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参 谋 长 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副 主 任   谭辅仁(谭甫仁)
第687团 
团      长 田守尧        政治委员    吴信泉       政治处主任   李雪三
第688团
团 长 陈锦秀   韦 杰(后)   政治委员 何柱成 刘 震(后)     副团长   覃 健
参谋长 张赤民        政治处主任 刘昌恒
第689团
团      长 韩先楚        政治委员    康志强       政治处主任   黄惠良
独立团(1938年12月成立)
团      长 刘 震        政治委员    高农斧
挺进纵队(1938年12月与其他部队合编为特务团)
纵 队 长 韦 杰 覃 健(后)      政治委员    常玉清

1939年6月
第344旅
旅长 杨得志     政治委员 黄克诚      副旅长 田守尧    参谋长 韩振纪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第687团
团长 何振亚     政治委员 吴信泉
第688团
团长 韦 杰      政治委员 何柱成
第689团
团长 韩先楚     政治委员 康志强
晋冀鲁豫支队(1939年3月,将1938年12月成立的第344旅独立团、特务团和黄河支队等地方武装合编组成冀鲁豫支队,下辖五个大队,建制属第115师。1939年底增建独立大队和豫北大队,另辖有清丰独立团和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
司令员 杨得志(兼) 政治委员 崔田民 参 谋 长 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 唐 亮
第1大队
大 队长 刘 震   政治委员 李雪三   参 谋 长 耿良太    政治部主任 周正华
第2大队
大队长 覃 健   政治委员 常玉清   副大队长 冀炳南   参 谋 长 张赤民   政治部主任 南偕池
第3大队
大队长 鲍其祥(鲍启祥)   政治委员 刘诗松   副大队长 张耀汉    
第4大队
大队长 吴大明 徐茂礼    政治委员 王石均   
第5大队
大队长 胡继成

1940年2月6日,我八路军第二纵队奉命于山西省陵川、平顺地区编成。原第三四四旅旅部编为纵队部。纵队司令员由八路军左权副参谋长兼任(5月以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下辖新编第一、第二、第三旅和第三四四旅(旅部由原三四四旅机关部分人员扩充而成)及纵队教导营。 
新编第二旅(简称新二旅,下同)由冀鲁豫支队的第—、第二、第三大队编成。旅长田守尧(当时在延安学习,8月到职,先由杨得志兼)、政治委员崔田民(兼,后为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供给部部长刘炳华、卫生部部长刘胜望。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周正华;五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六团团长胡继成、政治委员的鲍启样。 
第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唐亮(后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所辖团原编制、番号不变。第六八七团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池明;新组建的第六八八团由六八七团二营(六八七团所缺的二营由晋东南扩大的地方武装编成)和冀鲁豫支队五大队及内黄县大队编成,团长盛世坤、政治委员朱士金;第六八九团团长王德荣、政治委员王德贵。
1940年7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电今,我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两部的司、政、供、卫机关合并为纵队领导机关。吴芝圃任纵队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
下辖四个旅,即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
原二纵新二旅编为四纵二旅,下辖第五、第六团,干部任职不变;
原二纵三四四旅编为四纵四旅,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干部任职不变;
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团编为四纵五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下辖第十三、第十四团;
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三团编为四纵六旅。旅长谭友林、政治委员赖毅。下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纵队直辖涡县独立团、特务团和睢、杞、太各独立团。
另设有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政治委员吴芝圃(兼)。 

1940年7月中旬,八路车第四纵队重新整编。以第四旅(欠七团)、第五旅和第六旅编成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8月20日,黄克诚所部奉命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及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合编为人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同时仍兼第四纵队政委)、韩振纪任纵队参谋长。 原八路军第二纵队领导机关改为第五纵队领导机关。下辖三个支队:以苏鲁豫支队(原人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编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供给部部长郑善康、辖第一、第二、第三团; 以四纵的二旅和四旅七团(即六八七团)编为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下辖第六八七团和第五、第六团。以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副支队长孙象涵、下辖7、8、9团。 
1941午9月9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决定,四师十旅与三师九旅对调,其旅、团编制、番号不变。九旅旅长张爱萍升任三师副师长。为充实十旅,将四师十一旅三十三团千余人编人十旅。同时,从十旅调出红军时期入伍的战斗骨干千余人(内有营、团干部16名)留在四师工作。20日。我十旅到淮海区。至此,我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各部队全部归建,为创建苏北抗日报据地准备了力量。 
1942年8月盐阜区反“扫荡”结束后,为了加强和扩大地方武装力量,新四军三师以二十四团的一营、三营实行地方化;一营和建阳地方武装合编,组建建阳县大队,三营和涟东地方武装合编,组建涟东县大队。二十四团—营、三营由阜宁县大队和二十二团十二连、师特务营二连补充。
1942年12月,新四军三师决定将十旅全部和七旅部分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二十九团和二十一团一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小团。
第一支队活动于东灌沭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九团团部组成,辖第一、第二、第三团:一团由旅特务团二连、三连编成,团长惠占彪(后叛变)、政治委员刘镇山,活动于沭阳地区;二团由滨海大队编成,团长汪洋、政治委员吴书,活动于灌沭地区;三团由二十九团二营编成,团长陈大海、政治委员汪兴民。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灌沭地区。 
第二支队活动于沭宿泗地区及运河特区,支队部由淮海军分区机关一部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由泗阳独立团编成,团长王业奎、政治委员李干城(兼)。活动于泗沭地区;五团由沂河大队和原二十九团三连台编而成,团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晃福祥(兼),活动于宿迁地区;六团由二十九团的一连、二连、十连、十一连和一个重机枪排编成,团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泗沭、宿迁地区。 
第三支队活动于潼沭海地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七团由沭河大队三营(原东海大队)编成,团长宋耀南(兼)、政治委员李登云,活动于东海地区;八团由沭河大队一营(原沭河大队)和原二十八团二营五连编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郭水昌,活动于潼阳地区;九团(后)由马陵大队编成,团长张德胜、政治委员李石清,主要活动于宿北地区。 第四支队活动于淮涟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一团机关一部及该团一营和地方武装组成。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十团以淮阴独立营为基础编成,团长周良贵、政治委员李启明(兼),活动于淮阴地区;十一团由涟水独立团编成,团长陈书同,政治委员龙光瀛(兼)。活动于涟水地区;十二团(后)由涟水县总队编成,团长白辉先、政治委员李振山,主要活动于淮涟地区。 
1943年1月七旅二十一团率团直一部和三营与建阳县总队合并为建阳县总队,二营与盐城大队合编为盐城县总队,马仁辉任总队长;该团另两个连到射阳县扩编为射阳县总队。
1945年4月为增援皖江地区。师首长当即决定抽调淮海第二、第三支队和一部分地方武装编成。任命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覃健任旅长,淮海二支队支队长冯志湘任副旅长,该支队政治委员石瑛任族政治部主任。独立旅机关由十旅抽调部分机关于部组成。旅直设特务连和通信等分队。下辖第二、第三两个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李少元、副支队长惠占荣、参谋长王志增。支队下辖团(小团)。全旅共5000余人。 
为补充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师决定抽调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各一部组建淮海军分区新一团和新二团。新一团由淮海一支队各团和军分区警卫营抽调一个建制连和泗沭、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抽调一部组成。团长肖志松、政治委员显福样、副团长陈大海、参谋长王潭、政治处主任陈绍昆。下辖三个营;新二团由淮海四支队各团抽调一个连和谁阴警卫团一个营、一个警卫连以及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一个连组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吴书、副团长陈玉才、参谋长侯才智、政治处主任刘赞洲。下辖三个营。独立旅南下后,新一、新二团担负起原第二、第三支队坚持的泗沭和潼宿海两块根据地的斗争任务。 
1945年8月十旅恢复团建制:以淮海四支队改为二十八团,淮海一支队改为第二十九团,淮海新一团收为三十团,新二团留驻原地。


00、黄惠良担任689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1月,黄惠良被提升为旅政治部组织科长。他到职不久,部队在经正太路南移途中,发生了“张绍东事件”。张绍东是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团长,八路军出师抗日后,他在思想上犯有严重的“恐日病”,暗地里参加了青红帮、哥老会等封建帮会组织,平时经常散布悲观失败情绪,这次乘部队南移之机,他带领数十名干部集体逃亡了。事件发生后,对部队影响很大。在旅首长的领导下,黄惠良积极参加整顿和健全党组织,在干部战士中开展以抗战前景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和调配干部等多方面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很快就稳定了部队,巩固和加强了士气。通过参与处理这次事件,黄惠良体会到在紧急事件中的冷静沉着,分析和判明情况,有条不紊地采取有效的办法,是扭转局面的可靠保证,积累了处理紧急事件的经验。

  同年4月9日,日寇集中3万多人的兵力,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等地,兵分九路进攻晋东南根据地。在第一二九师指挥下,三四四旅参加了反敌九路围攻战役,黄惠良随六八九团行动。4月15日,六八九团与一二九师各部,突然向由沁县进至武乡之敌第一○八师团的第—一七联队发起进攻,敌3000余人在我军的勇猛突袭下弃城仓皇逃窜。16日,敌第—一七联队被我军围攻于马家庄、长乐村一带,由于敌大量援兵到来,我军在歼敌220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这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各路敌人纷纷回窜。我军旋于18日至27日相继收复武乡、榆社、和顺、辽县、沁县、沁源等多座县城,并歼灭南退之敌1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黄惠良在历时16天的战斗中,随六八九团连续作战,他既是团里政治工作的指导者、鼓动者,又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军事指挥员和战斗员,表现得很出色。在围歼长乐村敌人的战斗中,敌人为解救被困之敌,向第一二九师七七二团之左翼戴家墒阵地猛攻,防守阵地的我七七二团第十连与敌激战四小时,多次击退敌人的疯狂冲击,其中一个排在残酷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攻占了阵地。在此紧急关头,黄惠良带领部队赶到戴家垴,他高喊着:‘同志们,决不能让鬼子突破阵地!冲啊!”战士们如同猛虎般冲向敌人,展开猛烈反击,迅速夺回了阵地。接着,他率部转入打击敌援兵的战斗。战后,黄惠良及时总结作战经验,他说:“认识到我军虽然装备不好,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执行了党的政策,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援,可以打败敌人,可以建立并坚持敌后根据地。”刘伯承师长曾在战后召开的参战于部会上风趣地说:“有钱人吃鸡吃鸭,没钱人吃青莱也有办法。”这个生动的比喻给黄惠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斗结束没几天,黄惠良便奉命调到六八九团任政治处主任。
  
  1938年夏,第六八九团奉命进抵平汉路以东平原地区开辟工作,驻地滑县。这一带地区虽然尚未沦陷,但由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地方反动兵匪的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加上洪涝等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极为贫困,时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对此,黄惠良一方面要求干部战士树立开展平原斗争的胜利信心,另一方面把开展群众政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教育部队要把密切联系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处处爱护群众、关心群众、发动群众,尽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干部战士协助建立地方抗日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坚决打击敌、伪、顽和反动地方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时任三四四旅副旅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他1938年9月从晋东南到滑县会合六八九团的情况,深有感触地说:“沿途我们经过的许多村庄,老乡们也都是把围子门关得紧紧的。大人们躲着不照面,只有一些面黄肌瘦的孩子,瞪着一双惊恐好奇的眼睛,远远地望着我们。但是到六八九团驻地,情况却完全相反,群众们的衣着虽然也相当破烂,但情绪高涨。他们欢迎我们,送茶送水,问长问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快来看啊!又来了八路军的大部队啦!’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部队受到很大的鼓舞”。一见面,杨得志就对六八九团团长韩先楚赞扬道:“你们的群众工作搞得很好呀!”并要求六八九团介绍经验。

  1938年9月,在杨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