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有用。韦慕庭和夏连荫编的书上文已经提到,还可参看罗伯特?C.诺思和
赛尼亚?J.尤廷的《罗易之使华:1927 年的国共分裂》。
许多参加者留下了回忆录。尤其重要的是《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博
士一人身兼采访者、研究的学者、作者和编者。李宗仁指挥原来从广西来的
第 7 军,提供了北伐的战役和政治的广泛材料。关于军事组织和战役,仍是
极有价值的主要研究资料汇编有:《国民革命军战史》;关于张发奎“铁军”
的《第四军纪实》;台北国防部史政局编的《北伐战史》,5 卷;台北国防
部史政局编的《国军政工史稿》,2 卷。
几个援助国民革命并经受住了斯大林清洗的俄国人,在一些被允许接近
档案的年轻学者的帮助下,撰写了回忆录。范围最广泛的是 A.I.切列帕诺夫
将军的两卷记述。但这部书由于不合时宜的偏见,并不成功。第 1 卷的不准
确的译本名为《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译成英文的还有另两部颇为有
趣的回忆录:维拉?弗拉季米罗夫娜?维什尼阿科娃-阿基诺娃的《在革命的
中国的两年,1925—1927 年》,史蒂文?I.莱文译;马克?卡萨宁的《20
年代的中国》,他的未亡人希尔达?卡萨宁娜译。对俄国军事援助团的学识



和对俄国最近的研究成果的一部重要资料书,是迪特尔?黑因齐格的《国民
党中的苏联军事顾问,1923—1927 年》。莉迪亚?霍勒布内奇身后出版的著
作《鲍罗廷和中国革命,1923—1925 年》,利用并列举了能接近俄国档案的
苏联学者新近的著作。利用俄国资料的最近的著作,是丹?雅各布的《鲍罗
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许华茨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是
其出版年代的名著,详细记述了两党合作的早期阶段;韦慕庭的《孙逸仙:
受挫的爱国者》,也详细地记述了这个阶段。伊罗生的《中国革命的悲剧》,
最初出版于 1938 年,1951 年出修订本,以其提出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
是“失败者”,以其反斯大林和反蒋介石的看法,曾经很有影响。有类似倾
向的还有琼?切斯诺的《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 年》,M.H.赖特译自
法文。在对外关系方面,两部杰出的著作是:多萝西?博格的《美国政策和
中国革命,1925—1928 年》,和入江昭的《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
1921—1931 年》。
12 中国的资产阶级
没有一部全面研究整个民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的著作。但有大量文件
和几部评述其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作品。关于由城市士绅和商人阶层形成资产
阶级,可以参阅伊懋可的《上海的士绅民主制,1905—1914 年》。关于城市
士绅以牺牲官僚政治为代价以求发展,可以参阅周锡瑞的《中国的维新和革
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
中国资产阶级卷入辛亥革命,标志着它在政治舞台上出现。关于这一点,
可以参阅 M.克莱尔?贝热尔的《中国的资产阶级和辛亥革命》、小岛淑男的
杰出论文《辛亥革命时的上海独立与绅商阶层》和爱德华?J.M.罗兹更全面
的著作《中国的共和革命:广东的情况,1895—1913 年》。不过,就英国或
法国的观念来说,辛亥革命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关于这一点,中国的历史
编纂学者首先要把中国和马克思所详尽阐述的普遍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如
M.克莱尔?贝热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书
中努力指出的。辛亥革命还是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地方管理中的作用。尽管这
种发展并不是成体系的研究论题,但有几个作者着手研究,见 E.扬所写的本
书第 4 章,罗伯特?基思?肖帕的《浙江的政治和社会,1907—1927 年:精
英势力、社会控制和省的发展》,以及上文已经提到的伊懋可和周锡瑞的著
作。
周秀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强调资产阶级
在现代经济部门迅速兴起中所起的作用。很多资料可见于从纱厂到水泥公司
这样一些中国主要厂商的重要档案汇编,这些汇编正在迅速地继续出版,尤
其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其中有上海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荣家企业史料》。以这些汇编为基础的新近专
著,有谢尔曼?科克伦论述烟草业,赵冈论述棉纺工业的中、英文著作,后
者分别补充了方显廷和严中平的英文、中文早期著作。这些资料和专著,使
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因素(家族风气、地理上的团结,等等)在组
织生产中的重要性。应特别提出的是,例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和
研究恒丰纱厂的著作。
虽然传统的行会和其他组织是许多著作的论题,但对商会和商业联合会
仍然了解不够,尽管它们在 1911 至 1927 年间起了重要作用。詹姆斯?桑福
德的《19 世纪 20 世纪初上海中国商业的组织和状况》(哈佛大学 1976 年博



士论文),主要不是研究民国时期。这些组织的大多数出版它们自己的刊物:
《上海总商会月报》、《银行周报》、《银行月刊》、《华商纱厂联合会季
刊》。这些评论性杂志可以补充和修正条约口岸出版的外国报刊如《字林西
报》、《密勒氏评论报》、《远东商业公报》登载的资料。中国和外国团体
当中的竞争和团结,是一个容易探讨但至今还几乎没有加以研究的问题。
分散得很开但为数很多的 20 年代期刊,使我们有可能研究条约口岸资产
阶级的政治和经济作用。了解这个时期的名人要困难得多。现存的传记相当
少,但要特别提到朱昌峻的《近代中国的维新人物:张謇,1853—1926 年》。
对于一个操纵上海华人商业团体几近半个世纪的名人虞洽卿,我们所有全部
资料只是方腾的一篇文章——《虞洽卿论》!只有几个商人或实业家仿效穆
藕初的例子,出版自己的回忆录。见张謇之子张孝若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
记》和张謇的主要文集《张季子九录》;也以穆藕初知名的穆湘玥的《藕初
五十自述》;和荣德生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曹汝霖出版的回忆录,包
括政府和私营银行的资料。传记集有徐盈的《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和李
新等编的《民国人物传》第 1 卷出版于 1978 年,包括记述 14 个实业人物的
12 个条目。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编史工作,新近重要贡献中值得注意的,是帕克
斯?科布尔的《国民党政权和上海资本家,1927—1929 年》。科布尔的解释
——强调 1927 年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衰落——应当取代那种国民党统治下
中国资产阶级胜利的传统的但却是错误的论点。但是这种修正的解释,只是
提出了,而没有真正解决 30 年代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近的评述见 M.克莱尔?贝热尔的《“另一个中国”:1919—1949 年的上海》。
和原始资料相对丰富相对照,对资产阶级的研究很少,这表明当代历史
学家相对来说缺乏兴趣。在革命为其主要领袖叫做农村革命的条件下,20 和
30 年代的商业资产阶级似乎是具有暂时重要性的一个起码的阶级——或者
说只是一个集团。毛泽东逝世后中国政策中出现的方向性变化至少可能导致
——即使不完全改变判断——重新发生兴趣和出版更多的著作。3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