作自己的主人。
不懂得服从的人,也不适宜于指挥别人。
勇于且即时面对问题,是领导人要有的态度。
做一个领导人,必须有一个认知:划分领土或据地为王,最后往往高处不胜寒。
身为一个主管,重要的不是你在场时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不在时所发生的事。
律己能服人,量宽能得人,身先能率人,轻财能聚人。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欲服大众,先调自心。
不仁的君王牺牲个人的德誉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只有明君,能把蔽贤忌才的人放流出去。
见到贤才而不荐举重用,这便是怠慢;见到坏人而不予以黜退驱之远离,这便是过失。
如果一切好恶都出于一己偏私而违反民心,就要被天下的人所诛戮了。
国君治国有个不变的法则:行事忠信,一定得到民众的拥戴;骄傲放肆,一定失掉民心。
见事贵乎明理处及贵乎心公。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为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其当矣!
精进波罗蜜
工夫必须用到临末关头有十分的把握,了生脱死才有你的份。
动转施为中,工夫要把得住;昼夜六时中,工夫要把得住。若有如是的工夫,与你们的本分事才有点相应。
工夫上有一点放下来,就是一点空档子。这一个空档子,就是一个洞,我们的生死就从这个洞里冒出来。
平静来自于完全地将整个身、心投入所做的事情中。
保持恒长心远比短暂的勇猛心还要重要。
专注和定力是志求圆满成果的人所不应忽略的重要因素。
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
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兴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
真正修法的人,他的身体虽然入睡了,但心灵永远保持清醒,随时准备去观察万物的真相。
我们不应视内心的杂染为敌人,而应视之为一种挑战。
大多数人都死在床上,因为那是善终的地方,可是,却不是浪费时间的好地点。'Zei8。Com电子书下载:。 '
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
念佛常常昏沉、散乱,是因为没有愿力。
修行便是在修每天的烦恼。
时时紧闭六根,打扎自身的功夫,那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
要无所求地净心念佛,从心里面自然出现的,才是真的。
行住坐卧,不离功夫。
念念无妄,名真精进。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念弥陀,即无上禅,该罗三藏,总摄六度。
不稍间断,即大精进。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无论行、住、坐或卧,我们应该以正念去守护及观照住这颗心。
精进是一切证道的根本,一切成就的基础。
学佛容易修行难,假修容易真修难,真修容易决心难,决心容易有恒难。
若处处在假我上着相,不在真我上用功,是名假修。心即真我。离心外求,即不相应,亦名假修。
无恒则百事无成。
若不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
要将秽土三千界,尽植西方九品莲,仔细思量无别术,只消一个念头坚。
愿求功德池中水,尽涤娑婆世上尘,此非念佛工夫到,安得超凡愿力成?
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无上菩提,是由努力修学而来的,并不是空谈幻想可以成功的。
以解导行,以行验解。
由懒惰而堕落,致善根而浮薄。
已经走上了路,必有到家的日子。修学也是一样,并非学得一点皮毛就生满足心,必须精进勇猛,发长久心,才能够有真实的效果。
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
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
学佛者应研习一切教理,而以行持为根本。
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
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瞋,现世减福慧,死后堕蛇身。
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
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甘淡泊,忍疲劳;精勤禅诵,唾弃名利。
亲近善友,痛除习气;勇猛精进,誓不退堕。
三界梦宅役役不停,苟不能奋起大精进勇猛志力,于此大梦宅中,极力一跳跳出,向白日青天之下,披襟一笑以快平生。决定以梦入梦,辗转攀缘,随逐妄尘,堕入无间,岂不辜负积劫以来,诸佛菩萨为你所下之般若菩提种子乎?或不趁身强体健之际,做一气直走到家,眨眼便是无常,老病相催趱(趱:赶路。)也。
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
二六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
把生命投注在佛法上,必定功不唐捐。
粗究其说而不细求其理,不智也;细求其理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