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本历史,最熟悉的就是战国时代,因为日本人的文化产品中包含了太多的“战国元素”,许多影视、动漫、游戏中都频繁地出现了与战国相关的人物与故事,这些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使我们对那个时代耳熟能详,更吸引了众多的历史迷去对那个时代进行深究。
战国确实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时间,一般认为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但在很多有关战国史的作品中,也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也一并叙述,因为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天下一统”时代并未到来。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乱世中,日本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日本的方方面面都遗留着战国时代的影子。
日本人对战国热衷,除了寻求历史记忆外,与他们的社会现实也有着密切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开始转向全力发展经济,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而且面临着人口数量众多和老龄化的压力。小小的岛屿承载着一亿人口,这对社会的运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因此承受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励志的作品应运而生。在日本现代的许多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中都颇为多见,大家都很熟悉的《GTO》、《东京爱情故事》、《义经》、《利家与松》、《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风林火山》等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励志的内容。主人公一开始往往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然后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来达成某个目标。日本人也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生活的动力。因此,我们常可以在日本的地铁中看到,不少人手持一本“口袋书”看得津津有味,而这些口袋书的题材,往往以战国乱世或中国的三国乱世居多。现代的日本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需要一些乱世英雄作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和人生偶像,有这样的社会需求,表达乱世的作品才会这样层出不穷。
在战国这个乱世中,有过桶狭间夜袭、严岛合战那样惊心动魄的谋略交锋,出现过清水宗治、浅井长政那样凄婉壮丽的悲剧英雄,也留下了安土城、大坂城那样豪华绮丽的历史遗迹。整个战国时代,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谈到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研究,《菊与刀》不可不提。
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战时情报局的要求做了一个有关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证明非常有用,因此在战后,这份报告被作者加上了前后两章,作为一本人类学著作出版,这就是《菊与刀》。
这本著作虽然是一部“急就章”,在许多方面流于肤浅,甚至有些过于直观的看法,但毕竟阐述了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的看法。作者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充满了矛盾,所以,作者用两个标志性的图腾:代表日本皇室的*和代表日本武士的刀来代表日本人性格和心理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谦恭温良,见面时频频鞠躬,坐时用跪姿,说话时用敬语,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礼仪风范。这种谦恭中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国正值盛唐,众多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自此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逐渐和日本的本土文化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塑造了日本人性格中谦恭温良的一面。
序言(2)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尚武好斗,许多人都对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印象深刻,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有着好斗、勇武、桀骜的种子。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刺客辈出,他们崇尚忠诚信义,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这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后,思想亦归于一统,在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下,传统文化中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消退,但这一文化个性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非常津津乐道于“田横五百壮士”这样的故事,认为这是勇武的表现。古代的日本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之人视为武士道的典范。
本尼迪克特同时认为: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日本人对美的东西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但他们同时又崇拜毁灭进而崇尚黩武;他们生活在一个君主制国家,拥有数百年的武家统治历史,因而提倡服从和忠诚,但同时又热衷于“下克上”,对权威不乏颠覆的思想;他们乐于接受新的东西,每一次的变革几乎都有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同时又顽固地坚持传统。
尚礼而好斗,爱美而黩武,驯服而叛逆,喜新而顽固,在本尼迪特克的眼里,日本人就是这样一对对矛盾的混合体。她把这一对对的“悖论”归结为四个字:“耻感文化”。她说:
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其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需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当每个人按照同一规则玩游戏并相互支援时,日本人就会愉快而轻松的参加。当他们感到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时,他们就会狂热的参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矛盾性归结到一种“受外力的干预”的“耻感”上,就是因为如此,日本人才能根据外部的普遍价值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文化精神,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格。
但本尼迪克特的思想真的说明了日本文化的本质了吗?学术界颇有争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确有道理。但关键在于:她作为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手上的资料和数据,她的总结是否真的能奉为圭臬?
事实上,要了解一个民族,先要了解其历史。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典型的时代之一(另一个时期是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乱世、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这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能够非常集中地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与心理。“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究竟该如何认识,恐怕每个读过战国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研究战国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菊与刀
——日本人的文化与性格
我们的邻邦——日本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日本史上有一个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这个时代的精彩程度似乎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一般认为是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时期。但在很多有关战国史的作品中,也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一并叙述。因为1573年的室町幕府结束并不代表“天下一统”时代的到来。“战国”已经成为日本史上那段长达百年的乱世的代名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3)
一、日本人的乱世情结
提起日本战国,相信即使没有接触过历史,许多光荣游戏玩家或大河剧的爱好者,也能滔滔不绝地报出一串人名: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上杉谦信等等,甚至也能说出一些历史掌故:一夜城、三支箭、川中岛合战、本能寺之变等等。的确,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刻,在日本许多影视文化作品中会频繁出现战国故事,甚至在时装剧的对白中也会出现和战国时代相关的典故。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这些故事便传播至临邦。
另一个对日本人影响非常深刻的时代就是中国的三国时代,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名字和事迹许多日本人都了如指掌,对其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中国人。在日本的地铁中,也能看到不少人手持一本“口袋书”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比较流行的“口袋书”题材就是中国的三国故事。日本的影视动漫作品中也有不少三国题材的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动漫大师横山光辉的《三国志》,也有不少恶搞的作品,比如《一骑当千》、《钢铁三国志》等。不论是正经的还是恶搞的,都能看出日本人对三国时代的热衷。
中国人往往喜欢大一统王朝,比如秦汉气魄,隋唐之风。而日本人则更喜欢战国、三国这样的乱世,这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事实上,日本人对乱世的青睐跟日本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全力发展经济,但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而且面临着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的压力,小小的岛屿上挤着一亿人口,这对社会的运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普通的日本上班族也往往承受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励志的作品就应运而生。许多日本现代的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中都有这种励志的主题,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GTO》、《东京爱情故事》、《义经》、《利家与松》,到最近的《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风林火山》等等。主人公往往一开始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然后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获得某个目标或称号。日本人对这类作品也乐此不疲,他们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生活的动力。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往往意味着旧的社会秩序的大破坏,传统的社会理念和社会体系崩溃,因此往往能够涌现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恰是励志作品的好题材。举个例子,光荣游戏公司出品了《太阁立志传》系列游戏,从名字看,这个游戏就是希望玩家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励志的启发。游戏主角是战国史上著名的丰臣秀吉,他从一介农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白,这一段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好的励志教材。又如一些著名的大河剧,《义经》、《武田信玄》、《功名十字路》等等,也都把主角的个人奋斗过程做为主线,极力突出主角的个人经历而不是历史事件,这也算是大河剧的一个典型特色吧。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乱世的爱好,实际上和他们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现代的日本人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更需要一些乱世英雄来作为他们人生的偶像,所以,展现乱世的作品才会这样层出不穷。
二、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战时情报局的要求做了一个有关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证明非常有用,因此在战后,这份报告被作者加上了前后两章出版,这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西方名著就是《菊与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4)
这本著作虽然是一部“急就章”,在许多方面流于肤浅,甚至有些过于直观的看法,但毕竟阐述了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的看法,作者认为日本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中充满了矛盾,所以,作者用两个标志性的图腾:代表日本皇室的*和代表日本武士的刀来分别代表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双重心理的两面。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人的性格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谦恭温良,见面时频频鞠躬,坐的时候用跪姿,说话的时候用敬语;另一方面,他们尚武好斗,许多人都对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印象深刻,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也说明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有着好斗、勇武、桀骜的种子。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豪侠,如专诸、豫让、要离、荆轲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士为知己者死,崇尚忠诚信义;二、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三、好勇斗狠。这些人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传统文化中的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被磨淡,但这种性格特点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
秦朝末年,齐王田横战败,和身边五百壮士逃到了岛上,这五百壮士宁死不降刘邦,集体自杀。日本人对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勇敢的表现,日本古代的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的行为作为武士道的典范。
而日本的谦恭的一面可以说也有不少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国正值盛唐,日本的传统文化就非常受到盛唐气象的影响,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给了日本文化以新的气息。这些外来文化逐渐和日本的本土文化融合消化,就形成了日本的独特文化,儒家和佛教文化中的宽容、忍让、中庸的学说也对日本人的性格起到陶冶作用,这就形成了日本人性格中谦恭温良的一面。
日本人忠诚,这或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个印象。日本是个君主制的国家,也有长期的武家统治历程,因此这一过程中培育了日本人忠贞的性格,他们对上级和权威十分看重,特别是武士,提倡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提倡对国家或者对利益集团的献身精神,这些都可以在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
但日本人同时也有叛逆的性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