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因为我们具有在特定情境下产生那种全新意识内容的结构和能力。
同样一个人,自知和他知往往截然不同;同样一件事,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善恶评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观世界难辨真伪善恶,事实上从微观角度看固然存在真伪善恶的区分,却找不到区分它们的统一标准。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意识世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意识世界不需要交流,也不能交流;它没有独立于客观生理基础和外部环境的活动,也没有自己的活动。意识世界如果存在,只能是对本人及其所处世界的反映,仅此而已。
意识只能通过至少两个主体交流,而主体是绝然相互独立的,因此不能认为意识可以交流,主体便是意识世界的根本局限。所有的意识,一概如此。
三.意识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1.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道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一部《*》, 商人看到卖点,建《*》主题公园,沈从文看到民生和人性,而当权者看到的是对民众的道德效应,故而禁书、删节……
原子弹落下后,机上的人看到的是一番奇观,而地面上的人则身处炼狱;几十万人的伤亡对于投掷者而言不过是统计表上一个普通的数字,对被战争摧残的城市来说则是几十年的梦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所得出的意识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有迥然不同的认识。看到一个精神异常的人,虔诚的基督徒认为那是撒旦坑害的结果并企图将这个人引荐给上帝从而摆脱痛苦;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和行为特征来分析,试图通过潜意识和意义疗法之类使病患获得新生;随着科学的进展,更多的人愿意相信那其中遗传的诱因最大;更多的平常人则倾向于认为本人应对自己的处境承担责任。无数人的无数种看法都被很好的维持着,自以为是而不能相互有什么实质的影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识世界只有在相同主体相同时空下才能产生相同结果,否则就是不同的。此种不同也不能通过意识世界的交流来融合,因为意识之间存在的鸿沟恰恰证明意识之间是不可交流的。若主体环境近似,则意识不经过交流也会近似,若主体环境不近似,则意识经过交流也不会近似。
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只能理解能理解的……
例如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因为主观世界想当然的只会接受它愿意接受的东西。偶像崇拜下作为作为偶像的人的自知(自觉,自觉到的)和他知(他觉,看上去的)的分裂是极其明显的。
我们只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东西,因为我们最终只接受我们能接受的东西。例如西方人对爱因斯坦的认识是有所取舍的,对他的私生活方面的污点(如对妻子的冷酷等)视而不见。爱因斯坦本人对相对论的否定与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而获得的荣耀相比明显被忽视了。另外,晚年爱因斯坦在学术界里受到的孤立和外界的负面评价被忽略了。
人的认知不是基于客观,而是基于需要。需要部分基于偏好,而偏好产生偏见。最广泛的公众的意识上的偏差普遍且严重。众口一词的观点的真实性和只有少数人持有的观点的真实性相比没有什么天然的优越之处,它们同样可能是弥天大谎。公开的可能远非真相。
毛蚬与上海八十年代肝炎大流行最终被认为是毫无关系,果子狸因为SARS而遭到屠杀其实是误杀,等等等等。每一个公众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伴随着愚昧无知和亦步亦趋,真的难以想像,即便是明显被证实是虚假的东西也不能让公众足够清醒。
因而可以作出如下结论:人在信息方面并不需要真实,而只是需要信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业观点和非专业观点永远截然相异,人永远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同一外在事物得出不同的主观结论,即使假设这种主观的判断或认知存在,那些更为深刻和潜在的因素仍然是不能被忽略的。各色人等的世界各不相同。主观世界最终只能服从于客观世界,而且最终决定于客观世界。
2.
——认知只能对应特定的主体,主体只能对应特定的认知。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一样的。女性的视野较男性广,因而可以轻易的看到男性以同样姿势看不到的情况。同样的食品有人认为刚好,有人认为偏咸,有人则认为太淡,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由于脸形的不同,比如说鼻子的大小高低不同,或者视力的先天差异或者由于其他生而具有的不同,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世界在每个人眼中都不相同。可以回忆一下,儿童时期的世界和成年后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同,仅仅由于长高、长大而使我们在成年后惊讶的发现童年时期所见到的东西竟是现在这般。年幼时的很多高大伟岸神奇壮观的东西在成年后的我们眼中是那么平凡不过,时过境迁,一切都不一样了。
同样的差异存在于各种人、每个人之间。这先天影响我们的判断。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无一不以感官为基础,而主观世界的差异无一不由并非主观世界所能决定的差异而来。
每个人的主观世界各不相同,但这绝不是因为人的主观世界本身有什么差异——如果所谓主观世界是存在的话。主观世界的任何差异都可归因于主观世界自身之外的因素,而绝对无法归因于主观世界自身。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分享许多共同之处并不能代表主观世界是可以相互交流和融合,而只能说明促成各自主观世界的因素曾经有过许多一致。
例如佛教“佛在心中”的观点。这人待人接物忠厚善良,心中有佛,看人便也像佛;而待人刻薄算计,心中有污垢,看人便也有污垢。而品格的差异,又是像男女差异一样是由身体差异而来。因而意识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因为个体本身之间的差异而来。
文化震惊不但与外国/外地/外族人的初期交流中体验强烈,就是在国外生活了数十年,也依然能不时的体味到文化差异的冲击。个体在特定生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识世界只服从建立起它的这个特定的基础,因而文化差异即便在生活于异乡几十年后仍然能震撼心灵也就可以理解了。
英谚云“IT IS ALWAYS SAID THAN DONE”,汉语口头禅也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意识世界也只是以此时此地为条件和范围,超过了时间和地点,意识世界的内容便大不相同了。所以一个以观者或想像者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远远不能符合作为行者和实践者的环境,二者角度不同,环境、时间等形成意识世界的结论的一切前提皆不同,因此前者得出的结论远远不能适应后者的情况。即知易行难。
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件事中发现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角。
这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有无限多的视角可以提供,而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对于人这种具有多种先天局限的生物而言,它所生活的环境永远存在未知的东西,它所知道的东西永远只是部分。世界可以被人无限发现,每一种认知都具有局限性,都是相对的(真理永远是不确定的,无法把握真理)。意识世界的作用仅仅在于维持主体的既有良好,而不在于反映真理。
因而说人具有主观能力似乎是句废话。然而我想说的事实却是,短时间内产生的判断、选择和深思熟虑、丝丝入扣的推理、分析一样,都不是主观世界运作的结果,而是人体在生存过程中形成并固化下来的各不相同的道路的反映。一个人能迅速对一个问题形成独立判断,与其说是主观世界的独立和成熟,毋宁说是表明这种生存道路的独立和成熟。
——所有这些差异都是因为主体所处环境不同,形成的认知难免不同。一种认知只适合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认知只是为主体并且只是为当前的主体服务,这就是所有认知的局限,也是上述所有差别的原因。
四.语言问题、历史问题与科学问题
1.语言问题
我把作为意识世界交流工具的语言在不同主体使用过程中难以弥合的微妙差别称为语言问题,它很好的体现了意识世界在众多相似之处掩盖下的巨大裂痕。
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一种语言对某些事物的描绘非常丰富,同样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则显得很贫瘠,对声音、气味的描述,每一种语言都较对颜色的描述贫乏的多……这些使语言在交流过程中无法实现精确。同样一个词语,如“棒棒糖”、“性”、“天堂”等信手拈来的几个词汇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产生的反应也迥然不同。不同阶层、性别、年龄段的人在语言使用与交流上存在类似于各种文化间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还可以具体到任意两个人之间,即使他们的差异非常小,但是只要有差异存在,便会反映到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
尽管语言是作为各个意识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而得以存在,但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微妙差别却仍然无法被弥合。因为语言是对意识的抽象,并且不是抽象的过程,而是抽象过程的结果;因为任何所谓的理解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近似,都是以主体自己的方式来进行。
我们说语言是可以交流的或者它能充当交流的工具,或者主观世界之所以能给人制造可以交流的假象,其实是因为在生理结构上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可以分享。种内的语言交流和种间(如狮子与斑马、狗与鸡、猫与老鼠等)简单的眼神、吼叫等信号刺激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信息的形成和反馈过程。只不过结构越是接近的物种之间,这样的分享也越多越容易。人与狗较与猫相处更容易一些,是因为在进化程度上人与狗更接近。人与蚂蚁无法交流,而蚂蚁之间却能形成复杂的社会。人类的语言是所有种内和种间交流机制中最复杂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些交流机制间都没有本质的差别。种间交流简单是因为形成基础的简单,导致交流的相关之处太少。而种内交流直至人类语言交流的复杂则是因为相应的形成基础的复杂。
但是尽管语言的基础是大量共同的相关之处,然而彼此的基础之间仍然相互独立,因而据此说语言之间可以交流其实依然是不确切的,尽管语言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彼此的差异却同其形成基础的差异一样不可弥合。语言作为意识世界的产物而成为意识世界互通的工具,实在是一种错觉。
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就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不仅诗如此,所有的作品尤其是表现意识世界丰富内容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之后总是会失去很多神韵。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不可能精确进行,翻译始终无法弥合两种文字间存在的微妙差别,就是因为形成语言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语言之间存在的即便是最细微的差别也无法通过交流弥合,因为单纯的语言并不能改造形成它的基础,只能反映其形成基础。语言被当成交流的工具只是因为各种语言作为意识被抽象后的结果,在反映对应的形成基础时有大量的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如此之多以至给人造成了可以交流的错觉。因而语言与其说是主体用来交流的工具,不如说是用来反映主体的工具。一个追求真理的学者和一个纵情声色的女人之所以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因为被反映的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太少,而若特定时期能有共同语言,则只是在该时期在特定问题上有共同之处。同其他时期一样,语言在该时期内的作用同样是反映,而非交流。
2.历史问题
历史是无法被还原的,虽然对历史的研究一直以还原为目标。我把历史无法被还原的这个局限称为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其实是意识在个体性局限之下如何被取舍和解读、严重一点说是如何被扭曲的表现。研究历史的过程必然是有所取舍的,历史被以特定的方式抽象又以特定的方式被还原,因而研究历史的结果必然是有所偏颇的。
人能还原历史吗?不能。人只能抽象历史,只能对历史有所取舍。历史问题的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不同的现实使人对同样的历史有不同的解读。而历史究竟如何?不知道。历史永远是偏颇的。
从封建说起。关于“封建”的详细论述请参阅《书屋》2001年第5期罗建著《糊涂的“封建”》。本段引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此文,注明出处的也转引自此文。
封建原意“封土建国”:封土地于诸侯,诸侯于所封土地之上建立邦国,受封者听受于封者,定期朝贡并提供劳役赋税,在封土内则享有世袭治权。封建之制行自商周乃自黄帝直至战国时期,以周代为甚(《说文》、《左传&;#8226;桓公二年》《左传&;#8226;僖公二十四年》、《史记&;#8226;二王世家》等均有相关记载)。封建制的崩溃完成于秦,秦废封建、立郡县建立统一的集权制国家。这在《史记&;#8226;秦始皇本纪》、《汉书》中均有记载。唐柳宗元的《封建论》也明确表述了那个时代对“封建”的看法。历史上的“封建”与今天的“封建”所指实在大异其趣。即便是民国时期陈寅恪、胡适也从不以封建指称秦以后的两千年历史,其他学者如郑振铎、蒋伯潜、蒋祖怡、张荫麟等也在相关论述中表明了相似看法。即便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也不曾有过“反封建”一说。中国遥远而相对短暂的封建社会确立了泱泱中华延续至今的精神命脉,其文化之繁荣、人性之美盛达到的高度实是之后两千多年的集权社会所不及。
让人痛心的是党争之后,成王在遵循(其实是被教条化和修正了的)*主义根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