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有了北京城就有了卢沟桥,有了卢沟桥才有了北京城。元朝以前,北京曾被称蓟、中都、大都等名,金代以前,卢沟桥是渡口,有浮桥。金大定年间(1189年)始建石桥。
桥长米,桥面宽米。桥面分作桥面伏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石栏杆279间,栏板279块,望柱280根。栏杆每间是望柱,柱头刻仰俯莲座,座下刻荷叶墩,柱顶刻狮子。石狮形象生动活泼。共485个,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揉胸昂首,仰望云天,有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侧身转头,两两相对,有抚育狮儿,轻轻呼唤。这些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大狮子身上又爬着小狮子……
卢沟桥两端入桥口两侧有石制华表四根。两端雁翅桥面及桥头上,有碑四通,有康熙帝修卢沟桥碑,乾隆帝葺卢沟桥碑。“卢沟晓月”碑及乾隆题察永定河诗碑的碑亭。
宛平城,过去称拱北城,也称拱极城。拱北,拱卫北京的意思;拱极,“极”是人臣之极,即皇帝,拱极也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了。
从卢沟桥和拱北城建筑位置分析,卢沟桥为交通咽喉,拱北城为屯兵之地。拱北城在桥的内侧,即靠北京一侧东侧。从军事角度看,敌人来自对岸,来自桥的西侧,拱北城西出,控制住石桥,使西侧攻来之敌不能通过。
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日本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捷足先登占领了丰台,丰台距卢沟桥只有7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东,卢沟桥与北平城之间。“拱北”、“拱极”现在都失去了意义。它唯一的目的是守卫住北平与中原腹地的交通咽喉,使其通畅,勿令日本人扼死北平。
守住卢沟桥,不等于交通线不被日本人切断,但是不守住卢沟桥,咽喉必被日本人切断。而且敌人在其背后,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切断宛平城与北平联系,使宛平成为孤立据点,由此可见守卫宛平实为艰险任务。
吴德拎着中正式步枪;站在宛平城头;看着月光下的卢沟桥;那漂亮的卢沟桥。思绪纷纷,脑中不时浮现以前得来的关于卢沟桥的情况,有实践才有发言权,吴德在身临其中,仔细想想之后才发现,二十九军是败的那么的无奈,那么的苦涩。
对敌人内情一无所知,长期胶着相处,摩擦——冲突——解决,已使麻痹意识渐渐滋生,而且二十九军上下普遍有一种轻敌思想,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我们有利,日军劳师远侵,补给困难,语言不通,困难重重,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日本军队打垮。”连宋哲元军长在鼓励士兵时,都经常这样讲:“真打起来,我们这个军毫不含糊,日军有飞机、坦克,我们有大刀,手榴弹。在喜峰口和他们较量过,两军杀到一块,飞机、坦克不如大刀顶用……”
二十九军不但输在装备上、军事上、政治上,更是输在轻敌上!你说除了苦涩之外,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想法?!吴德到是上交了一份,关于治军、战术、训练以及对日军的分析等等方面的数万字报告,可惜石沉大海,谁会把一个小小的新进学兵放在眼里,在这个论资格排辈份的老军阀部队里,估摸着那份报告就躺在哪个角落里生灰。
宛平城现在由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第三营接防,第三营是加强营,计有步兵4个连,轻重迫击炮各1个连,重机枪1个连,约1400人。营长金振中中校是个倔强、经验丰富的军官,宛平城前后受敌,金营长不得不将兵力分散布置。十连、迫炮一个连布置在卢沟桥西岸大王庙附近,守西岸咽喉之地,十一连在宛平城北、十二连在宛平城南构工筑阵防守,重机枪连、迫炮一个连、九连同营部坐镇宛平城,而此时日军在卢沟桥附近驻扎有河边正三旅团一木清直一个加强大队二千余人。
不但兵力上落于下风,而且二十九军面对的是强敌日本,日军的重武器必然在步兵行动之前打击,而二十九军方面还击能力不足,只能被动挨打,必然会被打乱阵脚,打击士气。这种整军布阵的防守阵地战的弱点其实在长城抗战中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而且在以后的抗战中也都大吃其亏。
基本上每一次中日两军大的交战中,日中伤亡人数的比例大多在1∶5——1∶10之间,即:死伤一个日方战斗人员,中方要付出5个至10个战斗人员的沉重代价。
从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质量看,大约1个日军的战斗力能抵5——10个中国士兵。除武器的因素外,军事素质相差悬殊。日军士兵都经过严格的军事战术技术训练,战斗意识强,各级指挥官均出自军校,自陆军小学到陆军大学的军官比例很大。
中国的士兵均出身农民,绝大部分抱着当兵吃粮的雇佣意识,战斗的意志不强。二十九军的军官绝大部分行伍出身,在军阀混战中提拔起来,虽然战斗经验比较丰富,但过去遇到的对手均为不分仲伯的国人,在长城抗战之前尚未遇到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识很强的对手。
军官的指挥水平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教育士兵的指导思想非常陈旧,二十九军的士兵课本就是四书五经,孔子的哲学是治世哲学,用于对付外国侵略者颇为迂腐。
宛平城,只能说是处于风口刀尖,火炉架子上。
吴德不知道是自己到来的蝴蝶效应,还是自己的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不够,在吴德的印象中宛平城的驻军长官不应该是团长吉星文吗?怎么会是金振中营长呢?吴德很有些自怨,早知道会来到这里,自己干吗不多了解了解“卢沟桥事变”,现在自己只知道是二十九军在这里跟小日本死掐,最后还败了,知道佟麟阁将军、赵登禹将军壮烈牺牲在这场战事,但却不知道二十九军打了多久,伤亡多少人,二十九军后来又怎么样。唉,抗日英雄的事迹特别是国军抗日英雄了解的太少太少。
下弦之月,衔在西山边上,黛色笼罩,滔滔大河冲出峡谷,如银蛇蜿蜒,至桥下奔腾东去。这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过往商旅,文人墨客,升迁或谪贬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叹息旅途艰辛,或留墨或留诗,已经形成卢沟文化现象,光以卢沟桥为背景的诗流传下来就有几百首。
见证我中华沧桑七百年的卢沟桥啊,你可知道,英雄的中华儿女即将把满腔报国热血挥洒落在你的桥头,以血肉之躯卫我中华,驻我中华长城,血祭卢沟桥!
请保佑我们。
第三节 绑腿的好处
绑腿的好处:
1、打了绑腿后开始有不习惯的腿肚子涨,几天后感到很舒服,特别是在登山时感到小腿不酸累,有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
2、山地行军,山虫蚂蝗随时顺着裤管爬进去咬吸,打了绑腿后至少让它多爬好几里地(虫虫的路途),且有效防止荆棘树枝刺扎与牵挂;
3、如果负伤骨折三角巾急救包不管用时解下绑腿布起到固定骨头的作用;
4、在遇到山岩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将几根绑腿布连接绞成绳索作牵引用;
5、如果有战士负伤无担架后送时,砍两长两短的树枝将几副绑腿布制作成简易担架;
6、有幸抓到对方的倒霉蛋将绑腿捆个结结实实,保管他解脱不了;
7、有遇到需要捆扎的东西那绑腿布是有效的替代物
以上是本人再经过观察、询问、尝试检验后得出的最终结论,望各位长官批评指正,致此,敬礼,军训团三大队三分队学兵吴德,1937年6月10日。
吴德停下笔,叹了一口气,总算可以交差了。其实吴德对于绑腿这玩意一直很不感冒,在吴看来“绑腿”对运动本身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的会阻碍血液的流通,对运动起负面作用。如果说“绑腿”对运动本身有什么帮助的话,那么现代也没有看到的哪个奥运(竞走和长跑)健儿们绑上“绑腿”吗?!现代军队也没有见有哪家裹绑腿的,军靴不比这好的多吗,不就是因为物资不足,中国部队穿不起军靴等高档护具吗。有必要这样吗?不吃不喝关了老子三天,还要我下连来体验绑腿生活并写份体会上去,真是小题大做,吴德心里很是郁闷,虽说自己也很想到前线部队来,但被赶小鸡似的赶过来,吴德心里可有不少意见。
那是在半个月前,宋哲元军长前来看望军训团官兵,本来是件好事,1600人齐刷刷一个方阵,40*40,整整齐齐,干净的篮色军装,背后的大刀红绸带随风飘舞,宋哲元军长很是满意,一大队二大队就不说了,连这个全由学生组成的三大队都有了一定的气候,宋军长带着几个将领绕着方阵走了几个来回,正打算着表扬表扬这群学生,一阵风吹来,只见方队前排有名战士的绑腿散落,在胸前随风飘舞,宋军长有点恼了,正打算过去教训教训他,又是一阵风来,那战士脚上的绑腿很干脆的飞到宋军长脸上,黑乎乎的一条,也不知道多久没有洗过,宋军长火了,走过去狠狠的踹了那战士几脚,再是一通狠批,本来也没有什么,没有想到那站的笔挺的小战士嘴里还小声嘀咕道:“这也不能怨我啊,鬼才知道绑腿这么难打,绑腿有什么用,搞的跟老太婆的裹腿布样!”,宋军长大怒,把这么重要的装备当成是老太婆的裹腿布?!立马下令关这名战士三天禁闭,饿他三天,然后下连队锻炼,一个月内没有弄明白绑腿的作用再接着关!旁边的佟副军长跟张教育长还没来的劝说,事情就这么订了,那名战士当场就捧着他的裹脚布进禁闭室去了。
不用想那名倒霉的战士就是吴德,他当时也懊恼不已,干吗当面顶撞领导呢?硬生生的给饿了三天,一点脾气都没有,老老实实的来到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第三营报道,金营长就把他分配到了9连。不过他到现在还是没有裹上绑腿,不是他死不悔改,也真不能怪他,裹个绑腿也不是那么见不得人吗,只是因为吴德不知怎么的就是受不了束缚,裹紧了两腿红紫,裹松了就会脱落,绳子都能绷断,松跨下来的绑腿摔了吴德N次。不管怎么弄都影响运动,就算是老兵帮他打的都没有用。
几位上级都没什么好办法,再看到不打绑腿的吴德健步如飞,战术动作比打绑腿的老兵还牛B,最后也就不了了知了,当初在军训团也是这种情况,军训团长跟教育长都免了他这差,这也使的吴德次次都是紧急集合的第一名。现在这三营里,金营长这个人重视文化人,吴德又是全营里学历最高的一个,在加上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弱于老兵,让金营长起了爱才之心,也就免去了吴德同志的“单独操练”,所以总的来说,吴德现在过的还不错。
二十九军怎么说前身也是个军阀部队,家长制严重,所以喜爱吴德的教育长张寿龄在宋军长拍板后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大不了一个月之后再把他捞回来就行了。张教育长让吴德去仓库挑了支步枪,多领些子弹就下连锻炼。要知道军训团的学兵们还没有自己的枪,只能在打靶的时候过过瘾,这次中央已经可是新下拨了一批枪械给二十九军,在军械仓库里,吴德东挑西拣,像中了这把中正式,再狐假虎威唬弄军械官,领了三百发步枪弹,二百发手枪弹。
真是发财了,揣着沉甸甸的子弹,吴德笑了,在抗战时期能带这么多子弹的中国军人那可真是没有几个啊,咱的92式也可以开张啦。背着个包,拎着中正式,破刀反插在腋下,吴德是一路笑着离开军训团,逢人就打招呼,好象他不是去受罚而是去游玩一样开心,让军训团的学兄学弟们半天摸不到头脑。
分到班里后,还听到班里的几个兄弟说,吴德睡觉说梦话连续笑了好几个晚上,也不知他到底乐喝个啥,无心插柳,这样也让吴德取得了他们的好感,毕竟吴德是一个文化人,知识青年,那在要放在以前可是秀才状元大老爷之流,下放到我们这群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面前睡觉还能笑的出来,再加上吴德的吹牛打屁侃大山,时不时还讲些新鲜的玩意,并且平常的各项训练还不比大家差,一下子就让全连的官兵都喜欢上这个“小白脸儿”,在吴德抗议反对无效的情况下被全连官兵亲切的叫做“白面书生”,又因为吴德的年纪看起来最小,所以大家又简称他为——小白。
看到吴德在全连跟兄弟们打成了一片,吴德的班长李猛这条在喜峰口身负重伤仍追砍鬼子头颅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西北汉子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这群学生兵可是我们二十九军的宝贝疙瘩,李猛一直都担心吴德不能适合这种生活,对我们群粗人有偏见,不服从管理,那在这风头浪尖上可真的很容易出事。不过没有想到吴德觉悟有这么高,有些事儿根本不用安排他都能干好,真不愧有文化的人,比我们这些粗人可聪明多了,李猛也有点欣喜,可真省了我不少事儿啊!
第四节 罚款二角!
天色阴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全连停止了训练,都躲进了屋子,李猛班长看了看天,很有经验的说道:“今天看来不用训练啦。”班里一片欢呼声,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哥几个兴致勃勃的想叫吴德讲一些稀罕的故事,却看见吴德抱着个胸,冷冷的看着窗外的天空。
山雨欲来!
离七七事变越来越近,吴德感觉整个天空的气氛都不一样,他也写了一封信劝说爷爷奶奶提前做好转移迁校的准备,只有他们二老安全了,吴德才认为自己能够真正的放手一战,他们可是我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啊。
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1937年6月以后,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到卢沟桥附近演习频繁起来。
日方演习的目的性比较强,如:以某街某巷为目标的巷战演习,以某地某军为假想敌的进攻演习等。而我们二十九军的演习目的朦胧,大都属“示威”性的演习,就是“不蒸馒头蒸(争)口气”的意思。对于敌方的特点,可能发生的情况,敌方战斗力,我军将领用兵方法用什么战术等则很少考虑。
6月份以后,丰台日军以卢沟桥我三营守军为假想敌的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