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佛海其人,是中国现代史上少有的一个风云变幻人物。他从信仰共产主义到鼓吹卖国主义;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到蒋介石的亲信、到汪朝股肱、到上海行动总指挥;从革命者到卖国巨奸。其变化多端、朝秦暮楚,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与他相比。
毋庸置疑,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复杂的、曲折的,既有国内复杂的革命与反革命间的激烈斗争,也有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了民族的独立、阶级的解放,无数的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以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乏某些丑类的出现,周佛海则是一个典型。
历史审判台已经对周佛海作出了判决。但周佛海为何从一个信仰*主义的革命青年到叛国投敌的卖国巨奸?这就是笔者在本书中所力图要回答的问题。周佛海之所以走上这条罪恶道路,并非偶然,根本原因不外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领袖欲望;一个是顽固的*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周佛海个人的政治野心,追求权力的欲望,成为他一生中行动的目标。他之所以参加共产党,接着又背叛共产党;他之所以追随蒋介石、以至后来又反对蒋介石,最后又接受国民党的委任,都离不开一个“权”字。
他作为卖国巨奸,终究未能逃脱应有的惩处,虽然得到蒋的特赦,也只是将死刑减为无期徒刑。但他仍然妄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新扬眉吐气!真是至死野心不改。
周佛海反复无常,投机善变,自以为聪明,结果不过是自掘坟墓。1947年9月30日,也就是在他死之将至不到半年之时,他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写下了最后一首歪诗:《由沪赴渝二周年志感》。
转瞬青枫两度红,年来事变太匆匆。
悲欢弹指如秋露,衰盛循环悟疾风。
无意偷生偏卧病,有怀长系但书空。
幼时听说黄粱梦,今日才知在梦中。
不论这是死前的悲鸣,或是回光返照,周佛海也只能在地狱之中去追求他的政治野心了。
周佛海一生中的活动除见诸报刊发表的文字外,在叛国投敌之前,以及充当卖国巨奸之时,都不间断地对他每天的若干言行,以日记的形式,作了记录;在晚年,对他的前半生作了系统的回顾;而在被判处徒刑之后,于1947年1月1日,又恢复了一度停笔的记日记的习惯。这些为我们研究周佛海其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料。
周佛海一生的活动是很多的,其思想也是复杂多变的,笔者只是就其一些主要方面,作了简要的记述与评论。而且,限于水平,不当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蔡德金
1991年3月31日
野心青年(1)
周佛海原籍是湖南省沅陵县信平乡窝溪村周家冲。
沅陵位于湘西,西邻湘南苗族自治州,在武陵山之南,雪峰山之北。沅江东去,经桃源、常德而入洞庭湖。沅陵古名辰州,为历史名城,四周为名山大川环抱,诸如桐木山、天宁山、虎谿山、紫宸山、三崳健⒃破苌健⑥捔健⒛仙健⑩萆健⑾懵健⒎锘松健⒈始苌健⒘健⒃铺ㄉ降鹊龋蜊智а遥ΥΨ迓推嫘恪6夜潘旅仓诙啵绫ǘ魉隆⑽牟蟆⒘私菜隆⒔窠ㄋ隆⒘钏隆⒚髟滤隆⒎锘怂隆⒃铺ㄋ碌取c淞昀次娜四蛙鲚椭兀鞒苎Ъ摇⒔逃彝跏厝剩ㄑ裘鳎┮嘣惭в诨⒇G山上的虎谿书院。沅陵由于处于群山之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佛海的祖居之地,位于沅陵城南二十余里处。而沅陵县城又在沅江的北岸,所以周家冲也是在沅江之南。他的父亲周夔九,清末举人。据周佛海称:其父曾入曾国藩的湘军,职务为幕,并且立有军功。幕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是负责处理文书等事务的官员。后任职于福建蒲田县。
周夔九的发妻系沅陵县信平乡白合村郑家人氏,未生儿女,后病死。他在蒲田县任职时,娶厦门女马氏为妻,生有二子一女,即长子佛海、次子佛生、女佛珍。1907年,周夔九因禁止鸦片毒品,被当地士绅逼着上吊自杀。死前,嘱其妻马氏,将子女带回沅陵,他的尸体也请一同运回。
周佛海生于1897年5月29日,即清光绪二十三年4月28日。由此推算,其父母结婚,当在光绪22年之前,其父自缢时,周佛海已年满10岁,对其父之死及由闽返辰之经过,当有所记忆,但他对此毫无记述。
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儿女及丈夫的尸体,由闽南的蒲田迁往千里迢迢的异乡湖南沅陵,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佛海的父亲既然是清末举人,那么他的祖辈当然也是有一定田产的大富人家。而旧时官场,也是无官不贪,否则,周夔九也难于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但是,由蒲田到沅陵,就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要准备相当的川资,何况是在当年,而且运送的又是死人?由此可知,即使家产万贯,也会变卖用尽。1942年5月,周佛海在其所写《苦学记》一文中,回忆当时为赴日留学,筹集路费与生活费时,曾称他家有薄田百余亩。在当年,一个家庭有百余亩田产,哪怕是薄田,也是一户相当殷实的人家。果如此,稍微变卖一些田产,即可筹集一笔可观的费用,根本用不着由其母东挪西借和老师同学帮忙筹措了。
实际上,在周夔九死后,他家除了祖辈留下的一所宅院外,只有8亩田产。当然,那时将8亩田租佃出去,其田租收入也可以勉强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简朴生活。正因如此,周佛海也才能不像其他贫苦农家子弟一样,从小就得种地帮助家庭维持生计,而能在返乡后的第二年,即1908年在本村私塾就读,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旧时乡塾,传授的虽然是孔孟之道等传统文化,但塾师很讲究阅读写作等文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课程单一,每天习文写字,吟诗作词,如此而已。周佛海虽然未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甚至可以说,他的书法低劣至极,但是,却在文学上有了根底,为他以后,无论是在写文章或作诗上,都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野心青年(2)
经过四年的乡塾启蒙教育,1912年,周佛海便侥幸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堂,即现在小学的高年级。所谓侥幸,是因为这种学校是在辛亥革命后*刚刚公布施行的。当时,这种学校数量很少,沅陵县仅此一所,但是投考的人很多。无论是小学或中学,课程的设置、学科门类都比较多,除了国文之类,还有算术及自然等课程。许多私塾出身的考生,因为对此不懂,而不能考取。周佛海虽然也是由塾生投考高等小学,由于他阅读过梁启超的“中国魂”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国文的考试中,作文时模仿梁启超的文笔,引用了梁启超所阐发的许多新知识和新名词,因而深得阅卷先生的赞许;在算术考试中,由于他的表兄帮他改正了演算中的错误,因而获得了好成绩,而被录取。
周佛海在《苦学记》中,忆及报考县立高等小学校的情景时曾说:
辛亥革命的时候,我才15岁,在乡村一个私塾里读书。第二年民国元年,我们乡下有几个学生,都进城考了高等小学。我的消息很慢,等到考期已过,我才知道,于是请求母亲准许进城运动补考。到了城里探听,知道距发榜的日子,只有三天,绝对不能再考了。我那时非常失望,凑巧那时县政府的教育科长,是我乡下的吕鹤立先生。我便请他写了一封信给小学校长。居然得到允许了。因为这是我一生发轫的起点,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一个表兄,当时在中学读书,送我去考,补考的只有我一个人,在窗明几净的校长室考的。国文题是《爱国说》,还有两个加法的算术。国文完了卷就做算术。算术的答案,我没有把握,凑巧这时校长不在房间,我的表兄在窗外探头探脑地向内张望。我便把算术答案给他看。他轻轻地由窗外告诉我说尾数上少了一个圈,于是我把圈加上,考试就算完了。1
按年龄,1912年,周佛海已是15岁的少年了,依照今天的入学标准,应该是初中毕业,进入高级中学的年龄了,可他连两个加法的算术都不会做,如果不是他的表兄帮他补上一个“0”,算术的成绩只能得个“0”分了。考试完了,他对自己能否考取毫无把握。他说:
考虽考了,究竟能不能取,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许多年纪比我大,学问比我好的老童生去投考,而名额又不很多。所以非常担忧。哪晓得发榜的那一天,我竟中了第一名。当时真是喜出望外!马上带信回家,报告母亲,她老人家当然欢喜。我自己想来想去,竟想不出何以会考得第一的理由,难道是校长徇教育科长的情面吗?后来进了学校,听见阅卷的国文先生说,才知道这个道理。原来我当时虽在乡下私塾,不知道从哪里弄得两本梁任公的《中国魂》,读得滥熟。我就学他的文笔,把许多新知识、新名词,以及忧时愤世的论调,装入“爱国说”文里去。2
在当时风气未开的小州县,居然有这样的文章,当然要考第一了。
周佛海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少年。因为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的,所以入学后便当上了班长,在班上趾高气扬,大出风头,而且拉帮结派,培植势力,哥们义气十足。当时小学是三年,中学是四年。就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周佛海为显示自己的威风,就和其他同学合谋,动手打了一个新入学的同学,结果校方误将另一个同学开除。因为是周佛海打的,他自己觉得对不起被开除的那一位同学,因而便和那位同学一起到了长沙,进入了由湘西人士所办的兑泽中学二年级下学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还差一年才毕业,中学还没上,结果却插班成二年级生,等于少上了三年学。当然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尽管他很聪明,又肯用功,但终究由于基础差,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结果,不得不请求兑泽中学开出转学证明书,转回沅陵县立中学一年级。这样,便少上了一年半小学,而进入中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野心青年(3)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号称“洪宪”。25日,云南宣布独立,组成护国军。26日,护国军第一总司令部成立。总司令蔡锷,随即进攻四川,护国战争于是爆发。袁世凯为*云南起义,调兵南下。沅陵历来为军事上必争之地,袁世凯的北军纷纷入境。1916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护国军与北军在湘西展开激烈战斗,学校也只得停课了。一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暴病而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南北停战,战争方息。同年秋,学校开学,周佛海继续入校学习。
中学时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年代,如兴趣、志向以及未来的命运,都与中学时代所受的教育及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力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周佛海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决定了他的一生。
这种影响与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使他留心政治,由此而萌发了政治野心;一个是得以出国留学。
1916年秋,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学校也就开学了,并且新来了一位历史地理教师邓竹铭先生。邓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关心政治,特别器重人才,周佛海颇具才气,学习又很刻苦,很得邓竹铭先生的赏识。正是由于邓先生的关心,才使他能够得以阅读《东方杂志》,并深受其影响。
《东方杂志》创办于清光绪30年1月25日,即1904年。这是一本集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科技与文学的大型月刊,尤以政论性的评论及国际政局的报道最为突出。自欧战爆发,该刊便每期连续报道各国动态,刊发分析欧战爆发原因等政论性文章。1916年的各期,除继续刊登有关欧战的评论外,还刊有《新的思想之冲突》、《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天意与民意》、《集权与分权》、《帝制运动始末记》等有关评论政局的文章。周佛海由于阅读《东方杂志》的缘故,而对世界及中国政局有了一定了解,茅塞顿开,因而渐渐留心起政治来了。因为留心政治,居然隐隐有天下为己任的雄心。
沅陵城东不远处波浪汹涌的江中浅滩上,有一个小洲,上有一座古寺,寺中有一个七级的龙吟塔。秋天,周佛海和同学们一起去龙吟寺秋游时,信手在龙吟塔题诗一首:
登高把酒饮神龙,拔剑狂歌气似虹。甘处中流拦巨浪,
耻居窈壑伴群峰。怒涛滚滚山河杳,落木萧萧宇宙空。
不尽沅江东逝水,古今淘尽几英雄。3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周佛海那种不甘穷居山野,默默一生的雄心不已的气势。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组内阁。由于北洋军阀的内部矛盾与争斗,内阁常常更动,一下某甲入阁,一下某乙入阁。周佛海说,他在看报之余,居然也想着将来入阁。他还举例说,当时他和同学把去文昌阁比做“入阁”,以此来说明当时的政治野心。
文昌阁位于沅陵城内鹤鸣山上,为古华太守与士人讲学咏游之地。阁为三层,高四丈八尺一寸。由于学校扩建,便将文昌阁并入学校,用作学生宿舍。周佛海说:“我因为常常想将来一定要入阁,替国家做事,所以和同学说起到文昌阁去,便说‘入阁’。比如课后要问同学你什么时候到文昌阁去了,便说:‘你什么时候入阁?’”4 这虽然只是一种戏言,但确实也是他真实内心的写照。
1918年秋,周佛海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18日,美、英、法、意、日等战胜国,在巴黎法国外交部凡尔赛大厅召集和平会议,讨论德国善后等问题。中国也是战胜国,也派了代表出席会议。巴黎和会是当时国际政治的一个极其重大事件,各国的宣传媒介都大量报道有关和会的种种消息。周佛海曾说:在一高的时候,正是巴黎和会的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