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作霖召见门房,破格升他去当看守所所长。门房表示自己不识字,做不来官。张大帅不以为然,说:“那好办,给你找个识字的当秘书。”

由此看来,当时项羽年纪虽小,却志存高远:他想做的是领导而不是秘书。。电子书下载

还有学武。你说你是练家子吧,在街上不一定打得过地痞流氓,那些花架子锻炼的都是基本功,为的是让身体更协调,反应更灵敏,真打起来谁也不按套路拆招,和武侠片不是一回事。武侠片中的对打和游戏差不多,一招一式都是排练好的,我打你脑袋,你就招架脑袋,下面不用管。真打架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打急了眼,那才叫变化莫测、防不胜防。那些古惑仔们的王八拳简单实用,招呼起来又快又狠,拳拳到肉,招招都奔要害,你根本顾不上拉开架势,也没时间想你在后花园葡萄架底下学的那些三脚猫功夫。程咬金不是就会三板斧吗?可一般人你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项羽看不上单打独斗的功夫,这个也无可厚非。说明他的思路还是很开阔的,站位比一般人要高。

第四,真实的项羽武功并不高。

因为西楚霸王的名头,因为破釜沉舟的气概,人们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武功盖世的高手,但根据《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基本可以断定:项羽的武功并不高。项羽对武功有过一段时间的兴趣,但时间并不长。功夫,功夫,那是由时间和汗水凝聚起来的,没有速成的道理,所以真实的项羽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武功修为,绝不是飞檐走壁、出手如风、认穴极准的武林大腕。

项羽后来“力拔山兮气盖世”、两军阵前无人敌,其实靠的不是什么武功,而是他的天生神力和霸蛮的气势。项羽身体素质那是没得说,“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身高体壮,力大无穷,身上都是硬邦邦的腱子肉。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你练多少年功夫,也不一定能有项羽这身体条件。要不现在拳击散打比赛都分公斤级呢,百十来斤一瘦弱汉子对付泰森,他站着不动你也打不倒他呀。

除了天生神力之外,项羽和那些街头古惑仔一样,没少进行实战演练。项羽叔父二人本生活在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后来项梁杀了人,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避难,没多久,“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籍就是项羽,项羽本名项籍,字羽。)所谓“吴中子弟”,肯定不是什么等闲之辈,老百姓家的孩子不叫子弟,都叫狗剩、臭蛋的,没那资格,“子弟”一定是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穷文富武,都练过几下子,有事没事都要惹个事或者上街调戏个妇女啥的。这样的人能害怕项羽,估计没少和他交手,而且有聚众斗殴的可能。所以项羽没少进行实战操练,出拳快、准、狠,抄砖头、抡板凳,戳眼、踢裆、掐脖子,这样练出来的都是实用的功夫。项羽“才气过人”、天赋异禀,身体素质杠杠的,没法不成为老大。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学生时代的项羽:他是一个充满热情,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人。他求知欲极强,渴望拥有真本领;他的好胜心也很强,有着超人一等的愿望;他活泼好动、生性豪爽,不会在小事小节上过多纠结;他有自己的主见、思维灵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而且这个认识别人很难改变。

同时,项羽又是一个叛逆的人。他不愿意循规蹈矩,不愿意按照前人的老路子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他总是试图找到一条便利的捷径,但他又脱离不开传统的框架;他做事没有恒心,毅力也不是很坚定。项羽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既想有所突破却又往往囿于困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两者的冲突不断闪现,所以他可以破釜沉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会在火烧咸阳后选择衣锦还乡,向家乡父老炫耀他的风光。

总之,项羽不能算是个好学生,但可以勉强算作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3。刘邦的知识来自哪里】

刘邦没有项羽的条件,项羽毕竟曾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将军,虽说后来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邦依然不能望其项背,他就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而且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自然没有项羽学文、学武、学万人敌的资本,更没有项羽挑肥拣瘦、挑三拣四的资本。不过这样也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邦因此得以过早地走向了社会。

尽管项羽在学习上有些随意、乖张,过于自我,但他仍属于接受正统教育的范畴。相比之下,刘邦则更像一个社会油子,他身体力行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大熔炉中百炼成钢。如果说项羽不是个好学生,那么刘邦根本就可以归类为社会青年了。

刘邦虽没机会上学,却不等于他没有学到知识,他和伟大的高尔基先生一样,上的是社会大学。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开社会,即便你学习完书本知识,也终究还是要走向社会的。而过早地步入社会也让刘邦获益匪浅,他很快学会了为人处事、投机钻营,学会了夸夸其谈、拉帮结派,也学会了蝇营狗苟、尔虞我诈。

人总是要做事的,绝不会吃饱了没事傻等到天黑睡觉,只是每个人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式不同而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你把精力专注于此事,你就会做好此事,在这个领域上有所建树,但在没有涉足的领域,你就不一定出类拔萃。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人的智力差别本不大,谁也不是先天生而知之、后天无所不知的神仙,只是对某件事物的专注程度和用功程度的不同。任何人,只要在某个领域浸染久了,都会成为出色的行家里手。其实这也就是学历代替不了能力的关键所在。

刘邦没机会读书,却有机会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进而增加了他对人的了解。社会学就是人学,整天青灯相伴,在之乎者也的四书五经中是找不到社会学的,就是找到了,它也是死板的,是被拔高了的、抽象了的理论,实际应用起来不一定好使。刘邦步入社会获取的知识,犹如项羽在打架中的招式一样:简单、直接、实用。

《史记》中对刘邦混社会的生活有段记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简单几句话,却也说明了五方面的问题:

首先,刘邦这人喜欢交朋友。

“仁而爱人”,说的是他为人仁义厚道,能够与人为善。刘邦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喜欢与人交往接触,喜欢主动与人亲近。这样的人自然也容易被别人接受,朋友自然也就多。

而且刘邦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在做泗水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同僚中人常被他调笑轻侮。这点经常被人误解,其实这不是说刘邦说话尖酸刻薄,喜欢搞人身攻击,它应该是一种幽默的打趣和善意的调笑。这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朋友或同事之间,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不可能总是刻板地交流。远的不说,比如《非诚勿扰》中的孟非对乐嘉说,你本事大,你把头发长出来给我看看。当然人家孟非没这么说,说的别的,我没记住,临时杜撰一个,就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乐嘉本人对此是绝不会在意的。不但不介意,相反,他还会赏识孟非的幽默风趣,回以开心的一笑,因为他们是朋友,是一起搭档了很长时间的同事。刘邦有没有孟非的幽默咱不知道,但他开玩笑肯定也会掌握分寸的,否则都别上班了,还不天天打嘴架玩啊。喜欢开别人玩笑的人,也一定允许别人开他的玩笑,比如乐嘉也会时不时反击孟非一下,在孟非的学历或身材上幽默一番,孟非也是哈哈一笑。二人都是有涵养的人,没那么小气,如此才有气场,气氛才会活跃。刘邦就是这么一个大大咧咧的人。

刘邦还有两个爱好,“好酒及色”。这并不能说明刘邦人品就差,处在他的位置,不好这玩意儿的男人还真不多,就像现在请客,下馆子、洗澡、按摩,一条龙走完,原本两人松垮的关系,定然会像人民币一样,变得光辉和坚挺了。刘邦以此为糖衣炮弹,定会拉近他和许多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刘邦这人不小气。

“喜施”二字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一个人的大方程度和他的自身条件有关。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偶尔拿出一点钱来布施,或者给基金会捐款(比如中国红十字会),并不十分稀奇。而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在街上看到行乞的老人时,能够竭尽所能、慷慨解囊,这就十分难得了。刘邦出身低微,家境条件并不好,虽不至于到了囊中羞涩、兜比脸还干净的地步,手中也绝不会太宽绰,然而他却能做到时常周济别人,而且以此为乐事,说明他这个行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上面说到刘邦“好酒及色”,估计这哥们儿请客洗澡按摩时,和那些找人办事的大款们一样,每次都是抢着付钱。

第三,刘邦心里能装事。

刘邦“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是个意志豁达、胸襟开阔、不拘小节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与人交往的情感基调,会和别人相处融洽,将来也会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们打成一片。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周边人群中形成一个好的共识。这种好印象,就是一个人亲和力的体现。

刘邦的大度在当地是很有影响的,后来陈胜起事,天下纷纷效仿,沛县县令也想举旗响应,萧何、曹参却看中了刘邦,要沛县令招刘邦来坐镇,后来干脆杀了沛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刘邦成为这些人的领袖,从此开始了他争夺天下的政治生涯。刘邦能成事,其实也正是他人格魅力长期积淀的一个结果。

第四,刘邦喜欢随性的生活。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喜欢干家里地里那些具体的营生,锄地、拔草,在院子里种菜等活计一概不管。他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受人约束限制,他喜欢随性的生活。这在过去绝对属于不务正业的典范,没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

刘邦的随性还在于他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刘邦家里不富裕,挣的工资肯定也不多,整天在高档娱乐场所高消费肯定不行。刘邦老先生也真有办法:赊酒喝。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意思是常到王媪、武负两位老板娘那里打白条,没事自己整两盅,或者请朋友们一起暴搓一顿,顺便还能和老板娘逗逗闷子,毕竟找小姐是要花钱的,在这儿一盘花生米二两小酒,还能过过干瘾,很划算。总之,刘邦这酒账是欠下不少。

这俩老板娘也不是吃素的,见刘邦每次喝酒都喝成一滩烂泥,便经常给他上花账,“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吃一顿上三顿的账。不过有福之人不用愁,刘邦这人命好,最初王媪、武负二位对刘邦瞧不上眼,看刘邦醉猫似的在里间酣睡,心里没少骂他傻老帽,给你上花账都不知道,你就等着爆股吧。等后来“见其(刘邦)上常有龙”,俩人老看见刘邦身上恍惚有龙在盘旋,于是惊而“怪之”,到年底“折券弃责”,将账本一撕,不用刘邦还了,算是贺礼,显得很大方,以期将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和利益空间。

要不是身上常现真龙,刘邦这酒账估计够他喝一壶的。可人家刘邦不在乎这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先落一肚子好下水再说,还钱怎么也得等到年底,还早着呢,且由他去。

第五,刘邦吃得开。

混社会是对人的一个很大考验,有的人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吃得很开,有的人却举步维艰,处处碰壁。这和自身条件有关。刘邦出手大方,心胸开阔,喜好吃喝,爱逛窑子,广结朋友,这些都是在社会上吃得开的必要条件。现在这些条件也依然没变,巴结上级忽悠下级,有不少事儿都是在酒桌上抑或夜总会里完成的。

食、色,性也。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你当和尚肯定不会有朋友(酒肉和尚除外),不近酒色,人家以为你是怪物,或者怀疑你有啥毛病。行走社会,其实也就这点事儿。所以刘邦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一定吃得开,他能和领导、群众都打成一片,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而且他经常帮助别人,施与别人钱财,日积月累,今后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些都会成为刘邦的人脉资源。

【4。从态度看发展】

对于项羽的爱好广泛、变化多端而又不求甚解,大家感到了一种朝气和躁动,这是年轻人本该有的。而根据他的思维独特、固执己见、语出惊人,就断定他志存高远,有着宏大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在学习阶段,无论是学文还是学武,抑或是后来的专修万人敌兵法,项羽无不表现得毛躁异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儿学这个明儿学那个,其实说白了还是不爱学、不想学。他最初的兴趣,或许只是一种好奇心使然,当这种好奇激起的劲头一过,他便会觉得寡然无味。

其实,略知大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也正是项羽性格的写照。在学习阶段,项羽就表现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容易躁动、易于冲动、没有长性、缺乏韧性。他不喜欢花力气去细心钻研任何事,这让他今后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延续这种思维。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有些东西根本就用不着),但它却能开阔人的眼界,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毅力,增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力和判断能力。功不会白用,时间不会白耗,有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项羽学习不深入,看事情就会简单,做事情就会想当然,这也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群雄逐鹿时,他既不会设局,也不会设圈套。而最要命的是,他对别人为他设的局和下的圈套也是毫无察觉、一无所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唯一成就的就是项羽的自信。当他不想学某项技艺时,他并非认为其难学或是没兴趣学,而是一种不屑。这种傲慢的态度也让他内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