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人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晋名人小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夺。元兴元年,被迫自缢。

    刘牢之由于曾祖、父亲都曾为晋朝武官,刘家世代以壮勇而着称,刘牢之在此尚武家风下,应也长于武功,后来谢玄在京口募卒,时机一到,刘牢之便投身北府兵之中一展长才。除了尚武的家风之外,刘牢之自身条件也颇为优异。根据晋书刘牢之列传记载:牢之面呈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划。

    由此看来,刘牢之除了家风尚武之外,本身亦相貌不凡,且为沈稳刚毅多计谋之人,自身良好的条件加上家风因素,奠定了刘牢之之后在北府兵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

    刘牢之活跃的时代背景,是在淝水之战前后到东晋末年之间,其事业也大半在此时期,此时天下的局势是相当混乱的,他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淝水之战中把握了机运。在西晋王朝灭亡之后,北方为五胡盘据,汉族势力退据江南。公元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室,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到公元四二0年刘裕篡晋之间,这个王朝一共维持了凡十一帝一零三年的偏安统治。东晋到孝武帝时,由谢安执政,为了应付北方前秦帝国的南侵,于是谢安命其侄谢玄筹组史上所称之北府兵应战,而这支军团,后来也对东晋后来的政军上有重大影响。刘牢之就是在此混乱的背景局势下崛起,掌握时机,投身军旅,后来更一度掌控北府兵兵权,对东晋末年的局势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时北方前秦最为强大,前秦王符坚四处用兵,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商议要挑选一位能够防御北方的良将。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谢安便推荐了其侄谢玄。于是晋廷召谢玄回朝,任他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谢玄随即招募勇士,刘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因为骁勇出众而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北府即今江苏镇江),敌人特别畏惧“北府兵”。后前秦将领句难南侵,谢玄带何谦等抵拒秦兵,刘牢之在盱眙获句难辎重,得到运船无数。战后,刘牢之被任命为鹰扬将军、广陵相。太元八年(383年)五月,车骑将军桓冲率10万大军进攻襄阳,宣城内史胡彬率众至寿阳,声援桓冲。刘牢之则率2000人做为胡彬的后继。

    八月,前秦军大举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参见淝水之战)。十月,苻融率骠骑将军张蚝等攻破寿阳,慕容垂攻克郧城(今湖北安陆)。胡彬得到寿阳陷落的消息,遂退保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命卫将军梁成率兵5万屯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淮河支流洛河),并于洛涧入淮水处设木栅切断淮水水道,使胡彬的水军无法东撤。谢石、谢玄的主力部队自东向西推进,因害怕梁成,到达距离洛涧25里处便停止前进。胡彬困守硖石,粮食将尽,派人向谢石报告。不料,信使被秦军截获,并送至苻融处。苻融即报告苻坚,说晋兵人少,粮食不继,宜乘机发动攻击。苻坚得此消息,即将大军留于项城,自领轻骑8000赶往寿阳,倍道就苻融。苻坚等至寿阳,即派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朱序仍心向东晋,便借机对谢石说,前秦百万大军还没有全部到达,应赶快攻击其前锋。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

    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时为鹰扬将军、广陵相)率“北府兵”精兵5000人击秦军梁成部。刘牢之在距离秦军十里的地方,梁成阻涧列阵。刘牢之率参军刘袭、诸葛求等奋勇渡河,于阵击斩梁成及其弟梁云,又分兵切断秦军退路。秦军腹背受敌,溃逃,争赴淮水,溺死1。5万人。晋军擒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乘机缴获大批军械物资。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振奋,乘胜水陆继进,径逼淝水。不久,符坚大败,回归长安。时秦军的残余力量集结在一些小地方。太元九年(384年)正月,刘牢之进攻谯城(今河南夏邑县北),克之,派安丰太守戴宝守卫。不久,刘牢之任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论功被册封为武冈县男,食邑五百户。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认为符坚刚刚被挫败,应当乘机开拓中原,于是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豫州刺史、冠军将军桓石虔等进攻前秦。谢玄军进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前秦徐州刺史赵迁弃彭城(今江苏徐州),谢玄进据之。九月,谢玄派刘牢之攻秦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今属山东),张崇弃鄄城逃奔后燕,牢之遣将军刘袭追张崇,战于河南,斩其东平太守杨光。刘牢之遂据鄄城,河南城堡承风归顺归附的甚多。平定了兖州,谢玄采纳督护闻人的建议,整顿漕运,保证军粮等物资的运输。十月,谢玄派阴陵太守高素率步骑3000进攻前秦青州(治今山东青州西北),秦青州刺史苻朗请降;又进军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命刘牢之和济北太守丁匡据守础x(今山东茌平西南),济阳太守郭满据守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奋武将军颜肱渡黄河,于北岸扎营。苻坚子苻丕派将军桑据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抵御。谢玄命刘袭夜袭桑据,桑据逃走。苻丕惶恐求降,谢玄派晋陵太守滕恬之渡黄河,驻守黎阳。至此,兖、青、司豫等州为亚军所据。

    时后燕王慕容垂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不下,于七月撤围。至十二月,苻丕仍然保据邺城,没有离开之意。慕容垂复率兵包围邺城,只留出苻丕西走之路。苻丕势穷粮竭,急忙向东晋谢玄求援。谢玄派刘牢之、滕恬之等率领2万人马救援邺城,苻丕长期被围,粮运被断,谢玄从水陆运米2000接济苻丕。

    太元十年(385年),二月,刘牢之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苻丕发觉部将杨膺、姜让曾上表晋廷,许诺若晋军来援,当称臣于晋,遂杀膺、让。刘牢之获悉,徘徊不进。三月,燕军攻邺城不下,慕容垂将北去冀州,命令抚军大将军慕容麟屯驻信都(今河北冀县),乐浪王慕容温屯中山(今河北定州),召骠骑大将军慕容农回邺。慕容温派遣万余名士兵为慕容垂远送军粮,并在中山营造宫室。刘牢之进攻驻守孙就栅(今河南浚县境内)的后燕黎阳太守刘抚,慕容垂亲自率兵救援。刘牢之进军交战,不能取胜,于是退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慕容垂回邺城。四月,刘牢之于邺城击败慕容垂,慕容垂退至新城。不久,又从新城北退。刘牢之没有告诉苻丕,单独率兵追击,急行军200里,至五桥泽(今河北广宗北),由于急夺后燕战备物资,军队稍微纷乱,被慕容垂趁机回击,刘牢之大败,死数千人。慕容隆与慕容德(慕容垂弟,后为南燕帝)率兵在五丈桥截击刘牢之,刘牢之驰马跳过五丈涧,单骑而逃,适逢苻丕率援军来救,才得以入邺城,刘牢之收集散兵,军势稍振,旋被召回。不久,刘牢之被任为龙骧将军,驻守淮阴。后进戍彭城,复领太守,并讨灭刘黎。

    太元十三年(388年),丁零族首领翟辽定都滑台,自称魏天王,建立*。太元十五年(390年)初,前秦将张愿派兵击破金乡,又围困泰山太守羊迈,刘牢之派参军向钦之击败围兵。后刘牢之败于翟辽之子翟钊。八月,刘牢之率军自彭城长途奔袭鄄城,一举攻克。翟钊逃奔黎阳,造成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侧翼*。刘牢之与刚收复荥阳的朱序所部晋军两面夹击滑台,激战竟日,翟辽大败,渡河北逃,其部将张愿降晋,河南丁零势力基本肃清。

    太元十八年(393年)闰七月,司马徽在马头山(今安徽省怀远南)聚众起事,刘牢之派遣参军竺朗之进攻,司马徽败死,起事失败。时慕容氏掠廪丘,高平太守徐含远告急,刘牢之不能救援,晋廷以其见死不救而免了他的职。

    隆安元年(397年),司马德宗继位,史称晋安帝,是个白痴。时会稽王司马道子辅政,执掌朝政大权。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依附司马道子,参掌朝政。王国宝等劝说司马道子裁减方镇兵权,引起平北将军王恭、鹰扬将军殷仲堪等人不满。王恭、殷仲堪以清君侧、诛王国宝为名,联合举兵进逼建康(今江苏南京)。王恭以刘牢之为府司马,领南彭城内史,加辅国将军。王恭使刘牢之讨破王廞,让刘牢之领晋陵太守之任。王恭本来就以才地陵物,等檄书发到京师,司马道子为求退兵,已杀王国宝、王绪。王恭自认为威德已著,虽杖刘牢之为爪牙,但以行阵武将对他相待,对他的礼遇很薄。刘牢之自负自己有出众作战才能,因此深怀耻恨。



………【第十四篇 刘惔】………

    刘惔,字真长,沛国萧人,汉室之裔,历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故世称刘尹,为会稽王司马昱所信重,年三十六而卒。其人生卒年史书未载,但活跃于晋穆帝公元三四五年至公元三五六年(永和中)、约逝于公元三四九年至公元三四零年(永和四至五年间)则无可疑。《晋书》卷七五《刘惔传》极简略,反而是《世说新语》各篇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刘惔的资料。该文章也主要以《世说》为依据来讨论刘惔的生平。

    研究刘惔生平,先看东晋穆帝朝的政局。穆帝朝尤其是公元三四五年至公元三五六年(永和年间),是东晋一朝比较安定的时期,公元三六七年(永和十二年)里,内外门阀士族相维相制,北方后赵浸衰以至分裂,无力南图,因而形成了“中外无事十有余年”(《晋书》卷八《穆帝纪》史臣曰)的大环境,因而名士风流、清言隽永,就成了永和之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主要主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和扬州刺史殷浩,都以能清言著称;而司马昱最为信重的“入室之宾”刘惔与王濛,更是一代名士之宗。

    然而,在永和年间的安定环境下,隐藏着不安定的因素。自公元三四二年左右(咸康末年)王导、庾亮相继而卒后,一直是王导外甥庐江何充与庾亮弟冰夹辅王室,而冰弟翼镇荆州,既互相合作、又彼此抗衡,然而穆帝即位两月之后庾冰即卒,次年庾翼卒,再次年何充卒。此数人去世后,元老名臣所余无几,而王庾二族亦无足以继承世业的子弟,不得已之下,何充于庾翼卒后调整朝局,以桓温代庾翼镇荆州,与先已镇徐州的皇太后父褚裒分居上下游要镇,而于中枢提拔夙负盛名的名士殷浩。何充曾自言:“桓温、褚裒为方伯,殷浩居门下,我可无劳矣。”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一个内外相维的安定局面。然而,不久何充即去世,代之辅政的是元帝幼子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继承了何充留下的格局,但是与何充略有不同的是,来自上游桓温的压力此时已经比较明显,故司马昱要倚任殷浩甚至褚裒来对抗桓温。然永和人物论雄才大略实无过于桓温者,殷、褚清名甚盛,但均无实际才干,司马昱本人被谢安评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亦可知其政治才华何如。随着桓温实力增加与威望上升,中枢诸人迟早将无力与之对抗,这是何充甚至司马昱都没有想到的。因而永和一朝的政局,于安定中寓危机,于风雅中寓凶险,虽不见刀光剑影,政治斗争却十分激烈。刘惔,就是活跃于这样一个时代。

    刘惔为永和名士之首,长于清言,但于学理并无太多成就,也并无长篇大论的玄学著作,永和一朝名士大抵如田余庆先生所言:“他们一般的特点是嗜五石散,习南华言,浮华相扇,标榜为高……虽然鸿篇巨著不多,但一语惊人,便成名誉。”刘惔的身上自然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他交游广泛,嗜谈玄理,从老一辈的王导、支遁、蔡谟、何充,到同辈的王濛、桓温、殷浩、谢尚、许询、谢安等人,都与之有所交往,而且多有挥麈谈玄的记录,足称一代玄宗。而由于其身居高位,又为会稽王昱上客,兼与各方势力均有交游,其人较之其他名士(如许询、阮裕、高柔)必然更多的参与政治,而非仅是世人所习知的风流首望。然而,《晋书》本传中的刘惔形象却十分空洞,鲜见德言,且无政绩。为何名高当世的刘惔在正史中表现得如此无力呢?还是先以《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可见的刘惔事迹为根据,来分析他的交游圈,并由此入手重塑他的形象。

    永和年间与刘惔并称的,是太原王濛。王刘不仅并为会稽王上宾,皆长于清谈,而且交谊深厚。《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王长史病笃”条云: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纳棺中,因恸绝。

    同条刘孝标注引《王濛别传》云:濛以永和初卒,年三十九,沛国刘惔与濛至交,及卒,惔深悼之,虽友于之爱不能过也。

    从现有史料看,王刘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比较纯粹的友情,没有掺杂政治因素在内。或者可以这样说,此二人虽居清职,不关要任,他们的交往可以保持在单纯玄言酬对的层次。与刘惔交往形式类于王濛的,还有许询,许辟司徒掾不就,出入京邑,与当时名士*酬答,亦与刘惔至交。但在刘惔的交游圈内,刘王、刘许交情这一类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如与桓温、殷浩以至会稽王昱的交往那样,带有或浓或淡的政治色彩。

    刘惔与桓温的关系,相对与王濛的交往来说要复杂得多,二人少年友善,又是连襟,按常理说,应该关系极为友好,但实情远非如此。在玄学修养方面,刘惔自视为第一流,桓温则学无根柢,自然不可能成为刘惔日常谈论的同伴;在政治才能方面,刘惔倒是极为推重桓温,《晋书》卷九八《桓温传》载刘惔语云:“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桓温少年时并无名望,庾翼荐温于明帝,愿明帝“勿以常婿蓄之”就是明证,而刘惔彼时就已重其如此,可知两人相交之深。然而,庾翼卒后,何充将转桓温为荆州时,刘惔却又极力反对,《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