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庇隆于1973年重掌政权,并于第二年逝世。庇隆的第三任夫人伊萨贝尔继任总统后,为了赢得“无衫汉”的人心,将埃娃的遗体运回阿根廷,葬于热科尔塔公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瑞典人民爱戴的好首相:帕尔梅
身份:瑞典首相
  死于:1986年2月28日(终年59岁)
  死因:被暗杀
  地点:斯德哥尔摩
  评价:帕尔梅才华出众,36岁即出任运输大臣、交通大臣。1969年10月,他成为首相,年仅42岁。此后他连任3届。1982年他再度出任首相,1985年又获连任。在任期内,他为发展瑞典经济、加强国防和提高瑞典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人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同时他还是一位为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先锋战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1986年2月28日深夜,瑞典首相帕尔梅和夫人莉斯贝特一道看完格兰德电影院上映的新影片《莫扎特兄弟》,与瑞典白领工会领导人罗森格夫妇道别。首相的儿子马尔腾和他的女友同父母互道晚安后也走了。首相夫妇跟往常一样没带保镖,也没有乘车,更没有大批记者前呼后拥,手挽手漫步朝家走去。在瑞典,这是相当平常的事。国家小,又崇尚平民化,就常会发生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比如说,你在郊外散步时会偶遇国王,这时,微笑地向他打个招呼即可;一位女副首相常自己开车去托儿所接孩子,等等。在多年的平等思想的熏陶下,帕尔梅形成了一种对平常人生活的爱好。认识帕尔梅的人很多,路上迎面相碰,互行注目礼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就在这个阴冷的夜晚,却发生了令所有瑞典人惊愕而痛心的事。当首相夫妇穿过几个街区,踏上首都最大最繁华的街道斯韦亚瓦根大街时,突然从黑暗处闪出一个人影,在几米远的地方,“砰!砰!”连开了两枪。首相夫妇随即倒地,凶手立即消失在夜色之中。
  这时,一辆出租车刚好路过这里,司机听到枪声,立即停车。他发现首相倒在人行道的雪地里,周围浸透了鲜血。他立即向警方报案,并向医院要了救护车。不久,首相夫妇被送进附近的萨巴茨贝里医院。经检查,首相的胸部和下腹部两处中弹,他的夫人也受了伤。首相被一颗子弹穿透胸膛,心脏边上的一根主动脉被打断,经抢救无效,30分钟后停止了呼吸。
  首相遇刺身亡,使瑞典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首相寓所门前,人们排起长队,表达深切的哀悼。在首相被刺的现场,人们献上一束束鲜花,有的献上一盏长明灯,有的则围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悼念活动持续了半个多月,至3月15日举行葬礼时达到高潮。瑞典国王打破惯例,参加了本国首相的葬礼,并发表了沉痛的讲话,他说,瑞典失去了“一个大家都听从的声音,一个坚决地公开反对暴力和压迫的声音”。
  13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帕尔梅的葬礼。其中有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印度总理拉·甘地等。在灵柩移往弗雷德里克教堂时,灵车通过的道路两旁聚集了数万市民,他们忘记了严寒,手持小白花,泪流满面地为他们爱戴的首相送葬。夜间,成千上万的市民穿着黑衣,顶着寒风,络绎不绝地来到弗雷德里克教堂墓地,表达无尽的哀思。
  帕尔梅死了,瑞典人民从此开始了缉拿凶手的漫长历程。然而时至今日,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帕尔梅的死,也许永远都将成为一个难解的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身份:古希腊哲学家
  死于:公元前399年(终年69岁)
  死因:喝毒酒而死
  地点:雅典
  评价:苏格拉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雄辩家之一,他善于进行深奥的哲理争辩,并把这种通过争辩发现逻辑矛盾从而追求真理的本意的方法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离开雅典,他的学术活动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而是在街头巷尾进行的,只要遇到愿意同他交谈的人,他就认真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驳倒对方。他最富传奇色彩的两套对话方法是“助产术”和“苏格拉底讽刺”。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擅长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人驳得目瞪口呆,因此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恐惧,他们于是在公元前399年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当众审判,处以死刑。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毒酒一杯,而犯人在处死前一个月的关押期间,可以会见任何人。当时有许多青年天天到狱中探视,其中有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什么遗言要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别无他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于心。你们务必要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做,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临死的那天晚上,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然后去和他的学生们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接着他洗了澡。洗完后,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这是上面的命令,我必须要执行。你是他们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希望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地走了。苏格拉底望着他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的吩咐去做。”然后他又回转身,对学生们说:“他真是个好人,我入狱后,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同我说话,态度和蔼可亲。现在又为我流泪,真是难得的好人呀!克利托,你去看看毒酒是否已准备好,如果准备好了马上叫人取来,如果没有的话催促一下快点调配。”克利托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是千方百计地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急,还有时间呢!”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很对。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死亡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的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接过盛满毒酒的杯子,脸色平静,面带微笑,一饮而下。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哭起来,苏格拉底劝慰他们道:“你们这又何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之所以送走女人,就是不想看到她们流泪,一个人应当死得平静与安详。”接下来苏格拉底在室内踱了一会儿步,说自己两腿发麻。行刑人劝他躺下,于是他就仰面躺下来。这时,行刑人走到苏拉格底跟前,先是不时仔细地看看他的腿和脚,然后使劲抓住他的脚,问他有没有感觉。苏格拉底回答说没有。行刑人随后又抓住他的脚,高举起来,让在场的人看已经变凉、变硬的身体。接着他再一次摸了摸说:“等到心脏一变凉,苏格拉底也就离开了我们。”
  “克利托,我们曾向克雷庇乌斯借过一只鸡,别忘了付钱给他。”
  “会还上的。”克利托回答说,“但是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事要告诉我们……”
  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位伟大的圣哲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死亡不过是由白天步入黑夜的门径,正义的死即生,耻辱的生即死。恰如佛陀所言:“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莫尔
身份:英国思想家
  死于:1535年7月6日(终年57岁)
  死因:被斩首
  地点:伦敦议会大厦
  评价:莫尔是一名律师,由于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在伦敦很有名望。他26岁即当选国会议员,152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1529年被任命为###官,可谓官运亨通。莫尔于1516年写成《乌托邦》一书,对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种种罪恶予以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乌托邦——进行了描绘。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莫尔的思想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最高权力法案》,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宗教领袖。莫尔站出来公开反对,他拒绝承认英王的宗教领袖地位,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他因此遭到迫害,被逮捕关进了伦敦塔。莫尔在伦敦塔中被关押了一年多,被剥夺了许多权利,受到了恶劣的待遇和迫使他反悔的巨大压力,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他的主张。
  1535年,英国皇家高等法院对莫尔进行了宣判。法庭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法官高声宣判道:“前###官托马斯·莫尔,公然对抗国会于1534年通过的最高权力法案,三次拒绝宣誓承认国王陛下是英国的宗教领袖,甚至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犯了叛国罪。经法庭特别委员会议决,应判处死刑!”已年近六旬的莫尔泰然自若地听着判决。法官看了他一眼后,继续说道:“将用最严厉的方式来执行他的死刑:在地上把他拖过伦敦城到行刑场,在场上把他吊起来;断气前解开绳索,挖出他的肚肠,撕下他的心肺,放在火上烧;然后肢解他,把他的四肢分别钉在城门上,头颅挂在伦敦桥上。本判决经国王陛下批准后立即执行!”莫尔听完判决后,神情自若,微微一笑,似乎这早已在他意料之中。
  临刑前几天,他的夫人恳求他保全性命,莫尔打断了她的话,并问她自己还能活多少年。“20年。”他的妻子答道。“噢,我的妻子,你想用我的来世换取20年!”莫尔说道。亨利八世终于失去了耐心,颁诏处决自己昔日的朋友。不过,他总算格外开恩,将绞刑改为斩首。
  1535年7月6日,莫尔安详地来到了刑场。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在刽子手的一名助手的扶持下才走上了断头台。“等会儿下断头台时,我自己会想办法的。”莫尔不无幽默地说道。走上断头台后,他对下面的群众说:“我死也要效忠于上帝和国王,但首先应是上帝。”然后他吟诵了一首《圣经》里的诗篇,又拥抱了刽子手,对他说:“勇敢点,我的朋友,别害怕!不过,我的脖子太短,要好好瞄准,不要出丑!否则会影响你的荣誉!”说完,他自己用头巾蒙住眼睛,将头枕在了木砧上。他发现自己的长须在下巴下缠在了一起,便梳理了一下胡须说道:“砍我的头,不过别碰我的胡子,因为它们没有犯叛国罪!”
  在关押期间,莫尔拒绝将胡须刮掉。他解释道:“我与国王有很大分歧,但必须弄明白,他是要我的头,还是仍把它留给我。既然它已经不属于我,我也就随便它去。”
  英王的屠刀,最终砍下了这位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思想家的头颅。莫尔的女儿玛格丽特后来从刽子手手中买回了他的头颅,恭敬地保存了一生。
   。 想看书来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身份: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
  死于:1650年2月11日(终年54岁)
  死因:肺炎
  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
  评价:笛卡儿最大的贡献是创立解析几何学。在1637年出版的《几何学》中,他把几何、代数两门原来互不相干的学科结合起来,应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学使数学在思想方法上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并为微积分的发明准备了必要条件。笛卡儿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不仅支配着17世纪,而且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哲学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提倡理性,反对盲目信仰,以怀疑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他著有《方法论》《哲学原理》等。
  笛卡儿一生独身,但因过度玄思而体质孱弱。1649年,他应瑞典年轻的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邀请,担任了她的宫廷教师。这年的冬天,斯德哥尔摩异常寒冷,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空气都好像冻得凝固了。即便如此,这位23岁的女王仍坚持要求笛卡儿每天清晨5点到她没有暖气的图书馆里给她上课。因为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再加上受不了瑞典冬天的酷寒,笛卡儿病倒了,得了肺炎。他躺在床上,高烧不退,浑身不断地抽搐,神志也有些不清。
  女王派来了医生,但笛卡儿听说医生要对他使用放血疗法时,坚决不同意。笛卡儿粗通一些医术,决定采用土法治疗,用温酒泡烟叶喝。这样维持到了第8天仍不见奏效,在好友夏纽夫妇的劝说下,笛卡儿最终同意了放血疗法。放血后一小时,未见效;笛卜尔要求再放一次,烧还是退不下。笛卡儿绝望了,面对像亲人一样照料自己的夏纽夫妇,他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但是疾病已折磨得笛卡儿痛苦不堪,他不住地咳嗽,次数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弱。此时的笛卡儿眼眶深陷,脸色苍白,瘦小的身躯蜷屈在床上,已不成人样。
  2月10日晚,当笛卡儿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时候,他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夏纽见他嘴唇翕动着,知道他有话要说,便俯下身,把耳朵凑在了他的嘴边尽力地听。笛卡儿希望上帝能接受他献给上帝的自愿牺牲,来赎他一生的过错:“亲爱的夏纽,这是我们必经的命运打击。”说完又昏了过去。夏纽夫人叫来了法国驻瑞典大使和牧师,他们都围在笛卡儿的身边。这时笛卡儿的呼吸似游丝一样微弱,眼皮塌落下来。夏纽弯下腰,贴近他的耳边,轻轻地问:“笛卡儿,你希望得到最后的祝福吗?如果你愿意,就跟我们打个手势。牧师就在你身边。”笛卡儿睁开眼睛,仰着头向天上看了看。牧师走过来为笛卡儿做起祷告,其他的人也站在牧师后面一起为自己的朋友祷告。2月11日凌晨4点,一个本可以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人平静地离去了。
  笛卡儿的遗体在瑞典的泥土中安息了16年。1666年,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