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6)
按照常理分析,金人向宋朝递交了“问罪书”后,应该等待宋朝的明确答复之后才能考虑是否出兵的问题。可是金人不但没有等候宋朝的答复,反而在派出使者拿着诏书“问罪”之前,就已经开始军事行动了,等于就是不宣而战。
这种卑劣的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波兰和入侵苏联以及日本鬼子偷袭珍珠港都使用过,可以达到战役上的突然性,但是在道义上就很欠缺。不过宣战书对于侵略者来说就是一张###布而已,有没有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1125年十二月一日,宗翰率领金西路军自云中出发,为了表明自己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金兵在边界地区发布了《元帅府左副元帅、右监军、右都监下所部事迹檄书》,除了把诏书中的宋朝招降纳叛添油加醋、喋喋不休地又说了一遍之外,还晓谕宋朝军民要“择其曲直”,并且表明金兵来了是解放宋朝的人民,绝对不抢粮食。
西路金兵分两路对河东宋军发动了进攻,一路进攻山后的武(今山西神池)、朔(今山西朔县)两州,主力沿应州——代州——忻州方向进犯太原。朔州地势险要,西据黄河,北邻广漠,是太原到云中(大同)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山西防守的军事重镇。
北宋朔州守将孙诩奋勇抗敌,但是原来宋朝招募的主要由“汉儿”组建的义胜军见到金兵来势凶猛,并且宋朝对义胜军刻薄寡恩,军饷欠着不说,粮食都得不到保证,立即打开城门投降。孙诩兵败被杀,朔州轻易易手。金兵乘胜进兵武州,因为也有临阵叛变的汉奸,武州也因为义胜军里应外合而陷落。
在东面,宗翰率金军主力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驻代州的义胜军发动兵变,宋朝守将李嗣本被义胜军擒献金人。金军随即进击太原以北的重镇忻州,守将贺权自知寡不敌众,不战降金。这位老哥比前面投降的要有创意,组织了一个乐队,敲锣打鼓地欢迎金军入城,估计还组织了一些群众,一边鼓掌还一边欢呼“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的口号,丑态百出。宗翰见了十分高兴,命令主力部队不要进城,以最快的速度直插石岭关。
由于义胜军反叛以及汉奸的主动投降,宋军西线战场一开战就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太原以北门户武、朔、代、忻四州在几天之内,全部丢失。金军乘势进逼最后一道关口石岭关,太原岌岌可危。
童贯不料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除了忧虑之外,一筹莫展。此时的他无心指挥作战,一心只想逃归京城。太原知府张孝纯劝阻道:“金人撕毁盟约,大人应当率领各路将士奋力抗敌,如果大人南归,军心必然动摇,这无异于把河东拱手送给金人呀。河东一旦失守,河北岂能保全?!请大人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报效国家,更何况太原地势险要,人民劲悍,金兵未必能够攻取。”
厚颜无耻的童贯居然说:“我的职责是宣抚,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还要你们做什么?!”十二月八日,童贯带领自己的胜捷军逃离太原前线,张孝纯闻迅后击掌长叹:“平时童大人何等威风,怎么一旦风云突变就心惊胆战抱头鼠窜,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
童贯强行离开太原,河东各军失去统一节制,面临金军进攻,互不同属,已成一盘散沙。正是这个童贯,回到京城后拒不接受宋钦宗东京留守的任命而与徽宗南逃,当卫士们在一片痛哭声中阻挡浮桥请求徽宗留下时,这个逃跑将军竟然命令他的亲军胜捷军放箭,当即射倒数百人,童贯因此在舆论的一片谴责声中遭贬,流放途中被宋钦宗下诏处死。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7)
石岭关地势险峻,岭横东西,路纵南北,扼守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过了石岭关,到太原就没有任何险阻可以固守,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太原北方之门户。太原知府张孝纯命宋将冀景前往驻守,冀景怕金兵势大,临阵推辞不往,张孝纯无奈另拨精兵八千增援,冀景勉强成行。
冀景命归朝人(从金国归来的宋朝人,海外华侨)耿守忠为先锋。这位先锋官可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一看到主帅都不来镇守,把自己派来当挡箭牌,如果守住了关口,功劳是主帅的,守不住肯定自己脑袋搬家,思前想后干脆投降金国算了,于是将石岭关拱手让与金人。太原以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金兵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宗翰本来觉得入侵以来应该会有几场恶战要打,结果宋军都是一群窝囊废,自己带领军队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阅兵的,更加轻视宋朝,于十二月十八日直抵太原城下安营扎寨。
知府张孝纯见金军兵临城下,紧急传檄山西诸郡前来解围。此时的河东诸军早已是惊弓之鸟,自己还保护不了自己,谁还去管你知府大人。倒确实有忠义之士,朔宁府知府孙翊是河北名将,听说太原府被围困,急忙率领两千军队驰援。宗翰知道他带领的兵士都是朔州本地人,就把朔州的乡亲父老赶了过来劝降,士兵们一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了哗变。他只好带着少数兵士继续战斗,到了太原城下,张孝纯却认为金兵就在城下,怕开了城门之后金兵趁空攻入,不敢开门。可怜的孙翊只好带兵在城外奋勇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宋将折可求与刘光世率军共四万人增援太原,折可求准备越过天门关,但是宗翰早已经派兵守关,他只好改走交城准备与刘光世合兵一处。由于折可求与刘光世的军队长途跋涉,士兵早就疲惫不堪,正要准备休整一下。而金兵却是以逸待劳,宋军与金军激战于汾河以北。
刘光世是刘延庆(就是童贯第二次进军燕京时候临阵逃跑的那位)儿子,遗传了他老爸“长腿将军”的家传绝学。意气风发赶到山西以后的刘光世,将其运筹帷幄、谈笑用兵的名将风范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日里喝酒划拳,高谈阔论,对于即将到来的血腥战争仿佛若无其事。
然而,得知金国大军已经开始攻击的消息后,只见早就做好了充分应对准备的刘光世一掷酒杯,推案而起,顶盔挂甲,手提长枪,翻身跃上白色战马,两腿一夹,身先士卒,率领麾下两万精兵,如一阵风般跑回了自己纵深大后方,把自己兄弟部队的侧翼全部送给了金兵。其速之快、其势之疾、其身手之矫健、其应对之迅捷,将没见过什么世面的金兵唬得瞠目结舌,自愧不如。
刘光世大军不发一矢一箭,不动一刀一枪,甚至不跟敌人打上一个照面,就率部全师而退,可以说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国家军事实力和有生力量,为国家今后的繁荣富强立下了不世之功,并且这支军队在康王赵构起兵时立即成了拥立之师。他这里撒腿一跑,可把兄弟部队害惨了,老实巴交的折可求苦战不支,全军崩溃。宋军解围失利,太原从此也就成为了一座孤城,见到的都是敌人,没有再看到一个友军。
折可求是山西名将折从阮的后人,这里的“折”要念“shé”,也写作“佘”。金刀令公杨业之妻佘太君就是出自将星璀灿的折氏将门中,在民间影响很大,在百岁年龄还要领兵挂帅,带着杨家将的一群寡妇打败了辽国,并且还征讨过西夏,在演义中的结局肯定是大获全胜,敌人纷纷递上了降表。折可求在第二次金兵入侵时被俘投敌,成了可耻的叛徒,真的很对不起英勇顽强的祖先。
而那位刘光世将军后来可谓声名显赫,在南宋时期和岳飞、韩世忠、张俊齐名,时人尊为“中兴四将”。通常认为,“恐韩症”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体育界,主要用来形容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居然可以成功做到对韩国二十多年的不胜。但是翻阅一下史书就会发现,其实这一著名病例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出现。
而当时不幸身患这一重病的,正是威名赫赫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当然,由于那个时候“韩国”这一名词还没有出现,所以刘大将军所“恐”的也不是“韩”,而是“金”,大金帝国的“金”。这个事情不能让韩国人知道,如果知道了,他们就会考证出这时的金国就是韩国人血脉的一支。
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光世应该是一名“恐金症”的严重患者。所以,在那个民族矛盾极端尖锐、敌我战争异常残酷的年代,身为将军的刘光世实在没有什么可资夸耀的战绩。能够保住“中兴四将”的名声,主要在于他关键时刻出兵保卫了宋高宗的安全。
事实证明,无论个人还是集体,一旦不幸身患“恐X症”这一“绝症”,那是任何良医都很难或者根本无法治好的。比如中国男足,在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在拥有如此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在如此众多的高级医生和资深教授操刀经手下,积二十多年的努力,都始终无法根治其“恐韩症”,并且现在已经发展到对谁都恐。公元2008年出了很多意外,最没有出意外的就是中国男足,继续保持着打死也不冲出亚洲的勇气,并且还增加了在球场上的野蛮作风,打架倒是很在行了。那么,我们对于当年刘光世何以会在数十年对金战争的军事生涯中,绝大多数时间内会“逢金不胜”,或许应该持一点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了。
。。
第十三回 种师中殉国杀熊岭 王总管城破显精忠(1)
宗翰率军围城,知府张孝纯听说各路援军相继受挫,无法来援,并没有灰心丧气,一降了之,与大将王禀带领军民连日激战,死守太原。
这里要费些笔墨说一下这个王禀。童贯逃跑以后,他做的唯一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侍卫亲军中马军的副都指挥使王禀留下,任命王禀为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负责指挥宣抚司的所有兵马,还留下了三千精锐兵士给王禀调用。
王禀的父亲王光祖在北宋年间寓居晋南,被乡里推举为贡生,赴太原参加乡试。三场考毕,榜上无名。在太原城中延留数日,想起族叔中有一人曾向王家借银两在朔州作生意,据闻已大富,遂打定主意,向朔州而去。
北宋时,朔州、武州一带为宋、辽两国拉锯之地。王光祖几日奔波,行到朔州,不想其族叔勾结辽人,诬其讹诈,将其毒打一顿,在大牢中关押数日后,抛弃街头。王光祖身无分文,又气又饿,出大牢门行不了几步,倒卧于一商号门前。
商号掌柜姓孙,乃太原人士,宅心仁厚,不像《隋唐演义》里面的“太原王店”的店老板尖酸刻薄,逼得秦琼只能卖马还钱。孙掌柜见门前倒卧一人,忙唤伙计将其扶至店堂,赶快做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吃下。山西人只要吃了热汤面就很有精神,王光祖缓过神来,将自己的身世说了一遍。孙掌柜长叹:“读书之人,在此斯文扫地至这般境地,朝廷还有何处能长。”吩咐店小二伺候王光祖将养身体。待其身体略好,孙掌柜赠其银两,并修书一封,让他速回太原,在太原城中找自己兄弟落脚。
王光祖风餐露宿,赶回太原。孙掌柜之弟开着一家小客栈,王光祖住进孙家客栈没几天,累恨交加发起了高烧。客栈孙掌柜招呼王光祖安心住下,又延医用药,问清其家乡情况,托过往客商往王光祖家中捎去书信。王禀当时未及弱冠,接信后急急赶到太原,父子相见抱头痛哭。
王禀精心照料父亲,未几,王光祖痊愈。在返乡之日,他将王禀唤至窗前,对王禀讲:“人生在世,处世立身,当以忠义为先,太原百姓乃王家之再生父母,忠义之楷模也。”领王禀至客栈孙掌柜处,命王禀恭恭敬敬给孙掌柜跪下磕了几个响头,孙掌柜急忙扶起小王禀,王家父子与孙家客栈诸人洒泪而别。出得城门,王光祖与王禀再向太原城遥相叩拜,起程返回晋南老家。从此,王禀就把太原牢牢记在心头,将来有机会一定报答太原人民的大恩大德。
十几年后,王禀中举人,朝廷派去河北任职,后来参加了###方腊起义军的行动,王禀作战有勇有谋,深得当时的宦官太尉童贯的信任。当时,河北、山西紧邻金国,很有可能就有刀兵之祸,王禀出身贫寒朝中无人,未过几年,被朝廷派往太原,在童贯的军队里做一名中级军官。
金兵逼至太原城下,知府张孝纯为了安抚人心,告谕全城军民: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城坚粮足,兵士勇敢,金人虽然兵临城下,对于我们无可奈何;我们要等到金兵的粮草用完,斗志衰竭,援兵一到,里应外合,消灭金贼,上报国家,下报父母。这一文告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鼓舞也唤起了全城军民坚守下去的信念。
太原城内居民不过两万余人,在张孝纯、王禀的率领下,在太原土城之内,筑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三回 种师中殉国杀熊岭 王总管城破显精忠(2)
北宋时由潘美修筑的太原古城,周长仅十里,规模上还算不上一个军事重镇。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每日在城墙上督率守城。王禀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是告急之处,王禀均亲临支援。太原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英名。
宗翰率领金兵轮番攻城,当时攻城的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边稍大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太原军民击退。宗翰无可奈何,只好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得铁桶一般,断绝了太原城对外的所有通道。宗翰大军用这种“锁城法”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把太原攻下来。宗翰领导的西路军的“如入无人之境”的进攻从此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宋徽宗传位于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金国东路军主帅宗望在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更是纵横千里大平原如入无人之境,黄河南岸的数万宋军望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