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蓬语录-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犹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跡动转迁流。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聚舍,皆是轮回。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无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不动而动,是为颠倒。

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明轮转生死。

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便是生死根本。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

不用别求,有求皆苦。

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似粟。

烦恼障障人的般若德,业障障人的解脱德,报障障人的法身德。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生。

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流底亦是识情,怕怖慞惶底亦是识情。而今参学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修禅人定要做到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保持真心清净,绵密相应,片刻而无走漏,才能出三界,若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到了临命终时,就难保中阴业识不入轮回而受生。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凡夫倒用心,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及。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叫做造作。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

人以惯性的意识过活,算命先生才有生意可做。

应痛感世事无常,生死迅速,深信业果不坏,轮回是苦。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念不生,万法无咎。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

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生」与「死」是同时并发而展现的。

自性中无生死,众生错认无明为本性,故有生死轮回。

世间何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师云: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发时新,尽是尘中逆旅(逆旅:旅舍。),谁为物外闲人?

一切众生,心本无二,着妄迷真,幻成六道,依业受报,轮回流转,沉溺五欲,堕落三途,受苦无量。欲免轮回,莫若学佛。

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白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直须痛棒打,此恨卒难忘。

凡夫着有,心逐境胡,常迷不觉。

禅心

谁说工作和禅坐不能同时呢?

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啥?

对境无心即是禅。

禅的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慧眼。

知足,在禅的世界里,是指脚步所踏处,心必如实随之。

禅坐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句话也是多的,本来无欠无余,现现成成的。

禅就是要唤醒自己清净的心灵,去领受生活多采多姿之处。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别认为已结束禅坐,其实,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若你如此反观,便将拥有平静。

在禅坐当中,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你结束禅坐时,提醒自己——其实你并没有结束禅坐,你只不过是改变姿势罢了。

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

禅坐并不强调专注呼吸或感觉的时间长久,而是在于我们有多觉知与清醒。

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

湛寂不动,名为禅定。

不复驰逐,即大禅定。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澈。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寂,一切因果皆所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心;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智慧生,而贪瞋痴毒尽。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

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而已,对于自己所作的每件事,你必须要机警、清楚明白。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安禅何必用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乃是融于生活中产生的无量妙有。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的定义即是感性、理性、智性达到最高的平衡点。

真求即是不求。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着一粒米。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禅——知识如果不是自发的,就不具任何价值。生活的价值就在于真正的了解和体验。

禅——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禅——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禅:不二、绝对。

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二、正受(正确的感受和觉受)。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十字街头好坐禅。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内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外不加学问修证之功。

禅心的特质在于身心安放。

活泼的生活即是禅。

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无法故。

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

悟心者,心不自心,悟从何得?悟既不立,心亦无心。

本性虽空亦由修空而显空。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若是坐佛,

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禅宗是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的方法,所谓「见则便见,拟异则差。」

参禅不是直觉,直觉乃不出脑神经作用。

「观照」是病不是禅。

通达本无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在禅者的眼中,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都是智慧。

当一草一木,一尘一物皆能使你启发智慧时,你的心一定有禅。

禅不是渴望得到什么,而是单纯的承担与一种当下的精神。

不受外相迷惑,心中没有善恶、二元的境地,才是接近了禅。

禅是建立在不即不离上面。

禅是一个最奇妙的东西,它不是任何东西。

禅之一字,非圣凡所测。

禅宜默不宜说。

习禅要像哑子一样,心中有所得,却不足与外人道。

花开有花开的好,花谢有花谢的美,能体会到周边各种情况的美好,于是你将进入禅的大门了。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但了本自性空,更不复起观,即是宗通。

不变随缘为心,随缘不变为性。

平实无奇,禅就这样现实。

无念、无住、无相。

正觉离名相,随缘即道场。

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适敌知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住,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着衣时,只作着衣会,于契饭时,只作契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若是识性底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

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在坐,坐即不着。

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禅不是离开生活,而是醒着生活。

禅也不能只有生活,否则就轮转而不能出。

禅以觉性为轴心,以般若为轴,以柔软心为轮,循着戒的轨迹,平稳开出菩提大道。

禅可用可不用,可度世亦可逍遥自在。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一个人要能无死,一定要先「无生」。

佛祖以心传心,盖彼彼颖悟透脱,如两镜相照,非言相所拘。

不可向经书上引证牵动识情,识情一动则妄念纷驰,欲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安可得乎?

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双修定慧也。

好胜之心,于退让处可见。好财之心,于与人处可见。好名之心,于誉人处可见。

虚荣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不能安份的人追随你,不是为了感情,而是因为不满另一人的缘故。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的方法。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小人行谄是「利己」;君子行谄是「为人」。

如果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失去了金钱,便是得到了一位敌人。

一个人被称为自私自利,并不是因为他追寻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于他经常忽略了别人的利益。

「赞美」来羞辱我,因我暗地里求取它。

如果喜欢听别人的隐私,那么纵使你未参与他们的恶业,仍是拾起了一些恶臭。

当自私到了一个极点以后,和平即会消逝。

最佳的能力即在于能够为人所信赖。

对诱惑的反应揭露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与行为的差异在于:行为只在特定情境下发生,个性却是持续的;行为是特定的,个性则是基本的。

人们都乐于帮忙那些让他们觉得舒服的人。

如果你想要引起人家的注意,告诉他——那是个秘密!

我们愈少抱怨,则可以得到愈多同情。

当事实仍不为人知时,谎言已传遍四处。

就平均数而言,你过于看重自己,别人则愈不看重你。

从来没有任何事能迅速中止一段对话,除非你们谈话的主角忽然出现。

所谓的人性就是:当你开车时,咒骂行人;当你走路时,则咒骂驾驶人。

任何情境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成功者才会承认这一点。

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们注意倾听,除非是叫到他们的名字。

要真正评断一个人,就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对他完全没有好处的人。

秘密只要泄漏出去便不安全。

权力愈分散,愈没有人负责。

百分之九十的人根本不在乎我们遭遇的问题,剩下的百分之十则会幸灾乐祸。

人类有一项最幼稚可笑的通病,就是做任何事只想自己的需要。当然,你对自己

的需要总是关心的,而其他人也正和你一样,他们关心自己的需要。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的方法。

对于胜利者,没有东西能使他们感到恶劣。

像试金石测验黄金一样,黄金也可以测验人。

越希望能够在世界上站起来的人,越是卑躬屈膝。

有些人在晚上即对早上赞扬的事物加以谴责,但他们总觉得最后一个意见是对的。

处身于鸦群中胜于处身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