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从1967年元旦那天给毛泽东主席发出那封信之后,近七年来彭德怀一直盼望着能得到回信,尽快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信发出之后却石沉大海,这使彭德怀感到十分失望。
  当医护人员将彭德怀抬上手术车时,他突然对旁边的专案组人员大声喊着:“手术前我要见毛主席,我有事要见毛主席,我今天就要见毛主席,把我对问题的看法说清楚!”
  彭德怀犟着从车上爬下来,就去穿病床前的鞋子,接着就朝门外走。
  专案组自然是不让他随便走动的。
  彭德怀气愤地一挥手,不屈地大声喊着:“背了一身的黑锅,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到死也不甘心,我到死也不甘心呀!”
  当医生的侄女彭梅魁说:“伯伯,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了。……你能去见毛主席吗?你现在就得和医生配合,争取多活些年头,一点坏处也没有……你冷静点,什么事情不是一下子解决的,你的病不能拖了,早做手术有好处!”
  彭德怀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看着彭梅魁,说:“那我就做手术吧。”
  手术做完后,彭德怀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凄惨地叫了一声:“我成了一个废人!”
  他躺在病床上回忆着自己平凡、伟大而又充满苦难的一生,回忆着那些战斗的年月和远去的战友,回忆着在大三线建设中短暂而又难忘的岁月。朦胧中他看到了在攀枝花钢铁基地所见到的那种树,一种令他难忘的树——英雄树。她是那样的不屈,那样的伟岸,那样的火红,用自己的生命烧红了祖国大三线的山山岭岭……
  整整八年了,曾经统帅过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帅彭德怀,在一个特殊的战场上孤军奋战,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军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曾“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泣下”。而彭德怀却依然不屈,高举真理之旗,信念之旗,人民之旗,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他敢怒敢骂,敢言敢争,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的力量,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这幕政治悲剧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至死也未能得到平反昭雪的彭德怀元帅,悲惨地死在301医院14号病室的五号病床上,时年76岁。
  中国的天空上,一颗帅星悄然陨落。
  “历史是最无情的。历史会审判他们,也会对我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是彭德怀最后的呼声和愿望。
  两年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惜的是,他走得太匆忙了,没能等到这一天。
  死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一个同志。
  彭德怀遗体上的白布单上写着“王川”。
  人们很难想象,在近半个世纪金戈铁马的岁月中,敌人疯狂的子弹都没有伤着彭德怀的一根毫毛,而在“自己人”无情的打击下,他却轰然地倒下了。
  1974年12月17日,彭德怀的遗体从301医院被秘密送往火葬场火化。
  为了掩盖事实,这份火化的申请单上写的是:“申请人:王奎,住址:301,与死亡人关系:父子,死亡人姓名:王川,男,76岁,印号○○一二六九○”。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部 不屈的岁月 第二十二章(5)
这些自称为“革命者”的人,对于彭德怀是惧怕的,在他死后,将他所有的遗物都焚烧了,就连他在狱中、病榻上读过、批注过的62本书,其中包括《反杜林论》,都被付之一炬。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彭德怀在送往火化的时候,连火化费都是从他少得可怜的“工资”中扣除的,也就是说,彭德怀死后直至化成灰烬,都没有花公家的一分钱。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如此清白的开国元勋!
  “四人帮”一伙怕引起人们的怀疑,在送往成都的火化单上的年龄写的是32岁,籍贯:成都市。
  一代名帅,怀着冤屈,怀着愤怒,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忠诚和爱恋,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一团烈火……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尾 声(1)
飞机在首都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飞向西苑机场。
  当三位军人捧着彭德怀的骨灰出现在机舱门前的时候,外面等待的人群早已哭成一片……
  1978年12月23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并决定第二天在北京召开彭德怀元帅的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可是在此之前,在北京筹备召开的这个追悼大会,还在为找不到彭德怀的骨灰而着急……
  彭德怀的骨灰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1978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成都平原上的雾气刚刚散去,一架从北京飞来的飞机已停在了郊外的双流机场。
  从飞机上走下两个人来,匆匆忙忙直奔中共四川省委。
  二人找到省委副秘书长张振亚,递上了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78)专办介字第40号便函。这封便函是写给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治委员###的。
  便函的内容是这样的:
  ###同志:
  兹派晏××、任××二同志前往了解彭德怀同志骨灰存放情况,请接洽。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
  1978年12月11日
  张振亚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对晏、任二人说:“彭总来四川三线工作,我是清楚的,但从未听说过他的骨灰存放在成都呀?”
  来人肯定地回答说:“没有搞错,1974年冬天,有没有两个军人乘飞机从北京送来一只骨灰盒?”
  张振亚想了一会儿,才说:“有这件事情,但那不是彭总的骨灰,而是一个名叫‘王川’的人的骨灰。”
  两位来人兴奋地说:“对,就是‘王川’,那个名叫‘王川’的人的骨灰,就是彭总的骨灰!”
  张振亚不由一惊,当年这件骨灰是由他所经手存放的,那个存放骨灰的地方在成都郊外的殡仪馆,他还记得当时这骨灰的编号是273号。
  时间已经过去四年了,虽然自己中间还去看过几次,但四年之内,长期无人过问,又无人去办过任何的手续,按照当地火葬场的规定,三年之内无人前来认领的骨灰,到时将挖坑深埋,那骨灰还在不在呢?
  张振亚火速直奔郊外殡仪馆骨灰保管室。
  谢天谢地,骨灰还安然无恙地摆放在那里!
  据有关记载,对于彭德怀骨灰的保管,这完全得力于成都殡仪馆的两位工人——辛自权和他的徒弟甘志群。在接受这只骨灰盒时,辛自权老人从来人的神色中就猜想这里面一定有冤情,因此在自己退休之后,他又告诉徒弟一定要好好保管好这只骨灰盒。后来因为三年多时间都无人来认领,有人提出要将这只骨灰盒挖坑深埋,师徒二人说什么也不同意,硬是将这只骨灰盒保留了下来。没想到今天这个谜终于揭开了,这里面竟然是令他们崇敬的彭德怀元帅的骨灰。他们手捧骨灰盒,放声痛哭。
  彭德怀骨灰存入成都东郊殡仪馆的时间是1974年12月23日,取走的时间是1978年12月22日,前后正好整整四年时间。
  中央军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傅学正通知四川省委和成都军区,中央派专机已来不及了,彭德怀的骨灰由他生前的秘书和警卫参谋綦魁英与景希珍从成都乘民航飞机送来北京。
  

尾 声(2)
当天下午6时,民航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待旅客都下完之后,一个军人沿着舷梯走进了机舱。
  这位军人名叫王承光,是中央军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早年为彭德怀担任过秘书。三位彭德怀身边工作过的军人在此种情况下相见,不由眼圈发红,感慨万千。
  飞机载着三个军人和彭德怀的骨灰再次从首都机场起飞,前往首都西苑机场。
  人民首都华灯绽放,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迎接祖国忠诚而英雄的儿子彭德怀的英灵归来。
  飞机在首都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飞向西苑机场。
  当三位军人捧着彭德怀的骨灰出现在机舱门前的时候,外面等待的人群早已哭成一片……
  彭德怀被迫害死于北京,为什么他的骨灰存放在成都呢?
  事后,在“四人帮”所控制的专案组查得一份材料,上面有着如下记录:
  受审人员彭德怀,因患直肠癌,经治疗无效,于1974年11月29日病死。
  彭德怀是里通外国、阴谋夺权的反党分子。我们意见,将其化名王川,尸体火化后,骨灰存放成都一般公墓。
  该专案组另一份记录中写着:
  ……中办秘书处电话告,王(洪文)副主席在彭德怀死亡骨灰处理报告上指示:“照报告上所提的办法办”。
  有人对此曾说,“王川”者,亡命四川也。
  彭德怀平反昭雪追悼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主持,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致悼词,为彭德怀恢复名誉。
  邓小平在悼词中说:“彭德怀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杰出的领导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彭德怀同志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戴……”
  沉冤整整三十年的彭德怀一案,终于获得了平反,历史最终给这位忠臣良帅以公正的评价。
  正如彭德怀所说:“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1981年6月27日,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彭德怀进行了历史公正的结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彭德怀曾经工作过的祖国西南大三线的山山水水都沸腾了,无数三线建设的干部、工人和解放军官兵,来到当年彭德怀曾经视察、工作过的地方,向彭德怀元帅的遗像深深地志哀,回忆彭德怀元帅与三线建设者的血肉之情,许多人都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大家一声声地呼喊着:彭德怀元帅,人民想念你啊!
  

尾 声(3)
一个伟大的名字和高尚的灵魂,必将永垂不朽!
  1975年在三线重镇攀枝花开始搜集资料和采访
  2001年3月3日完稿于常州
  2005年10月3日第三次修改于常州
  2006年7月20日第四次修改于常州
  2006年8月24日第五次修改、定稿于常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