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育,马上引发逆反心理。这种情绪可以理解。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倒胃口,更何况还有人往里面加了有害物质,直接伤害了一批人。
  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教育工作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不讲物质,只讲精神,一下子跳到了只讲物质,不讲精神。除军队、院校及部分党政机关外,绝大多数单位都不再安排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听到正面的道理,自然也就体会不出思想教育对自己有何帮助。
  所谓现实原因,是指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单位,并没有彻底摆脱“文革”遗风,思想教育流于形式,说空话、假话、套话,不解决任何问题。讲的人不愿意讲,听的人更不愿意听,上上下下都在装样子,走过场,纯粹是做无用之功。而且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基本沿用了过去的工作体制,系统庞大,效率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直接影响到思想教育的声誉。有现成的不成功事例摆在那里,谁愿意谈思想教育呢?
  笔者认为,目前思想教育工作确实存在不少毛病,有些毛病还相当严重。对那些劳民伤财,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所谓“思想教育”,人们反感是有道理的,不反感反倒不可思议。但必须说明,这并不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教育,也不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如果当年毛泽东领导下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也像这个样子,根本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所谓社会原因,是指目前国内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与市场经济相配套,保证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法制条件和舆论氛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社会风气不好,谁讲道德谁吃亏。人们普遍看重物质利益,并且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提升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讲究慢功夫的思想教育,一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也不难理解。
  至于个人原因,就比较复杂了。笔者认为,许多人对思想教育存有偏见,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目前国内MBA教育基本套用国外模式,相当一部分管理学者属于“海归派”。国外MBA常设课程有:企业战略、成功管理、人力资源、组织变革、组织行为、管理沟通、市场分析、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全球经营、财务管理、兼并重组、电子商务、商法实务等。显然,按这一套模式学下来,很难找到思想教育的地位。
  不重视思想教育,也与一些学者长期脱离实际有关。笔者本人便有这样一种感觉:与优秀的企业家谈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形成一致看法,因为他们都知道管理中最难同时也最重要的,就是管好人的思想。所以,不管他们如何表述,一般不会否定思想教育的价值。但与一些从未做过实际管理工作的学者探讨问题,常常需要多费很多口舌。
  对于学者看法的偏颇,笔者非常理解。笔者本人曾经在机关、院校搞了多年政治工作研究,自认为对思想教育的价值有一定认识,可往往向别人介绍时,总感到不大自信,担心别人说自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笔者近十几年在基层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科研、生产、行政、后勤以及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接触了,反而更加体会到思想教育的重要。例如,近两年笔者参与了所在单位的质量体系建设。按说,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开始阶段他也曾一心抓业务,忙于制定质量标准,提出贯彻要求,可后来发现,要想顺利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标准并不是主要的,关键还在增强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做的还是思想教育工作。
  由此联想到,思想教育的价值不是书斋中可以讨论清楚的。只有具体从事管理工作,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离开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寸步难行。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思想教育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人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在国有企业中,一些党组织中的同志抱怨人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一些从事行政和业务的同志,不同程度地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已经过时了,一些从国有企业中走出的人们,甚至为自己摆脱政治思想工作的控制而感到欣喜和自由。他们在一个不讲政治、不讲思想的组织中工作着,为单纯地使用物质刺激手段而感到畅快淋漓。但是,他们渐渐地发现,工作中的人们对于金钱、物质的要求,是远远满足不了的,他们开始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有问题,于是也开始在大会、小会上讲以思想教育为主题的内容。他们甚至也要求部下要有理想、有信念,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负责任的精神,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还谈到,只有服务于别人自己才能有发展,企业必须服务于顾客,企业才能有发展。等闲下来时,许多人会在无人时摇头,无可奈何地苦笑,我怎么也做起思想工作来了?一些企业家认识到物质刺激不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他们不再谈政治思想工作,开始谈企业文化。他们在许多时候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感觉,政治思想工作似乎具有一种魔力,不管你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只要你追求发展,它就伴随着你,并不在乎你把这项职责或者工作内容叫做什么。”
  以上介绍了毛泽东关于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如比较偏重于实际经验的概括,缺乏对思想教育内在机制的深入探讨,因而显得系统化、理论化不足。这一点毛泽东当年已有意识。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军“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数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为此,他曾计划就军队政治工作专门写点东西。可囿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毛泽东未能如愿。后人学习、借鉴毛泽东思想建设理论时,又常常满足于“照着说”,没有“接着说”,特别是在深入研究揭示思想教育规律上做得不够。因而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一些曾经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便无法继续使用了,如忆苦思甜等。这也是影响人们认识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价值的重要原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怎样防止出现叛军、叛将
——毛泽东军队组织建设思想
  
  活力与控制是组织建构时必须考虑的一对基本矛盾。组织发展壮大后,不分权不行,分权后控制不住更不行。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体制,才能在二者之间取一平衡,这是组织问题的要害。
  从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毛泽东没有使用现代管理学关于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网络型的思考模式,领导军队实行的是一种复式管理结构,即在正式组织机构上附加了一层信仰组织。这是毛泽东组织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以往管理理论未曾注意并加以研究的地方。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坚持一项根本原则,落实三项制度,发挥三个作用,来解决组织设置中活力与控制这一基本矛盾。笔者有一个同学,多年前下海经商,一段时间里生意做得还不错,后来听说遇到了些挫折。一次同学聚会,大家闲聊,问他下海后感到最难办的是什么。大家原以为会听到一些生意经,不料他的回答很简单:最难的是缺少好帮手,也就是人才。虽说现在从社会上找人容易,可往往能干的人都靠不住,而老实可靠的又大多不能干。
  同学的回答虽然简短,可笔者却记住了。因为,岂止是经商,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是人才难得啊!但凡当领导的,谁不希望手下的人既聪明能干,又忠实可靠。现实生活中,聪明人倒很多,用好了也能帮忙做点事。可人一聪明,想法就多,一旦做出成绩来,心眼马上就活了,往往以此抬高身价,要求晋职加薪提高待遇。如未能如其所愿,轻则心怀不满,从此消极起来;重则不辞而别,另谋高就;个别人甚至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和客户关系带走,另立“山头”,成为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当然,还有更恶劣的,就是利用公司资源偷偷做自己的事,成为内部“蛀虫”。笔者虽然没有经商的经历,可这一类事情,近些年耳闻不断,听到的实在够多了。
  笔者认为,能干的人不可靠,可靠的人不能干,表面上看是人的事情,而实质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组织的问题。当企业扩展到一定规模,这个问题自然会突出。因为,企业发展了,人手增加了;要想实现“1+1>;2”的效果,就必须组建相应的机构,实行层次领导和科学分工。关于如何组织和分工,现代管理学从组织设计、结构类型、管理幅度、职权划分等多个角度进行过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应该说,有些研究确有价值,所揭示的规律对管理者考虑组织建设有一定帮助。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过细、过碎,没有点出组织问题的要害和实质,让人阅后不得要领。笔者认为,组织问题的要害和实质是:当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管理者必须分权,只有分权才能充分调动助手及部属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可分权势必产生误用、滥用权力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无穷隐患。轻则造成组织内部号令不统一,各行其是,一些人以权谋私,拉帮结派,重则直接导致企业的解体。组织发展中的“天花板现象”、“瓶颈现象”等,均由此产生。可见,活力与控制是组织建构时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对基本矛盾。现代管理学研究组织问题,提出种种理论,设计种种方案,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商业竞争跃上了新的技术平台。反映到组织建构方面,即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调控方式上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管理者进一步下放权力已成为大势所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适应“快鱼吃慢鱼”的生存环境。权力下放后,反过来对组织的凝聚力、控制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什么现代管理学特别关注组织建设,如《基业长青》一书所说,高明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造钟”,道理就在这里。
  商战中的上述情况,似乎很像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各路枭雄野心勃勃,都想争霸天下,相互间挖墙脚,争地盘,打打杀杀,攻城略地。他们时而结盟,称兄道弟,时而火并,刀兵相见,明争暗夺,纵横捭阖,没有原则,没有情义,也丝毫不讲信誉,唯一真实的就是各自的利益。整个社会像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大大小小的野兽到处横行。
  有历史学家提出,这一乱象起源于曾国藩办团练。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军队都属于国家,吃的是皇粮,将领由朝廷委派,听命于中央,即“兵为国有”。而曾国藩通过办团练组建起来的湘军,却是自行招募,自筹粮饷,自主管理,将士只听命于曾氏集团,即“兵为将有”。受湘军影响,后来的带兵者都学会了抓军权,打个人旗号,培植个人势力,由此演变为大大小小的军阀。这一说法有些道理。不过再往前看,每逢乱世,中央政权的权威下降时,军事将领都会打出自己的旗号,包括“岳家军”、“戚家军”等,并由此生发种种变乱。为有效控制军队,防止出现“兵为将有”现象,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想尽了办法,包括向各路军队派出监军。所谓监军,说白了就是监控军队的最高统帅。虽然这一做法明显不符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常理,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可见,组织发展壮大后的分权与控制是管理学始终面对的难题。不分权不行,分权后控制不住更不行。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体制,才能在二者之间取一平衡,这是组织问题的要害。
  曾几何时,在同一社会土壤上,出现了一支完全新型的军队。在建军宗旨的指引下,它异常团结,异常巩固,从未出现过严重的叛逃现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打不垮,拖不烂,最终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用说,大家都清楚,它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毛泽东是怎样成功地解决了令所有实力派大伤脑筋的组织巩固问题?研究毛泽东的经验可以给企业管理者哪些有益的启示?
  笔者认为,毛泽东的诀窍除前面讲的加强思想建设,用宗旨凝聚军心外,再就是独具特色的组织建设。从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毛泽东没有使用现代管理学关于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网络型的思考模式,而是从上到下,设置了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是行政指挥系统,这方面与其他组织没有明显区别;另一套是党的工作系统,即从中央军委到大军区、军、师、团以上单位各级党委,再到营一级的基层党委、连队党支部,最后到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形象地说,毛泽东领导下的军队实行的是一种复式管理结构,即在正式组织机构上附加了一层信仰组织。这是毛泽东组织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以往管理理论未曾注意并加以研究的地方。毛泽东管理军队的秘密,就在这两套系统及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上。具体说,就是通过坚持一项根本原则,落实三项制度,发挥三个作用,来解决组织设置中活力与控制这一基本矛盾。
   。 想看书来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1)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并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及其相关制度,在管理理论上是一种创新。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对我军的发展壮大有深远意义。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近代以来“兵为将有”的问题,保证了军权始终掌握在党组织手中,使军队不再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红军时代的龚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