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大,应研究一下。我意要肯定以前的成绩,要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为今后几年可能还要上山下乡。但做法确要改变。因此,必要时报纸上应宣传一下为好。否则,动动摇摇不好。
此后数年,报纸广播时时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以及决心在农村“扎根”的典型人物,成为这场运动急剧衰落中的一种习见现象。
7月20日,国务院知青办在综合研究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向###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华国锋批示:“要认真的作调查研究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改进措施”。接着,国务院知青办起草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经国务院、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研究、通过,作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一份带有指导性的文件。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经过充分酝酿筹备的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的宗旨是,根据新时期的总任务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稳妥解决现存的问题。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如果从1962年算起,全国已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16年。十几年中积累的问题很多,群众的要求与国家的条件又有很大矛盾。粉碎“四人帮”之后,知青工作已成为五个老大难(知青、劳动、工资、物资、物价)问题的头号老大难。社会各方面对此议论纷纷。经过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比较解放,也开始能畅所欲言。社会上关于知青工作的各种看法,在会议上得到了反映。当时,社会上议论最多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过去的上山下乡工作怎么看,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在会议上有两种基本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过去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不能离开历史的具体条件去看这个问题。不然的话,从根本上否定,会引起更大的思想混乱,而且要对17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特别是还在农村的860万人,落实政策回城,这是做不到的。
一种看法认为,上山下乡运动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有的与会者直言不讳地说,建国以来,有两件事丧失人心:一是精简下放(指“大跃进”失败后将大批城市职工和居民下放农村);二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人指出,“###”以来,城市青年下乡1500多万,从农村又进城1000多万人,何必搞上山下乡?结果,花了60多亿元,买了“四不满意”(即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怎样评价过去的上山下乡工作,事关几百万知识青年的稳定问题,所以,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都强调要肯定以往工作的成绩。在会议制定的重要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中,体现了这种意图。《纪要》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占主导地位,成绩是主要的”。
第二个问题,今后还实行不实行上山下乡?
会议上有三种主张:一种主张今后若干年还得实行;一种主张到此为止;一种主张实行轮换制。按照领导者的意图,今后若干年内上山下乡还要实行,但是提法要改变,这就是《纪要》中所说的:
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劳动力结构的逐步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将逐渐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必须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全国来说,还要继续动员组织一部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个问题,已经在农村的八百多万下乡知青怎么办?基本上也是三种主张:一是基本稳定在农村;二是基本招回城;三是区别情况,有留有回。与会者认为这个问题最复杂,最难办。这些知青下乡时间不同,安置形式不一(有插队和农场),有跨省的,又有大批结婚安家的,困难程度也不一样,难以划一办理。何况在确定具体去留政策上,极易引起连锁反应。中央政治局在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前讨论确定的基本方针是:继续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农村,有步骤、有区别、稳而不乱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在具体对策上,除了国营农场的知青要基本稳定外,对插队知青调离农村的条件要进一步放宽。
以上是涉及上山下乡运动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会议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3)
会议在肯定上山下乡运动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统筹兼顾”的方针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城乡劳动力的安排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青年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安置人数过多的地方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会议的《纪要》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四人帮’的干扰破坏”。
这次会议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一改“###”中一味从“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缩小三大差别”等理论高度任意拔高上山下乡“伟大历史意义”的旧辙,只是从历史条件与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肯定它的合理性,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关于“接受再教育”之类的“左”的提法,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夕,即10月9日国务院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汇报提纲》的会议上,曾谈到放弃“再教育”提法的问题。李先念指出:说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到工厂去就不能接受再教育了?知识青年下乡,乡下农民进城,这叫做公公背着儿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如果只接受农民的教育,那共产党就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成了农民阶级的先锋队。所以,这次会议在阐述上山下乡的意义时,基本恢复了“###”前的做法,即主要联系解决劳动就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通过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两个文件,经中央政治局同意,最后形成中发〔1978〕74号文件,传达到全国。会议对上山下乡政策作了几方面的调整:
第一,调整了下乡政策。
一是改变了过去城镇中学毕业生“以下乡为主”的方针,实行“四个面向”(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的原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二是放宽了留城政策。除了1973年规定的“四不下”(独生子女、孤儿、归侨学生、中国籍外国人子女)而外,又新规定了多子女家庭可以选留和家庭困难,本人疾残予以照顾留城的政策。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宽留城政策。
三是缩小了下乡范围。过去上山下乡的动员对象几乎包括所有城镇户籍的中学毕业生,至此明确提出,矿山、林区、三线企业、小集镇和一般县城,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仍属此范围的有190个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并且宣布有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搞上山下乡。经此调整,国务院知青办曾估计下乡人数可比前两年减少一半。1978年全国各地计划下乡60万人。年底统计,实际下乡人数48万人国务院知青办编:《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第14页。,只相当上一年下乡人数的28%。
第二,改变了安置办法。
由于实行上山下乡的出发点由以往的组织青年“接受再教育”转变为办事业,创财富,因此,提倡在农村广开门路,集体安置,主要是创办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和农副业基地。鉴于插队办法利少弊多,提出对知青点逐步整顿收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办成社队企业或独立核算的知青场、队。文件明确宣布,“今后不再搞分散插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4)
第三,逐步解决在乡知青的问题。
对于在乡的860万知青,主张在稳定的前提下,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实事求是地逐步解决他们的问题。
1插队知识青年中,确有实际困难不易解决的,要在城乡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逐步安排他们从事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工作。
21972年底以前下乡插队的130万老知青,优先安排,计划在1978年至1979年内基本上调回城镇安排工作。
3插队的45万已婚知青,原则上就地就近通过社队和县办企事业,安排有固定收入的工作。
4跨省下乡的51万人,大多是老知青,由动员城市与安置地区双方协商,共同负责安排。
5对在国营农场的160万知青,采取稳定方针,同时也开了几个调出的口子:一是有实际困难的,可以商调回城(类似病退、困退);二是父母退休、退职,可以回城顶替;三是农场劳力多余,可以协商“调工”。
第四,保证统筹安排的几项重大措施。
1为了支持各地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集体企业的劳动指标,下放到省、市、自治区自行掌握。这在劳动政策上是个大变化。
2为了积极扶植发展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和农副业基地,规定在1985年以前实行“三不政策”,即不交税,不上缴利润,不担任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
3粮食供应上提供便利:知青场队口粮水平过低的,由国家统销粮中给予补助;从事林、牧、渔业生产和经济作物、外贸加工的知青场队,口粮达不到自给的,由国家补助;城市扩大就业,多安排一些青年,商业部提出“粮食服从政策”。
4停办“五七”干校,可以转作安置知青的基地。
5国家原则同意在以后若干年里,下乡人数虽逐渐减少,10亿安置经费不减,重点支持办好知青场队。
6为了加强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要求各地健全知青领导小组;知青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知青办仍由党委或革委会直接领导;县级知青部门不撤不并。
第五,其他一些重要措施。
1关于下乡知青的选调,对于留城青年和下乡知青应当统筹安排。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都可以从下乡知青中招工。招工时,要进行考核,择优录取。从下乡知青中招工,要在省、市、自治区革委会领导下统筹安排。合理解决下乡知青招工后的工资待遇问题。参军的下乡知识青年,退伍后不再回农村插队,原则上由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也可由原征集地分配工作。
2经费问题,1973年政策规定,全国各地的知青,平均每人安置经费将近500元。新政策改为,到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和知青点的,南方各省每人补助580元(原先480元);北方各省每人补助600元(原先500元);到牧区的每人800元(原先700元)。均在原标准上提高了100元。此外,对下乡知青探亲路费,也根据具体情况,做了优于以前的调整。
综上所述,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基本上是一次成功的、务实的会议。它进一步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潮对上山下乡工作的影响,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决定调整上山下乡方针,中止使用插队落户这一安置下乡知青的主导形式,改为举办集体所有制的知青农场和工厂;同时在城市中广开门路,为扩大留城面、缩小下乡面创造条件。它宣布对广大插队知青,要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积极妥善地予以安排,给这部分青年带来了返城的希望。这次会议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成绩虽然作了过多的肯定,但它宣布缩小上山下乡的规模,并许诺“将来不搞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的观点,都给全国人民首先是广大知识青年传递了上山下乡运动行将收场的明确信号。事实上,早在这次会议召开以前,关于上山下乡政策要收的小道消息在知青中已不胫而走。会议期间,北京等城市均有下乡知青为要求返城、就业举行静坐、上访、请愿。因此,等不到会议文件贯彻落实,一个空前规模的知青返城风潮在各地拔地而起。
前奏(1)
第十三章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对上山下乡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下乡人数急剧减少,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被允许留在城市,等待升学和就业机会。国家为改变上山下乡做法所做出的努力,还使一批在农村插队落户多年的老知青终于返归城市,但是,当这些青年为自己的归宿庆幸不已的同时,大部分原先下放到农村的青年仍旧滞留在当地,他们继续为自己的命运而苦恼。当时,国家的整个经济形势还比较困难,各大中城市无不受到沉重的就业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近1000万下乡知青的返城和就业要求。结果,1979年前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请愿和哄闹政府机关的事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称为“爆炸性的问题”。由于各地知青都把“返城”作为基本的诉求,所以这次席卷全国的风潮又被称为“知青返城风”。
一前奏
俗话说:“月晕知风,础润知雨”,1978年上半年,知青“返城风”的前奏已在各地悄然兴起。
迹象之一,知青病、困退人数激增。1978年春,各地响应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相继放松了下乡知青病、困退的限制。有些大城市还进一步简化了办理病、困退手续。如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和天津市公安局向接收安置过本市知青的各省、区发出了关于商洽“病返”、“困退”简化手续函,提出今后办理本市知青“病返”、“困退”,公安机关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