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民军队转入大规模的运动作战后,毛泽东便将注意力放到了如何“打”、如何“大打”上面。
1947年4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发起正太战役,首先歼灭石家庄外围的国民党军,然后沿正太铁路向西,求歼由太原出援的国民党军。就在战役即将发起时,风云突变。国民党军集中7个团的兵力,对冀中解放区重镇胜芳镇发起进攻。
是回师援冀,还是继续发起战役?聂荣臻等指挥员决定:不为敌人攻势所动,按预定计划发起战役。晋察冀军区部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主力置攻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援军于不顾,迅速西进山西,发起了第二阶段进攻作战。
毛泽东接到前方报告,极为欣慰,电示聂荣臻等人:“你们现已取得主动权,如敌南援,你们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战役”。“即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
这份电文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战原则。晋察冀军区部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横扫晋西南,围攻阳泉,诱出太原国民党军两个师来援,将其包围于测石驿地区彻底歼灭。整个战役,共歼敌万人。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正太战役本身规模并不大,但毛泽东在战役过程中所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却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原则的重要发展,标志着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已经如中国古代兵法说的,“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进行着完全掌握主动权的作战。
确立了这一作战原则,毛泽东马上将之付诸战争实践。两个多月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还在持续,毛泽东即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方针”,指挥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挺进中原,发起战略进攻,搅得中原大地地覆天翻。国民党军手忙脚乱,转瞬间就由重点进攻的主动变成了四处堵击的被动。
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关键在于要有“我的”一套。首先是不与强敌纠缠,决不在敌人期待的时间、地点,以敌人期待的方式与敌人交锋;其次是以灵活的机动与作战,调动敌人,制约敌人,把战争完全导入对自己有利的轨道,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完全主动地与敌人交战。人民军队之所以无往而不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我的”一套,形成一整套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建立“我的”一套,目的是要掌握主动权。
“我的”一套决不是不管对方的自我表现。而是既要知道自己,更要了解对方,知己知彼。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是以游击战为主的“我的”一套,后转变为运动战为主,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时,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我的”一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审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再次转换了“我的”一套,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灵活运用。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你有你的一套,我有我的一套,我的一套包括战略、战术作战中一整套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它不仅具有机动的灵活性,更有严密的科学性。
“各打各的”自然被兵家所乐道,但却很难实现。毛泽东却总能赋予它神奇的“功效”。后人发现:毛泽东最善于因敌用兵,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最善于因地用兵,在什么地点打什么仗;最善于因时用兵,在什么时间打什么仗;最善于因己用兵,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并最善于择军选将,总之,最终他总是打胜仗。
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4)
有了“我的”一套,就可以制约敌人的一套。你打阵地战,我打运动战;你打速决战,我打持久战;你打分进合击,我打诱敌深入;你打到这边,我打到那边;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时,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打得准,打得狠。毛泽东的战争指导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演绎出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战争奇观。
。。
八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1)
晚年的毛泽东,依旧对诗文、史籍有着不泯的情怀,也因此留下了众多别具一格的评点古今人物的文字。诸葛亮被民间神化得满腹锦囊、呼风唤雨,毛泽东却对他的分兵持有异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才能,毛泽东则评价甚高,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褒奖有加,甚至把它称作“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更是娴熟运用这一古老原则的大师。他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方针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古今中外,军事家大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战争中具体贯彻这一原则,则是一件难事。特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集中兵力更是难上加难。
初涉战事的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虽有朦胧的认识,并无深入的领悟。“八七”会议后,在长沙郊区的沈家大屋里,湖南省委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起义计划。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长沙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在会上坚持要缩小起义的范围,反对遍地开花,主张集中力量在湘中暴动,他的理由是:“各县暴动,力量分散,恐连湘中暴动的计划也不能实现。”然而,起义的范围虽然缩小,力量却没有集中,分散进攻的起义军最终遭到了失败。
集中兵力的奥秘,直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才真正掌握。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接踵而来,少则###个团,多则18个团,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而红4军只有4个团,装备差,真正有战斗力的仅是红28团、红31团。为保证红4军的生存和发展,毛泽东确定“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依靠集中兵力的战法,毛泽东指挥红军屡战屡胜,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毛泽东得出结论:“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语言质朴无华,内涵却非常深刻。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毛泽东的战法。1928年8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和红4军发动第一次“会剿”。红军利用湘赣两省敌军之间的矛盾,采用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的战法,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但由于湖南省委和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的形势,忽视建立根据地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在战略上分兵冒进,结果不仅丧失了对赣敌实施反攻的战机,反而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大部被敌占领和第29团的失败。这就是史称的“八月失败”。毛泽东感慨地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
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将集中兵力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认识,认为这是红军战胜敌人,改变敌我形势,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唯一选择。他说:“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要完全达到这种目的,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毛泽东把集中兵力的必要性概括得非常透彻:一是集中兵力可一战而胜,改变敌进我退的形势;二是转入反攻,改变攻守形势;三能将战略防御中的弱者地位,改变为战役战斗中的强者地位。
集中兵力成为红军扭转战局、转危为安的法宝。何时集中,如何集中,集中多少,毛泽东胸有成竹,从容调度。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红军面对的是趾高气扬、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王牌第18师。毛泽东集中了红一方面军全部主力共4万人,攻击其9000人。第二次反“围剿”的建宁战斗,红军面对屡遭打击、惊魂未定、战斗力不强的国民党军第56师7000人。毛泽东只以红3军团在红12军主力配合下攻城,以1万多人的相对优势,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2)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毛泽东对集中兵力之所以运用得灵活自如,不但由于他总结出了集中兵力的原则,而且因为他明确了集中兵力的目的是打歼敌战。集中兵力与打歼灭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932年7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南雄、水口战役。时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回忆说:战场上“尸横遍野”,“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这次战役红军击溃粤军15个团,但毛泽东却说:“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毛泽东要的是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的歼灭战,是解除敌人武装,剥夺其抵抗能力,摧毁或缴获其全部或大部武器装备的歼灭战。他的名言是:“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就需要熟练掌握集中兵力后的具体战法。毛泽东的原则是: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坚决反对全线出击,四面应敌和“两个拳头打人”。具体打法并不是将兵力堆积一处,而是要分路合击一个目标,也就是毛泽东说的分进合击方法。
蒋介石也非常推崇分进合击战法,在中央苏区的前几次“围剿”中,他几乎都采取了分进合击的部署,力图抓住红军主力而聚歼之。但他却屡屡失算,反被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各个击破。同样是分进合击,结果却截然不同。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分进合击,关键在于合的战机把握。蒋介石的分进合击,表面上咄咄逼人,实际上各路缺乏协同,是分而难合。毛泽东的分进合击,则是密切协同,能分能合,以散耗集,以集灭散,如他自己所说:“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
蒋介石手握重兵,在“围剿”作战中以几十万对红军几万,但每每都被毛泽东打得大败,他叹气道:“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赤匪实在是太厉害了!”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泽东强调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并非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集中兵力。毛泽东所强调的是在运动战中集中兵力,在具体战役战斗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在战略指导上,他不仅不反对分散兵力,而且强调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游击战争中,必须分散兵力,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分散为无数小分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这种兵力分散,不但没有削弱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反而在游击战争中迅速壮大发展。
解放战争开始时,八路军新四军迅速集中,编成强大的野战兵团,投入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此刻,毛泽东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转变,确定的用兵原则是:“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江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美式装备且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究竟如何集中兵力,集中多少,集中后如何作战方能稳操胜券,毛泽东尚在思索观察之中。
1946年7 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整编第1师等5万余人,大举进攻太岳解放区。陈赓指挥第4纵队和地方部队,采取集中主力打敌一部、各个击破的方针,发起闻夏战役,以每战三倍、四倍于敌的优势,连续攻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2个团又3个营。整个战役步骤清晰,干净利落,被攻击的敌军全部就歼。
。 想看书来
八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3)
毛泽东接到战报,非常兴奋,立即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将陈赓部队的作战经验通报全军:我各地部队亦应采取此种方法,每次集中大力打敌一部,其比例应为三对一,最好是四对一,以求全胜。望将此种战法普遍教育团级以上将领,是为至要。毛泽东对与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作战时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先打一部,再及其余,各个歼灭敌人。在陈赓部队大战晋南的同时,南线的冀鲁豫地区也硝烟四起。国民党军集中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 30万人,向冀鲁豫解放区大举进犯。
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邓小平:待“第三师两个旅进至适当位置时,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旅,尔后相继再歼其一个旅”。刘伯承、邓小平集中四倍于敌的兵力,突然发起进攻,首先歼灭该师第20旅,然后歼灭该师师部和第3旅,生擒师长赵锡田,最后转兵卷击整编第47师,又歼两个旅,取得了定陶战役的全胜,再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经典战例。毛泽东对定陶战役的进程和战果非常满意。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从闻夏战役到定陶战役,毛泽东从全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