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那么一回,很可能是夫人成心布的局,知道谢安快回来了,她就让一大帮婢女,在府里是又歌又舞,她就在一边儿欣赏。一听谢安进门来了,她就立刻吩咐,快快,扯起布帐来,把她们都挡起来。谢安一瞧,这个奇怪,她这是干什么呢。就笑说,你把帐子放下来,咱俩一起欣赏多好。夫人笑答,不行啊。这个我能看,您是不能看哪。谢安不知所以,只好再问。夫人就回答啦,您看这个,会损害了您的盛德啊……

(四)“周姥制礼”

如果说,歌舞这事儿,是谢安的原则,夫人懂得不去碰的话。那么另一件事儿,可就是夫人的原则了,这一点,谢安也非常牵就她,当然也搭上他自己也并不那么看重。这就是,关于他纳妾的问题。

他不是没想过纳妾,估计有一回还有了意中人了。可是他知道夫人肯定不干,就想先试探试探。但又不好自己开口,他就偶而向谢玄谢朗他们稍微透了点儿风。这几位公子立时会意,一边儿笑一边儿想,这可太正常啦,就连我们,还都没闲着呢。叔叔也真是惨哪。于是,这几位就商量好了,去做婶婶的工作。

跑到刘夫人这儿,哥儿几个就装腔作势地开始了,一个手里捧本儿《诗经》,就念起《关雎》来了,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刘夫人瞧着,很快就洞悉了这几个的诡计。于是就不动声色,让他们接着演。这时,又一个就说开了:这个《诗序》上说,《关雎》不嫉妒,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而无伤善之心。

刘夫人听到这儿,心想,懒得跟你们再罗索了。就笑说,那我问你们,这《诗序》是谁作的?一位就说,当然是周公啦。刘夫人点点头,说,好,那这《诗序》要是让周姥来作,她又会怎么说呢?

哥儿几个这一听,谁也说不出话来了。瞧人家刘夫人的人生观,本来嘛,我跟他就是平等的,凭什么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啊?凭什么就得你们男人说了算?

她这套逻辑,在那年头儿,居然在谢安这儿就能行得通。结果,谢安这个妾也没纳成。其实说起来,谢安要真急了非要纳的话,夫人也不会傻到继续跟他闹下去。不过,这事儿最后也就这样了,大家都还高高兴兴。只不过,要是谢安真有了意中人,倒是可怜了那位姑娘啊。

(五)“贤媛”与“妒妇”

史书关于刘夫人的记载,也是有趣得很。《世说新语》把她归类为“贤媛”;到了宋朝,虞通却把人家打入了“妒妇”。他弄了个《妒妇记》,以便教育后世女子,一定要尊重男权。

不过我以为,人家谢安自己才不是这么想的呢。他对夫人这个“妒”,甚至还带着点儿欣赏和喜欢在里面。很可能刘夫人这性情,也跟谢安这许多年一惯的纵容有关系。其实人家他们俩一直很近密,也十分自然。有一回,谢安见到王珣,心里颇有感慨,他没跟别人说,就跑回家去跟夫人很亲近地感叹了一番呢。

千年梁祝写“真”情

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一千多年来,诗歌,戏曲演绎了无数,甚至还有动画,还有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不过,他俩这个爱情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呢?可能有的朋友就不很熟悉了。这正是我们谢太傅的功劳啊。

“梁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谢安的那个时代,那时的故事情节是这样:

祝英台,是上虞祝家的姑娘,女扮男装四出游学,和会稽的梁山伯同为学友。后来,祝英台先回了家,第二年梁山伯去拜访他,这才知道她是个女子,然后心有所动。于是就告诉父母去求亲,但这时,祝英台却已经被嫁到马家去了。

后来,梁山伯作了鄮县的县令,因病而死,葬在鄮县西。祝英台已经成了马家人,行船路过山伯墓,忽然冥冥中似有注定,这船无论怎样都不走了。祝英台就问这是什么地方,于是下人来报,说有一个叫梁山伯的墓。祝英台痛哭失声,感动天地。忽然大地裂陷,她就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处。

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立即上表司马曜,就给祝英台加了“义妇”的称号,然后亲自题其墓为“义妇冢”,要让她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

瞧瞧谢安心中的这个“义妇”吧,当女儿时,可以“女扮男装”去游学。父母按照礼仪给她安排了婚姻,她却一心恋着别人。然后,情郎死了,她却不顾名份,不顾身份,要同人家合葬一处……这跟我们历来所理解的什么“贞洁烈女”,差得还真是远了点儿。要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这祝英台,那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啊。谢安就中意这样儿女人。

如果说,谢安心里也有自己偶像的话,那就是祝英台啊。其实说到底,还是那个字儿——“真”。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值得去推崇。那么回头再看看刘夫人,再看看谢道韫,她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跟谢安相处,其实是很容易的,你啥事儿都干不成没关系,有个性、爱闹腾也没关系,他对你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不虚伪,不做作,他就会对你挺好,甚至还会纵着你,替你去摆平一大堆事儿……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这社会里,还真是不太好找了。

第八章 书法家*琴家*评赏家*诗人

如果,让我来简短的评价一下儿谢安,那我肯定会说,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也许正因此,他另一面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就常常容易被大家忘记。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他这“另一面”的成就——风流学养。

一:书法家

那是一个书法时代。其实不光王家,像谢家、桓家、庾家这些著名的高门,也都是书法世家。谢安和大哥谢奕、堂兄谢尚并称“三谢”,但是他们中间,还是以谢安的成就最高,王羲之一直称他为——“解书人”。

谢安最擅长行书,他的“尺牍”、信札,非常有名。虽然那时“二王”并称,但后世的不少评论家,还曾认为他在王献之之上。南宋姜夔就曾说:“《兰亭集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只可惜,他的书帖保存到今天的不多,能找到的的也仅有几幅了。

二:琴家

谢安也是一位有造诣的琴家。司马曜就曾经亲自到他府上去,听他弹琴。也就是那一回,司马曜看到谢家府前一株繁茂的大树,就感叹说,唉呀,这真是谢家的“宝树”啊。有说法说,后来谢姓这个著名的“宝树堂”,就是由此而来的。谢安用过的一把鸣琴保存到了齐代,齐竟陵王萧子良在自家花园里宴请文士,颇为自豪地拿出了谢安的琴,欣然请柳恽来演奏。

《世说新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被人们谕为“琴棋双绝”的戴安道到建康来,这个戴安道就是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最后也没访的那位。这时谢安已经是宰相,结果他一听戴安道来了,就立刻去拜访他。两人一见面,就谈了一大通琴理等等,十分相投。有人就说,谢安小看人家戴安道了,因为那时宰相会客,是有规矩的,必须要先谈国家正经事,谈完才能说闲话。但谢安却没跟人家谈国事,这是瞧不起人家。其实并不是这样。戴安道是位出名的旷达名士,曾经摔琴也不弹给权贵听。谢安倒恰是不把他看作“礼法”中人,而且也没有把自己当作“礼法”中人,才会这样做的呀。

三:评赏家

谢安是位评赏家。这个也跟他在士林中的地位有关,他是那一代的“风流领袖”嘛。所以,就有“谢相一评,挫成美于千载”这样的现象了。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人,得谢安一赞,就立刻身价倍增。

谢安“品人”之准,在那时也是很有名的,最典型的,他很早就说,“刘牢之不能独任,王味之不宜专城”,到后来果然都应验了。

在艺术作品上,他十分推崇顾恺之的画,评价其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更加奠定了我们这位大画家的地位。后来,他曾经指出裴启的《语林》收录他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这部《语林》,就一下子流传不下去了。

在书法上,他一向更认可王羲之,认为王献之比不过他父亲,结果弄得我们王公子这个耿耿于怀,可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四:诗人

勿庸置疑,谢安是一位诗人。只是他的风格更近玄言,在诗歌的成就上,他不比他的“白望”弟弟谢万。但是,读起谢安的诗,我们虽然感受不到那种荡漾的激情,但却能够静静地思考人生。

关于他的诗,还是有两首,很值得说一下儿:

(一)“兰亭诗集”里的小秘密

说起谢安这个“兰亭诗”,就必须得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为这两位,噢不,主要是王羲之,就跟那回的“清谈误国”一样,在这里又跟谢安较上劲了。我们就来对照一下:

谢安《兰亭诗》: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整个儿就是针锋相对啊。谢安说,天下万物都遵循着那自然之理,这样那长寿的彭祖和早逝的殇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是庄子“齐万物”的思想。

王羲之没他那么老庄,直接就说,什么“生和死没什么区别”、“彭祖和殇子都一样”,简直就是胡说!

谢安肯定是瞧出来了,但他是十分了解王羲之的性情的,自然也就一笑付之。

不过,谢安的这个“齐万物”的思想,其实还是很彻底的,比如他看待女人的态度,就没有什么礼节规矩。而另一方面,他看待当时十分敏感的“士庶差异”,也比其他人要淡漠得多。

谢安的好友王胡之(王羲之的堂兄)在隐居时,家里挺穷。这时,门第低下的陶范正好任乌程县令,就派人给王胡之送来了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还说:“我没有得吃时自然会去找谢尚(谢安的堂兄),无须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尴尬。

谢安听说这件事儿后,就跟刘夫人的哥哥刘惔说:阿龄(王胡之小字)这样做有些过份了。可刘惔却回答说:这正是名士的操守啊。意思就是说,名士无论如何也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不能接受下等人的好处。谢安一看如此,也没有跟他争论。

还有一回,是王献之的事儿。

王献之来拜访谢安,正好习凿齿也在座,按理王献之是客人,应该跟人家坐在一张坐榻上。但王献之瞧不上习凿齿出身寒门,就不肯与他同坐,走来走去的,一直就不坐下来。谢安看到这情形;就让王献之跟自己对坐了,也没说什么。

等到王献之走后,谢安就告诉一直在一边儿瞧着的谢朗:“献之虽然清高超群,但这样矜持拘泥,会损害他自然的天性。”

(二)与王胡之诗

谢安和王胡之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这王胡之可算得王家最“落拓”的子弟了,就当过几天的官儿,后来干脆再不出仕。谢安在隐居时,常跟他写诗唱和。这几首都保存了下来。其中一首这样写到: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

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你看那鲜洁的冰凝结如玉,但遇到温暖就会消融。白雪美丽如珠,但那光洁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就会消尽~

~那膏油因为能够放光,所以会被燃尽。兰花由于出众的芳香,所以会被采撷而凋零。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

这首诗几乎就是谢安人生思想的总结啊。“膏以朗煎,兰由芳凋,”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当我们回看他的一生,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啊。

我们谢太傅的个人生活,大略如此。《晋书》在评价了他一生的功业之后,对他这个奢华和无视礼法,也发表了看法。不过,虽然作者(不知是不是房玄龄)不能认同他,但却也能够理解他,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后来直到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其实,也许在中国古代史上,论起宰相之风流,恐怕也没有人能出其右啊。这是一位“风流”到心里的人,他这“风流”,和外物并没有关系。

第八卷 千年的回响 ……… 淝水鏊兵

引子 温情谢将军

终于说到淝水之战。

首先得说,这个事儿实在是太大。不过,并不是这场战役有多大,却是这场战役的影响太大了,而这个影响,也并不是对东晋有多大,主要是对前秦太大了。那么,这场战争就引发了好多好多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去思考……不过,我们还是慢慢地来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因为天下的事儿,每一件,它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不合理而存在,那是不可能啊。

引子:温情谢将军

“与妻书”

先说点儿轻松的事。应该说,在淝水之战里,我们谢玄将军,是扮演了最最重要的角色啊。这个也很自然,他一直是北府兵的统帅嘛,也不可能是别人。那么这段时间,从淮南之战歇战,作为徐兖刺史,他就一直在担当着守卫首都的任务,时常“游军在江淮之间”,密切地注视淮河北岸秦军的动向。不过,在这样紧张的对峙当中,他也还有自己的生活噢。

如果问,谢玄这辈子最大的爱好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垂钓!

他好像一生都对这项运动极感兴趣,后来,他放弃了北府兵权,到会稽自己的“始宁墅”幽居养病,也是常常靠垂钓来打发时光。在北府的这段时间,军务闲暇时,他也时不常就去放松一下,有一回,他想念在建康的妻子,就把自己钓来的鱼亲手腌制起来,还搞得挺精致,弄好后,就给妻子写了封信,连腌好的鱼一起送回去了。

这段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我们也正好可以看到,谢家子弟的另一个特点,他们都很温情,而且真情。这家风一传200年,他们宁可不要显赫的权势,也不做虚伪权变的事(可能想做也学不会了),虽然士族在日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