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清朝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戎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明朝的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时,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子龙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然而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四海狼烟美少年(2)
生父尊师,这两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泪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渐幻化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终极典型。
黄花白草英雄路
——夏完淳不屈殉节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惟一的儿子。这位英雄天分极高,小时就是个神童,五岁即熟谙儒家典籍,七岁能文,八岁能诗,九岁即印刻文集《代乳集》行世。
观夏完淳十三岁之前的作品,柔媚秀丽,清婉韵致,仍不脱晚明文人流俗:
秋色到空闰,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儿行,一片鸦啼月。
(《卜算子·断肠》)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信,系不得离人住。
(《寻芳草·别恨》)
明朝灭亡后,亲历戎旅,又目睹父亲的自杀殉国,悲恸欲绝的夏完淳上书当时在绍兴的鲁王政权,要求予父亲以赠谥。鲁王爱惜夏完淳如此年轻又如此对大明忠心,立授他“中书舍人”一职,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谥“文忠”。这一切,均极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复明的勃勃斗志。
不久,听闻太湖一带活跃着吴易领导的“白头军”(这支队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缠头作标志,以此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连忙与老师陈子龙一起携家中所有金银奔赴军中,并充任吴易的参军。
吴易,字日生,进士出身,吴江人,曾为复社的活跃分子,能诗善文,又喜读兵。北京陷于李自成的时候,他正作为候补官员在京内,幸亏有大德知一禅师相助,吴易有幸从东便门逃出。后来,由史可法推荐,吴易在福王政权中有了一个“职方主事”(类似军政委)的官职。他离开扬州外出筹集粮饷时,扬州陷于清军之手。清军又很快占领了吴易的老家吴江。县丞朱国佐降清,并斩杀了痛骂他卖国的学生吴鉴。吴易闻之大怒,率数人突入县衙,活捉朱国佐,在吴鉴灵前杀掉了这个败类后,宣布反清。兴兵之初,吴易的“白头军”发展迅速,不少昔日当地的水贼头目如“赤脚张三”等人纷纷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关头,这些人由“贼”而变成“官军”,在辽阔的太湖水面上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白头军”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杀敌三千多,斩清中下级军官二十多名,获战船五百余艘。当然,这种暂时的胜利,主要原因也在于当时清军没有有效组织起过硬的水军,水战外行,故而使得“白头军”大逞神威。
胜讯传出,南明的隆武政权和鲁王朝廷均派人携带“诏书”而来,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飘飘然之余,吴易与“白头军”将领们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本性毕露,四处剽掠。清军方面,却加紧准备。海盐一战,“白头军”大败,夏完淳也因军败与吴易等人走散。至于陈子龙,他在海盐之战前已经看出吴易手下乌合之众难成大事,便以筹饷为名离开了“白头军”,想另行发展。
吴易军败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杀,以免被清军俘虏受辱。吴易本人逃入湖中,仍旧坚持抗清斗争。
1646年夏,吴易听人风传清朝任命的嘉善知县刘肃之想“反正”,便派人与之联络。孰料,这刘知县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降清,他之所以散布自己想“反正”,无非是想诱执吴易。见吴易自己送上门,刘肃之立刻派人持信来复,邀请吴易来县衙赴宴。吴易不疑有诈,只带随从数人来会。“鸿门宴”入易出难,刘肃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吴易一入门,立即逮捕了这位“白头军”领袖,很快送往杭州处死。
吴易为人虽属轻率无远略之人,但大节不亏,慷慨归刑,并作《绝命辞》: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文人同道哭吊,赋《吴江野哭》、《鱼服》二首诗歌,祭奠吴易,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吴江野哭》)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鱼服》)
四海狼烟美少年(3)
1647年早春时分,得悉清朝任命的苏松提督吴胜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马上萌发了巨大的恢复希望,急忙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牵线搭桥,积极准备待事发时本人亲自参加战斗,做决死之战。吴胜兆(这名字就不好,“无胜兆”也)谋泄,其手下将领抢先一步把他的计划上告清廷。吴胜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而浙东方面,屋漏偏遭连夜雨,义师水军刚离岸,飓风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呛而死,溃不成军。清廷对吴胜兆一案十分重视,四处抓人,陈子龙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陈子龙投水殉国。
夏完淳喉中咸泪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缉名单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岳父钱旃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政权军队。夏完淳至孝之人,临行前,他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与二老告别之后再出发。清廷眼线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为人侦知。清廷人马俱至,逮捕了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讯。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少年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明朝降臣洪承畴,巧妙羞辱了这名清廷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的遗恨。
被羁之初,夏完淳作《采桑子》一词,从内心深处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愁: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清廷主持江南一带招抚的第一把手乃洪承畴。他听说夏完淳与其岳父钱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亲自劝降这翁婿二人,此举不仅能为清朝主子招纳“人才”,又能给自己脸上贴“慈德”金粉。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洪承畴:“尔何人也?”
旁边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厉声抗喝:“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嵩山、杏山与北虏(清军)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狱吏们此时很窘迫。洪承畴在上座面如土灰。上来一人,厉声叱喝夏完淳:“上面审你的,正是洪经略!”
夏完淳朗声一笑:“不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充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
洪承畴汗下如雨,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戳到他灵魂痛处,使得这个变节之人如万箭攒心般难堪、难受。食禄数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岁少年,真让人愧死!(类似故事也发生在同吴易一起被抓的“白头军”领导人孙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畴主审。孙兆奎轻蔑地笑问堂上洪大人:“我们大明朝也有一个牺牲的先烈叫洪承畴,您不会与那位大人同名吧?”狠狠羞辱了洪承畴。)
忽然,一旁因久受严刑而勉强支撑的夏完淳岳父钱旃力竭跌倒,伏地不起。夏完淳见状,忙上前扶起岳丈,厉声激励道:“大人您当初与陈子龙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为盟,决心在江南举义抗敌。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与陈子龙先生相会,真是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气沮!”听女婿如此说,钱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畴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狱。然后,上报清廷,拟判处夏、钱二人死刑。
上述种种历史的细节,不见于清朝御用文人“官修”的史书。而是出于被乾隆帝“御封”为“贰臣”的明末大才子屈大均著作《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这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投机文人,自身道德深玷大污,但他内心中对全忠全义的英雄,也不由自主流露出热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
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夏完淳在狱中写下了他那篇流传千古的《狱中上母书》,派人转送老家的嫡母盛氏与生母陆氏: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严君:对父亲的敬称。见背:去世)。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指自己于前一年入吴易军抗清。他兵败后,只身流亡,历尽艰危),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指对父母的供养。《札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九泉),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意思说家门衰落,福泽浅薄,又无同胞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推干就湿:是指母亲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形容为人母者养育子女的辛劳。语出《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四海狼烟美少年(4)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倘若)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享受庙祭),岂止麦饭豚蹄(指祭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