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这可能是因为探索这个正确需要的并不是作为个体的我所拥有的,也不是任何个体或者群体所拥有的。(这句话估计能真正理解的人不会太多。)
Animals are happy so long as they h*e health and enough to eat。 Human beings; one feels; ought to be; but they are not;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引用】
动物只要健康能吃饱就感到快乐了。人类呢?你可能认为也应如此,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至少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快乐的。
He maintains that people tend to h*e a self…serving bias towards the external world;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cases。 【引用】
他认为,人类往往会对外部世界抱有自私的偏见,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有些情况下人必然遭遇动物一样的自然抉择,依靠竞争来决定生存和灭亡。但是大多数情况,这些所谓的必然的情况不是必然的,也就说这是人类假想出来的。自私的偏见?可能是某种极化的后果。而这种极化的发展,导致了无数的物种灭绝,环境改变,等。最后人类将在自己创造和发展的多重世界中享受他们的愚蠢所期望的,即使那不是他们所真实期望的。
认识到人类历史积聚的现存的愚蠢不是去否定一切,而肯定一切也不是目的,如果说真正的目的是发展,那么否定和肯定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而不是自己阻碍自己的发展甚至阻碍他人的发展。这个面对的态度,虽然说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它并不在“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中。同样也不是乐观、悲观等,因为执意于这些可能都是某种极化的形式。
人不能妄称真实,面对真实,我要谦逊。但是面对人造的、具现的、不等于真实的种种,我同样要谦逊,感谢能够让我认识到愚蠢,外在的愚蠢,自己的愚蠢,以及见证真实的伟大。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现在再来看看可能使人类不完美性的本质导致的几个例子。
某人看了一本书,甚至只看了一点,对自己了解的那一点概念就以为是概念的全部了。这好像是人类的通性,我也可能如此。他可以对此发表感想,进行评论,但是不应该将自己的感想和评论放到那概念的全部的位置,这不仅自欺,而且可能欺人。人的概念都是逐渐发展的,对先前的可以进行修改,可以进行补充,例如认为先前的有局限性,予以注明。我们了解的都不是全部。
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不少词条居然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我通过百科是了解一个概念的概括,而不是其中某一部分的特化的评论。而词条中不少只有具部的特化,个人的观点,而没有概括,或者虽然概述存在,但是甚为不全。这是令人十分吃惊的。因为,有些人是因为不了解才去看百科的,而看后,可能将上面的某概念的一部分的特化当成概括,并将记忆在头脑中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局部的特化是“先入”的,一些人就有可能将此“为主”了。这样除了发布者自欺不论,而且造出欺人的后果了。由于载体-这里是互联网以及知名网站的发达,欺人的数量就可能不断的剧增,并连锁反映,误解就相当的大了。
你可以说,你认为某些是局部的特化,那么你怎么不去把全体的概括放在前面呢?
首先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即便他知道,但是不是所有的概念的全体的概括都可以描述清楚的。不会是你要求人人都成为作家?思想家?……
即便现在存在一些好的概括描述,但是不是自己写的,例如,可能是某本书中的,你还能把它打出来贴上去吗?或者说网上已经有存在的,你去把它寻找出来粘上去吗?且不说这样作,某些可能是违背版权的。再讲了,即便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出于热心吧,但是有什么必要在知道后必然如此的呢?
本来不想将其具现一一列举的,但想想,为了促进发展,揭示出来也不是坏事,可能以后可能就有人使其发展了呢。
例如:百度百科中的“哲学观”,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后可能叫做曾经,下同,好像是一篇学生作文,用来反映自己的哲学观,这好像不太相集,能看出的人很多,危害还比较小。
再例如:百度百科中的“诺斯替”吧,这是一个教派,其思想不是单一的一个,即便是同一时期,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有多个不同的解释,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其思想可以看成在一段时期内按照一定区分方法归结的在一起的各个流派思想的总和。
这可以参考:《神的历史》【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P116诺斯替派(gnostikoi)。
而发布者好像把自己的论文发上去了。虽然他的论文是有道理的,引用的和自己的观点都不错。但是放在这里就不恰当了,相反很有可能造成误解。不知道发布人是真正地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接下来就不举了,甚至我发的百科词条也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这不能怪发布者,谁都会大意的。只是看的时候或者发的时候留点意就是了。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情况。
某人对另一人说,帮我来开门。对于受命令者来说,他不知道门是否上了锁,他可能不确认而直接去开,也可能确认一下后再去开,或者是去寻找钥匙,拿了钥匙后再去开,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由于一般认为人的思想不是能够直接交流的,而通过其他的形式,例如:言语、动作、文字、符号等间接的方式必然造成交流的不完全性。那么这个命令者,实际上并没有使自己心中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确定到足以让受命令者心中产生同样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本质造成的必然。
如果命令者把他的对象,受命令者当成了一个超然的存在,完全不受人类本质的限制,可以先知先觉地知道他心中所想的,甚至是他心中也不知道的,并以其行为完美地符合他心中的要求,这样就会发生误解,而抱有这种心态的严重程度将决定发生误解的概率的大小和严重的程度。
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命令者的这种心态,好像也是出于“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很常见,在很多情况下是默认地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地存在的。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不幸福的感觉。
下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某人对他人的对于事实的陈述表示反对,而陈述本身是无法被推翻的,那么他作出反对的假设是基于他内心的东西,他认为如何如何,而事实可能并不如此。某种表现是,听了别人的陈述后认为,“(你……)肯定是……”,“……必然……”等,这同样是“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对这种情况,我只能一笑而过,毕竟这是只是他人的想法,即使是愚蠢,也不是自己的。甚至为之辩解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假设的是没有办法从外面来直接论证的,可能只有等他自己发现了。
在完成了上面的思考中我发现:
如果能够不断超越知的幻影和无知的阴影,可能获得人类真正希望得到的,真正的欲求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幸福。为此我要谦逊。
我不知道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外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是根据外部现象取其一端吗?
内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人自己心中的方向是否可以自行定义,自行调节呢?
一般情况下,人知道这些吗?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sunline 。 想看书来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中国人很喜欢“尊师重教”,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
下面3段摘自《西方的智慧》罗素,P81有删改。
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有些东西确实是必须传播的。但教师既不是惟一期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和古希腊相比,这一点在今天尤为明显,因为那时的书面资料远比现在少,找起来更困难。而我们今天则有理由说,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收集信息,和过去相比,教师更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这种观念要归功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早就明白了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教师该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
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好老师的帮助,后者可以指导这种努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学里的有指导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学校所起的恰当作用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
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完成这项认为,那么就说明它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同时这种失败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在独立思考消失的地方(无论是因为缺乏勇气,还是缺乏训练),*的恶习就会肆无忌惮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意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既不能在社会上确定一个有生气的统一目标,又会强加给国家政体某种枯燥、脆弱的共性。遗憾的是,那些执政者和负责人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
上面三段不是我写的,只是绝大以此可以比较恰当地引发我的思想,我就偷懒不写了,否则把精力花费在重复的部分上,只为了多出一个不同的文体,那对我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从我们的传统中可以看到,“尊师重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接着从三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再接下去,你觉得把“尊师重教”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你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但是你觉得这些加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好的,除了你以外,其他人同样和你一样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而且可能有一些和你的不同甚至你可能会反对这些部分。那么你认为把你认可的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或者你认为把所有这些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有人认为有人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或者是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部分吗?
你呢?绝大部分人呢?
上面的这些部分都是“知”,但是无知的部分同样永远地存在,而人类总是用有“知”去限制对“无知”探索的和对“无知”进一步了解的发展。
其“知”是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显意识不能时刻去发现它,却默认它,并以此批判一切与它不符的。没错,这样同样也可以导致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形式如何,你完全了解吗?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导致发展的方法呢?在这些方法中有没有比之更好的呢?“可持续”是否在其中呢?
由此,对人类来说,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面对的态度。
我不是说面对的态度是虚心,那只是一部分,也许所占的比例很小以致于几乎在全体中微不可见。而我虽然可以列举出一些来,但是无法列举全体。
因为上述的无知永远的存在,所以知识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样去掉所有束缚,否认一切知识对人类来说则可能只能导致混乱。
其实我发现我今天发现的这个“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早就知道,仅仅是没有将其联系起来而已。而仅此我就对此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欧法里斯的人们啊,除了此刻在你们灵魂中涌动的事情之外,我还能够告诉你们什么呢?
引自《先知》【黎巴嫩】纪伯伦著
今天好像突然间被启发了,这些之前没有联系的部分连接了起来,似乎原本就是如此的一样。
其实这个面对的的态度早在*教创始的思想中就可以发现,但是好像历史上没有哪个有组织的机构可以将其真正确立,发展下去,否则历史将被改写,现在的状况并不会这样地存在。
这个态度概括大约是这样的,仅仅是我的理解。
所有的知识由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由其流出的。
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远不止一个,他们发现从其流出的。
但是所有的先知都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同样他们所留下的也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
要尊敬其他的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所留下的就像尊敬自己所真正尊敬的一样。
由此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你可能会问你在不了解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假定一个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出来呢?
那么我回答即使你认为其不存在,那么你假设其存在,是否能多些选择,使自己的思维更广阔一点呢?或者说你认为这样作是一种束缚?那么这个束缚是谁加在你的心中的呢?难道是外在的什么,而不是恰恰是你自己吗?
本文引用部分要占三分之一左右,请原谅我的懒惰。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如果说金钱是一种执念,想要去除金钱这个执念的一切是不是同样也是一种执念?
人的欲望好像是无穷的,赚了1万,立刻想要赚2万,到了2万,又想更多,永远没有穷尽。人类还为自己的欲望寻找种种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