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的内外交困,无疑使希特勒变得日益谨慎。因此当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向他请示夏季作战目标时,希特勒的回答却是:“东线维持现状”。
但到了3月13日当晚,希特勒似乎又有了勇气。他向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表示:“今年先小打小闹一下,明年大举进攻。也说不定今年就会胜利”。当天,希特勒签署了第5号作战命令,基于曼施坦因的方案,规定了1943年东线总的作战目的。
命令认为,春季泥泞季节结束后,完成休整的红军必将再次发起进攻。德军应该在局部地段先发制人,迫使红军就范。而战线其他地段上,则依托“预先构筑特别坚固的防御”,尽量削弱进攻苏军。
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应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合围红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北方集团军群,应在7月初进攻列宁格勒,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手头的全部炮兵并使用最新式的进攻武器”;
希特勒的决策(2)
“A”集团军群固守库班河登陆场和克里木。
这个命令虽然看起来带有“防御思想”,但具体内容上却“进攻气味”十足:东线德军的4个集团军群中,有3个将发动进攻,只有一个防御。
而库尔斯克方向的战役,将是重中之重。但鉴于德军力量尚未恢复,德国人还是力图在“城堡”战役之前,发动几次小规模战役,为进攻库尔斯克创造条件。其中,包括3月22日下达的“鹞”战役,3月25日的“豹”战役。基本思路是:
动用第l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合围和占溃哈尔科夫东南的苏军,摧垮北顿涅茨河一线的红军战线,保障库尔斯克以南德军的翼侧,稳住德军在顿巴斯的态势。但由于兵力不足,尤其是空军力量被牵制在塔曼半岛,2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上述规定东线德军1943年夏季战略的第5号作战命令,远远没有后来具体规定“城堡”行动的第6号作战命令著名。但围绕该命令而展开的关于希特勒1943年战略的争论,战后却一直在苏联和西方历史学家之间进行。
西方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希特勒在1943年春季,注意力被吸引在地中海地区。北非陷落后,意大利未来的局势令他不安。而对于东线,希特勒则已经放弃了过去的宏大野心。其1943年夏季战略,仅仅是为了局部的战线调整,并通过主动出击消耗一部分苏联进攻力量。
苏联人则根据第5号命令以及德军其他文献中关于进攻列宁格勒的记载,判断德国人存在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的野心。另外,苏联人还根据凯特尔的口供认定,德军一旦在库尔斯克附近取得胜利并顺利实施“豹”战役后,有可能向东北方向继续进攻,进入苏军大后方并威胁莫斯科。近年公开的苏共中央档案馆462a号档案记录的希特勒私人副官京舍的供述也显示,希特勒曾在1943年4月初告诉蔡茨勒等人,在库尔斯克打击红军后,德军将再度威胁莫斯科。当然这个计划听起来的确比较悬,而且也没有更多资料证实其真实性。
其实,西方和苏联历史学者的分歧,很难说谁对谁错。的确,希特勒在这一时期内部会议中的公开表态,整体非常保守,甚至有些悲观。他在5月15日对高级将领进行了一次秘密讲话,认为未来可能从东线大幅度撤退,同时暗示库尔斯克战役未必需要进行。而他对地中海的局势却颇为重视,计划在必要的时候,占领意大利和匈牙利。对西线形势,希特勒还比较乐观。他在5月19日断言:“西线不会发生任何事情,对此我深信不疑。”6月24日,希特勒又向戈培尔表示:他不再指望攻占高加索和深入乌拉尔。只求能够在1944年前稳定住东部战线。
另一方面,苏联人对希特勒企图全面进攻的推测,也并非全部是空穴来风。且不论希特勒是否有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但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德国陆军总部和北方集团军群从1943年3月下半月到5月,就一直在制定具体方案。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第1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加强,其兵力在7月初增加到29个师(包括党卫军“警察”装甲步兵师),成为当时东线最大的德国集团军。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该集团军还拥有当时东线唯一一支没有投入库尔斯克战役的“虎”式坦克部队——第502重型坦克营第1连。整个北方集团军群德军兵力达到了71万人,另有一个西班牙“蓝色”师。该集团军群的炮兵得到了特别加强,装备2407门军师野战火炮,占东线总数的30%,而且还包括大量重型和超重型火炮。
而这一切,其实只能说明希特勒正处于一个极端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战争的现实状态使他明白,实现征服苏联的企图,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只能追求有限的战役目标;但一方面,一种赌徒心理,以及对苏联战争潜力的琢磨不定,使希特勒又在心里保留某种指望: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缴获的红军家信,对苏联后方平民的穷困状态有了相当了解。这使他怀疑苏联其实已经山穷水尽,德国只要再加把劲,或许还能取得相当成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希特勒的决策(3)
一个有趣的细节,也证实了希特勒这种矛盾且动摇不定的心理状态。他曾就库尔斯克战役给德国宣传部门下达过很有意思的指示:不允许报道德军的进攻,而要说成是俄国人先发动进攻,但被德国人击退。德军在随后的反攻中,占领了大片土地并拉直了战线。
这样,德军一旦胜利,就可以说成是苏联的彻底失败;就算德军进攻失败,希特勒也依然可以保住面子。不过希特勒关于禁止报道德军进攻的命令,似乎没有发到其盟国,以至于后来彼此的宣传口径很不一致。
在这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也就产生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服从于现实,目的有限的库尔斯克战役计划;一个则是野心勃勃的全面进攻方案。当然,有一点很清楚:如果连目标有限的“城堡”计划都实现不了,那些野心勃勃的计划也将作废。多数军事统帅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虽然他们事先会做出各种预测,但战争形势到底会如何发展,只有打起来以后才会知道。
至于战后苏联和西方历史学家们,围绕库尔斯克战役真实意图而各执一词的争论,则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从他们各自的政治目的中去探究根源了。这个话题扩展开来,或许也可以产生一部《冷战史学史》,但这并非本书的任务。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1943年的春季,来具体审视一下希特勒的进攻计划。
2、“城堡”计划
在出台了东线总作战方针后,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出了第6号作战命令,加密代号为“城堡”。通过这项作战命令,德军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进攻计划才算最后定型。
按照“城堡”战役计划: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击集团:第4装甲集团军,“肯普夫”战役集群主力,应从别尔哥罗德、托马罗夫卡地区进攻库尔斯克以南,主力将使用在奥博扬方向;
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则从奥廖尔地区进攻库尔斯克以北,主力集中于左翼;第9集团军在奥廖尔地区的后方由第2装甲集团军掩护。
两个突击集团将在库尔斯克及其以东地区会合,并合围突出部内的红军重兵集团。
位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交界线(库尔斯克以西)的德第2集团军,则应发动牵制性冲击牵制苏军。并在苏军退却时立即全线转入进攻。
在具体战术上,考虑到战役纵深不大,希特勒要求进攻部队尽量轻装简行。
另外,希特勒还规定,如果战役顺利,苏军陷入混乱,他将把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2集团军,以及集团军群的一些直属部队,移交给南方集团军群,并向东南发动进攻,实施“豹”战役。战役发起日期,最初被定在5月3日。
在签署6号命令后,希特勒却一直犹豫不决。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则不断催促尽快行动,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支持。这位年轻的总长几乎把“城堡”看成了他个人的杰作,力图借此露上一手,甚至提出4月15日就发动进攻。连曼施坦因也觉得这个日期太早了。
负责从北面攻击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将军,却持相反意见。4月27日,他赶到了希特勒的别墅,并以空中侦察的照片证实:红军预见到了德国人的进攻企图,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拥有强大的预备队。因此,德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装备。希特勒听从了莫德尔的建议,将进攻日期改在5月5日。4月29日,由于当年雨季结束的较晚,进攻日期又推迟为5月9日。
5月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与克卢格、曼施泰因、蔡茨勒,以及新任命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开会商讨“城堡”战役。会议持续了3个小时,但没有记录保存下,以至于产生了众多讹传。一些文献把根本没有列席的莫德尔,以及4月27日他在伯格霍夫的表现,凭空照搬到了慕尼黑会议。这种说法流毒很深,以至于MARS先生在他文章中还加以沿用。
实际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各人,表现也同样含混不清。克卢格和蔡茨勒,都主张尽快进攻;曼施坦因认为最佳时机4月份已经错过,除非再给他2个师。从他的回忆录看,曼施坦因还是主张进攻的;莫德尔据说寄来了信件,表示红军防御坚固,预备队强大,暗示进攻未必成功;古德里安则在回忆录中宣称,他和斯佩尔(此人似乎也没有到会)都主张干脆取消这次进攻,以保存宝贵的坦克兵力。因为意见相左,古德里安和他的老对头克卢格还发生了激烈冲突,以至于闹到要决斗的程度。
希特勒的决策(4)
不过据其他当事人回忆,古德里安在5月初曾向希特勒进言,可以用六周时间为“城堡”准备足够的坦克力量,尤其是新式的“黑豹”重型坦克。这和古德里安本人的说法显然是矛盾的。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慕尼黑会议后,进攻日期又推迟到了6月中旬。
但在德军高层的不断争吵中,日期还是一再拖延。6月21日,希特勒将进攻日改为7月3日。6月25日,在莫德尔的建议下,进攻日确定为7月5日。这成为了最后的日期。
曼施坦因对这种拖延颇为不满。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宣称:在5月上旬,地面变得干燥,德军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而红军兵力还很薄弱。言下之意是,希特勒把取胜的大好时机从他手中夺走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3、曼施坦因的“5月攻势”与1943年4…5月东线的真实
库尔斯克战役的一再延期,固然在于希特勒的犹豫和将领们的争吵,但仔细分析一下1943年春季东线两军的实力对比,也很难想象德国人在夏季前有机会在库尔斯克取得预期效果:合围红军重兵集团。
下面,是苏德双方对彼此在1943年4月1日实力对比的判断。双方的统计范畴显然有很大差异:德方估计的苏联实力中,可能没有包括海空军,以及针对仆从军的苏军部队;而苏方列举的德方兵力,则包括了仆从军和海空军,以及辅助力量等等。而且作为情报资料,苏德判断彼方的很多数据也不一定准确。但两份资料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德军在兵力上处于很大劣势。
德军不仅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而且缺乏进攻能力。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承认,德军已经没有一个装甲师拥有充分战斗力。1943年3月,东线德军只有的坦克可以使用,强击火炮也只有77%可用率。到1943年4月10日,东线1664辆坦克中(不含调拨中的装备),还有711辆正在修理。到5月,德军战车技术完好率回升,坦克可动率为,强击火炮可动率。但在5月底,在修坦克仍有363辆。
德军尤其缺乏重型战车。按照东线装甲强击火炮统计(Panzer…LageOst;BA…MARH10/61,StuG…LageOst;BA…MARH10/62),1943年4月1日,东线2103辆坦克强击火炮中(与上述东线外军的统计数字略有不同),只有27辆“虎”式坦克。长身管PzIV型坦克数量,还不到总数的1/3。在5月10日,东线“虎”式坦克的数量增加到106辆,数量仍嫌不足。德国人除了竭力增加“虎”外,还寄希望于全新的“黑豹”坦克,但这种战车要到6月底才能进入战线。事实上,德国人后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投入的重型战车,大部分是6月份才到达的。从实际战况看,德军的战术成就很大程度都有赖于这些重型战车的支援。
至于德国空军,其第4航空队相当一部分飞机当时还在高加索方向作战,无法支援曼施坦因。
在库尔斯克地区,德军的劣势更为明显。根据苏联的情报资料,1943年3月27日,库尔斯克当面德军共有38个野战师,665辆坦克强击火炮,4120门火炮迫击炮。大约有20多万战斗部队。全部兵力43万3千人。比对德方记录的1943年4月1日中央和南方集团军兵力统计,苏联人的上述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德方资料也证实众多野战师尚未完成补充。根据《库尔斯克:希特勒的赌注1943》记载,第18装甲师1943年4月份连同在修装备也只有39辆坦克,29门反坦克炮。
相形之下,在1943年4月初,红军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兵力957000人,火炮迫击炮11700门,坦克1200辆。
另外,苏联人还在库尔斯克东面的图拉、叶列茨、旧奥斯科尔、罗索什一线,展开了预备队方面军(4月15日改名为草原军区),司令员波波夫(6月23日后由科涅夫接替)。这个方面军作为苏军战略预备队的一部分,成为库尔斯克红军的坚强后盾。其所属部队被要求在4月30日前完成战斗准备。
到4月10日,连同这个预备队方面军在内,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共有1227052人,火炮迫击炮19101门,坦克自行火炮1340辆,作战飞机1307架。也就是说在1943年3月底4月初,库尔斯克红军无论兵员还是装备,都比当面德军多一倍甚至两倍。只是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当面,曼施坦因拥有一定的坦克优势(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