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盛怒,马上废杨秀为平民,命令终身囚禁在内侍省,不得与妻子儿女相见,只派给两个少数民族婢女伺候着。蜀王手下的数百名幕僚官员也受到株连,掉了脑袋。
杨坚越糊涂,对杨广就越信任。仁寿初年,杨坚命令太子杨广巡抚东南;之后杨坚去仁寿宫避暑的时候,令杨广在大兴监国,代理朝政。
仁寿四年(604年)春天的四月,被女色掏空了身体的六十三岁的杨坚病倒了。
这年的夏天,杨坚依然去仁寿宫避暑。七月,杨坚死在了仁寿宫。
《隋书》对杨坚之死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秋七月乙未,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91;欷。丁未,崩于大宝殿。〃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杨坚临终的时候还召见了群臣告别,还和其中的重臣流泪握手。这一切都似乎证明杨坚是正常死亡的。
当从杨坚病重的那一刻开始,有关杨坚的身体情况和驾崩过程就谜团重重,议论纷纷。
杨坚卧床时,丞相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庆三人前往仁寿宫〃侍疾〃。皇太子杨广则留在大兴城发号施令,料理朝政。杨广判断父亲这次的病可能会要了他的命,因此特别在意父亲的病情。
杨素出发前,杨广就秘密通知杨素要预作准备……万一杨坚驾崩了及时通知杨广,帮助杨广平稳接管政权。之后,杨广频繁地向仁寿宫派遣亲信向杨素打探父皇的病情。杨素不厌其烦地将杨坚的病情写信回报杨广。
有一次,信在传送过程中出了岔子。也许是送信人当天喝多了,头脑糊涂了;也许是来往太频繁了,机灵的人都被派完了,反正这一天替杨素送信的人是个糊涂人。最后拿到这封密信的人以为杨素要给皇上上奏,竟然将杨素和杨广的秘密通信呈给了杨坚。
杨坚卧病在床,头脑还是清醒的。他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密信,内心又悔又恨。悔的是自己几十年来看错了人,重用了奸臣,错立了逆子;恨的是这些人竟然日夜盼着自己早死,急不可耐地要抢班夺权了。这一回,杨坚没有发火,没有骤然下令捕杀乱臣逆子。他把火气压在心里,盘算着手中能够调动的大臣和军队,仔细谋划反攻清算。
杨素和杨广马上意识到包在纸里的火熊熊燃烧起来了。杨广马上从大兴城匆忙北上仁寿宫,准备与父皇作殊死搏斗。一路上,杨广意识到任何伪装都是没有必要的,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针锋相对的硬战。
这一天,病榻上的杨坚突然看到宣华夫人神色慌张、衣冠不整、跌跌撞撞地跑进病房,就问她怎么了。宣华夫人红着脸回答:〃太子要非礼我!〃原来宣华夫人刚才在外面更衣,被匆忙赶到宫中的杨广撞见了。杨广一直就对宣华夫人有非分之想,现在撕下了所有伪装,拉住宣华夫人就要奸污她。宣华夫人拼命挣扎,好不容易才逃入杨坚的病房避难。杨坚知道后,双手狠命地捶床,大叫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
。←虹←桥书←吧←
第50节:第四章 说不清的家事(8)
他随即将服侍的大臣柳述、元庆二人叫来:〃叫我儿来见我!〃柳述、元庆二人说:〃太子杨广已赶来见驾,臣等立即请太子来。〃杨坚忙喊:〃是杨勇!不是杨广!〃二人不敢多话,赶紧安排人去大兴宣杨勇。
他们不知道,杨广、杨素早已经在仁寿宫密布了眼目耳线,早把这事告知了主子。柳述和元庆走出杨坚的病房没一会儿,杨素就来〃宣旨〃:〃柳述、元庆是乱臣贼子,立即逮捕入狱!〃
那一边,杨广挑选了三十名身材健壮的亲信太监换上宫女的衣服,胳膊下夹着木棍,把杨坚病房周围的宫女全都换下来。这些半男不女的武装太监严密把守着宫门和小巷,对一切人员只准进不准出。
指挥〃换防〃的人是右庶子张衡。张衡安排好外面警戒,就进入了杨坚的病房,轻轻地带上了门。不久,张衡出来宣布:皇上驾崩!
杨坚是怎么死的,只有张衡知道。
唐朝时曾有人回忆说,张衡进入病房后,里面血溅屏风,响起冤痛之声。
既然存在这么明显的〃杀人嫌疑〃,隋朝的档案材料为什么没有记载呢?同样,唐朝人也没有记载玄武门之变,尽管李世民杀兄灭弟证据确凿。关键证人张衡很快就被杨广借故处死了。临死前,张衡大声喊叫:〃大逆不道啊!我一直没奢望自己能长久活在世上!〃面对人们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眼神,杨广也没有作任何辩解。
执掌隋朝二十四年的杨坚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虽然之前已经病重,但解释不了暴亡的原因……享年六十三岁。
《隋书》评价杨坚〃鸿恩大德,前古未比〃,并没有赞誉过度。隋朝给他上庙号〃高祖〃,谥号〃文〃,史称杨坚为〃隋文帝〃。
大业开国
杨坚突然驾崩,宣华夫人特别紧张。自己在关键时刻告了杨广一状,现在杨广心狠手辣〃反败为胜〃了,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
杨广在父亲死的当天就给宣华夫人送去一个金盒子。宣华夫人想着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可还是闭着眼睛打开金盒子,等待命运的审判。一旁的宫女响起一阵欢呼声。宣华夫人睁开眼一看,盒子里是几枚同心结。这天晚上,杨广就提前把宣华夫人给〃接管〃了。
杨广在杨素的配合下,抢先在仁寿宫登基做了新皇帝。八月,杨广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大兴城,正式接管隋朝的天下。杨素拥立有功,继续做他的尚书左仆射;宇文述是杨广的老搭档,又是拥立的重要功臣,现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封为许国公。为了装点门面,高颎被起用为太常卿。杨广再一次伪造杨坚的遗诏赐死大哥杨勇。杨勇是被人用衣带勒杀的。杨勇的十个儿子也全被他们的二叔杨广杀死了。
杨广的四个兄弟,两死一囚,能对杨广构成威胁的只有最小的弟弟、汉王杨谅了。而恰恰是这个杨谅对父亲杨坚的暴亡感到疑虑,对一系列有关父亲暴亡的传闻信以为真。杨谅也是个政治欲望很强的皇子,见杨广用非正常的方式登基,也想用非正常的方式取代杨广。
杨坚生前,对小儿子杨谅很好。开皇十七年(597年),汉王杨谅出任并州总管,杨坚亲自出宫饯送。杨坚给杨谅划定的管辖范围〃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一共有五十二个州。杨谅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内可以便宜从事,不受许多朝廷法律的限制。杨谅辖域之广,事权之重,势力在所有地方官中是最强的。早在大哥杨勇被废后,杨谅自以为手握天下精兵,对最高权力有所企图。他以防备突厥为名,早早地缮治甲兵,营造军械,图谋不轨。
◇。◇欢◇迎访◇问◇
第51节:第四章 说不清的家事(9)
杨坚死后,杨广怕这个弟弟起兵造反,就想学父亲当年矫诏对付宇文家五位王爷的招数,派人持杨坚的玺书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征召杨谅回京。杨广派去执行任务的人是亲信将领屈突通。
杨广等人不知道杨坚生前曾和杨谅秘密约定:〃如果有玺书召你回来,我会在敕字之旁特意加一点,并且有玉麟为证。〃现在,杨谅见玺书与先前约定的不符,马上知道父亲出事了,于是反复盘问屈突通。屈突通哪知道怎么回事,只能闪烁其词。杨谅就让屈突通先回去,自己〃随后就到〃。
屈突通回去不久,杨谅的造反大军随后就到了,来和二哥争夺天下。他的造反行为得到辅助自己的陈朝旧将萧摩诃的支持。陈朝灭亡后,萧摩诃请求贺若弼说:〃我现在是囚虏,命在旦夕,只想见见旧主,死无所恨。〃贺若弼答应了,安排他去见陈叔宝。萧摩诃见到陈叔宝后,伏地号泣,从皇宫旧厨中拿来食物进献给旧主,最后垂泪辞别。看守两人的士兵都被萧摩诃的情谊所感动,自愧不如。
隋文帝杨坚知道后感叹道:〃萧摩诃真是位壮士,一般人很难做到他那样。〃因此入隋后,萧摩诃的境遇还相当不错,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随汉王杨谅出守并州。生活还过得去,但往日手握重兵驰骋疆场的威风一去不复返了,萧摩诃常为此而郁闷。恰好汉王杨谅对待他非常亲善,两人于是走得很近。杨谅要起兵反对杨广,萧摩诃举双手赞成。
杨谅和萧摩诃两人起兵,一个是争权,一个是发泄不满,重温往日辉煌。目的不纯,再加上萧老将军的武艺也生疏了,造反者远远不是前来镇压的杨素的对手。仁寿四年(604年)八月,萧摩诃在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被杨素俘虏,被杀,时年七十三岁。杨谅被抓,押送京师。杨广假惺惺地说自己兄弟所剩不多,饶了杨谅的死罪,除爵为民,开除出皇家族谱,囚禁起来。但是杨广不给杨谅囚饭吃,活活饿死了他。杨谅属下的官吏和军民二十多万家都被流放。
杨坚生前曾语气很重地告诫杨谅:〃你要好好地当个藩王,只有敬依朝命,别轻信心腹故旧的话,不要荒废了国家法令!你这个小子,一旦没有了我,如果想轻举妄动,你二哥抓你就像抓笼内的小鸡一样!〃
杨坚不愧为老皇帝,料事很准。可惜杨谅没有记在心里。
杨广即位不满四个月,仁寿四年年底,一直居住在洛阳的陈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死了。
照例,隋朝有关部门奏请追赠陈叔宝为大将军、长城县公。陈叔宝虽然是俘虏,可人家毕竟做过皇帝,按理应由现任皇帝确定一个谥号来盖棺论定。下面的官员不敢乱拟,恭请新皇帝杨广亲自来挑选。
对陈叔宝这个人,杨广是很有感情的。早年,杨广是征伐陈朝的军事主帅,陈叔宝名义上是杨广的俘虏。平定江南,是杨广的重要功绩。从内心深处来说,杨广觉得陈叔宝和自己有点相像,都出身高贵,都喜欢文学,都写得一手好诗,都非常感性。但是杨广看不起陈叔宝对政治的荒唐态度。在杨广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政治来体现,政治远高于文学。为了政治,杨广可以抛弃文学,压制一切欲望,想出最肮脏的阴谋诡计来消灭前进途中的障碍。而陈叔宝将文学和欲望放在了政治之上,导致了身败国灭。杨广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从陈叔宝的身上吸取教训。
为了树立一个反面典型,杨广反复斟酌,给陈叔宝确定了一个谥号:炀。
《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所有谥号中最坏的一个字,是后世对一个皇帝最糟糕的评价。
给陈叔宝〃鉴定〃完毕后,新年快到了。新皇帝登基需要改换年号。杨广又是一阵冥思苦想,敲定了两个字:大业。
〃大业〃和〃大兴〃一样,大气、雄浑,寓意吉利明显。大业,伟大的事业。杨广好不容易才坐上龙椅,胸中有宏图大志需要付诸实践,只有〃大业〃这个年号才能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澎湃。
如果说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杨坚的榜样,那么杨广崇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杨广眼中,父亲留下的盛世有太多的问题,隋朝整个体制太懒惰,太缺乏生机了。所以他登基伊始就对天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本章的主角候选人如下:裴矩、小野妹子和只盛开在江都的美丽昙花。
。←虹←桥书←吧←
第52节: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1)
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
杨广即位后想造一个崭新的书房。素有隋朝第一能工巧匠之称的宇文恺又有了发挥的机会。杨广的书房除了传统的藏书和阅读的功能外,还要求风格独特、让人耳目一新(新皇帝喜欢标新立异)。最后宇文恺设计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书房。书房的门口悬挂着锦幔,门上面放置了两只凌空欲飞的仙鹤。读者要进入书房的时候,只需要踏动地上的机关,门上的两只飞鹤就会冉冉飞起,收起锦幔,书屋的大门随之缓缓打开。
杨广毕生都在追求这种新奇的事物,感受新奇的经历。他三次北巡长城和突厥地区、一次西狩西域、三次南下江都、三次东征高丽,都亲力亲为。大凡精力充沛、动作频繁的君主,不是一代万人景仰的明君圣主,就是天人共弃的昏君恶主。
杨广显然希望成为前者。
皇帝的新衣
杨广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看透的人。也许是因为杨广是一个感性的人,浑身散发着文人气质,很多事情很难用理性的标准去条分缕析,而是需要深入杨广的内心去认识,照着杨广的逻辑去分析。
隋朝的大臣们很快就发现新皇帝是一个滔滔不绝的政治演说家。每天早朝的时候,杨广牢固把握着话语权,从天文到地理,从内政到外交,他有说不完的话。必须承认,杨广是一个成功的演说家,玉树临风的外表加上激情四射的话语、富有震撼力的肢体语言、逻辑清楚的解释,他的演说并不枯燥,还相当吸引人。许多大臣都被新皇帝崭新的政治理念和充满诱惑的政治蓝图所吸引,相信杨广能够带领天下实现那样的目标。
杨广对国情的基本认识有两点:第一是天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第二是隋朝已经积累了相当强盛的国力。所以他要调动隋朝的实力去解决那些矛盾和隐患。当然了,老皇帝杨坚也在努力解决问题,但在杨广看来父亲的动作太小,太慢,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解决不了大问题。闲置国力,任由问题继续存在,那简直就是犯罪。
现在,杨广说得最多的词就是〃急迫〃和〃规模〃,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外交、军事、财富。渴望建功立业的杨广似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召募行人,分使绝域〃,派遣使者远至中亚、波斯等地了解风土人情。听说吐谷浑在青海高原放牧的波斯马能生龙驹,能够一日千里,杨坚就放了两千匹雌马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