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是兖州人,原本是袁绍信得过的“红人”,因为董昭的弟弟董访是张邈的手下,袁绍在有了干掉张邈的想法后对董昭也有了这种想法。董昭发觉苗头不对,便离开袁绍去长安发展,中途被河内太守张杨挽留做了幕僚。
这事发生在兴平元年(194)兖州事变爆发之前,曹操和张邈那时还是过命的交情,董昭当然对曹操也不陌生,或者说对曹操很是倾慕。董昭生逢乱世,却能审时度势,那时候讲究“变通之世,君臣相择”,董昭对曹操向长安派使者的举动,很是佩服。他劝说张杨:
“袁绍、曹操是暂时的联盟,蜜月肯定长不了。别看曹操现在还很弱小,但据我看他是一位真英雄,与他多亲近没有错。现在他的使者到了这里,我觉得您不但应该放行,还应该在天子那里推荐曹操,曹操以后岂能知恩不报?”
张杨经过琢磨,认为董昭的话也有道理,便放行了王必,董昭干脆好人做到底,以曹操的口气给长安城中的李傕、郭汜等人写了封信,并且自掏腰包给这两位领导送了两份大礼。
王必来到了长安,谁知李傕、郭汜认为曹操此番通使必定有诈,反而扣留了王必。
曹操的运气又一次显了灵,门侍郎钟繇不知为何做了曹操的说客,他对李傕、郭汜说:“天下大乱,谁还会想到天子?曹操能派使者来,就足以看到他的忠心,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天下人岂不是会对我们失望?”
经过对李傕、郭汜等人多方面做工作,朝廷终于承认了曹操通使效忠皇帝的行为。但在实际行动上却给了曹操一闷棍:不但没承认曹操的领兖州牧,反而钦命了一位兖州刺史金尚前来兖州就职,被曹操赶了回去,这时候朝廷的拳头已经没有曹操硬了,只能默认。
曹操真正从朝廷得到任命已经是兴平二年(195年)十月的事了,这时候皇帝刚离开长安踏上东归之路。
那年头又没有什么电话、电报之类的信息系统,曹操对朝廷高层的内斗乱局是不可能清楚的,所以在陈国要想打皇帝的主意还是要依靠董昭。
董昭现在已经随张杨来到天子身边援建洛阳,做这种事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又一次帮了曹操的大忙。董昭极清楚当前朝廷的政治格局,攥刀把子的是有着“白波”背景的杨奉、韩暹等人,他就挖空心思以曹操的名义向杨奉写了一封字里行间都为杨奉打算的信。
信中对杨奉倾尽仰慕之情,并对杨将军功绩大肆赞美了一通,转而说:“现在事务那么繁重,将军一个人可忙不过来,需要帮手啊,现在曹操愿意帮你一把,你有兵,我有粮,你我二人可以互通有无,相得益彰,何愁大事不成?曹操愿与将军生死与共!”
杨奉感动了,经董昭点拨也看到了联合的实惠,终于表态:国家需要曹操这样的人!立即上表皇帝,让曹操做了镇东将军,并且继承了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
而国舅董承呢?更急切地盼望着曹操到来,董承与韩暹不和,直至发展到火并,韩暹打败了董承。现在董承想假曹操之手,还韩暹以颜色,为自己出口恶气。
实际上是他们的不和,为曹操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完成“奉天子”的大业提供了可能。
杨奉是个从战场上滚打出来的将才,部队很有战斗力,当时屯兵于洛阳以南的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现在既然把曹操当作了朋友,曹操的部队也就经颍川顺利地到达了洛阳;董承负责洛阳的防务,自然不会将曹操拒于城门之外。就这样,费了不少暗劲,曹操终于回到了阔别七年的洛阳。
虽然来到了洛阳,却并不等于可以立即实现“奉天子”的既定方针,其中的变数还大着呢。
二十三 偷走皇帝——曹操真是太有胆了
小皇帝刘协今年正逢十六岁花季。
九岁之前的童年生活很幸福,当然是沾了会敛贪玩的老爸灵帝的光,灵帝撇下了一帮寡妇孤儿一崩了之,刘协本来是交了好运的:异母哥哥封他做了陈留王,坐享一个郡的赋岁,不用工作也能玩乐一辈子,那还不美得上了天堂?可惜造化弄人,碰到了个胡管闲事的董卓,硬是赶着鸭子上架让他做了皇帝的工作,从那以后可就倒了大霉!
再不能唱着“快乐的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又难以“昨晚光顾捉迷藏,一觉睡到大天亮……”每天还要装神充仙地端坐在那里等人拜,那难受味绝对惨于道观里的老君,人家可是泥巴做的呀,让一个活蹦乱跳的顽童正襟危坐几个时辰,你去坐两天试试?
问题是还要在那么多看不懂的竹简上签字画押,时刻要偷瞧着大人的脸色,他们叫封谁就得封谁,让封啥官就得封啥官,后来干脆还不管饭吃—这是李傕、郭汜他们干的损事—现在想吃饱又没多少东西可吃了。
越枯燥乏味的活路越容易干成熟练工,现在都锻炼成封官专业户了,谁送点吃的来,官名顺嘴就出,现封不赊账,免得过后忘了谁是救驾忠臣。
今天要见一个从兖州来的曹操,此人带来不少兵,好吃的也不少,不光有急需的粮食,还给自己带来了私人礼物:篷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饿极的时候这些东西比万两黄金都宝贵啊!看来又得大封特封一气了,没关系,光封官不发工资,赔不了什么。
曹操见皇帝极为庄重,披挂好全部行头—除了脚上,见皇帝要光脚丫的—听宣而进,趋步低首,三拜九叩,垂袖待询。
皇帝的第一感觉挺好,多懂礼貌啊!先夸句吧:“闻卿竭智治理兖州,百姓安居,朕心甚慰。”
曹操脸有些微红,心里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哪来得安居乐业?这肯定又是有人给添好话了:
“国逢圣主,中兴有日,臣理应尽心,以报皇恩。”
皇帝:“朕年方幼冲,朝政事巨,诸事还尚劳卿勤谏,有明见但奏无妨。”
小皇帝也不过是句客气话,意思是没事咱这觐见就算结束了,你已经是大州之牧、镇东将军、费亭侯了,再往上封个啥官倒要真费点脑筋。曹操可不是这么听话的,让说吗?那就先停建了你的安乐窝再说:
“陛下既有诏问臣,臣不直奏是为不忠也,容操直言:自黄巾乱世,董贼误国,朝廷仓储遗尽,日用危坚,四方州郡,截钱粮而自肥,三公居朝,欲果腹而不得,国费拘谨,人民涂炭,而洛阳遭董贼焚毁,已成断垣残壁;宫阙敝废,以至荆棘丛生,如重筑造,所费必巨,且非数载不能竣工,于此国难当头之时,大兴土木之举,臣以为不妥。”
皇帝有苦难言:第一,这不是他说了算的事;第二,总不能老借住在臣子家里呀—现在皇帝是暂借在原来的中常侍赵忠家里。再说,张杨不过建了所大房子,也就是起个扬安殿名字罢了,七月回京,八月建好了新宫殿,估计是搭了个连“豆腐渣工程”都不如的东西。
曹操继续说下去:
“臣蒙圣上重托,执一州军政,总须回籍以尽职守,离京之后,虽时能稍供圣需,奈沿途甲兵盘剥,恐滴水难达京师,臣实不忍旁观陛下与朝臣复蹈饥寒,是以寝食难安。”
这里曹操有点不厚道,不动声色地损了杨奉一下,但曹操却敲到点子上了,皇帝确实给饿怕了,一听说曹操要走,顿时慌了,早就听说曹操打仗是把好手,没想到还是个做经济工作的专家,又难得如此忠心耿耿,不依靠这么棵大树,上哪儿再找荫凉去?
“卿忠君忧国之心可嘉,且留朝中录尚书事、假节钺,领司隶校尉。”
皇帝这次大方极了。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假节钺:“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领司隶校尉:就是说把整个京师的防务交给了曹操,换句话说也就是把东汉的中央政府及自己的性命一起交给了曹操。
现在的洛阳内外全是曹操的驻军,韩暹见董承引来的曹操军势强壮,估计对己不利,预先溜了。虽然现在皇帝封官不封官都是曹操说了算,但毕竟这是皇帝亲封的,名正言顺,“奉天子”的战略方针初见成效,曹操从名义上已经成了当时的中国第一人。
与董昭虽然是初次见面,曹操没有怎么客气,连谢也没说一句,大家心里都有数,直接了当地请教下一步该怎么办:“虽然来到洛阳,但往下该如何走?先生教我。”
董昭成竹在胸,认为久留洛阳多有不利,应该移驾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虽然这样做,众朝臣免不了有意见,但“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
曹操同意了董昭的看法,但现在是做不到的,移驾许县,杨奉肯定不答应,如果遭到他的阻截,怎么办?难道大事还没行动,先与杨奉的精锐部队刀兵相见?
董昭似乎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马上替曹操策划了一个绝妙的计划,那就是:把皇帝偷走!
在实施董昭的计划前还有一个工作要做,需要摆平那些都自认为官不小的众朝臣,否则一旦行动起来,你插一腿我挡一杠子的,那就啥事也办不成了,曹操做了三件事:
找了个小罪名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谓“讨有罪”,实际上是杀鸡吓猴;
封董承、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谓“赏有功”,实际上是塞一颗蜜枣堵堵嘴;
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当然是表示自己极崇忠义。
对杨奉,曹操按董昭的策划,送上一笔厚礼的同时,又亲笔写了一封态度极为诚恳的感谢信,答谢杨将军此前对自己的帮助,但现在洛阳粮食短缺,要暂且移驾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就食。
奥妙之处就在于声称去鲁阳:鲁阳在荆州,去鲁阳,要经过杨奉驻屯的梁县,杨奉觉得也没什么,等你到了我的地盘再表态去留也不迟。
曹操做事向来不拖泥带水,当即通知皇帝准备移驾鲁阳,皇帝也不敢承担饿死公卿大臣的责任呀,实际上在曹操没来之前,好多公卿、大夫早就每天去田里挖野菜充饥了,要么就只有等着饿死,其实饿死在破墙之间的已经不少了。所以必须支持曹操让中央政府集体去就餐的意见,于是,就在曹操进入洛阳的第九天,文武百官奉着天子,曹操大军拥护着整个朝廷,开向了鲁阳。
杨奉没有等到朝廷的车驾,运动中的东汉朝廷在接近梁县时突然转向东行,等杨奉得到确凿消息时,朝廷已经在许县安了家,并且改名为许都。从此以后,东汉朝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就这样,皇帝以及中央政府,就在杨奉的眼皮子底下生生地被曹操偷走了。
皇帝的安家许都,至少引起了三四方的关注:冀州的袁绍、寿春的袁术、徐州的刘备、吕布,关注的用心各有不同:
袁绍是突然后悔莫及,这么一条大鱼自己怎么没先捞?
吕布关心的是:抓紧上表祝贺,兴许朝廷或者是曹操一高兴,正式承认自己的徐州牧身份—现在吕布已经跟刘备交换了工作岗位。
刘备呢?现在仅是被吕布委任了个豫州牧的空头职衔,能否借都城新迁朝廷大喜之时得到一个实职呢?有关刘备与吕布的故事咱下文再细讲,先了解一下袁术的态度:
袁术则不同,认为上天赐给了自己机会,东汉末年,谶语乱传,其中就有一句:“汉以许昌失天下,”袁术极信这个,尤其是还有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字公路,他认为公路与当涂合辙,既然汉家到了许,那么天下是肯定要失了,上天又提示了由近似“公路”的“当涂”代汉,自己再不积极做皇帝,岂不有违天意?
就是这个天下最难干的职业,也是最操心、最危险的工作,让多少人神志昏迷?这个名称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权力的黑洞,为了投身于这个黑洞之中,多少英雄宁可搭进去全家老小,不惜杀戮手足,诬陷同事,残害功臣,置亿万生灵于水深,快一己内心之火热,最终恶名垂青史!
袁术一心要戴上自做的皇冠,他当然意识不到那是个大内特产“血滴子”,是专门搜集它下面的人头的!谁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东汉末年的这一特定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也许预示着将来还会更多。
二十四 皇帝皇帝我爱你
皇帝这个词是秦始皇嬴政发明的,这位发明家灭了六国以后,觉得不起个好听的名字对不住自己,便把“三皇五帝”这个词中的数量词砍掉了,于是,一个贯穿古今的名词就出现了。
本来盘算得挺好:以自己为始,往后世世代代地传下去,直至千秋万代,连帝号都起好了:二世、三世、四世……反正数目字上不能封顶,大家决不会重名,也幸亏到了秦二世就止住了,不然叫到现在也怪麻烦的:秦一千二百三十四世皇帝,多拗口呀,再过个亿把年叫起来就更费劲了。
皇帝这个称呼挺好听,所以之后的各朝代的一把手都沿用了这个响亮的名字,直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中国大地上才算绝种了正式的皇帝。
张辫帅复辟那几天?一场杂耍而已;洪宪袁皇帝?不过闹剧一出;还有爱新觉罗溥仪?那皇帝也就是在那堵大红墙里面当,老冯的大炮一架,就赶紧把那顶皇帝帽子扔了;至于后来跑到东北又做了几天伪满洲国的皇帝,那“皇帝”二字前面是加了一个“儿”字的,也算不得真。
教育家们担忧地称呼我们的独生子女为“小皇帝”,家长们却欣然接受了这个漂亮的称号,望子成龙么,“龙”也指的是皇帝—所有的皇帝都宣布自己是条真龙,爸爸妈妈们也是真正拿出对待皇帝的态度对待儿女的,只可惜从没听说过把老人们敬成“老皇帝”的。
世人对皇帝情有独钟,只要跟皇帝沾上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