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这里搜捕他们,一旦被抓住,他们将被带到“敌军”所在地进行审问。而这些安排,事先并不告诉受训人员,他们总是在很意外的情况下“被俘”。
反审讯培训的基本技巧,是根据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俘虏的审讯经验总结出来的。在战争中,俘虏抵抗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他可能供出正在执行中的军事行动,或者参加行动的同伙,造成大量的牺牲。正因如此,反审讯培训必须模拟真实情景,并且实用易学。
在模拟审讯中,审讯者采用的基本招数就是剥夺“俘虏”的感官感知能力。“俘虏”被蒙上眼睛,手脚被捆,无法判断具体的时间,甚至也无法知道具体的日期。按照要求,在反审讯训练中,“俘虏们”只允许透露自己的姓名、军衔、编号以及出生日期,他们甚至不可以回答简单的“是”或“不是”。因为如果这样做,他们就算考试失败而面临被淘汰。审讯者通常会以小恩小惠来引诱“俘虏”,例如给他们提供糖果、香烟,或者装成朋友,对他们说一些表示友善的话语。如果软的不行,审讯者就会以严刑拷打进行威胁。“俘虏”可能会被脱得赤条条的,四肢叉开,绑在墙上,全身上下只剩手指尖和脚趾尖可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俘虏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要承受心理压力和人格上的羞辱。审讯者会让“俘虏”又饥又渴,他们还会营造恐怖气氛,让“俘虏”耳边不停听到邻屋传来的狗吠声和审讯拷打的惨叫声,而他们则在一旁大喝大吃各种美味。尽管在反审讯培训中,通常不会真正使用暴力,但是,常有一些候选队员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被淘汰。事实上,很多受训人员事后都认为,反审讯培训是整个选训课程中最难熬、最可怕的一段经历。
在反审讯培训结束后,紧接着队员们将接受为期六周的丛林战技能训练。丛林战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丛林巡逻、丛林侦察探路、打埋伏战以及掌握在丛林环境下生存的基本常识。在丛林战技能之后,是基本空降技能培训,至此,第二阶段的选拔算是结束了。
通过以上所有选训项目的人员现在基本上已大功告成。他们下一步的任务是选择自己将来在特别空勤团中的专项,这决定今后他们将是进入山地、舟艇、空降还是摩托排。对于那些选择空降作为专业的队员来说,原先所学的基本伞降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接受一系列高级空降培训,包括从7620米的高度作伞降和超低空伞降的练习,这两种伞降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掌握。对选择山地战为专业的队员来说,他们要学会能够在世界上任何一处岩石或冰山上攀登的本事,以及在极地寒冷环境下进行作战的技能。决定加入舟艇部队的队员要掌握两栖作战的各种技能,包括出入潜艇、舰船导航、登陆、携带水下呼吸器潜游、水下格斗等。至于将加入摩托部队的队员,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广袤的沙漠里驾驶侦察巡逻车和摩托车,如何使用罗盘和各种测向仪表,如何把深陷在沙丘里的汽车拉出来,以及如何在干旱的沙漠中寻找食物等生存技巧。
。 想看书来
特别空勤团的选训体制(7)
专业技能学完后,这些队员们就将有幸被传授特别空勤团一项核心技术:四人一组的战术组合,即著名的斯特林模式。四人组合构成是特别空勤团最小的作战单位。这样的组合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每个人都专攻一项,人数虽少,却兼备了优良的机动性与足够的攻击力。四人组合中分工有通讯、医护、外语及爆破四项,队员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各承担一项。负责通讯的要学习使用最先进的装备收发信号;负责医护的要在医院中学习做战地外科手术的本领;而那些有语言天赋的队员则可以回到学校,学习各种语言和方言;负责爆破的也是武器专家,对各种武器的性能都要非常熟悉。
在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选拔和培训项目之后,最后到了感受光荣与骄傲的时刻。所剩无几的候选队员们会被召集起来,接受高级军官的检阅,并被授予米色贝雷帽和特空团的徽章,然后被分配到各个连队。从此,他们可以算是特别空勤团的一分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培训就到此结束了。事实上,每一名队员需要整整两年时间的刻苦训练,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特别空勤团成员。可以说,他们今后在特别空勤团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在不断地训练与提高中度过。
尽管他仍被分到各专业排,每人都有自己的专业,但特空团要求成员具有全面的素质。因此,他们还需要学习其他专业的基本技能,以确保在来来战场遇上同伴受伤时,整个队伍的能力不受影响。事实上,在特别空勤团中,人员交流是司空见惯的。舟艇部队的人完全有机会到山地部队,摩托部队学习攀登或是沙漠驾驶。特别空勤团有一条人人皆知的格言:不断地训练才能取胜。
特别空勤团标识
特别空勤团的前身L分队(L Detachment)成立时,队员的服装与英军陆军部队没有太大区别,大多数人仍穿着他们在雷考克部队时的军服。这种卡叽布的制服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那就是当L分队深入敌后时,他们常常被德军误认作友军,因为当时德国北非军团和英军第八军的作战服看上去十分的接近。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特勤团已是声名显赫,但他们在着装上却也不搞什么名堂,仍与其他陆军部队保持一致。他们平日穿着英陆军制式的迷彩作训服,头戴米色贝雷帽,惟一能代表特空团的标识便是“飞翼匕首”图案的帽徽。在这个图案上还有一段标语,那就是斯特林那句名言:“勇者必胜”。然而,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这枚帽徽在战斗中却不允许佩戴。
说起这个出了名的“飞翼匕首”徽标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42年时,SAS的创始人大卫·斯特林悄悄地让开罗当地的一个裁缝在帽子上钉缀他为L支队设计的图标。斯特林原先草图上画的是“烈火匕首”,但这位裁缝却看走了眼,认为是“飞翼匕首”。帽徽做好了,英军中东司令部却不让斯特林的部队佩戴,说他们不过是一支临时支队,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徽记。但斯特林没有死心,他四下活动,终于说服上司默许他们使用这个标志,并作为英军伞兵的临时标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特别空勤团专用装备
解救伊朗使馆人质的行动令特别空勤团一战成名,同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特别空勤团人员行动时身披黑衣、面戴防毒罩、腰上拴着各式各样小玩意的独特造型,以及他们手里所用的特殊武器。反恐行动有别于一般的军事行动,在武器装备的选择方面很有讲究。特别空勤团部队所选用的反恐怖专用装备贴近实战需要、设计细致独到,为世界各国的特种部队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鉴。
服装:尽管特种部队在与恐怖分子较量中,主要依靠的是闪电般的速度、出其不意的精确打击,但总有恐怖分子抢在行动人员之前开枪的情况出现,哪怕有那么一回意外,都会对行动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参与特种行动的人员服装必须有很强的防护功能。特别空勤团目前使用的防暴服是用诺麦克斯材料制成的,它在设计中考虑与防毒面具的一体化,双膝和双肘部有加强了的防火衬垫,使穿戴者可以安全地爬过较热的表面。此外,还有用以增强防火效果的专用内衣和手套,手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行动人员持枪或手持其他武器装备的需要,使穿戴者始终感到手指灵活,握感良好。
防弹背心:现代战争中,防弹背心是军事人员抵御敌人子弹和空中各种弹片的有效用具,但很多时候,使用防弹背心会影响行动的敏捷程度,而对反恐行动来说,速度是制胜的要诀之一。玻璃钢和尼龙材料的防弹背心利用层层阻隔的原理,能较有效地减小弹片射入身体的力量,但它对高速射入的子弹,防护作用却十分有限。轻质、高强度的凯弗勒(Kevlar)材料的出现为防弹背心带来了真正的革命。特别空勤团部队的防弹背心除使用凯弗勒材料外,还加进了一些陶瓷片,这样即使是高速、有穿甲能力的子弹也奈何不了它。由英国道替公司(Dowty Annourshield)生产的软质防弹服还能有效地吸收、分散子弹的冲击力,以免行动人员遭受严重的钝击伤。高强度冲击造成的钝击伤有时足以致命。这种加有防冲击层和陶瓷片的防弹背心,厚度达18毫米,重量约4公斤。另一家叫普鲁泰克(Protec AiTllour Systems)的公司生产的防弹衣对陶瓷片做了些技术改良,使防弹衣的重量能减至3公斤。
头盔:在解救伊朗使馆人质的行动中特别空勤团成员没有使用头盔,只戴了头罩。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因为头罩只能防热、防灰、防烟,但却不防子弹。目前,特别空勤团部队装备的反恐怖专用头盔,是由英国库特豪德宇航公司(Courtauld’s Aerospace)生产的AC100/1型,使用多层复合材料制成,即比较轻便,又抗枪弹,内部还有防冲击的减震内衬,接触佩戴者身体的部分选用天然材料和高级皮革。
防毒面罩:防毒面罩在伊朗使馆行动中已被成功使用。在整个行动中,使馆始终被烟雾所笼罩,当恐怖分子被催泪弹和烟雾弹呛得喘不过气时,行动队员已经占了上风。特别空勤团现在使用的是英国爱汶宝丽默公司(Avon Polymer Products Ltd)生产的SF10型防毒面罩。该面罩上的目镜能防雾、防磨、防腐蚀、防强光。
枪支:特别空勤团使用的枪支主要是德制黑克勒-科赫MP5冲锋枪(Heckler & Koch)、比利时制大威力布朗宁手枪、美制雷明顿870冲击手枪等,此外,有时也选用英制自填式步枪SLR、带消声器的斯特林步枪、英哥莱姆冲锋枪等。总的原则是针对不同场合、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特点的枪支,因此特种部队在枪支使用的多样性上远远超过普通部队。在大多数情况下,特种部队希望所带的枪支轻便、高效、击发速度快,如黑克勒-科赫MP5冲锋枪自重仅2公斤,长约325毫米,每分钟平均可击出约700发子弹。
子弹:子弹的选择对反恐怖行动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特种部队希望枪弹杀伤力强、速度快、精度高,另一方面,又要求子弹不会穿过目标误伤到后面的人质,或其他非目标人员。要同时做到这两方面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特种部队使用的多是特制的高速子弹,它们或是能在进入目标身体内炸成碎片,或是通过特别的设计,使其在进入目标体内后能迅速传递动能,很快停下来。至于具体选用哪种型号的子弹,特种部队大多守口如瓶,这在特别空勤团也不例外。
特别空勤团反恐实例(1)
在战后的20多年里,特别空勤团的主要任务一直是在世界各地对付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反恐怖活动对他们来讲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种情况到了1972年时发生了改变。当时英国的经济陷入低谷,街上罢工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极端暴力行为也屡见不鲜。新上任的特别空勤团指挥官德拉比利埃尔是一个颇有远见的人,他指示年轻的排长马赛上尉专门研究一下反恐行动。马赛上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伙子,他没有让自己的上司失望,很快就提交了一个加强英军反恐能力的方案。他提出英军应成立对付劫机、绑架人质等恐怖主义活动的专门小组,这个小组应随时处于战斗准备状态,一旦有情况能立即凭自己的力量制服对手。然而,这套颇有见地的方案被递送到国防部后,很快成了官僚主义的牺牲品,像其他许许多多建议那样被束之高阁。在国防部官员的眼里,反恐怖完全是警察管辖范围内的事,与军队毫不相干。
就在这一年7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慕尼黑”事件。一个叫“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袭击了住在慕尼黑奥运村里的以色列运动员。他们杀死两人,并将另外九个人扣作人质。毫无经验的德国警方在营救人质的行动中一败涂地。四名绑架者和1名警察被打死,而人质也全数丧命。这件事给西方国家的政府敲响了警钟,他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依赖在武器装备、训练和精神上准备都不充分的警察部队,很难降服拥有先进武器的恐怖分子,军队的介入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希思政府想到英国国内岌岌可危的北爱尔兰形势,街头巷尾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坐卧不宁,赶紧责成国防部研究对策。幸好,国防部的官员马上想到了那份被锁在铁皮柜里的“马赛方案”。
最初成立的反恐怖小组代号为“尖塔小组”,后来又被改称“特别专项小组”,由第22特别空勤团中的一个连组成。这个连包括3个特别专项小组,“红队”和“蓝队”人数、装备和任务完成一致,基地设在海瑞福德;“北爱尔兰小队”则设在阿尔斯特,专门用来对付发生在北爱尔兰的恐怖活动。
如果有人问SAS究竟有哪些特别值得骄傲的优点,毫无疑问,“创造性”将是答案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长途后方袭扰到后来的丛林战、山地战、反恐怖战,特别空勤团每一次都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套新的作战模式。在反恐行动方面,特别空勤团几乎从零开始,摸索出一整套先进的计划、训练和作战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以后的实战中很快得到了验证,并被许多西方盟国纷纷效仿。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反恐怖部队都借鉴了英军的做法,而美军的“三角洲突击队”完全就是第22特别空勤团的翻版。事实上,“三角洲突击队”的创始人查理·贝克韦斯原本就是特空团的“入室弟子”。20世纪60年代时,查理曾在第22特空团中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