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说民国某年老汪湖一带发生旱灾,河塘干涸、井水淅沥。湖畔村民纷纷取老汪湖水浇灌田地,抗旱保苗。

  因老汪湖是萧县和灵璧的界湖,两地的村民经常上演抢水的大戏。

  抢水是怎么一回事呢?此事一般发生在天旱无雨的时候,两岸的村民要抢着把水抽到自己家的田里。如果抽得慢了,老汪湖的水就要向对方那一侧流去,而且渐渐的水抽干了,你家的庄稼就会干枯而死,就会没有收成。

  这日又要抢水了,双方都在村子里或者邻近的村子里组织一些最强壮的劳动力参加,一大早就开始了一场争先恐后的抢水大战。

  一日一位云游的道士经过此处,看到如此火热朝天的场面不禁问旁边的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如此热闹?”

  这个书生摇了摇头说:“这位道长,我们这里今年不知道怎么了,前阵子闹蝗灾,这阵子一连几个月不下雨,老天爷又闹起了旱灾!我们湖两岸为了抢水抗旱,差点打了起来……”

  “哦!原来如此,那你怎么不去抢水呢?”这位道长打量了一下这个书生问到。

  “我乃一个读书人,身子骨弱,不便与他们争抢。”这个读书人倒了一碗茶递与道长,接着说,“我只能为村民烧些茶水,送来解渴。”

  道士接过茶水,说道:“我看你眉目清秀、心地善良,乃一大福大贵之人呐!可有什么功名?”

  “惭愧!”这个书生说,“我饱览群书,寒窗苦读多年仅得秀才!”

  “哦!这么年轻就中得秀才!不错!”道长接着问,“你家住在何处?”

  “俺就住在北边那个村子方家寨,俺姓方。”这位秀才指了湖北边的村子说,接着又叹一口气说,“哎,都说我们这里地势洼,风水不好,不是淹就是旱……”

  这位道士听罢,遂通过望气、观砂、尝水之后,然后对方秀才说:“非也!此地土沃而泉甘,湖美而山秀,乃一藏龙卧虎之地也!不出多年,必有贵人出!”

  方秀才听后半信半疑,他挠了挠头,笑着问:“这位道长,都听说修道之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不能给我算算仕途如何?”

  “生死由命,富贵由天!”道长打量了一会方秀才,对方秀才竖起大拇指意味深长地说,“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说罢,此云游的道士入山采药去了。

  这是流传在方家寨一带一段美丽的传说……

  这个方秀才就是方为宝。

  方为宝,字从善,家住老汪湖畔方家寨。

  方家寨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三面环山,南依老汪湖。三山伴一水,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民风习习。

  方家寨的东边是九顶山,因盛产号称“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而出名。

  方家寨的西边是子贡山,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代表鲁国与南方的吴国签署盟约,因子贡留恋这里的山水,久居而得名。

  挨着方家寨北面就是张山集,说起张山集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春秋时期,张山集一带属于鲁国,而老汪湖的南面就是吴国边界,当时鲁吴两国已休戈停战,建交多年。当时鲁国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的子张三次来此讲学授徒,代师传播儒学思想,在此地收纳的学生常达数百人,从此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空前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鲁吴两国思想文化的融合。

  后人为纪念子张,将张山集附近的一座山头叫“子张山”,并在子张讲学布道的子张山南麓建了一座子张庙,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地形成了一座集镇,叫“张山集”,如今这里的村民仍尚儒学,个个勤劳善良,处处民风淳朴,家家以考取功名、报效祖国为荣。(据老人讲张山集以前确实有座子张庙,又叫藏经楼,毁于解放前后战乱之中。)

  方为宝出身书香门弟,自纪受到儒学思想影响,什么八股文、三字经能倒背如流,但怀才不遇,虽多次参加乡试,仅中得清末秀才。

  方为宝秉承方家“爱国济民”的祖训,因为人和善、宽厚,每年春荒年景,便用家中积粮救济贫苦农民,当地人称赞他是“方善人”。 

  方为宝娶妻康氏,育有五子,妻贤子孝,甚是幸福。

  方为宝五子中最看好三子方先觉。

  方先觉幼年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在乡村读私塾时,成绩非常优秀,这点很讨方为宝喜欢。

  每年的农历春节过后,张山集有庙会,此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凑热闹,可谓当地一大盛景。庙会最大的看点就是社戏了。

  这社戏一般都是张山集一带的富商花钱请来的戏班子;一唱就是半个多月。

  而此时的老百姓刚过完年,也没什么农活,都来捧场,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社戏上演的时候也是方先觉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从小爱听戏,特别喜欢《孙膑大破庞涓》、《关公与曹操》、《岳飞抗金》等剧目,崇拜孙武、关羽、岳飞等英雄人物。

  方为宝望子成龙心切,对方先觉更是格外看好,希望他用心读书,继承己志,以后考取什么功名的,以来光宗耀祖。

  然而一日听戏回家,方先觉竟哭着闹着不去私塾了,想去习武,在他看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千军万马,沙场任你纵横”才叫有出息。

  清末民初的中华大地,习武之风盛行,象同一时期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黄飞鸿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当时的萧县一带也受社会风气影响,习武之人也与日俱增,但多数习武者是因为家庭人丁不怎么旺、门户小,怕被别人欺负,于是被父母送到武馆来学些拳脚功夫,以来防身。

  方家寨九成以上都是姓方的,乃是一支名门望族。既然大门大户没有人欺负,习武也没有那个必要。又考虑到方先觉活泼好动,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方为宝担心他以后会经常打打杀杀,惹出什么是非来,所以拒绝方先觉习武这一想法,仅鼓励方先觉继续寒窗苦读,以便将来考取什么功名来,做个文人怎比弄枪使棒的好。

  方先觉从小就比较听话,既然父亲不同意,哭闹了几天也只好做罢。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果然方先觉不负父望,一路平步青云,先后考入南京第一工业中学,中央大学工学院。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加之他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在读书时了解到法律一词的含义时,他又立下志向:我要当律师!

  随后考入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

  然而此时的上海并不是传说中的“东方乐园”,上海黑帮(青红帮和哥老会)专门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洋人霸占着租界、作威作福,特别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大牌子更是深深的刺痛了方先觉的心。

  中国人的尊严在哪里?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txt小说上传分享

2、不满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

  然而由于政局、内外交困,地方军阀割据,中国陷入了混乱,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了。

  中国被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们分割成了许多势力范围。

  军阀混战,小到磨擦,大到大规模血战,总是不断发生。

  西方列强也为了自身利益,纷纷拉拢军阀作为利益代言人,一时间洋人租界林立,从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滋生起来的帮会流氓势力神通广大、魔力无边,加上国人多爱抽食鸦片而致体质孱弱,当时的中国人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

  这个世界哪里有公平和正义?正在上海政法大学法律系就读的方先觉耳闻目睹的一件件事,让年轻而充满了理想的方先觉迷茫了一段时间。

  而就在此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上海广泛传播,方先觉深为它所吸引,特别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主张,犹如当时黑暗中国上空的一盏明灯,让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1924年底,时值黄埔军校以一期毕业生王仲廉为招生委员赴上海秘密寻找生源。

  <;王仲廉(1903~1991 )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介人,又名介仁,安徽萧县人。>;

  同为萧县籍的方先觉听到王仲廉的宣传后深受启发,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以来推翻军阀统治、驱逐外侮。

  他的同学也积极响应,多人也随之中途退学,转考黄埔军校。

  中途退学回到老家的方先觉希望能说服父亲,支持自己报考军校,以满足自己精忠报国这一宏愿。

  哪知此时的方为宝听说儿子要放弃学业、参加革命,竭力反对。

  “爹!您从小就教育我精忠报国、为百姓谋福祉!”方先觉苦口婆心的跟父亲讲大道理,“如今国难当头、生灵涂炭,光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咱们这个国家的……”

  “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在方为宝的眼里,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可是掉脑袋的事……”。

  在方先觉眼中父亲一直是个明事理、晓人情的进步文人,而却在此事上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用笔杆子救国和枪杆子救国不都是救国吗?

  闹到最后,父子大吵一架,这是方先觉第一次顶撞父亲。

  没有父母和家人的支持与资助,这学费和盘缠都成了问题,方先觉正在为盘缠发愁的时候,又有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爹!这个老三你可不能这么宠下去了!”方先觉的母亲康氏看到儿子这几天不吃不喝,实在沉不住气了,“前些时候就听说某某村的有些剪了辫子的、闹什么革命的,被拉过去砍了脑袋……”

  方为宝夫妇为为什么反对儿子参加革命呢?

  辛亥革命暴发后,中国革命产生了一个共和政府,结束了2000多年的由帝王统治的封建历史。

  革命军也开始为百姓剪辫子,采用的是强制执行的方式,干净、快速地消灭了辫子——这个满清加在汉人头上的奴隶标志。

  笔者祖父就在一次赶集时被革命军笑着剪掉了辫子。

  辫子,清朝统治者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是将头上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中间部分,结辫下垂。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就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方先觉早在中学读书期间就剪掉辫子,以示响应革命,反对帝制。他是校中第一批剪辫子的学生,其他同学都说他们“有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出任*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袁世凯复辟后开始*革命军,实行*统治。一时间大批革命者被杀害。

  “好好的学业要放弃,非要去闹什么革命!”方为宝叹着气说,“你让我有什么办法?不知道哪辈子造的孽?”

  “这还不是你从小的宠的?非说他有什么出息,能光什么宗,耀什么祖?”康氏和方为宝相互抱怨起来,“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上什么学?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

  “别说了!什么学都不上了!”方为宝气呼呼的说,“明天让他跟着老大老二学做生意去!”

  “这也不是个办法啊!都说儿大不中留……”康氏想到这,不禁心生一计,“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如给咱家老三说个媳妇。成了家,他也就安了这份心……”

  “你说的倒轻巧!”方为宝说,“象他这样不会耕不会种,不能买不能卖,上学上个半途而废,能讨着媳妇吗?”

  “哎!你这说的哪里话,咱家老三说什么也是个高材生,十里八乡的谁有咱老三读的书多?”康氏解释说,“还能讨着媳妇吗?不瞒你说从前两年开始,这提亲的说谋的都快把咱家的门槛踢破了!我只是以‘儿子还在读书’为由把她们打发了。这其中东村的李郎中的女儿和咱们老三挺般配,知书达理的,心眼也灵活,是出了名的才女呢……”

  “好!好好……”方为宝也实在没法,只好说,“就依你的吧!尽快把老三的终身大事给定了,也省得让我心烦!”

  再说这东村的李郎中,有个药铺,是几代中医世家。李郎中有一个女儿叫李艺茗(轶名),人长得秀气,读过不少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才女。

  经康氏这么一张罗,李郎中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这门亲事就算成了。立选良辰吉日,遂把李艺茗娶过了门。 

  方先觉得知此事气得吐血,但也无可奈何,都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如果此时不听父母安排,是不孝,要是顺从吧,又委屈自己!

  就在方先觉犹豫不定的时候,方先觉被前来贺喜的亲戚邻居推推搡搡拜了堂、成了亲。

  入夜,闹洞房的亲邻渐渐散去。

  新房里只剩下方先觉和李艺茗两人。

  大红的花烛流着红泪,一滴一滴。方先觉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久久都没有转开目光。这一支红烛,迟早会燃到尽头,如同眼下这桩荒唐的婚姻。

  新娘李艺茗头上顶着红盖头,端坐在床上。这一坐就是大半宿。都说洞房花烛夜,一刻值千金。然后此时方先觉却捧起一本书,若如其事的翻阅着,好象今天发生这一切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相公……”新娘李艺茗按纳不住了,窘迫的红着脸轻声说到,“你也把我的红盖头掀开嘛……”

  “我呸!谁是你相公?”方先觉听到着,一下子咆哮起来,这段时间受得委屈一下子喷发出来,“一,我没承认这件亲事;二,咱们没夫妻之实;三,我要参加革命……革命你懂吗……”

  新娘李艺茗被这一连串的话语,打懵了,她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透过那块红盖头,隐隐约约打量着方先觉其人:眼前这个男人近在咫尺,跟自己相隔的却又岂止天涯。想到此,李艺茗再也忍不住了,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