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敌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怀念敌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该说,从研究信息战开始,我便与趋势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在《信息战》一书中,一半以上篇幅是用来研究趋势的,如信息工厂、信息边疆、信息联盟、信息警察、信息化军队等,对这些趋势的正确判断是构建信息战理论的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我对趋势的研究更加热衷,进入成熟期,发表过大量的观点并被时间验证是正确的,《理想战争》具有代表意义。

  但是,大战略研究和未来学研究毕竟是长期性的远景对策,我经常自诩,我的书是写给写书的人的看的,但这些内容与现实的需要还有距离。因此,我在进行大战略研究和未来学研究的同时,进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我以各种形式为国家提供过许多建议,《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内参都发表过我的建议。说实话,我的大部分建议是不宜公开的,一些能公开的文定也散布在我的许多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共性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争不同情弱者,要准备战争。我从1985年以来,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只要战争的根源没有铲除,我们就时刻面临战争的威胁,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就必须研究战争、熟悉战争、准备战争、打赢战争!美国人为什么可以在世界上指手划脚,称王称霸?因为他们强大,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准备战争。

  其次,要壮大国力。美国人能够实施旨在确保自己零伤亡的军事战略,就在于他们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手段和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过去我们不也讲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有了钱就可以生产与目标相一致的战争手段。任何先进的作战思想和方式,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卓越的科技水平之上。

  第三,要有杀手锏。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作战手段,有新的杀手锏。

  第四,要敢于牺牲。这包括生命的牺牲和精神的牺牲。战争不会同情弱者。一个国家要不受外敌入侵,惟一的选择就是壮大的我们的国防。战争年代需要我们流血献身,和平时期就需要我们关注国防、关心国防,为国防建设尽一份力量。

  第五,甩掉包袱,哀兵必胜。我们军队有革命战争的经验,但我们的军人有多少人参加过战争?对越作战那是在特殊地形、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特殊战争。美国军队就不一样了,他们把世界各地作为练兵的演习场,他们可不是纸老虎,二战以后,他们的军队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磨练。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要非常重视它。我们中国人很爱面子,很要强,但一定要面对现实。尤其在战争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功,不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不能将特殊性的、偶然性的事情说成是普遍性、规律性的事情。尤其是不能轻视高科技、新事物,否则,最终要受到惩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真正成系统的建议,也就是所谓的战略报告是从2001年开始的。主要是干了三件事:一是规划信息安全大学;二是2002年8月18日独立完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三是2004年5月独立完成国家信息战略报告。

  2002年4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我的署名文章《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在编者按中称:沈伟光,我国信息安全理论奠基者之一。著有《信息战》等专著编著40余部。目前正着手信息安全学学科的规划设计,编写该学科群100余种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篇文章很短,但却是干的一件大事。

  2001年1月18日,北京一所大学面临改组,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他们找到我。这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大学。于是,我组织了一帮人,他们是郑智强、徐亚非、徐天平、陈放等人士,干了3个月。当时我们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前信息安全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安全科研和教育严重滞后,而关键是信息安全人才极度匮乏。国家间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包括人才素质和规模的竞争。至今我国还没有一所培养信息安全高级人才的综合性大学,以至于国家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人才奇缺。虽然,目前国内一些理工科大学,也正在开设或准备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但是由于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故它们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培养的人才仍然停留在技术防护的层面,不能涵盖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不仅造成金融、商业、公安部门、军事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信息安全人才很大缺口,而且不可能培养出全面担负维护国家和社会信息安全防护重任的人才。因此,举办一所专门的信息安全大学非常必要。

  信息安全问题是随着信息战的崛起、信息疆域的筑立应运而生的,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建设、网络与系统的构造、信息系统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安全管理体系等,信息安全技术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个层次中。由此而形成的信息安全学,是研究信息、信息系统及信息应用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问题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信息安全学学科建设,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建设,它是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依托,信息安全学为核心,与各个应用领域的学科群相融合而共同构建起的“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学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学、信息工程学和信息管理学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它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学、信息安全工程学和信息安全管理学等。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领域,世界各国并没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教育体系,我们应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从信息安全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入手,以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复合型技术的人才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既懂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又精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为国家有关部门,培养有关信息安全立法、司法、执法和管理人员;为政府、行业、企业,培养信息安全应用管理规划人员;为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使用单位和服务机构,培养系统运行安全维护人员;为信息安全行业、信息安全系统集成商,培养工程项目高级管理人员;为信息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单位,培养高级研发人才;为信息安全评估认证机构,培养系统及产品安全评估认证工程师等等。到那时,中国的信息边疆和信息边界将会有一支庞大的信息安全战士负责守卫,而针对我国和社会的信息威胁也将会大为减少,国家的安全利益将得到更大程度的维护。

  在此战略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10万字的《信息安全大学规划,主要框架是:

  一、序言

  二、战略定位(宏观背景;资源条件;办学方针;发展目标)

  三、规划架构(办学体制;组织机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科研规划;招生策略;就业指导;校区建设;产业发展;财务分析;资本运作;薪酬制度;校院文化,品牌营造)

  四、推进计划(组织准备;第一年工作;整体计划)

  五、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和应对;竞争风险和应对;财务风险和应对)

  六、结语

  七、附件(信息安全大学章程;信息安全大学校长负责制工作条例;信息安全大学校务委员会工作条例;信息安全大学专家委员会工作条例;信息安全大学教职员工薪酬制度;信息安全大学教学规划纲要;信息安全大学科研规划纲要;信息安全大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信息安全大学校区建设规划纲要;组建信息安全大学产业集团项目可行性报告;信息安全大学信息安全部分专业教学计划)

  应该说,这是一份很完善的规划,遗憾的是我当时提出的办一个游戏系的设想没有规划,这在今天是很热的专业了。学校按这个规划很好地运行着,一年后,这份规划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也圆了我的大学梦。

  回归地上,还做了一件露脸的事。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北京时间上午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失踪。

  这件事情发生后,中美两国一度陷入了外交危机。直到4月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才对中国飞行员失踪表示遗憾,并以个人名义致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表示他的遗憾。至此,海军已出动飞机74架次,舰船42艘次,出动搜救兵力1万多人次。到4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就中美撞机事件再次发表评论,对中国飞行员失踪一事表示“遗憾”。

  对于这个事件,媒体的反应是非常迅速和强烈的。第一篇报道是4月2日的《北京晚报》发表的记者侯江对我的专访:

  今天上午,中国信息战专家沈伟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昨天美军飞机在中国领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一事,暴露了美国政府一以贯之的霸权思想。

  小布什上台尽显“鹰派”本色

  布什新政府上台才几天,其空军就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太空战演习;布什第一次出访的当天,就随心所欲地轰炸了伊拉克;接着又对俄罗斯开展了驱逐外交官的间谍战;还限令南联盟政府3月31日前逮捕南前总统米洛舍维奇。这一方面表露了小布什所谓的“鹰派”班底急功近利的自负心态,更暴露了美国政府一以贯之的霸权思想。

  美国“虚拟的敌人”不少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缺少苏联这样强大的“单一对手”之后,似乎没有了可以相提并论的敌手了。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朝鲜的金正日、古巴的卡斯特罗、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甚至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等,都先后在美国的“黑名单”上榜上有名。此外,号称“杀死美国人才能上天堂”的本&;#8226;拉登所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无所不在又难以防范的“电脑黑客”,贩毒、国际犯罪等跨国威胁以及所谓“非对称威胁”等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一起,构成全球化时代美国国家安全的“新难题”,成为美国“虚拟的敌人”。

  在经过军事摧毁伊拉克、导弹攻击南联盟、经济封锁朝鲜等一系列大型“手术”之后,美国对付所谓“无赖国家”的战略“有所斩获”。在美国的大国战略中,世界主要力量被划为朋友、盟友、伙伴、对手、潜在敌手、敌人等6大类。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说法,当今世界,朋友和敌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今天的敌人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今天的朋友也完全可能变成明天的敌人。

  不断渲染“###”

  但真正令美国上心的还是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所谓“转型国家”。因为这3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政治制度又都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西化”、都有核能力、经济又在不断发展,因此,如何应对中、俄、印的挑战是近年来美国国防部、中情局等各重要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

  而在这三国中,中国则似乎被视为头号“潜在挑战对手”。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中国崛起的势头更为明晰,惟有中国离“西化”标准最远。近年来,美国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功能、加强同亚太五大同盟国的关系、执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制造事端渲染“###”,虽不能说是在为应对中国崛起布局,但其中防范、遏制中国的意图和成分应是路人皆知。

  这篇专访被媒体称为中国学者对中美撞机事件的第一檄文,是4月1日晚我接受的电话采访。国外许多媒体大都是转引这篇文章的。但是,也引来了一些后怕。因为外交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充满着变数。直到

  直到《人民日报》于4月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霸道行径与霸权逻辑》我才松了一口气,文章说:4月1日,一架美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国军用飞机,并未经允许进入中国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这是一起违反国际法、侵犯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严重事件。美国政府本应就此向中国政府做出解释和道歉,并承担全部责任,但是美国方面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大肆制造舆论,指责中国不懂空中规则、不按国际法行事云云。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恶人先告状。美方的这一表现,是它以霸权逻辑阐释其霸道行径的一次新表演。

  &;#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发表,实际上肯定了我谈话的口径,记者也受到报社和宣传部门的表扬。这以后,我对这种重大事件的采访更敬而远之,还是坚持我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战略和趋势的研究,甘得寂寞坐冷板凳,不赶时髦免得提心吊胆,因为学者毕竟不是外交官。

  

学术打假

  2001年11月14日第13版《中华读书报》发表记者舒晋瑜的长篇报道:《一网打尽“文抄公”》。

  两千多年前的孙子曾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钝而利可全”的谋略思想,企图创造不流血的战争。这一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信息战”中得到全面实现。提出“信息战”这一概念的,就是被美国人称为“信息战之父”的沈伟光。在信息爆炸且泛滥的时代,“信息战之父”也没能逃脱被抄袭一劫。近日,沈伟光致信本报,他在书店购买了一本《信息战与反信息战:怎么打》,该书第8章共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