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2004年春天到2006年秋天,我的生活一直被电影《圆明园》所占据。2006年十月,《圆明园》将在全国上映。两年多的时间,圆明园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久久不散。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来说,圆明园不仅仅是一个遗址公园。无论如何,关于圆明园的那段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本书是我两年多时间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纪念魂牵梦绕的圆明园。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编“一个帝国的背影”脱胎于电影《圆明园》的解说词。该部分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依据大量的清代史料,讲述了圆明园一百五十年凄美的故事。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它是大清皇室荣辱的见证,它是大清帝国兴衰的缩影。第二编“一部影片的诞生”记录了电影《圆明园》的制作历程,相信其中的许多细节会感动读者。第三编是电影《圆明园》的文学剧本,读者完全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阅读。这是一部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历史真相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所有的细节都来自于可靠的历史记载。尊重历史真实是这个剧本的首要原则,比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细节来自于当事人的日记,就连大清皇帝的“台词”也全部来自于皇家密档。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图文并茂,其中大量的图片属于首次面世。希望这样的设计能够使读者阅读起来更轻松、更愉快。
  金铁木
  2006年9月
  

诗人的想象
The Imagination of Poets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再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是一组诗歌一般美丽的语句,来自于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维克多·雨果给一个叫巴特勒的上尉写了一封书信,信中描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这个仙境就是圆明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为奢华、最为巨大的皇家园囿。事实上,雨果既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亲眼目睹过圆明园。雨果是在阅读了很少的关于圆明园的记载的基础上,以一个诗人的想象力,在遥远的法国,“创造”了一个圆明园。今天,凡是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必定阅读过雨果的这封书信。雨果想象中的圆明园,比专家和学者的描述更为形象、更为动人,也更为“真实”。确实,雨果的描述真真切切触摸到了圆明园的“灵魂”。
  

离宫的缘起
The Reason for Building the Xanadu
  公元1644年,一支游牧民族开始南下。铁骑越过长城,直达北京。汉人统治的大明帝国陨落,朱氏家族营造了200多年的皇宫——“紫禁城”落入了满人之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开始了。
  “大清”的缔造者来自于白山黑水之间,今天中国东北方向的大草原。然而,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感觉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适合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偌大的皇宫因此被一堵堵宫墙分隔成一个个封闭的空间。这些高耸的宫墙虽然有效地防止了火灾的蔓延,却极大地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像一个火炉,这让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们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牧人出身的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帝国初建,统治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整整40年后,在1684年,大清的第三代帝王——康熙,终于决定大规模兴建离宫。在正式修建离宫之前,康熙曾经巡视江南。秀丽隽永的江南风光与北方广袤的旷野有着天壤之别,小巧雅致的江南园林和紫禁城的高大封闭也完全不同。江南之行给康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命令一个叫叶陶的江南画家负责离宫的设计。事实上,康熙是想在北京修造一处江南式的皇家园林。
  在修建畅春园之前4年,即1680年,康熙就在玉泉山修建了第一个行宫——澄心园。澄心园后来改名静明园,它的规模并不大,康熙也很少在那儿居住。今天,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踪迹全无。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紫禁城20多公里,有一片开阔地,依山傍水、清凉宜人,很有一些江南的味道。畅春园就修建在这块“风水宝地”。叶陶不仅仅是著名的画家,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园林艺术家。离宫的修建持续了6年左右的时间,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畅春园建成。
  皇帝终于可以摆脱紫禁城的燥热与单调了。从此,康熙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就住在畅春园,畅春园也和紫禁城一道,成为大清帝国的权利中心。离宫建成后,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康熙皇帝才会搬到这儿,住上一个多月。
  畅春园是在明朝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的,今天仅余两座庙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的机遇
The Opportunity of History
  皇帝搬出紫禁城之后,整个皇室家族也跟着住在城外。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一个小型花园,这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的居所。康熙一生偏爱牡丹,这个花园就以牡丹而著名。1722年3月25日,胤邀请父亲欣赏牡丹。康熙在牡丹丛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
  1701年(康熙四十年),在畅春园北边修建了一座以水景为主的小园林。康熙将它赐给了皇四子胤,取名“圆明”。此时的圆明园是一个不足34公顷的小园。清代史料记载,康熙曾几次到皇四子胤的这个赐园玩赏。
  早期的圆明园,只是畅春园的陪衬而已。园子以主人的身份而尊贵,圆明园当时的主人胤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皇子。清代史料记载,胤就是在圆明园中“韬光养晦”,并最终登上了皇位。
  早期圆明园的中心,当时叫做“牡丹台”。
  康熙有50多个孙子,绝大多数连面也没有见过。弘历能够见到爷爷,是父亲胤精心的安排。史书记载,皇帝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康熙有35个儿子,个个都渴望继承帝位。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康熙一直恐惧不安,担心受到儿子们的伤害。
  弘历的出现极大地安慰了这个老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祖孙3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在自己的离宫——畅春园悄然死去。继承帝位的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弘历的生父雍正皇帝。胤即位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怀疑他是靠阴谋篡位。北京城里甚至有传言,雍正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更多的人相信:老皇帝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了雍正。今天,越来越多的史料表明,康熙很可能死于突发性脑溢血。
  雍正获取权力的真相至今仍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一直对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的那次聚会念念不忘。雍正登基以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宣诏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大清帝国的新离宫。
  

“如意馆”的皇家画师
The Royal Painter of“Ruyiguan”
  雍正继承了康熙的传统,圆明园的设计者也是画家。大清宫廷有一个独特的机构,名曰“如意馆”,事实上就是皇家画院。“如意馆”设置在圆明园内,那里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像畅春园一样,“如意馆”的画家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
  而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就是雍正皇帝本人。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皇家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得由皇帝亲自审定。像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圆明园当初的设计图今天已经找不到任何踪影,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有40幅名曰《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中国绘画。在乾隆时期,奉皇帝的旨令,皇家画师们临摹圆明园中的真实景观,绘制成40幅融写实和写意于一体的中国画。这些绘画是当年圆明园的真实写照,曾经悬挂在圆明园中。事实上,在公元1723年,当雍正开始扩建圆明园的时候,皇家画师们绘制的规划和设计图与这些临摹而成的“景观图”很相似。
  乾隆三年,宫廷画家沈源和唐岱奉皇帝之命为圆明园画像。沈源绘房舍,唐岱画树木山石。两位顶尖的画师历时7年,通力合作,最终绘制成圆明园景观图40张。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法国人抢走《圆明园四十景图》。今天,《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世人了解圆明园最为原始、也最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就只剩下了传说,也就不可能有2006年的电影《圆明园》。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文人们对山水之美的钟情达到了极致,以此为主题的诗歌和绘画层出不穷。从明代开始,园林之风大盛。自然和想象中的美景不仅仅停留在宣纸之上,江南和京城的达官贵人纷纷开始营造私家园林。到了“大清”的时代,因为皇室史无前例的垂青与眷顾,园林的修建也因此达到了顶峰。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其二,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圆明园四十景图》,代表着圆明园中的40组宫殿群、40处景观。每一幅图都有一个精美的题名,象征着一处曾经实实在在的景观。这些命名充满了诗情画意,来自于乾隆皇帝和他最宠爱的文人。今天,从这些题名,我们可以发现和领悟每一组景观的设计出处和内涵。
  “坦坦荡荡”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而“杏花春馆”的设计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它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夹镜鸣琴”取自于大诗人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平湖秋月”复制的是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移植于西湖苏堤的“曲院风荷”;“武陵春色”契合的是东晋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蓬岛瑶台”追求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画境”……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绘画式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样式雷”家族
The Kin of“Yangshi Lei”
  在“如意馆”的隔壁,有一个叫“样式房”的机构。这个皇家机构承担着圆明园具体的施工和建筑任务,它的核心是一个雷姓的家族。家族领袖是一个叫雷金玉的人,他同时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
  在中国建筑史上,“样式雷”家族不应该被遗忘。保留至今的大清皇家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雷家负责修建。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中国建筑类“世界文化遗产”中1/5的项目都与雷家息息相关。这样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圆明园修建的具体流程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了。在具体施工之前,当年的建筑师首先要进行平面布局,这在当时叫做“样式”(这就是后人称雷家为“样式雷”的原因)。中式建筑是庭院结构,空间组合必须有高矮比例,“样式雷”通过一种叫“烫样”的东西来表现。
  “烫样”其实就是模型,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它包括亭台楼阁、庭院山石、树木花坛、水池船坞以及室内陈设等几乎所有的建筑构成。这些不同的建筑细节按比例安排,根据设想而布局。“烫样”既可以自由拆卸,也能够灵活组装。今天,“烫样”工艺已经失传。
  “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烫样”一方面指导具体的施工,另一方面供皇帝审查批准。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才可以进行。雷家遗留的“烫样”和各种施工设计图,一部分存于故宫博物院,一部分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的建筑盛况。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大清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帝国的缩影
The Epitome of Empire
  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
  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
  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