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为什么要写郭子仪(1)
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中,出现过无数威名赫赫、功盖四方的英雄人物,被后辈们长久的仰视。纵观二十五史,我们寻找那些光芒四射的时代英雄,不得不注意到这么一个人。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力挽江山于即倒,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他无论是军功、辅政,还是为人,都可当得上楷模二字。后被史臣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这个人,就是唐朝的郭子仪,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

  天下英雄众多, 我们为什么要单单说说郭子仪呢?他有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既然是将军,首先当然要说战功。

  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 ),安禄山起兵造反。这时支持大唐纵横天下的府兵制度刚废除,新建的“扩骑”糜烂到极点,甚至“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许多方镇军队也大多习惯了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作战力极其低下。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占领大唐半壁江山。“朝闻发渔阳; 暮已卷河北。”,只半年的时间,两京陷落、皇帝逃亡,大唐官民人心惴惴,李家天下危如累卵。

  在危急时刻,曾经一个看似普通的任命状,改变了大唐国运的走向。

  战事甫起,郭子仪被火线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他临危受命,尽招兵马,高举反攻大旗。郭大将军出手不凡,出师即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然后击败高秀岩于河曲,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再下井陉破贼史思明众数万,平幰城击贼嘉山斩首四万级。一路行来,捷报频频,人心振奋,众叛军莫不敢当,也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肃宗即位,郭子仪率五万兵马勤王,加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皇帝所辖部队几乎打光了,只能靠河朔军为根基。郭子仪从地方官走进了唐朝核心军事管理层,曾先后两次被任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第一次挂名元帅为皇子李俶,也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第二次挂名元帅是皇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德宗)。

  郭子仪再接再厉,挥师平叛,先大败贼兵崔乾柘收复潼关,又数经血战,终于收复两京,杀安庆绪、败史思明,平息了安史之乱。

  大唐江山复回李家,郭子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肃宗曾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平息安史之乱,让郭子仪的声威名扬天下,但这并非郭子仪战功的全部。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时,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再一次临危受命,任为关内副元帅。在长安,他也玩了一次四面楚歌,不过兵丁唱得不是楚国的小调,而是让人在京城内高喊:“郭令公(郭子仪)来!”,吐蕃被吓得半夜溃逃出长安。

  三国时孔明的八阵图能抵十万兵,郭子仪的名字的威力看来也不遑多让。

  第二年,仆固怀恩引诱吐蕃、 回纥、 党项几十万兵入侵。大唐内部尚自顾不暇,强敌临境,无不战战兢兢。郭子仪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以坚守营垒的方式,未伤一兵一卒,逼迫敌军退去,把一场弥天大战消于无形。

  第三年,郭子仪更是做了一回名振千秋的孤胆英雄。吐蕃、 回纥、 党项、 羌、 吐谷浑、 奴刺等三十万军队进犯醴泉、奉天。大唐上下,朝野震惊,急忙调兵遣将,再次任郭子仪为主帅抵挡多国联军。郭子仪只带数十骑进入敌营。回纥兵将见郭子仪亲来,大惊失色,对郭子仪以父辈相待。三言两语之后,回纥倒戈一击,会同唐军把吐蕃等多国联军杀个落花流水。以一万唐军对三十万敌军的一场大患,就这样戏剧性的胜利收场。

  三国演义中关二哥单刀赴会,还得借酒醉挡脸拉住对方的大将,幸免于难,被人称颂不已。郭子仪这“单骑见胡虏”,不仅毫发无伤,而且引敌为己用,比关二哥厉害多了。

  若单纯论战功,中国历来不缺少战绩卓越的名将。比如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大破匈奴,一直打到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又如唐代的李靖,在助太宗皇帝一统天下后,又北进消灭了*厥,逼得突厥人只能西进,后来在西方建立了土耳其帝国。还有宋时的岳飞、明时的徐达等等。但我认为,他们都恐怕不能与郭子仪相比。

  不错,这些将军都是经百战,他们地功绩,都是站立在无数敌人的尸骨上的,像李靖、岳飞军旅一生,竟然未曾一败,是当之无愧的战神。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将军,他们对国家的重要性还是不能与郭子仪相提并论。汉代没有霍去病,照样有人打退匈奴;初唐没有李靖还是强大的唐朝;宋朝岳飞的朱仙镇战役,也只是消灭完颜宗弼一部兵马;没有徐达,朱重八照样当皇帝。也就是说,这些将军虽然功勋卓著,但还不能算是国家的立足根本。俗话说:地球没谁还照样转。不过,中唐如果没有郭子仪,那天下或许就真的不姓李了。

  当时不仅有安史作乱,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内有周智光、李希烈、仆固怀恩等朝廷方镇大员谋反,民间也是“群盗蜂轶,连陷县邑”,浙东袁晁、浙西方清、苏常一带的张度、舒州杨昭等民间力量也是纷纷起义。大唐江山一直处岌岌可危之中,如果不是郭子仪平叛、御边得力,江山恐怕已经易主。

  也许有人会提出与郭子仪同时代的李光弼,同样也是大唐中兴的主要功臣,战功也不差吧。《新唐书》虽然把李光弼莫名其妙地许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纵观两人所经历的战事,郭子仪战功更多一些。并且李光弼只是参与了安史之乱,没有参加后期的边境保卫战,所以任后人以诗诵史说郭子仪:“一代威名迈光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为什么要写郭子仪(2)
富有官场谋略,这是郭子仪与绝大多数名将不同之外。他不仅仅是赳赳武夫,而且在官场之上也是如鱼得水,是政治上的常青树、不倒翁。

  作为一名手握军权的大将,最忌惮的就是和皇帝搞不好关系。尤其是将军们功高震主,让皇帝认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时,更难有好的下场。最为突出的是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韩信、英布、徐达等人,几乎全被皇帝或明或暗的手段干掉,赵匡胤的手段较为温和,采用“释酒解兵权”的方法,把石守信等人赶回到老家去。

  郭了仪平息安史之乱,数次击退吐蕃入寇,以一已之力扭转战局,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仅是功高震主,而是功高盖主。在他掌握全国大部分兵马时,也曾有过上下沉浮的经历,每一次郭子仪都冷静面对,最终获取皇帝的绝对信任。他手握手权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八十多岁时仍领辖重兵,画像入凌烟阁,手持铁卷,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封汾阳王,得到荣誉自己都数不清。

  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后,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作为一名身处政治漩涡的权臣,仅仅和皇帝搞好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和诸位同僚相处融洽,郭子仪可谓深谙此道。

  中唐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官员派系林立、更迭不止,就连手握权柄的宰相也是走马灯似的换了不停。同僚中也不乏李光弼、鱼朝恩与其有怨的官员,也有李辅国、元载、卢杞等得势小人,郭子仪根据每人的特点,采取对应的待人方式。有怨的冰释前嫌,面对小人也相谈甚欢,很有种“人在林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意思。

  郭子仪在晚年把汾阳郡王府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以显自己的光明磊落。后来这一招被清朝的曾国藩学了去,把形式变通了一下,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曾国藩家书》。

  所以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并非偶然,有皇帝开明的因素在内,更重要的是他处事恰当,官场谋略高超,与皇帝乃至大臣们都相处融洽

  与之相对应的,同时代李光弼战功虽然卓越,但因为处不好与皇帝、与同僚的关系郁郁而终,颜真卿更是直接死在当权小人卢杞的奸计之下。

  ………是近乎完美的人生

  郭子仪一生是在别人的称颂中度过,他不仅在战场、在官场获得极大的声誉,在其他的方面,他都可以看作是楷模,

  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几乎是他所有的得力干将)因功位至将相;

  做统帅。他战功赫赫,平息安史之乱,平定藩镇,令唐朝中兴。也曾单骑闯敌营,力退多国联军,后人秦观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以颂。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也获得了皇帝的厚爱,官至汾阳王,赐号“尚父”。死后,皇帝下诏“尚父比吕望之名,为师增周公之位”,把郭子仪比作吕望、周公。

  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满床笏》。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知道忍让与照顾,与诸多同僚均相处融洽,最后连一个仇人都没有。

  更难得的是,郭子仪的敌人也对他心悦诚服。永泰元年,吐蕃、 回纥、 党项、 羌、 吐谷浑、 奴刺联军30万进犯,郭子仪单骑入敌营,回纥舍兵下马拜道:“果吾父也。”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并且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史书称他“完名高节,烂然独著,福禄永终,虽齐桓、晋文比之为褊。”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郭子仪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他就真得这么完美无缺吗?且听我娓娓道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英雄出处(1)
评书上一般说某一位英雄人物时,喜欢带一句:英雄莫论出处。

  不过此话颇有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莫论出处的英雄肯定是出身草莽,而那些名门之后的英雄,则对其祖宗大书特书,以彰显其出身高贵。

  介绍我们主人公之前,先好好翻翻他家的祖谱,翻后才知道,郭子仪果真是名门之后,正儿八经地世袭贵族、高干子弟。

  郭子仪的先祖,向上可以一直追朔到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被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分封于东虢,号为‘郭公',因‘虢'与‘郭'音近,而音转为‘郭'“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没想到,郭子仪和当朝圣神皇帝武则天同祖,并且老祖宗还真不是一般人。

  郭在我国算不上大姓,不过历史名人并不少,其中最出名的除郭子仪外,还有三国时期曹操第一谋士郭嘉郭孝奉,他在确定曹操大势的官渡之战中大放光彩,可惜在平定辽东时早夭,以至于曹操在赤壁大败之后,痛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郭姓名人,就是魏国名将郭淮,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并因功不断被提升,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根据《三国志》二十卷郭淮传所记,郭淮是阳曲人,封阳曲侯,其孙子郭正封为汾阳子,他是郭子仪有据可查的祖辈,郭子仪战争天分不知是不是老祖宗郭淮传下来的。

  郭家祖宗辈里高官很多,除三国时间的郭淮外,有名的还有:汉朝的光禄大夫郭广智,冯翊太守郭孟儒,隋朝的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朝凉州司法郭昶,兵部尚书郭通府,最后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可谓“家承金穴之贵、政有露冕之高”。而郭子仪,更是把郭家的富贵推到了顶峰。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也是一名官员,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宪(治今山西娄烦县)五州刺史,也有说是先后任绥、渭、桂(治今广西桂林市)、寿、泗(治今江苏宿迁县)五州刺史。

  按唐朝的官职,即使是下州刺史,也是四品官,而吉州是上州,吉州刺史就是从三品的官,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相当于副省或正厅级干部。

  或许当刺史的郭敬之给儿子的身上带了一些官场谋略的基因,助他在日后的大唐军政上纵横开阖、睥睨天下。

  从郭敬之任职的地方来说,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可以说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现在说起来也有些奇怪,唐朝的官分配也太随意了。当时可没有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唐朝官员迁徙赴任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郭子仪从小就跟着父亲这样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所谓”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郭敬之所任职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也开阔了郭子仪的眼界,从小讲成严谨、向上的好习惯,丝毫没有高官后代*的作风。

  也可能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官场的一些事情,所以才养成他那种大度、隐忍的性格,在后来进入官场后能游刃有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