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起了太子平,和一些旧势力的不满,太子平联合将军市发动政变,但是被之子*下来了。南面的齐国趁着燕国内乱,派兵攻打燕国,燕王哙,太子平以及子之,全部被杀害,齐国几乎是要把燕国给灭亡了。

  赵国拥立在国为人质的公子职为燕王,就是昭王。昭王励精图治,与将士同甘共苦,网罗天下人才,在大臣郭隗“千金求马”的故事引导下,大金求购人才,得到了天下士人的奔赴。得到了赵国的乐毅,被任为上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齐国加以报复,以乐毅为大将,带领韩,赵,秦,魏四国兵马,三个月内夺取齐国七十多城,这也是燕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南面的王翦向现在的浙江地区进军,击灭了百越。百越是指春秋越国的后代建立起的王国部落,自立为王或者是君。有闽,鄱,东海等国。后来参与了起义,被汉朝封为王。

  在新攻下的地方,将原来的楚国划为楚郡,故吴国地区为会稽郡,百越则划分为闽中郡。

  现在凡是进攻过的诸侯国,都已经歼灭,唯有东方的齐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 兵不血刃收服田齐
现在的齐国,并不是太公望吕尚建立起的齐国了,而是陈国后裔田氏建立起来的。

  秦国对齐国的态度一向都比较温和,秦国的战略措施是“近攻远交”,所以对齐国采取怀柔的策略,派出奸细,收买了齐国的丞相后胜,后胜就唆使齐王田建不去抵抗秦国,而秦国每攻打下一国,齐王还写信庆贺,派去的使者也被收买,回来之后就说秦国的好话,说秦国对齐国就向同志加兄弟一样的友谊,齐国也就放松了警惕。

  齐王田建在为四十四年,国内的军队没有动过,周边的魏,楚,赵都在忙着与秦国交战,无暇顾及齐国,而齐王也是个安详事成的人,虽然齐王不是很明智,但是也不是昏庸,只是他身边没有可信的人,秦国的金钱攻略要比兵刃厉害的多。

  起初,齐王田建的母亲,齐太后也就是君王后,非常的贤惠,辅助襄王复辟齐国。秦国为了试探君王后,就给君王后送去了一个玉连环,就类似现在环环相扣的连环扣。

  这个玉连环是秦国故意涉及的,故意设计成解不开的那种。君王后看了,自然没办法解开,就问大臣,大臣也不知道,就明白这是秦国在刁难齐国,秦国使臣就嘲笑君王后解不开,君王后就把玉连环给砸碎了,不就解开了吗?秦国人佩服君王后的胆识,就不在对齐国用兵,而是开始亲近齐国。

  君王后死了以后,田建开始独自当权,身边的人都被收买了,自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大臣们收受秦国的贿赂后,就劝齐王去秦国,朝拜秦国。赵国在长平之战溃败后,魏,楚派兵援救赵国,赵国向齐国借粮食,齐王听信谗言没有借。之后秦国兼并,齐国都没有援助五国。

  王贲的大军开拔到齐国边境,长驱直入临淄城,齐王田建投降。后来齐王田建被秦王送到了共地,在那里被活活饿死,田建的死,丝毫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有的只是唾弃。

  齐国在四十四年间,没有动过兵刃,朝堂了没有能征惯战的将军,军营中,没有敢于冲锋陷阵的士兵。忘战必危,秦国利用金钱买断了整个齐国,而齐王一意孤行,没有听从有识之士的建议,合兵攻打秦国,导致国家灭亡。

  齐国在七国之中是最富裕的国家,靠近大海,有丰富的海盐,齐国利用海盐贩卖到内地,获取暴利,齐国的军队起初也是训练有素,遵照司马田穰苴的法令行事,军队纪律严明。齐王田建如果能遵照这些先前的规定制度来行事,不荒诞,秦国的军队一不会兵不血刃如临淄城。

  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崇尚文学,当时的齐国的稷下汇聚天下最有才学的人,有孟子孟轲,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被封为上大夫的官位,但是这些人只论国事,但是不参与治理国家。这就好比养一头猪,只是不断的去喂它,让它长的肥胖,但是又不去吃它,那么养它还有什么意思。

  稷下的学士最多的时候达到成百上千人,都是一群有治国才学但是只能用嘴在那讨论辩驳。

  齐国遭受到最大的威胁是在齐泯王时期,泯王荒诞好用兵,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在打燕国的时候差点就把燕国灭了,燕国对齐国有深仇大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励精图治要血齐国之辱。

  公元前284年,燕王派求到的大将乐毅,联合赵,秦,韩,魏,五国一起用兵,攻打齐国,齐国招架不住五国的进攻,很快齐国七十三城,被攻陷了七十城,临淄失守,唯有即墨,莒和聊城没有攻破,泯王的无道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来救援齐国的楚国,临阵倒戈,与燕国合谋杀了泯王,瓜分了齐国。

  泯王的儿子法章逃到了莒藏在莒太史敫的家里,认识了太史的女儿,就是君王后,法章在莒地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登上王位,就是襄王。号召全国首辅失地。

  燕国大将乐毅围攻即墨五年没有攻破,燕国内部的昭王去世,惠王即位,齐国利用这个机会对燕国发动反间计,乐毅被撤,劫骑为主将,即墨大夫田单,善于用兵,使即墨守军有决死的信念,用火牛计,攻打燕军,劫骑被杀,齐国收复失地。

  与齐国同宗的孟尝君被齐国封在薛地,在齐国被攻打的时候,没有派兵援救,而位列战国四公子中实在是不敢苟同。这一年孟尝君去世,国内*,齐,魏合兵灭薛。

  齐国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与齐王一人,这完全是由内部*造成的,一个国家把危险置之度外之后,那么他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时候,不仅要做表面工作,要切实际的让每一个人有奋发向上的责任。怀念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一个民族需要这样的青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节 平定诸侯 独留卫国
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全部吞噬,但是秦国却留下了一个诸侯国没有灭,那就是盘踞在野王的卫国。

  卫国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封的封国,在周朝的五等爵中,卫国是公爵。要比其他的诸侯国要高出一等,像齐国,晋国等强国也只是侯爵,南面的楚国更只是子爵。

  卫国的爵位很高,但是卫国的国力却很薄弱,奔波于各个诸国国之间。到了战国时代的卫国,国力就更不能与那些强国相比了,弱肉强食的年代,弱小总是会被强国吞噬的,卫国就作为魏国的附庸而存在。

  天下的诸侯都已经开始称王了,但是卫国为了自保,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自贬爵位,赵魏韩三家代晋以后,卫国就开始附庸着三家诸侯了。

  到了成侯遫的时候,卫国就自贬为侯爵。到了成侯的孙子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又从侯爵降为君,“君”不在五等爵中,但是它的地位是跟伯爵差不多的,只不过名号变了,成为诸侯的附庸。

  卫国选择了魏国为自己的宗主国。嗣君的儿子怀君在朝见魏国的时候,被魏王囚禁杀死,立了嗣君的弟弟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这样对卫国就更好的控制。

  公元前241年,卫国参与了楚,赵,魏,韩发起的合纵,由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统帅,向秦国发动进攻,但是秦国将函谷关的大门打开,而诸侯们却望而止步,天下就更加畏惧秦国了。

  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卫元君也迁到了野王,卫国仅存野王一县。秦国的军队没有攻灭卫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丞相是吕不韦,吕不韦掌握秦国政权,而他又是卫国人,自然是要对卫国网开一面。

  似乎秦国与卫国达成了协议,卫国作为秦国的附庸,像秦国称臣,秦国不费兵卒得到卫国,但是卫国享受到了可以祭祀祖先的特别条款。而卫君角也作为野王地区秦国政府的代理人,为秦国管理野王。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卫国出兵,卫国保留原来的状态,这也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卫国成为秦国的“特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就废除了条款,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成为西周分封诸侯国中,历史最长的诸侯国。

第一节 平定六国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国用武力兼并了天下的诸侯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结合。秦王朝正式建立。秦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帝国,而秦王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朝的版图也成为现在中国的雏形。秦朝的封建制度,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一百多年。

  秦朝的大臣开始总结攻取六国的成果以及攻打六国的原因,讲究个出师有名,秦国得到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第一,灭韩  灭韩的原因是韩王本身要归附秦国的,但是违背了诺言与赵,魏两国一起攻打秦国,罪无可恕就把韩国灭了。

  第二,灭赵  还是因为与赵国的盟约中,赵国首先违背盟约,向秦国发动攻击,秦国“自卫”之后,将赵国兼并。赵嘉自立为代王,名不正言不顺,秦国替天行道,把代国灭了。

  第三,灭魏  魏国违背了合约,与韩,赵一起攻击秦国,所以秦国就把魏国也灭了

  第四,灭楚  楚国开始是答应把青阳地区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的,但是楚国没有这样做,而是袭击了秦国的南郡,所以就发兵攻打楚国。

  第五,灭燕  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罪无可恕。灭了燕国。

  第六,灭齐  齐王听信丞相后胜的话,拒绝接见秦国的使臣,蔑视上国,就派王贲攻灭了齐国。

  这样的总结,秦国就有让人信服的了,因为讲究出师有名,找到这么多理由,说明秦国是替天行道灭了六国的,是一件善事,天下的百姓应该信服。

  但是在看一下这些总结出来的原因,就会发现,真正与秦国为敌的也只是赵国,魏国,和燕国。像韩国,本身就就处于秦国的威胁之中,联合诸侯攻打秦国也是为了自保,楚国就很无辜了,别人为什么要被你秦国牵着鼻子走,白白的割地给你秦国啊!齐国就怨得一塌糊涂了,后胜虽然是齐国的丞相,但也是秦国在齐国最大的间隙,换句话说,后胜就是在给秦国办事的。

  战国的战争就是如此,为了攻灭另一国,什么样的理由都可以找出来,边境的百姓因为琐事与临近王国的百姓发生争执,这也可能导致战争的发生,所以秦国强免的找出这些理由,不过是给自己带一个堂而皇之的帽子罢了。

  出师的名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秦国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称帝建制
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因为是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第一次采用。

  关于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大臣们议论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在用“王”的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了。而“帝”这个称号在周朝的时候就被摒弃了,因为殷商采用的就是“帝”号,而到了纣的时候,国政荒诞,“帝”也就成了暴虐无道的代名词。所以就开始讨论用什么样的名称好。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就一起讨论,得出一个结果:

  古时候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而泰皇是最为尊贵的,所以就建议采用泰皇,这个称号。

  其次还有,皇帝的命改为“制”,令改为“诏”。故事后“命令”与现在不同,“命”和“令”是两个概念,“命”是用嘴发出的命令,而“令”就是成文的命令。

  君主自称“朕”。此前的诸侯自称比较多有“孤”,“寡人”等等。“朕”在此前的使用范围是全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使用,没有限制的,现在将它专属于统治者使用,体现统治者的尊贵。

  秦始皇同意了后面两个建议,但是对前面的称号“泰皇”不满意,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就用了“泰皇”的“皇”加上古时候的“帝号”合称“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皇帝这个词此后一直成为中原统治者的专属称号,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变这一称号。

  秦始皇尊其父秦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子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秦始皇追尊子楚,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庄襄王的关系,而不是传言那样为吕不韦的儿子。

  三皇五帝,是一个说法,因为所涉及到的人,都是没有办法考证的,现在的人喜欢看证据,而这些因为那不证据而被加上了“传说”,即使是有记载的“夏朝”也是因为没有考古挖掘出当时的文字记载,也被用上了“传说”。

  三皇的说法原本有六个:一是,《史记》中提到的天皇,地皇,泰皇。二是,《三五历记》的天皇,地皇,人皇。三是,《春秋纬运斗枢》中的伏羲,神农,女娲。四是,《*通》中的伏羲,神农,祝融。五是,三国谯周的观点燧人,伏羲,神农。六就是孔安国的观点伏羲,神农,黄帝。

  《史记》的观点是六个当中最早的,这些人的名字,大多是出生在黄帝以前的人物。所以三皇五帝实际上的区分就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以后称为“帝”在前称为“皇”。而天皇,地皇,泰皇,人皇,这些都不是人的名字,而只是名号而已,出处不详。有明确记载的也就伏羲,神农,女娲,燧人。而像祝融,还有共工都是与黄帝以后时期的人物,就不能断在三皇内,而且祝融,共工也只是一地的诸侯而已。

  神农的功德是发现了草药和改进了农业生产。伏羲,中医的开创者,演绎出八卦,是中华的人文始祖。女娲的功劳就更大了,她“造”了人,为古时候人类起源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燧人,发现了火,燧人应该是北京山顶洞人那一块的,因为山顶洞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用火的部落。

  这六种说法以第三种,是人们一贯认为的。比较受推崇。

  五帝的说法有三个,第一是《礼记·月令》,太昊(伏羲),神农(炎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