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逍遥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今人物逍遥游-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吉思汗的军队,由小而大,越战越强,主要的还是靠“以战养战”的伟大战略的指导。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略上,便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选自《成吉思汗陵》)
  (1)突然袭击;(2)速战速决;(3)以敌制敌;(4)以聚攻散;(5)以战养战。
  在五个战略的指导下,战术上便以“歼灭战”作为重要的作战方针。掳俘过多,增加行军的负担,把敌人赶尽杀绝,可以不留后患。蒙古全军骑兵化,骑兵迅速、灵活、轻便、易动,所以是打“闪击战”最佳不过的兵种。
  兵力不足的时候,就尽量避免打阵地战,而采取“运动战”的战法。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打“进攻战”的原则就是不能让敌人事先知道主力在何方。并且时时注意士兵的临战而怯,用打“背水战”的做法,带动全军勇敢向前。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术上,也就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7)
(1)歼尽灭绝;(2)乘虚闪击;(3)迂回旋避;(4)声东击西;(5)断后无留。
  成吉思汗成功地处理了军事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在战争中成功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在战争准备上,则是运用和平斗争形式为其武装斗争的胜利铺平道路。
  他在战争开始前,总要通过派使者、通商、安插坐探、武装侦察等各种途径,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掌握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形、道路等全面情况。比如他特别优待周游各国作买卖的回回商人,以透过他们了解各国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吉思汗如何重视情报,具体分析了这些情报,才会有成竹、水到渠成的“成吉思汗兵法”。
  在21年里,仅用十万人的兵力,席卷欧亚两大陆,这绝不会是偶然的!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五、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1)
顺治帝:不穿龙袍着袈裟之谜民间传说顺治帝是因哀悼董鄂氏之死,愤而出家的。顺治帝和贵妃董鄂氏的罗曼史,顺治皇帝朝服像就像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一样,大大地带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色彩。
  清王朝君临中华的第一任皇帝是七岁的小孩;两百余年后,清王朝的江山又是丢在小孩的手里,这一个末代皇帝也是六岁。顺治帝福临六岁即位为大清皇帝,翌年进关;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后的第三年也就把大清江山送给了中华民国。
  破天荒的开国幼龄皇帝顺治皇帝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全盛时代,这个清朝的黄金时代竟达13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安定时期。而建立这个安定基础的却是一位六岁即位的皇帝。光凭这一点就让人对这位幼皇帝提起兴趣。顺治福临在位18年,以二十四岁的弱冠撒手人寰。但民间传说是出家做了和尚,并有真凭实据留在人间。从这一点,也令人扑朔迷离,值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不是壮年以上也是年逾中年,因为不可能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幼年人坐上第一把金交椅。秦朝的秦始皇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做上皇帝的,并吞六国正式称帝之年是三十八岁。汉朝的高祖刘邦打倒劲敌项羽得到江山,称帝之年是四十六岁(一说五十五岁,反正他本人也搞不清真正年龄)。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即把帝位传给太宗李世民,这位高祖皇帝即位时已是五十三岁的高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是三十三岁。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各路草莽英雄得到天下,正好满四十岁。
  由上看来,只有清朝的开国皇帝幼龄担大任,并且只有七岁。怎么会有这个奇迹出现?开国皇帝不比寻常,百废待举,欲安定天下、匡定朝基,何以非让一个小孩来坐朝行令不可?这就有话可说了。
  在这一出皇帝继承剧里,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多尔衮是打下清朝江山的人,照说应该由他担任第一任的开国皇帝。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太宗皇太极是他的哥哥。在努尔哈赤驾崩时,他才十五岁,虽父亲垂意于他,却无法和三十五岁的哥哥争位。但皇太极过世时他已年满三十,大权在握,虎视眈眈,致使本来应该继承皇位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怕叔父多尔衮杀掉自己而不敢继位,干脆辞退皇位。按照清朝的规矩,父死传子,多尔衮只有当摄政王的名分。所以,他就挑一位乳臭未干的侄子福临来继承他哥哥的皇位。这就是顺治帝以六岁的幼龄当上进关以后第一任皇帝的由来。
  六岁即位、七岁入关的顺治帝,长大以后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当然这要拜叔父多尔衮的早死之赐。原来,顺治七年多尔衮便死去,在这短短的7年之间,带清兵入关,攻陷南京,击溃李自成,平定福建,夺取广州,占领长沙,远征川贵,都是由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指挥的。多尔衮是清王朝最大的功劳者,以不到二百万的满族人,制服了数以亿计的中国汉族人口,而且仅以7年功夫,中华江山便手到擒来,建立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基础。如果多尔衮不早死,清朝的历史可能要重写,说不定顺治帝福临会被他杀掉或顺治帝杀掉他。
  叔父变成继父
  这个推测是有根据的。多尔衮不但是顺治帝的“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后来更被尊为“皇父摄政王”。一般来说,皇父只封给皇帝的父亲。处境危如累卵的小皇帝只能仰人鼻息,以迷惑大权在握的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像
  功高震主,皇帝杀功臣的前例,多不胜举;泰山压顶,功臣弒皇帝篡位的情形,也不是罕见。何况事实证明,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他的爵位便被削除,连宗室的皇籍也被剥夺,以他生前有篡夺皇位的阴谋之嫌为借口,落到这个下场,最大的原因,要算民间流传“太后下嫁”这个顺治皇帝最受不了的流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2)
本来,纳兄弟之寡妇为妻,乃满族旧有的习俗。只要父亲的妻妾非自己生母的女性,都可以娶来做太太。这个风俗习惯对游牧狩猎移动频繁的集团来说,是庇护弱小女子的权变措置。所以,在哥哥皇太极过世以后,多尔衮把顺治帝的生母占为己有,从满族的风习来说,也未可厚非。可是,顺治帝从七岁进入紫禁城,即受汉族经师的教育,在《四书》《五经》的儒教熏陶下,儒教的伦理观使他对叔父“乱伦”的举动,实在看不顺眼。
  多尔衮的笼络和高压的“薙发令”:不留辫发的汉人严命杀头不赦,看在顺治帝的眼中,也是违背他的儒教政治理念。顺治帝亲政以后,调查“驿站差官”、免除“纳银度牒”、停止“诸路贡献”等诸项措施,被认为是顺治帝的爱民做法。因为各地兵员、武器、军需品的输送,常有法外强制居民劳动的现象,马上下令调查。僧侣或道士的名分都是花银子买来的,这个陋规也下令废除。劳师动众的进贡,如汉中柑子、江南橘子、河南石榴、四川扇柄、湖广鱼鲊的特产品、景德镇的瓷碗,亲政时即下诏令停止。接着顺治下诏停止的“织造差催”和整理“榷关官员”,也都被认为是德政。前者,即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在原有驻守监督业务的官员之外,另由朝廷派出大员督促差催,显然在官制上有叠床架屋之嫌,应该废止;后者,“榷关”人员,亦即交易所或税关官员油水太多,书吏棍徒,纳贿钻营,官民均受其苦,有加整理改编的必要。
  翦灭黑道、恶宦、邪教
  顺治帝亲政的12年之间,翦灭黑道势力是脍炙人口的大事。黑社会的地头蛇李应试,别号李三,蟠踞京城,无恶不作。恶党横行,交结大官,俨然成为“喊水能结冻”的地方恶霸,其甥李天风杀人灭口,遗族却惧于淫威,不敢提出诉状。顺治帝查明事情真象,即命大学士宁完我、尚书陈之遴诘问李三,把他和李天风依法处刑,并一举将其余党连同马商潘文学、李运长一伙人处以斩刑枭首。这一措施,为清王朝赢得庶民的信赖,清顺帝也就得到汉人的爱戴。
  还有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西藏###喇嘛五世来归,入朝谒见,是顺治九年(1652年)的事。###喇嘛活佛二世在明正德年间(1506~21),明廷开出莫大的布施,派出招请使,三请四邀,都无法请他入朝归顺。直到顺治四年(1647)###五世真正取得政教大权之后,即派使节进京上贡,建立了友好关系。清政府也颁给他“金刚大士”的称号。过了三年,###五世亲自入朝受封,被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成为天下释教名副其实的领袖。从此,西藏便被置在清朝的保护之下。
  顺治帝福临的儿子康熙、孙子雍正、曾孙乾隆三代,是号称“三世之春”的前清盛世。这三代的巩固基础这一朝即出自顺治。从“处死宦官”、“严禁邪教”和“废止从祀”这三件事,也可看出端倪。
  原来,宦官弄政,有百害而无一利,明太祖即已觉悟到,但永乐帝因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的权力又壮大起来。顺治帝有鉴于此,在顺治十二年为严防宦官干政,特立铁牌不准宦官和官吏私相授受。随后二百多年,清朝的政治舞台便没有宦官登过场。清末西太后时代,宠爱宦官李莲英,才把逊清弄垮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官廷派掌权时代的政治比较黑暗。
  顺治帝严厉取缔白莲教。此教诱引小民,结党乱序,阴谋养奸,除了政治理由之外,顺治帝站在儒教至上的立场也不允许它的存在。顺治十七年,皇帝一声令下,严禁白莲教的结社订盟。
  帝王庙的从祀,在同年也重新评价。像宋代的潘美和张浚二人,前者虽在北宋初期平定江南有功,但在北伐败北,并擅离防地促成杨业父子的孤立无援而殉职;后者确是陷害岳飞的大奸臣。这二人没有资格陪祀在帝王庙里,这是顾如华的进言,由顺治帝采行的。
  在顺治帝的儒教历史意识下,或带有怀柔的意思,颁给保有南方势力的郑成功“靖海将军”的称号,但郑成功拒绝接受。顺治末期,清朝平定了贵州、云南,四川也纳入清朝的势力之中。郑成功攻略南京失败,退回福建的岛屿,清朝大帝国的轮廓大致完成。在怀柔政策方面,顺治帝重用了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这三位汉人,也值得一提。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3)
不爱万里地,只爱千里草
  满族的顺治帝入关以后诸多作为,尚能取得被统治的汉族的信赖,所以被称为“明君”。可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五日,忽然传出顺治帝死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享年二十四。他的“死”事出突然,又是在他所钟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死的四个月之后。因此,民间就传说顺治帝是因哀悼董氏之死,愤而出家的。出家的地方,就是五台山清凉寺。
  顺治帝和贵妃董鄂氏的罗曼史,就像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一样,大大地带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色彩。顺治帝和生母庄妃之弟的女儿结婚,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这个婚姻,在“大婚之仪”就闹了一点风波,顺治帝大婚二年后即把皇后废了,理由是“难期淑善”,这是表面文章,真正理由是他不爱她。再立新后,又不得所爱。顺治帝的意中人却是后宫的一位妃子,可是名分不高,不能立后。新立的皇后是前皇后叔父的孙女,也就是顺治帝母后的同族。他就提出交换条件,在封立新皇后的同时,要把他的意中人董鄂氏封为“皇贵妃”。
  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但这个女儿并不是亲生的,而是抱来的养女。或许是顺治帝所爱的宫女过继给内大臣,在名义上比较好看也说不定。反正顺治帝爱她爱得不得了,一遇爱人病死,他就出家了。这是顺治帝“肉眼凡胎”的地方,他实在真多情。
  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顺治帝出家之谜,有人说《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因爱人林黛玉的病死,出家遁世,就是用来影射顺治帝因董鄂氏病死出家的罗曼史。清初大诗人吴梅村有一首《清凉寺赞佛诗》,其中一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千里”可以缩写为“重”字,上面加一个草,便成“董”字。吴梅村在诵出家清凉寺的顺治帝,隐约地暗示是为了董鄂氏之死。当时的德国人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大胆地指出顺治帝出家的事实。
  据说最可靠的事实,却是倾心朱子学、对佛教不大关心的康熙帝,前后五次到五台山行幸。康熙帝的五次五台山访问,正是去看望他的父亲,时间正逢他治世的前半期。在第五次访问之后,康熙便戛然止足,不再去了,这就表示顺治帝已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帝就没有再去的必要。帝王家事,外人可料而不可知,这也是历史故事感人之处。
  

财政经济大论战:桑弘羊vs霍光(1)
《盐铁论》:明里辩财经,暗中斗政治这一场论争,既是财经政策的大辩论,也是一场思想上的大斗争,背后更代表着桑弘羊和霍光的斗争。汉昭帝所以,表面上是政府和民间的明争,实质上是桑弘羊和霍光的暗斗。
  《盐铁论》,从字面上看很容易把它当作经济论文,虽然它包含着丰富的西汉经济史料,它只是一场财经大论争的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汉桓宽所著,分为10卷60篇,主要内容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所召开的一次盐铁会议的纪录。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是写盐铁会议的正式辩论,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是写会议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是杂论,讲本书撰述之由,等于是一篇序文,把它称作跋亦可。
  政府与民间的明争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数达60余人,坐在上座的有丞相(总理大臣)田千秋,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桑弘羊;坐在下面两边的是由全国各郡国推荐的贤良(贤良方正)8位和文学(知识分子)50余人。当然也包括了政府机关的助手和官员,以及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