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几个得力大臣如蔡京、童贯之流密谋,打算趁着辽国的大厦将倾之际,再踹上一脚,以此来收回令宋朝君臣魂牵梦萦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宋朝对燕云十六州这么关注?这个问题要好好地剖析一下。
公元936年,残唐五代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最大名鼎鼎而又最遗臭万年的人物——“儿皇帝”石敬瑭。此公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为了同后唐分庭抗礼,实现自己“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梦想,竟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换得了辽国帮助他打败后唐,建立了短暂的后晋。但是这个无耻的行为,使得中原门户大开,为后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留下心腹之患,这一后患直到明朝建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消除。
辽国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四十七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动拜认比自己整整小了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臭名昭著的程度和明末著名的吴三桂并驾齐驱,而且他还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浪漫,多了层“认贼作父”当“儿皇帝”的屈辱,千秋万代,骂名滚滚,成为“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南宋初年的卖国贼秦桧、抗日战争时的大汉奸汪精卫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几个人即使再无耻下流,也没有留下管人家叫爹的记录。
石敬瑭的无耻之名“留芳千古”,以至于伟大的旧###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8月29日发表的写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宣言》中,第二条就赫然表明: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可见,石敬瑭此公名气之大,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拿来教育下一代。
小帅每次看到燕云十六州这段历史时,都会拍案大骂几句,要知道小帅的老家也在燕云十六州的范围之内。我们老家受的教育是“父大如天”,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只要是父亲在饭桌上,我就是饿死也不能上去吃饭,只能去厨房先垫垫,这叫做“父子不同席”,表示对父亲的尊重。在我们当地,最辱骂人的方式不是问候你的母亲或者以前十八代的先人,而是把你父亲的小名叫出来。如果对方敢于叫父亲的小名,那是要拼命的。
后来经过多年之后才知道,此位老兄不是汉族人,是沙陀族,也就是说不是“汉奸”,但是考虑到他竟然好意思认比自己小十岁的人当父亲,还是会愤懑地大骂一句:“奶奶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2)
说了半天,到底燕云十六州是哪里(又叫幽云十六州)呢?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小帅以前拿着中国地图仔细看华北的部分,按照现在的名称找出古代的燕云十六州,发现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今天我们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
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形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的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
但后晋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历代中原王朝都失去了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国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自秦汉时期以及唐代以来,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你争我抢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居庸关,都在这一带。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即使到了现代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带仍然是抵抗日寇的天然防线,在喜峰口、南口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时叫做“长城抗战”,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等地区都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对于战争态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把战马作为机动作战力量,以迂回、穿插、长途奔袭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游牧民族,消除了崇山峻岭和狭谷深涧这些困扰着他们行军作战的不利因素,而突然在华北平原杀出一路重甲骑兵,他们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作战特点在战争中马上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少数民族的骑兵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部队,在西欧和东欧平原地区纵横驰骋是很得心应手的,但是在南欧崇山峻岭中就没有显现出很强的优势。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的坦克部队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可以把国民政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到中期,战线就稳定在太行山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山地地区,鬼子的相对机械化的部队没有了用武之地,优势也就不明显了。 。。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3)
在广阔的平原地带进行野战时,无论速度、机动性、灵活性,还是冲击力和杀伤力,骑兵相比步兵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谁拥有了强大的骑兵,谁就能在战场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北京一带北部(蓟、檀、顺、儒四州)燕山山脉的山区与南侧的华北平原的海拔落差非常巨大,相当于平地里冒出了一群高山,不存在任何类似于丘陵地带的过渡地形,平原就在悬崖的脚下。
小帅的老家在京郊的平原地区,每次回老家遥望燕山山脉,总是能够感觉到很明显的地理落差,走不了多远就进入了山区。
再往南看,沿着现在的京开高速,南下千里直至开封,都是平原地带,连个像样的山头都少见。五代中的四代(除后唐都城在洛阳)和北宋都建都于开封(汴梁),开封的北面除了黄河之外,再无其他天然的险阻障碍,基本上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
从纯军事上的角度来看,开封不是做首都的好地方,算是个四战之地,也就是从四面来进攻都可以的地方,北来的游牧民族铁骑会很轻易地越过辽阔而肥沃的千里平原而到达开封城下,使中原王朝陷入被动之中。所以,历史上的军事家吕中云指出:“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算是你当皇帝,但凡有些智力,当你发现在北面,只能以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平原一带作为与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的边界时,你不可能再高枕无忧地呼呼大睡了,毕竟人家进攻太容易了,自己却无法有效防守。
有气魄的中原王朝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因此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历代的中原地区统治者为了恢复汉唐的疆域不得不倾尽全力来争取的。
燕云十六州在北方的异族手中,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掌握在对手的手里,所以说,当时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对于宋朝君臣以及士大夫们是如鲠在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梦想,毕竟那个地方主要的居民是汉族。英明神武算无遗策如后周的周世宗柴荣、北宋的太宗赵光义,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后周时期的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就是《水浒传》中大面瓜柴绍的祖先,遥想当年祖先的文治武功,小帅不禁发出“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的慨叹)率领水陆两军北伐燕云之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本来他想一鼓作气攻取幽州城,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无论在治国还是行军打仗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若非意外去世,他是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正因为如此,以后的历朝历代每每提起这件事情都扼腕叹息,认为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对这一不利的国防形势曾忧心忡忡地说:“天下视幽蓟为北门,无幽蓟则天下时常不安。”本着“卧榻旁边岂容他人酣睡”的原则,一直把北方的辽国作为最大的敌人。
宋太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以说是吸取了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大起义、隋末各地起义、唐朝黄巢起义等教训,先把内部的事务办理完,再去收复失地。宋朝初年在四川地区也发生了规模浩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下去,所以从这点来看,宋太祖还是很明智的。 。。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4)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在抗日战争年代被国人所诟病的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口号(蒋介石也想先把共产党政权收拾了再去对付日本的侵略),最早提出的人实际上就是宋太祖,但是宋太祖的所作所为可没有人说他是汉奸卖国贼。
宋太祖认为,广大南方未定,后方不稳定,不便对辽用兵,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相当于是个大的储钱罐,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打算存满了四五百万贯后,就把储钱罐砸碎了,与辽国谈判关于交还燕云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辽国同意了,这笔钱就作赎地款用,否则就充作军费,武力夺取,以总数五百万钱,单价二十五贯一个,买辽国二十万精兵的人头。
可惜的是,赵匡胤不到五十岁,正值英年就在历史迷案“烛光斧影”中死掉了,这宗买人家人头的血腥买卖也就没有接着做下去。
二十年后,在刚刚平灭北汉之后,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祸患,自我感觉良好的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宋军数十次战斗,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北汉国都)的胜利之师沉湎于歌舞升平的宴庆和美女的温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间还很威猛,到了战场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最终惨败于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战役。
赵光义背上中了两箭,但是幸运的是可以坐上了骡车南逃,宋军天下无敌的精茫锐气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发动的对辽国的第二次战争遂告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可不是随便就能认输的主儿,上次吃了亏我下次要找补回来。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女人、小孩当政(辽圣宗以及太后萧燕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又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东出雄州,中路出飞狐口,西路出雁门关,挥师北伐,这次对辽的军事行动史称“雍熙北伐”。
如果说上次的宋辽之战,是因为辽军以逸待劳占得先机而取胜的话,那么这次的两国再次开战则是双方真正实力的一场较量,都是吃饱了饭###膀子干的。
战前宋朝君臣在军事上做了长达七年的准备工作,连占领了辽国土地后要任命的官员都准备好了,而且各路的领军主帅曹彬、田重进、潘美(《杨家将演义》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都是曾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
三路大军的进展开始都非常顺利,辽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在歧沟关等地宋军被当时辽国的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全线溃退。东线的惨败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不利,宋太宗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
西路军掩护寰、朔、云等州的群众撤往内地,这些群众搬家的时候不仅仅带着猪羊牛马,连锅碗瓢盆都带上了,这样的行军速度能快吗?很快辽军的骑兵就像旋风一样杀到了,宋军伤亡惨重。西路军的副统帅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杨业(杨继业),也在战斗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绝食殉国。
《杨家将演义》中描写此段的章节叫做“殉国李陵碑”。杨老令公在辽兵重围中杀退了几次进攻后,来到李陵碑前,看到以前的汉朝降将墓前还有立碑,勃然大怒,脱下头盔,以白头撞之而亡,看了令人嗟叹不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5)
至此,宋帝国企图以武力收复燕云地区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幸好这一次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否则宋军还要准备骡子车供他逃跑之用,不过宋太宗最终的死亡是背上的箭伤复发,而箭是辽国人上一次射的。
在这一次宋辽之间“针尖对麦芒”的军事大决战中,曾经在统一中原战争中百战百胜的宋朝雄师彻底地败在了辽国铁骑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熊”师。在这种失败的打击下,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得了“恐辽症”,并且这个病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都没有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