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大相信,整日提心吊胆,睡不好觉。比如“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就说“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而在访问赵普时,也说到了睡眠的问题。
  赵匡胤在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喜欢微服私访,经常悄悄走到开封街头,察访民事。侍从向他劝谏,指出身为皇帝轻率外出是十分危险的。他从容地说:“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显得十分豪爽。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赵匡胤的这种习惯是一种有失身份的和愚蠢的行为,同时也说明他对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安,民间的情况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就放心不下。
  赵匡胤最爱私下拜访的是谋士赵普的家,而且经常搞突然袭击,以至于赵普退朝后在家里都不敢脱下朝服。一天晚上,天降大雪,赵普想这样的天气,皇上应该不会来了。正当赵普准备休息时,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和叫喊声,出门一看,正是太祖立在雪地里。
  赵普慌忙迎拜,请太祖进屋,在房间里铺上厚厚的地毯,烧炭煮肉,招待太祖。赵普的妻子也出来为太祖把盏斟酒,太祖亲切地称她为“嫂子”。酒过数巡,赵普才慢慢地装出很随便的样子问,夜深天冷,陛下怎么还出来。太祖回答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赵普才知道如何统一全国的问题已经再次折磨得太祖无法入睡。
  不过,赵匡胤的最后一觉一定睡得很香。据说去世那天晚上,赵匡胤与皇弟匡义对饮,喝成烂醉之后,在鼾声如雷中突发脑溢血而亡。不过当时就有人猜测,其实是皇弟赵匡义在酒中下毒,才导致了赵匡胤的突然去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赵普的秘密
赵普的一生,是在阴谋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保守秘密有着绝对的自信。
  某天,他掌握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然而这个秘密实在太荒谬,荒谬到当你说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因此只有永远地埋藏这个秘密,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才会稍显得正大光明。
  同时赵普相信,这个秘密将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政治资本,让他享尽荣华富贵。哪怕自己骄纵不法、为所欲为,皇帝也将永远地宠信他、爱护他、尊重他。
  然而赵普错了,大错特错。
  那是赵普一手策划并指挥了陈桥兵变、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的第二年(961),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忽然病重,临终之际,将太祖和赵普召到病榻前。
  赵普感到非常奇怪,杜太后最后想见到的应该是她的儿子赵匡胤、赵光义(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赵匡义就把名字改成光义,当皇帝后又改成炅)和赵廷美。赵普虽然与太祖家关系极为密切,临终受命尚属正常,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太祖与赵普在杜太后病榻前接受遗命时,杜太后最宠爱的儿子赵光义始终没有出现。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令赵普非常不安,赵普凭直觉认为,皇弟赵光义刚刚离开不久,之前他们进行了长篇谈话。
  这时杜太后忽然问太祖:“你知道你之所以能坐天下的原因吗?”
  此言一出,赵普立即回想到陈桥兵变后,杜太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儿素有大志,今日果然如此”,可见杜太后是推动太祖发动政变的因素之一,这是一位对权力很有兴趣的老太太。
  太祖这时悲泣着不知应该如何作答。杜太后却坚持要让太祖回答,太祖不得不敷衍道:“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靠祖上和太后的积德。”
  面对长子的马虎眼,杜太后淡淡一笑,严肃地说道:“恐怕不是吧。只不过是因为周世宗让他年幼的孩子当了皇帝,完全不能控制局面,才让你有了机会。如果周朝有个年长的君主,天下岂是你想夺就能夺的。你和光义都是我所生,等你百岁之后,应该传位于你的弟弟。天下如此之大,立一位成年的君主才是国家社稷之福啊。”
  对于一个在阴谋中成长起来的谋士而言,掌握信息和意料事情的动向,是把握局面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太祖叩头连称“谨遵教诲”的时候,赵普迅速地梳理了一下头绪,意识到事情正如他所担心和意料的,因此局面尚不至于失控,或者说把握事态主动权的机会还很大。
  杜太后忽然扭头对赵普说:“赵书记把我的话记下,不得有误。”
  赵普乖顺地取出纸笔,写下“建隆二年六月甲午,上受太后遗命:兄终弟及,社稷之福”一行字,并在最后署下“臣普记”。
  赵普随太祖一起退出了杜太后寝宫。他笑嘻嘻地对太祖说:“这个不妨由陛下自己保管?”
  太祖笑着收下了,亲自将其放入一个精细的金匣子,用蜡涂封,在封蜡上按上太祖的私密印玺,然后吩咐宦官藏于后宫。
  

2.危险的遗命(1)
回到自己的府第,赵普一直在回想和分析赵光义这个人。赵光义和他的皇帝哥哥相差12岁,和赵普则相差17岁。
  956年,赵普任滁州军事判官时初次会见太祖,并因为悉心照顾太祖生病的父亲赵弘殷,而与太祖一家结下深厚的私谊,赵弘殷对赵普“待以宗分”,也就是将赵普当成自己家里人一样看待。不久赵弘殷病逝,赵普则成为太祖的谋主,从而认识了太祖的全家。当时赵匡义年仅18岁,另一个弟弟赵光美(后改名为赵廷美)才10岁,而太祖的长子德昭6岁,在赵普眼里,他们都还是小孩子。太祖的母亲杜氏对赵普很亲热,称呼其为“赵书记”,至死不变。
  不过赵普很快就观察到,虽说老大赵匡胤是全家的顶梁柱,杜氏非常依赖这个大儿子,但在感情上杜氏并不喜欢大儿子。就像赵弘殷一样,赵匡胤在她眼中就是一个粗俗的武夫,不懂规矩,从小调皮捣蛋,长大后整天与一群狐朋狗友饮酒赌博,到处闯祸。而且他少年时代就离家出走,后来参军,长年在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绝不是母亲可以寄托感情的对象。
  而杜氏第二个存活的孩子赵匡义就完全不一样。虽然两个孩子都中等身材,肥胖而略嫌臃肿,一样方面大耳,面孔黝黑,但赵匡义自出生一直留在母亲身边,不像兄长那样调皮闯祸,很喜欢上私塾,喜欢写字,经常拿一些书法作品给母亲欣赏,甚至还学会了作诗。在闲暇的时候,匡义喜爱哼哼着小调与伙伴下围棋,或者就是玩蹴鞠游戏。虽然匡义也很贪玩,但他不会超出母亲的视野,这让母亲感到安心,也因此受到特别的宠爱。
  有记载称,陈桥兵变时,赵普亲自安排太祖全家躲在定力寺静观其变,并让赵匡义照顾好全家,如有异常情况,军中会有太祖的义社兄弟及时照应,不必害怕。当时赵匡义十分沉静,既不慌张也不打听,并且始终陪伴在母亲身边,这给赵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兵变成功之后,皇弟赵光义作为太祖最亲近的成年男子,立即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五月太祖出征李筠,赵光义被任为大内都点检,留守京师。十月太祖南征李重进,光义又为大内都部署,留守京师。显然,这时的皇弟是作为太祖最可信赖的人物而出现的,当太祖不在京师时,赵光义是掌握禁军兵权的最高指挥官。
  此外,赵普回想起,在兵变后到杜太后去世的这段时间里,杜太后对自己似乎特别热情,经常要求赵光义跟随赵普出门。赵光义是一个很乖巧的年轻人,每次和赵普在一起,都会请教政治操作和军队权力结构方面的问题。赵普认为赵光义骤然承担政治重任,这方面的知识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总是十二分详细地向光义介绍各种政治上的细节和内幕,而赵光义对这些也有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
  现在看来,杜太后的热情和赵光义的乖巧并非偶然。
  一个极富挑战意味的难题摆在皇帝和赵普面前:皇弟光义是不是应该被作为皇位继承人来对待?
  陈桥兵变才刚刚过去一年,新皇帝年仅35岁,每天都有万般算计的赵普的确没有考虑到,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会如此迅猛而严峻地摆到他的面前。
  如果已在弥留之际的人不是杜太后而是当今皇上,而这时杜太后认为应该由22岁的皇弟赵光义继位,而不是由10岁的皇子赵德昭继位,赵普肯定不会有任何的异议,相反他会认为杜太后是深明大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危险的遗命(2)
但现在弥留之际的人是杜太后,她那当了皇上的儿子仅仅34岁,十年之后皇子德昭就已21岁,完全是一位成年之君。何况选择继承人完全是皇上的权力,怎么可以以母后的身份来指任继承人呢?
  更为愚蠢的是,如果皇上将皇位传给皇弟赵光义,那么光义之后又将皇位传给谁呢?“兄终弟及”,岂不是要传给幼弟赵廷美?
  虽然赵普深知,杜太后的遗命只是让皇上传位给光义,而无意让赵廷美继承皇位。但赵普偏偏要在遗命中写“兄终弟及”,以此来突显杜太后这个遗命的荒唐愚蠢,通过质疑这个遗命的合理性来削弱其合法性。
  赵普不是那种整日子曰诗云的酸儒。对那些读书人,赵普总是自称小吏,“寡于学术”。偶然读读《论语》,赵普认为孔子是一个顽固而实在之人,《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诸多对话显示孔子其人颇有性情,比不得后世的穷酸文人。世间俗儒流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一方面嘲笑赵普之少读经书,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抬高《论语》的地位,宣称《论语》是治国宝典。其实《论语》在赵普的时代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一部小经,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不能相提并论。《论语》被列入四书而成为比五经更重要的经书,那是赵普三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赵普不爱读经,并不意味着赵普不爱读书。在赵普看来,经书对于辅佐王霸之业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赵普爱读的是对政治操作提供了大量实例的史书,他对《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中记载的各种历史事件,可谓烂熟于心。
  无数的历史经验都证明,兄终弟及,只能带来政治混乱。孔子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后来被周朝所灭,但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为什么不顾自己的血统而崇拜异族的周朝文化?商朝流行“兄终弟及”的继承惯例,常常引发内部纷争、政治混乱,而周朝建立了稳固而清晰的嫡长子继承法,确保了王位继承和权力过渡的平稳,这或许正是孔子崇拜周朝文化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春秋末年,吴王寿梦去世,留下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幼子季札。季札很贤能,当初寿梦想要传位给他,但季札谦让,不肯接受。寿梦于是立长子诸樊,由季札代理行政。后来诸樊也要让位给季札,国人也坚决拥立季札,但季札认为这不合礼法,会引起内乱,坚决不答应,竟抛家弃室跑到田野去种地。诸樊不死心,临死前将君位让给了弟弟余祭,让他按兄弟次序一个个传下去,直至传国于季札。后来余祭传给弟弟余昧,余昧去世时,就要季札来继位。但季札又逃走了,余昧不得不把君位传给了儿子僚。
  这时,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向吴王僚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他的父亲诸樊是为了将王位传给季札,才在弟兄中一个个往下传的。现在既然季札没有继位,那么就应该把王位传回到诸樊这一支,由他当国王。最后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让刺客专诸在宴会上刺杀了吴王僚,继位为吴王阖庐。
  这个例子表明,即使“兄终弟及”能够顺利进行,第二代的继承仍会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杜太后要求皇上将皇位传给皇弟光义,这可能引起皇子赵德昭的挑战;即使光义顺利继位,光义之后,必然引起匡胤子德昭、光义诸子、皇弟廷美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如果赵氏兄弟真能遵循杜太后遗命,兄终弟及传至赵廷美,那么三兄弟的后代将形成三支争夺皇位的政治派别,将宋朝闹得永无宁日。
  因此赵普分析,杜太后的遗命,为刚刚建立的宋朝政权留下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如何才能填平这个陷阱,正是谋士赵普此时面临的巨大难题。
  

3.以天下为己任
赵普虽然小吏出身,“寡于学术”,写不出漂亮的文章诗赋,但自有非凡的政治抱负。
  赵普是幽州蓟县人。五代的蓟县城,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赵普显赫之后,曾为他五世的祖先修建了祖庙。然而,流传到今天的史籍,却只记载了赵普三代祖先的简况。他的曾祖父叫赵冀,做过三河(今河北三河)县令,祖父叫赵全宝,做过澶州(今河南濮阳南)司马(州郡长官的助理官之一)。曾祖父和祖父大致生活在唐朝末年,赵普的父亲赵迥生活在五代,做过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曾、祖、父三代都是小吏,赵普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因此他在表奏中总是称自己“臣比乏宏才,且非世胄”、“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
  唐末藩镇割据,幽州卢龙军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之一,治所就在蓟县。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自称皇帝,建立大燕国。913年晋王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攻灭大燕国。十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赵普就出生在后唐政权建立的前一年。
  赵普出生后,后唐虽已统一中原,但幽州并不太平,连续遭到契丹的进攻。
  936年,赵普15岁。就在这一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甘当儿皇帝,投靠契丹,引契丹军南下,帮助他实现当皇帝的愿望。为答谢契丹的支持,石敬塘把包括幽州在内的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
  赵普的父亲赵迥不愿受契丹的统治,遂率领全族南迁,来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居住下来。常山一带是古代赵国的地方,三国名将赵云的故乡。这一带的风俗质朴少文,性多敦厚。赵普一家在常山大约居住了六年多,常山豪族魏氏很赏识沉厚寡言的赵普,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魏氏。
  942年,驻在常山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举兵反抗后晋,石敬塘派杜重威率大军前去*,擒杀安重荣。两军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