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待两个营取得联系时,已是15日3时了)。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意识到了自己的防线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立刻下令团预备队的1个排和第2营全部预备队(1个排)进行反击,但在志愿军顽强的抵抗下归于失败。这时,只要115师能扩大突破口,那么等待着第23团的命运无疑就是全军覆没。但在这时,119师未能攻下的228高地和得而复失的凤尾山守敌的火力,却从115师的侧翼打来,给115师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弗里曼上校见反击失败,下令G连向团部方向撤退200米,再次编成阻击阵地。正当处在敌人火力夹击中的115师组织力量准备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又亮了。115师为避免被动,只得退回马山防守,一夜攻击的战果顿时化为乌有。126师376团攻击部队激战一夜,未能取得明显战果,也只得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清晨,美军士兵们看到了如同“上帝的脸”一般亲切的太阳,随着天明的到来,美军的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美军反击的目标重点指向115师343团2营防守的马山。我343团2营在营长王少伯的指挥下,顶住了敌人猛烈的空炮火力攻击,在最危急的时刻,除重伤员外的全部人员都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顽强的防御和反冲击相结合,一天内击退敌人16次进攻,给了美23团以重大杀伤,共毙伤敌400余人,保住了阵地。但二营亦付出了惨重代价,全营只剩下60余人。
砥平里彻夜激战的时候,前来增援的美军骑5团正在曲水里南侧抢修桥梁。15日晨,桥梁抢修完毕,骑5团立即通过桥梁向曲水里前进。当行进到曲水里附近时,当即遭到我116师和126师阻击部队猛烈抗击。骑5团立即以第1营向曲水里右侧、第2营向曲水里左侧高地的中国军队阻击阵地发动攻击。攻击是在2个炮兵营36门火炮和航空兵火力掩护下进行的,企图为在中间的第3营打开前进的道路。但直到中午,也毫无进展。骑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上校清楚地知道,这样下去他的部队不可能在15日赶到砥平里,因为夜间美军根本无法行动,只能在坦克围成的环形防御线内熬到天明,而砥平里的第23团能不能熬过15日夜则很难说了。柯罗姆贝茨上校认为,只有用坦克纵队突过曲水里到砥平里的6公里山路,才有可能在15日赶到砥平里。他心里也清楚,中国军队极度缺乏反坦克武器,对坦克纵队的突击没有什么有效的对抗手段。
15日15时,柯罗姆贝茨上校编好了他的装甲支队。装甲支队由第6坦克营D连和第70坦克营A连2个排,共23辆坦克组成,骑5团3营L连160名步兵以及4名工兵随同行动,乘坐位于中间的15辆坦克,负责保护坦克和工兵。15时45分,美军战斗轰炸机对曲水里两侧高地疯狂轰炸扫射后,在第一线两个营进攻的牵制掩护下,装甲支队以车距50米,全纵队长1500米的队形向砥平里攻击前进。我116师和126师阻击部队以追击炮和机枪英勇抗击敌装甲支队,给了敌随行步兵以很大杀伤,但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未能阻住敌装甲支队的进攻。骑5团装甲支队终于冲过于曲水里,接近了砥平里外围。
这时,正忙于指挥马山防御战的115师343团团长王扶之发现曲水里至砥平里大路上烟尘滚滚,还以为是我军的后勤运输车队,因为他知道曲水里有116师和126师阻击,敌人过不来,等冲到近前才发现是美军坦克,而此时敌坦克已冲到指挥所附近并威胁二营侧后安全。王团长只得命令一、三营占领望美山和382高地之间约140米长的隘路两侧阻击敌人。我军以少量火箭筒、炸药包和步兵武器英勇阻击,在击毁敌4辆坦克、1辆汽车和杀伤敌人大部步兵后,终因火力弱、兵力少而被敌突过。骑5团装甲支队终于突人砥平里,与第23团会合了。而此时,装甲支队出发时的164名搭载人员(步兵和工兵)只剩下了13人(其中20余人被我115师俘虏,在被俘人员中有一名骑5团少校营长,对照敌方记录应是该团第3营营长)。
15日白天,对中国军队来说,是形势危急的一天。除骑5团装甲支队突入砥平里外,南朝鲜第6师和英国第27旅先头部队也抵近了砥平里,东线的美第10军也在原州、武陵里一线形成了新的防御。我军攻占砥平里的有利时机已经失去。当日,邓华一面调整部署,一面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请示。邓华认的,应以两天时间进行准备再攻歼砥平里之敌,比较有把握,但同时他担心再打不下来,攻势可能与敌胶着,对我不利。如果决心打,则以三至四天时间顶住敌人增援,坚决歼灭之。否则,将主力撤往横城以北,另寻战机。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接电后认为,以我军现有实力无法在攻歼砥平里之敌的同时,击溃相当数量的援敌并进至长湖院里以南地区,迫使敌人全线退却。遂于15日17时30分决定停止对砥平里之敌的进攻。
2月16日拂晓前,志愿军进攻部队在清理战场后撤出了战斗。15日夜的一场大雪掩盖了砥平里战场的一切,好像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2月16日前出至原州附近的志愿军各军也向北转移,西线汉江南岸的我第38军和50军也在16日和18日撤至汉江北岸。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但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阻击作战仍在激烈地进行……
00、吴国璋将军——抗美援朝39军作战之最
吴国璋,河南商城伏山徐堰村人(今安徽金寨),1919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等职。他是一名对党忠贞、团结同志、作风民主、积极战斗,指挥果断的优秀指挥员。吴国璋副军长的牺牲,为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损失的职务最高的军级指挥员。
抗美援朝第39军作战之最:
第一个在朝战场停止“三反”运动
首创坑道工事
第一个突破“三八线”
第一个用步枪打下美军飞机
首创坑道战范例
第一个牺牲了军职高级指挥员——吴国璋同志
首创一次战斗俘敌之最
第一个解放汉城
第一个被美记者点名要见的连长
首创突围范例
第一个攻占南部城市水原
图为归国代表团成员和朝鲜访问团成员做巡回报告,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获最高荣誉
第一次参加中朝高干会议
1952年5月15日至6月16日,第117师与敌激烈争夺190。8高地。图为战斗中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后,117师350团1连6班在班长高云和带领下进入坑道坚守,战士握枪宣誓,坚决与敌人战斗到底。
杨永华 胡智慧 周田坤
1950年12月,志司准备发起第三次战役。第39军第116师为军主攻,担负突破临津江的任务。该师接受任务后,昼伏夜行,于12月20日,前卫即到达临津江北岸,师长汪洋亲率团以上指挥员,反复勘察地形、敌情,决定将突破口选择在水道凸向敌军阵地处。为保证部队发起进攻的突然性,在部队距敌前沿150米至300米的地段上,巧妙利用和改造地形,将全师7000余兵力、重火器、弹药物资全部转入地下隐蔽。12月30日24时,全师进入进攻出发阵地,直至进攻发起,敌人竟毫无察觉。31日16时40分,我军发起总攻。17时03分,炮火延伸。第346团、第347团的4个尖刀连,在40余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冲击。17时08分,346团1连、4连从冰上冲过,顺利占领江南岸的滩头阵地。17时14分,347团5连、7连官兵涉水渡过一百余米宽的临津江,攀上高达10余米的悬崖,占领敌人阵地,并沿交通壕向纵深发展。17时50分,该师4个突击连一举夺占了147。7和192高地,完成了突破敌人基本阵地的任务。尔后,继续向纵深发展。1951年1月1日6时许,116师前进20公里,突破敌3道防线,一直突破到“三八线”,歼敌1049人。此次战斗,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第116师通报嘉奖。战后,刘伯承元帅曾称赞“此次战斗的部署和突破口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应该给5分!”。
第三次战役发起后,敌军在我连续突击下,第一道防线全面崩溃,特别是其右翼已完全暴露,被迫于1月2日开始实施全线撤退。联司鉴于敌人无意组织抵抗,逃跑甚快,有可能放弃汉城。为此,志司于1月3日令我右翼纵队转入追击。4日16时,第39军第116师第346团、第348团前卫分队分别从东南和东北攻入汉城,占领了总统府。志愿军攻入汉城,敌人惊恐万分,弃城逃跑。攻入汉城的还有我志愿军第50军一部及人民军第1军团一部。
1951年1月4日,我第39军第116师与友军攻占汉城后,第116师第348团留1个营担任西半部卫戍任务。主力在团长高克、政委王竞得率领下,越过汉江占领滩头阵地,截获敌大批弹药物资,并掩护我第50军一部过江。该团4连和团侦察排在周问樵副团长的带领下,继续向南追击。1月6日上午,占领位于北纬37度线上的水原市。这是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到达的最南部城市。8日,第三次战役结束。此次,我志愿军攻占“三七线”以北的广大地区,胜利解放了汉城,粉碎敌固守“三八线”,准备再战的企图。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
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矿洞里,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第39军116师副师长张峰,在“中朝高干会议”上介绍了该师突破临津江的战斗经验。张峰副师长年仅28岁,由于第一次见到彭德怀、金日成、高岗、金抖奉、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陈赓及各兵团和各军军首长,显得格外紧张,当主持会议的十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宣布张峰介绍经验时,竟然忘记了身上带来的讲稿,张峰凭着记忆从头至尾的细细讲开了。看到首长认真地听讲,张峰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讲到中间猛然想起身上的讲稿,他又从头讲了一遍,受到了与会首长们的一致好评。会后,陈赓将该师突破临津江的战斗经验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突破口选的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水道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之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马匹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现,起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把50门火炮配置在距敌前沿300…11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地堡、堑壕、火力点,打开了突破口。
1951年2月11日17时,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第39军第117师配属第42军负责向横城地区穿插迂回,断逃敌退路,并阻横城之敌增援,配合正面反突击集团围歼敌军。第117师在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率领下,克服天气寒冷,地形生疏等各种困难,翻越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大雪山,向横城穿插35公里,提前到达阻击地域,利用有利地形,勇猛歼击突围逃敌和横城增援之敌。12日黄昏,向突围之敌发起总攻,俘敌2500余人,其中美军800余人。击毁和缴获敌汽车、坦克200余辆,各种火炮100余门。这次战斗创造了我志愿军师级单位(7000余兵力)一次战斗中俘敌最多的纪录。受到中朝联司的嘉奖。
1951年2月15日17时30分,志司决定停止对砥平里的进攻。当日22时30分,第39军116师接到撤退命令已距拂晓仅有6个小时了,部队两侧发现敌人运动,根据突变的敌情,师长汪洋立即召开党委会,认为援敌主力尚未到达,据对进占内龙里之敌情况判断,明日无力大举进攻,即或进攻亦可阻击一至二日,而兄弟部队正处于撤退之际,我师应该保障其安全。因师阵地伸出较远,连夜通知部队撤退已准备不及;如强行撤出,会造成混乱和损失。当时伤员尚未运出,俘虏没有后送,遂决定再坚守一个白天。立即调整部署:一、连夜收缩部队,加强防御工事,准备抗击敌人进攻;二、二线机关人员连夜挖防空洞全部转入地下,防敌空炮杀伤;三、赶制担架运送伤员;四、处理好俘虏和战利品。此时,军指和兄弟部队已经撤出,师已与军失去通信联络,整个战场唯有116师陷入敌人包围的困境。16日敌空军频繁活动,地面部队多次进攻我军阵地均被我击退。当日黄昏,师令348团团长高克、副团长周问樵率两个营及军侦察队,打开突破口,并担负部队两侧安全撤退。夜晚,师主力携伤员和俘虏及缴获的车辆物资,穿过5公里的铁路隧洞,有序撤出无一人掉队。同时还转运出来兄弟部队2500多名伤员。此次116师的成功突围,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表扬。
为粉碎敌人“杀伤战”、“消耗战”的企图,1951年12月1日,第39军接替第47军的防务。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第39军决心“先坐下来,站稳脚跟,然后再有计划打击敌人”。为实现党委意图,军长吴信泉亲自搜集资料,亲自绘制了甲、乙、丙3种工事草图,令116师汪洋师长率348团团长高克,在原有一般野战工事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在400平方公里的防区内,构造了以坑道为核心,以堑壕、交通沟、掩体相结合的完整防御体系,建成了“攻不破、打不烂”的地下长城。1952年5月,志司在第39军,召开了“阵地构筑和阵地管理”现场会。会上,陈赓、解方等首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全志愿军部队进行了推广经验。当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到前线观察所,通过望远镜观察和听取汇报后,感慨地说:“看来他们(指志愿军)已经找到了一个保护自己的万无一失的办法,任何正面攻击都将碰到巨大的困难。”
1952年5月15日,第39军117师第350团1连在上级及友邻配合下一举夺占缓冲区内的190。8高地及其周围5个小高地,并以2排(欠4班)在师团8个炮兵连的支援下据守。5月18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