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选入这一章的信件,多数是对其他信件的感想和应答,或是对前面已经发表过的特别的信件,或是对整个专栏。这些信代表日本公众中更为广泛的、相互交织的阶层,至少是公众中投书报纸的这部分人。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没有直接的战争经历,学生在其中占很大比例。总的说来,女性投书者多于男性。无论什么性别,这一章投书人的年龄比全体写信者的平均年龄要轻。总起来说,这些信构成人们对这场战争和对所有战争的群体反应。1980 年代,一般日本人对于二战已经不大理会了。《战争》在朝日新闻专栏出现,很搅动了一些人的心。与其拘泥于个别案例的探讨,如该报前辈所做的那样,这批信的作者对如何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注入了更多的关注。 遗憾与觉醒这一总的意向,在这一章所发表的信件中随处可见。《战争》系列书信的出现,迫使许多人思索所谓全民族的“不幸”这一主题。对许多人而言,谈论由他们的父亲、丈夫所造成的牺牲,或是折回头谈论战时的全面匮乏,是相当难堪的。 有些人写到战争的起因,讲述战争进程。许多人觉得,尽管破坏发生,生活一度中断,他们辩解说,是被迫进行战争以从盟国的包围中解救自己。有人对战争罪行审判心怀怨尤。有人觉得单把日本挑选出来加以惩处,是残忍的,也是不公的。事实上所有的挑起战争的人都干过可耻和罪恶的事。 看到这些信中的许多封都直接指斥天皇的罪行,并不让人意外。回想起自己的父亲、兄弟如何为那个命令他们去打仗、去送死的天皇卖命,他们愤怒地责问,对于将日本拖进战争,他是不是可以不负责任? 贯穿在每封信里的共同恐惧,还有对和平的渴望,即使只涉及到对战争的思考,也非常敏感。没有人希望扩张日本的陆军与海军。恰恰相反,有一种普遍的“再也不要”的诉求,无论指个人感情经历,还是集体罪行。这有助于解释几乎弥漫于全体现代日本人中的厌恶:对任何意义上的重新武装。没有细细品味自己一方对日美安全关系的需求,大部分投书人都反复重申,他们反对在日本建立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军事力量。殊不知这一点本身就是对战争发动的鼓励。在日本,关心政治领导人当前行为已经蔚然成风——而这些政客中的许多人则支持战后修宪。一个例证可以对此予以说明,但几乎没有一位朝日新闻记者会否认:无论麦克阿瑟在日本做了别的什么,他灵机一动加进宪法的“第九条反战争条款”,确实是日本民众关注的热点。 。  
他把旗子扔到地下
有些事情,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每年,报纸和电视台都要播放关于战争的特别报道。讲述战争的悲惨,但很少触及这场战争的根源——天皇。那些流着眼泪述说着战争如何残忍的人,对天皇的名字提都不提。为什么?事实是,无论我们怎样遍读历史书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天皇的命令,仗是打不起来的。他握有最高发令权。不错,从法律上讲,天皇对战争没有责任。然而,为了让全国接受这一点,有些事情应该澄清。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同学S曾将一面塞到他手里的小旗扔到地上,他说他不想恭迎天皇。他说:“天皇让我父亲死在战场上,我凭什么要尊敬他?” 他的父亲曾发誓对天皇忠诚,发誓遵从他的命令,并在前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即使在一个小孩子心里,也充满着深深的愤恨与怨尤。 不仅限于天皇,对于战前种种弊端,人们的感情到底改变了多少?一提起天皇就不能说真心话了,这是我国的国民性。所以,类似的悲剧未必不会重演。 箱田敦子 45岁 家庭主妇 东京   
可以自由讨论才是光荣的
我衷心同意箱田女士的意见。谈论我国卷进的这场战争而不提天皇,就没有真实性可言。战败以后不久对内外发布天皇人间宣言,已经四十年了。现如今,天皇和日本公民正从这个起点上努力工作,创造光荣的未来。将天皇依旧当作禁忌,实在很荒谬。我们应当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超越旧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而仅仅作为人和人,自由地讨论真实的历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我听见青年人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也曾经深受感动。我的一个战友英勇战死的场面,直到现在还生动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究竟什么使得这些年轻人甘愿赴死?这不正是一伙人改造另一些人的最可怕的证据吗?我们日本人如果不将所有这一切公诸于世,就永远走不出战争阴影。 关于天皇的问题不应该看作是高踞云端之上与己无关。应该有一场自由的讨论。我相信,唯其如此,才得以将光荣的未来带给我们日本人。因为只有这样,天皇才能作为人间天皇,受到国民的赞美与祈福。 山津纯三 68岁 退休 乌栖市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反战的自由与责任
刚一投降,东久迩宫内阁就提出进行“一亿总忏悔”一亿总忏悔:日本投降后第二天,即1945年8月17日成立了东久迩宫稔彦为首的皇族内阁,为了从投降以前顽固抵抗、号召“一亿玉石卒”的军国主义狂热中体面地过渡到投降、被占领状态,东久迩宫内阁提出全体国民都要承担战争的责任,反之,结束战争则出于天皇的仁慈,以此维护天皇的统治。所以这个口号与一般地主张日本人应反思战争形似而实不同,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批评。——认定所有日本人对战败都负有责任,应当全体一致毫无异议地进行反省。似乎是,我们已经同意按全部人口平摊责任,领袖人物从而被豁免。 最近一段时间,全体国民都是战争加害者,对于战争全都负有责任的说法流行一时。我对此表示怀疑。这一见解忽略了自由和责任其实是一枚钱币的两面这一事实,而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首先要看看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究竟享有多少自由。 比方说,那些从一生下来就被系统地灌输军国教育的人,有可能批评战争么?他们有可能获得知识,以识破“大东亚共荣圈”,或者“八弘一宇”这类口号的骗局么?他们怎么能发现日本军人干下的暴行?他们有拒绝应征和离开军队的自由么?那些完全不知情、脑子里灌满“圣战”的人,有责任吗?这不是要求国民具备上帝般的全能全知? 这种片面的理论,不仅从逻辑上讲不通,甚至混淆了真正责任所在,因而是有害的。 杉木光司 61岁 退休公务员 横浜市   
父亲不许我回家
自从我收到红纸条儿、踏上军旅之途,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得当时福冈县的乡亲们聚集到竹桥火车站为我送行,我向他们保证:我“要作天皇马前卒,不死不归。”那天,我母亲正病倒在床上。我离开了父母,抛下了我的工作,贡献出自己全部青春以保卫祖国。 军旅生活的恐惧、饥饿和屈辱,在正常情况下是难以想象的。这些,我们全都忍了,因为《军人敕语》中写道:“长官之命却朕之命,汝等谨知。”就因为天皇的命令,数千名士兵玉碎瓜岛、塞班和硫磺岛,冲绳惨遭蹂躏,广岛和长崎焚毁在原爆的尘埃中。 在中国的北方,我总算拣了一条命。投降之后,回到日本,却不能回家。先父那时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不许他打了败仗的儿子回村。 我认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同时天皇应该退位。就算他在麦克阿瑟统治期间不能退位,后来这么做的机会多得是。近卫文NFDA7氏在《近卫日记》中写道:“当此(战败)之时,(天皇)不仅应当退位,而且应当退居于仁和寺或者大觉寺,供养阵亡将士英灵,此外别无他途。而敝人亦当追随左右,无庸赘言。” 三百万阵亡者,内地全体国民以及全体从军将士,他们作战,服从的不是军阀的命令,而是天皇的命令。 首先,天皇必须承担责任。这是战后日本恢复道德勇气的出发点。这就是为什么我拒绝唱君之代,因为这首歌是祝愿皇族兴旺繁茂的! 古宫杜司男 69岁 市议员 町田市    。 想看书来
保存悲剧遗痕
不久前,一名从夏威夷来的高中生——他是第四代日美混血儿——告诉我,珍珠港被击沉的战舰,依旧停在她们当初的泊位上。德国人对于战火造成的废墟,专门划出一定的区域,原样保存。日本的做法正相反,修建广岛原爆纪念馆这类东西,淡化了战争的悲惨。 我住在平,在战争后期惨淡的日子里,这里几乎被燃烧弹夷为平地。但所有这些,如今已被华美的七夕盛会遮掩起来,了无痕迹。战争遗存物无论哪里都没有了。战败之后40年,我们已经没有对战争的愚蠢和残酷的真情实感,好象被放逐到“遗忘”的世界中去了。 “圣战”、“鬼畜英美”、“无欲则胜”……对这些口号的正确性,当时没人怀疑。看看战后随机应变、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日本人,就知道日本民族性格中没有善恶观念,只会随波逐流。所以,为使我们警惕那些堂皇的道德说教,唬人的理论体系,应该保存废墟,保存遗物,保存战争留给我们的印象。 佐藤繁 51岁 教师 平NFDA2市   
抹杀阵亡者价值的思潮
无论在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战争都是出于仇恨而面对面冲突。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责任一定在双方。但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却单方面将战争责任推给另一方,然后作出审判裁定。即使现在,他们依旧拒绝承担对非战斗人员野蛮投放原子弹的责任。他们为自己辩解,说这是为尽快结束战争。 从悲苦的单方战败局势下恢复过来,日本现在繁荣昌盛。但许多人还认为日本应该单方面承担这次战争的责任。看到这一责难我们这些参战的人浩大趋向,我感到悲哀。 随着日本经济成长产生贸易顺差,美国采用了高压手段。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呢?眼下日美关系非常密切。但美国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嫉恨与日俱增。如果考虑到在战前,美国和日本处于一种政治和经济全面对峙的局面,美国日后对日本有多仇视,就不难想象了。 没人出于喜爱而发动战争。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已断然走上战争之路,除了打下去,我们别无选择。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环境,不可能理解那些生活在战争情境中的人的心情。传言中种种残忍和耻辱的行为,是因为战争这巨大凶暴的怪兽在作怪(尽管不是所有罪行都要归罪于战争本身)。满州和内地占领军的所作所为,就能证明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是恐怖、愚蠢的。希望战争不要再爆发没有错。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希望反省那种思潮:不负责任地向过去的祖国啐唾沫,把拚命保卫祖国的同胞的死看得一钱不值。 田口久五 67岁 退休 福岛县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阵亡者死得一钱不值么?
读到田口先生的见解,我觉得不能不对自己过去的想法再考究一番。当然,一些人,包括我们这些不了解战争的年轻一代,批评起战争的时候,显得对那些参加过战争的人缺乏同情。结论好象作得太轻易。 但就我们对日本的爱,和对战争的恨而言,与田口先生的一代原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想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的原因所在:日本究竟怎么踏上战争之路的?为了这个目标,有必要揭发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犯下的暴行。这当然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但必须由我们日本人自己来做。 “没人出于喜爱而发动战争。”那么出于什么呢?究竟什么使得人们开战?“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已断然走上了战争之路,除了打下去,别无选择。”为什么你们除了打没有别的选择?与其抽象地说“国家”走向战争之路,难道没有别的真实的人或物,借用了“国家”的名义? 请不要一味认为我们年轻一代没有可能了解战争。请把你们的经历、你们所知道的一切无保留地告诉我们。然后,让我们共同面对、共同思索。努力理解是我们的责任,正如田口先生那一代人有责任努力使得我们了解。如果我们松懈自己不作这一努力,有一天,另一代日本人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如果这样,“今天”就不能再称做“战后”,或许已经再一次变成“战前”。 今川伸弘 24岁 信托银行职员 相模原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可曾对战争深深思索?
去年夏天,我们20人一同自费出版了记述战争期间经历《祈祷和平》。我们向许多人发出呼吁,请他们将自己的手稿交我们发表。在这个过程中,给我留下了两个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对那场长达15年的战争,日本人似乎没有进行过深刻的思索。很多人说,“打输了,当然是一场坏战争。”我甚至认为,想要修改教科书,将“侵略”改为“进出”的心理,一定有一个受到广大民众拥戴的基础。与此针锋相对的意见,可能处于少数。 我热切地阅读了发表在11月27日报纸上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的讨论。如果这类争论和研究在我们战败之初就反复进行,日本战后时期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即使在今天,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依旧相信,出于外国的压力,日本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对战争普遍的无知。年轻人常说:“你们说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但你们不也是战争的加害者吗?”每当人们这么说,我们经历过战争的人就像蚌一样缩回去、嘴巴紧紧闭上。但这使我更想开口,把战争的真实情形尽我所知告诉年轻人。 在万众一心、举国一致的形势下,有几人能保持清醒?大众看待异端的那种毫无怜悯的目光,足以消灭任何人的思考能力。战争就是这类事情的例证。 在今天一派升平的日本,这类行为的种子并没有杜绝。这是我们的过度敏感么?所谓加害者,其实就是社会集团中意见一致的凡人。我仿佛看到,在升学考试大战中,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