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转身讶然的朝柳侯问道:“莫不便是曾与人合写出已经传唱天下的《桃花扇》的刘云飞?他竟被你招作了东床快婿?”
柳侯直到这时才略略得意的点了下头,心头火气也跟着略略平复了一些。又冲宋君鸿努了努嘴:“另一个宋君鸿宋子烨也在这里哩。”
老者又惊讶的冲宋君鸿望了一眼,脸上的神情却显得越发的有趣起来,打量的宋君鸿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刚想张口询问,却见那名老者又转过脸向柳丛楠和方邵望去,继续问道:“那你们这两位后生又是谁呀?”
柳丛楠和方邵也连忙上前报上了性名。
“好!好!好!”老者闻言连说了三个好字,捋着自己已经有些花白的胡须呵呵笑了起来,指着眼前四个后生依次点道:“刘羽、柳丛楠、方邵,还有一个宋君鸿,你们莫不就是那‘曲涧六子’?”
宋君鸿四人顿时吃了一惊,他们这个“曲涧六子”的浑号本是在岳麓书院时求书所得,仅在书院的师生中流传,于这临安城里中却原是极少会有人知道的。何以眼前的这位素衣老者竟会知晓?
宋君鸿悄悄观察了下其余三人的神色,见刘羽和方邵也都是略感震惊,同时似也对这名老者并不曾相识的样子。只有柳丛楠突然变得呼吸粗重,脸憋的通红,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声来,一副想说话又不敢说话的样子。
怪了,这名老者倒底是何方神圣,竟然能令向来没大没大、百无禁忌的柳丛楠也规规矩矩,连气也多敢乱喘一口的样子。
倍感好奇的宋君鸿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敢问老人家尊讳上下?何以竟识得小辈们这个胡闹出来的浑号?”
“哈哈,你们不晓得我,我可却是听鲁如惠提起过你们多次了。”
“您竟还识得我们惠山长?”宋君鸿更吃惊了。
这回倒是柳侯憋不住先笑了起来:“枉你们都还自称是从岳麓书院出来的学子,竟不识得名满天下的朱晦庵先生吗?”
………【第十节 金甲牙旗归故乡(十)】………
什么?朱晦庵?朱元晦?——朱熹!
宋君鸿感到一阵阵的头晕目眩,他眼前的便是当前誉满天下、此后又名垂青史的朱熹?和程颢、程颐两兄弟一起并称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继孔子、孟子后被人称为儒学最有影响力的大师的朱子?甚至后世有些人还颂称他为圣人!
我的个天哪,这个在后世被读书人们无数次提起、研究和顶礼膜拜、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此时就站在自己面前?还活生生的在冲着自己微笑说话!
宋君鸿几乎疑心自己是在睡梦之间梦游。尽管在儒学上他更欣赏明代王守仁先生的心学流派,但不代表当他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理学宗师时会不震撼。他几乎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使劲掐了一下自己的手心,才让自己稍稍镇定,转头看了下刘羽、方邵、柳丛楠他们,也都没出息的哆嗦着嘴唇不会说话了。
“见过朱先生。”宋君鸿急忙深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心情像是略略平静了一些,赶紧上前揖手说道:“学生们早在书院之时,便多次听闻过先生大名,今日才得见尊容,幸甚!”
无怪乎柳侯曾笑话他们身为岳麓书院学子却不识朱熹。朱熹与他们的正牌山长张栻是好友,此外朱熹也算是岳麓书院的半个客座教授了。实际上近几年张栻每次数出外游历,都有大量时间是去拜会朱熹了。而朱熹此前几年也常应张栻之邀,多次前往岳麓书院书院设坛讲学。他的每次到来都受到学子们的热烈欢迎,连其他地方的士人们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都纷纷赶到岳麓书院来蹭课,各地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可见盛况之巨。只是不巧在近几年“曲涧六子”在岳麓书院求学时,朱熹却因再次出仕朝庭而来的很少了,故众人间只有从小在书院长大的柳丛楠能对朱熹有点印象。
原本淳熙五年年末时,朱熹出任荆湖南跟安抚使,又到潭州,特意着令划拨巨资重整岳麓书院,并应鲁如惠之邀为书院制定、颁行《朱子书院教条》。不过此时,宋君鸿等人恰好开始离开书院时入临安,所以此前对朱熹总是缘吝一面,故不相识了。
“不过柳公此前的质询也不是没有道理,既然你们已经出仕为官了,自有朝庭的俸禄可用以维持生计,何故又需在此与市井贩夫们一起售卖字画?”朱熹也感到有些个好奇。
“此事皆是由学生而起。”既识得对方是朱熹后,宋君鸿更是对其执学生礼,恭谨的上前回答,并把自己需要买房,几位好友想帮自己凑钱的事说了一遍,只是很隐晦的没有提其间赌钱的事情罢了。
“原来如此。”朱熹沉吟了一下,便从怀里掏出了几张交子,从其中点出八百贯的面额,拍到了宋君鸿的手里。
宋君鸿一下子呆住了。
柳侯急了起来:“晦庵先生,这个钱怎么能让你来出呢?回头我就让府上给这个不争气的女婿和他的朋友们把钱送来。”
朱熹摆了摆手:“我不是白送,而是买字。”说罢他俯下身去,竟真的从宋君鸿他们的字画摊上仔细挑出了四幅来,笑呵呵的道:“每幅两百贯,钱货两清,童叟无欺。”
柳侯看出朱熹是有心想帮助这几个后辈,但仍是摇头笑道:“那也用不上八百贯嘛。他们的那几笔字,还是稍嫌致嫩呢,哪里值得得上晦庵先生出如此手笔。”
朱熹却笑了起来:“自古以来忠臣义士之心,千金难换,宜褒而不宜污。你们的《桃花扇》老夫去年也曾借来翻阅过,很是喜欢。你们这份少年意气,便值得这个数目。”
然后他转身冲着柳侯说道:“何况其实八百贯之数目,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试问他们几个要是胆敢放开了去贪,又何需来这路边摆摊卖字画?”
朱熹冲柳侯一拱手说道:“恭喜柳公,得此佳婿!”
朱熹这一番话说完,宋君鸿等人已经感激的快要热泪盈眶了。瞧瞧,不愧是当世第一大儒,人家这胸怀,人家这境界!能让朱熹夸一下,以后出去在仕林中都可以两眼朝天的走路了。
宋君鸿上前一步从朱熹手中抽出了那四副字画:“晦庵先生,这四副字画请您先不要带走。”
朱熹好心前来帮忙,这宋君鸿疯了不成?竟然敢不同意!
“子烨,你、你这却是要干什么?”刘羽、方邵、柳丛楠一起吃惊的差点跳了起来。
“先生莫怪。”宋君鸿微笑着恭身又行了一礼,才缓缓说道:“其实学生的意思是:这几副字画作的潦草,就算侥幸能入先生慧眼,也请让学生等去装裱好,然后亲自送到榻下。”
柳丛楠心思转的最快,是啊,这次只是街头偶遇,必竟不方便久谈。而宋君鸿提议的先留下字画再送,岂非正是一个向朱熹登门请教的大好良机。他立刻向刘羽和方邵使了个眼色,说道:“学生等也是此意。”
朱熹向着四人又看了一眼,如何能不明白这几个后生心里转着的主意,想了想却还是说道:“也好。”
“多谢先生!”宋君鸿四人大喜过望,立即再次行礼:“敢问先生目前下榻何处?”
“我明天就要踏上回任上的归程了,不过你们若是想要见我,过会儿老夫可在城南的官员驿站相侯。”朱熹想了想说道。然后哈哈大笑,携着柳侯转身回去了。
宋君鸿四人相视一眼,余下的字画也不卖了,立即收拾东西,冲到了一间字画裱糊店,把朱熹选好的四副字画全部装裱好。
因为浆糊需要晾干才行,心急的四人又搬出去拿日头晒,又用扇子扇,就差拿火把来烤了。又折腾了近一个时辰,四人便兴冲冲的往着城南的驿站而去。
四个人横冲直撞的样子,活像在被人追债,哪里还有半点官员的威仪,一路上引起不少行人的避让与侧目。
途经一个街头拐角处,正好横过来一顶软昵小轿,跑在最前面的宋君鸿差点迎头撞了上去。好在他习武已久,刹不住前冲之力,便足腕用力,一连两个旋身,硬是在一眨眼间堪堪地擦身闪避了开去。
前头抬轿的轿夫倒是吓了一跳,停下轿子愤怒的骂道:“做死的莽撞东西,这么急冲冲的是要去奔丧吗!冲撞了我家小姐怎么办?”
“实在地对不住!对不住了!”宋君鸿赶紧作揖道谦。
“算了,老李,不要和人争吵,咱们还是赶紧还府休息一下吧。”轿中转来一个女子温和的劝声,只是从话声中似是又透出了一股深深的疲惫之意。
等等,怎么这个声音似有些熟悉?宋君鸿疑惑地抬起头来,不过那顶小轿轿门深掩,难见其中佳人芳容。倒是那名轿夫在轿中女子的劝和下不再吵骂,狠狠的瞪了宋君鸿一眼,重新抬起轿子继续前行。
宋君鸿刚想转身再走,就在目光将移未移、轿子被抬起转正的一瞬间,轿子一侧的小帘恰好微微地掀摆开了一个角,而宋君鸿从这侧露出来的角落里打量进去,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慵懒的女子,正在阖目轻寐。
宋君鸿顿时有点愣住了。
从面孔上看——这个轿中人的面容竟颇有几份似史珍。
宋君鸿一呆,轿夫已经抬着轿子走出去了好几步,想再追上去求证时,身后的柳从楠等人也追了上来,看到正傻立在巷子角发愣的宋君鸿,立即上去冲他“啪”地拍了肩膀一把:“丢了魂啦?还不赶快走!”
说罢拉起宋君鸿就继续往前奔跑。
宋君鸿被拽着往前奔走了好几步,再回步去张望那小轿时,却发现已经走的越发的远了。无奈的叹了口气,暗道若真是史珍回来了,便应该一时半会儿跑不了。反正史府的大门自己也认识,总还是可以有很多机会再去登门拜访的。
终于在柳丛楠等友人的再三催促下,重新又踏上了去朱熹栖身驿站的奔走之中。
到了驿站旁,几人整了整衣着,刚想进门,方邵却突然顿足叫了起来:“哎呀,不好!”
“怎么了?”几人吓了一跳。
“咱们来的匆忙,连名刺都没有准备。”方邵苦着脸说道。
“嗨,事到如今,管他呢。”宋君鸿上前几步,对门口的驿卒说道:“有劳大哥给帮着通报一声,就说岳麓后进学子刘羽、柳丛楠、方邵、宋君鸿四人按约来给朱熹大人送字画来啦。”
朱熹倒也没架子,听到驿卒传报后便立即把四人请了进来。
刚才在路上四人还跑的心急火燎的,可一旦到了朱熹的屋里,四个人交上字画后,便立刻局促的坐在那里,手心沁汗的抓着衣衫前摆,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怎么,听闻岳麓书院的‘曲涧六子’是混世魔王,怎么这时全变成默不做声的泥菩萨了?”朱熹笑了起来。
管他呢,反正朱熹又不是吃人的老虎,说就说,大不了丢个丑罢了。豁出去了!宋君鸿咬牙站了起来:“先、先生,学生有话要说。”
“哦?”看到站起来的是宋君鸿,朱熹心中暗道:记得鲁如惠对此子曾很是推崇啊,越发有了兴趣,道:“说来听听?”
………【第十一节 金甲牙旗归故乡(十一)】………
宋君鸿先暗自做了几下深呼吸,一边平复下心中的紧张与激动情绪,一边脑子里却在迅的思索着前世对宋代理学和朱熹相关的一些内容。
朱熹看他似是在在沉思,便也不去催他。
约莫着过了一盏茶时间,宋君鸿终于又继续开口,还是有点紧张地问道:“学生胸中有些疑问,或者纷杂,也有些不成熟,但于胸中块垒多年,望先生解惑。”
朱熹点了点头并不答话,只是用目光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宋君鸿在前世素来喜欢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和相关的学术著作也都拜读过一些,各类名家学者的解说都记得一点,此刻再无顾忌,他把能记得的一一梳理出来,当着朱熹的面挑了一些重点的问题开始提问。
说来也奇怪,他一开始面对朱熹时简直紧张的要死,但话匣子一打开,倒是很快就镇定了起来。也不理面前站着的这个人在神坛上有多么崇高的学术地位,只管梳理着心中的疑问侃侃而谈。反正后世存有那么多关于理学和朱熹的争论,很多问题在一千年来也没有争出个定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争吵不休。此时难得能跟真人当面请教,宋君鸿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眼前的这个机会。此时他想说的内容实在太多,既有后世对理学和朱熹著作的一些理解分析,也有后世学者对理学中一些问题尚未解开的疑惑,更有理学在后世的展演化趋势阐述,甚至连理学与后世著名的心学中的一些差异和联系也拿出来做了讨论。
宋君鸿说的这些内容,可以说无一不是此后近一千年来对理学知识的重要分析和讨论中的精要之处。朱熹一听便两眼放光,宋君鸿每提一个问题,他便拧眉思索半天才谨慎地做出回来;宋君鸿每和他讨论一个理论,他便拿笔记录下来,有点问题或观点他一时也不能完全说明或理解,更是约定好将来一定在想明白后写信和宋君鸿再纷说清楚。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热烈,旁边的刘羽、柳丛楠和方邵三人却是对眼前这场景已经呆若木鸡。宋君鸿提出的这些个问题和说法中有很多都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或听闻过的,乍一听很奇怪,再一想就又觉得有道理,再往深里想又一时无法完全吃透,只好张大了口望着两人完全插不上嘴。
朱熹却越讨论越是兴奋,把着宋君鸿的手臂几乎都不想让他走了。
原来,朱熹刚刚新任荆湖南路安抚使这一职位并没多久,却准备再一次推行他关于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的“经界”法,虽然这项方法因触及部分大土豪和宗室的利益而在福建漳州开展时受到阻挠,但他依然深信这是一项利于国、便于民的良政,所以便打算在湖南任上再次试行。并为此连上了好几份奏折给中书省。
没过多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