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一去,中华儿郎奋勇一战,令敌人丧胆,扬大唐天威。

第二十六章  犯盛唐者,虽远必诛(1)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这是边塞诗人岑参为出师西征的封常清写的,但诗句内容更适合高仙芝的这次传奇远征。

  从高仙芝出发的龟兹,到小勃律国的都城,直线距离也估计超过三千里,并且这一路可谓山高岭竣、困难重重。李白感叹蜀道难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高仙芝此途,比蜀道不知又难了多少倍。

  经过约一个半月的行军后,到达第一道难关: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大家公认的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但实际上帕米尔高原的平均高度还略高于青藏高原,只是因为面积相对较小,这第一的名分才让给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唐军行军路线主要经过东帕米尔,也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此处海拔平均超过了5000米,所经过的青岭(慕士塔格山)更是海拔7546米。

  这一段路途难度高得超乎想像,一万人的骑兵队,动辄越过超过6000米的高山,这是专业登山运动员的活儿。高仙芝的部队难道没有高原反应?他如何保证的官兵的体力?如何保证万人队的给养?是他们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办法,还是官兵都是超人?

  这一些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这队唐军肯定受了许多苦。

  好在高仙芝精通地理,是在三月出的兵,到达帕米尔高原时已经是五月,也就是公历的六月或七月。现在当地有一民谣:“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高仙芝进入帕米尔高原正是在七月。

  从上葱岭始,高仙芝走了两个多月,到达了特勒满川。在这里略作修整之后,高仙芝兵分三路继续前进,约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连云堡会面。

  吐蕃在连云堡的守军与大唐军队相当,大约有一万人,其中一千在堡内,在城南依山建栅又有*千人守在那里。吐蕃如此分兵,或许是因为认为一千人守住天险连云堡足矣。

  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虽然高仙芝带领的是安西百战精兵,但经过长途艰难的跋涉,体力消耗过大,而敌人占据有利地势。在正常情况下,高仙芝可以说毫无胜机。

  但唐军也有优势,那就是出其不意,吐蕃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唐军会赶到这里来。

  连云堡下是婆勒川,当时“水涨不可渡”,但唐军既然到了这里,绝不会因为水难渡就转头回家。高仙芝命令官兵第二天早晨备好三天的干粮,要强行渡河,当时众人都觉得自家将军疯了。

  高仙芝确定早晨渡河,是有道理的。当时已经是夏天,河里的水应该都是高山雪化而成,晚上气温低,雪自然化的少,清晨的水流应该是一天之内最小的。

  果然第二天渡河时,“人不湿旗、马不湿鞯”,显然也有点夸张的成分。唐军渡河之后,迅速排列成阵势,高仙芝高兴地对边令诚说:“如果吐蕃趁我们半渡时来攻,那我军必败,敌人没来是天以此贼赐我也。”

  这次渡河有赌博的成分,不成功则成仁,成功后高仙芝是喜出望外,要不然也不会对个军事盲边令诚说这些话,也不知边监军听懂了没有?

第二十六章  犯盛唐者,虽远必诛(2)
行高原、攀高峰、渡大河,长途奔袭三千里,今天这是第一战,唐兵心中早已憋了一股劲。面临强敌,个个奋勇上前,无人退缩。

  吐蕃兵久居此地,想来也没打过什么仗,战斗力比高仙芝的安西精兵差了许多,更兼之唐军的出其不意。唐军经过一番血战,“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余人,余皆逃溃。”

  同样是一万兵马,但打的并不是势均力敌。占据天险,以逸待劳的吐蕃兵以大败结束,并且阵亡率达到50%,还有超过10%的投降。

  占据连云堡后,高仙芝想乘胜出击,这时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儿发生了。

  玄宗为了万无一失,除派边令诚前来监军之外,还派了一位术士韩履冰。一位术士在军中能起什么用呢,可以呼风唤雨,可以撒豆成兵?

  可惜这位皇帝看重的能人没有这才能,他只是会忽悠人的术士。一路之上没见起什么无论是正还是负的作用,现在抬神目前望,愣说危险重重,“惧不欲行”。

  边令诚也被吓得不轻,不想再走了。

  这位术士当然是满嘴胡说八道,他和边令诚估计第一次经历打仗。在经过三千里的跋涉,两人已经累得快虚脱了,又眼见到满地的死尸、鲜血,敌我双方没兵的挥舞刀枪,吓得双脚发麻。说前行危险,估计只是找个借口停下。

  站在高仙芝的角度,无论是否相信韩履冰的话,他都是不能停的。此次前来的目的地是小勃律国,而不是跑到连云堡和吐蕃打一场,现在怎么能临近终途而废呢。

  不过边令诚是监军,高仙芝也不好硬架着他走。于是留下边令诚和病弱士卒三千守连云堡城,自己则率大军继续前进。

  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坦驹岭长四十里,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山口海拔高度为4688米。登此山口,只能沿超过10公里的冰川而上。数千人连人带马共同攀登冰山,想想都兴奋。现代人即便带了先进的登山工具,如果是大规模的团队轻装去攀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看来术士韩履冰所说的前途困难,说不定就是爬冰川,也幸好他、边令诚和那些伤病兵卒没来,不然他们恐怕还得拖后腿。

  下冰川后四十里就是阿弩越城,一旦阿弩越城不能一举拿下,吐蕃援军一旦到达,唐军根本没有可能再回头爬冰川逃回去。再加上术士韩履冰在临出发前的一些不祥之语,一向勇猛过人的唐军也犹豫不敢下山。

  高仙芝就暗自派了二十名亲信,穿着阿弩越胡服来迎。这些假胡人按高仙芝事先教好的说:“守卫阿弩越城的士卒都愿意投降唐朝,并且还把娑夷河水上的藤桥砍断了,吐蕃人已经过不来了。”高仙芝佯装着大喜,带着高高兴兴地唐军下了山。

  天佑大唐军,三天之后,阿弩越城的胡人果然不战而降了。

  再往下就简单了,高仙芝派人把娑夷河水上的藤桥砍断,断了小勃律国的后路。又以唐朝皇帝赐绸帛为名,诱捕了小勃律国的大臣们,并最终把小勃律国和国王和他的老婆(也就是吐蕃的公主)捉住。

  八月份,高仙芝带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会和边令诚等人后得胜班师。高仙芝此一战,威震西域各国,“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这一战,充分体现了高仙芝勇猛的作战作风,善于抓住战机、险中求胜的战术素养。这一战的路途之艰难是绝无仅有的,有人以汉拔尼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作战与小勃律之战相比。但无论是路途的高度还是难度,阿尔卑斯山都无法和葱岭相提并论。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帅”(1)
在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还打了几次漂亮的仗。打胜仗似乎成了他的习惯,高仙芝也很享受这种感觉,有时甚至会主动向玄宗申请征讨四方。

  高仙芝善于应用计谋,但有时就显得有些不择手段。尤其是攻打石国时,高仙芝先是佯装和石国约和,后又率兵袭击,最后又把已经投降的石国国王杀头。虽然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一场大胜,但总让人感觉胜之不武。

  逃出的石国王子到处求援,并把唐军的行为大肆渲染了一番。高仙芝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犯了众怒,最后各部落联合大食想要进攻唐的安西四镇。

  向来不惧打仗的高仙芝,立即带领蕃、汉三万兵攻打大食,深入七百余里,在恒罗斯城与大食军队交上火。

  这一次高仙芝的对手不是西域各小国,而是当时与唐朝同样强大的阿拔斯王朝。有意于中来的大食国,所派的当然也是精兵强将。

  两军相持五日,谁也没占到便宜。这时高仙芝部下的蕃兵葛罗禄部突然造反,唐军腹背受敌,登时大败。并且败得非常惨,“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这一次唐、大食两大强国的唯一一次碰撞,以大唐告负而终。

  在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对朝臣是相当宽容的。对待不满意的文臣武将,常用的处分方式是“贬官”,即使当年即使王忠嗣已经被三司会审定为死罪,玄宗还是只把他贬为汉阳太守。这次高仙芝惨败后,被贬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是“十二卫”的将军,品秩虽然不低,但权力比地方节度使差得远了。

  (想来这一段时间,一直醉心于战场的高仙芝突然被束之高阁,生活十分郁闷。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前一段有个电视剧《杨贵州妃秘史》,还让高仙芝和宫廷音乐家谢阿蛮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给这位铁血战将,强加上一丝儿女情长的温柔。)

  虽然现在高仙芝几乎不再带兵,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仍是一位在当时能力数一数二的大将军。既然现在平叛需人,在皇帝身边的高仙芝无疑是最佳的带兵人选。

  当封常清已经走了六天后,玄宗才想起启用高仙芝。

  如果再派高仙芝去前线,势必要和封常清分清上下级关系,也就是两人以谁为主。两人无论是从资历、能力、威望,还是同僚关系上讲,都应该是高仙芝是领导人。

  在外抵挡安禄山的叛军的唐军首领,最合适的官职是节度使。而玄宗已经封了封常清平卢、东阳节度使,不能才刚过六天,其官职就由高仙芝替换了吧。

  那么给高仙芝什么样的职位呢?这种问题难不倒玄宗,他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帅各路军队东征。职位问题顺利解决了。

  元帅这一词,并不是玄宗自己琢磨出来的。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这一名词了,但真正作为统军征战的职位,则是从南北朝开始的。李渊入关后,也曾设有左右元帅,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玄宗年间编制的《唐六典》中,也有“凡亲王总戎则曰元帅”。

  考虑军权不外放的原则,元帅权力太大,都是由皇家担任,而真正行使军事职能的则是副元帅。高仙芝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第一任副元帅,只是他不知道,在他身后,还会有一连串的副元帅。这些副元帅,个个都是军事能力突出的强人,也是当时军中大佬,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三任副元帅郭子仪。。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帅”(2)
虽然封常清在洛阳征了六万人,但远不足以向安禄山开展反攻。玄宗拿出内府中的金钱布帛,在长安大肆招兵。

  当时的长安是天下第一大城,人口众多,再加上钱财的吸引,仅十天的时间,竟然征兵达十一万,号“天武军”。 至于军队成员,基本都是“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的市井子弟。

  高仙芝带走的兵只有五万,并且还包括了部分飞骑、彍骑等长安卫戍部队。新招募的兵都到哪里去了呢?用来守长安,还是只是贪图金钱布帛,领到后就逃跑了?令我们无从猜测。

  玄宗还派了一名监军,这位是高仙芝的老熟人:边令诚。或许玄宗认为两人曾一齐出生入死,是对好搭档,也或许认为上一次两人赢得了一场奇迹般的胜利,再派两人同去图个吉利。

  玄宗所不知的是,边令诚曾在连云堡扯高仙芝的后腿,高仙芝对边令诚的印象并不好。

  高仙芝有个贪财的毛病,每次作战,总是把部分战利品私吞。边令诚看到后自以为拿到高仙芝的短处,曾数次向高仙芝索贿。高仙芝面对边令诚的要求,有些不屑一顾:你算什么人,一点战功也没有,在本大将军也好意思张嘴?面对高仙芝的漠视,边令诚暗恨在心,令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后来当高仙芝明白“惹君子不能惹小人”这句至理名言时,已经晚了。

  …

  大军开至陕郡,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曾经的黄金搭档又聚在一起了。不过这一次迎接他们的不是曾经的辉煌胜利,而是节节败退。

  高、封两人进行敌我军事对比后,深知自己带得这些民兵,根本不是精锐之敌的对手,陕郡根本不可能守住。如果正面交战,只会被敌人击溃,甚至敌军会进一步直捣长安,大唐天下顷刻可覆。

  在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后,仙芝没有犹豫,立即命人打开太原仓,把仓内所有的东西全部赐给士卒,把可用不能拿的东西全部焚烧,然后不战而退,引兵直奔潼关。

  高仙芝把东西分给士兵的做法不错,但他也高估了这群临时招募的民兵的素质。个个大包小包的像搬家一样,怎么打仗?安禄山军追过来后,狼狈而逃,边逃边把背着的东西往下扔,一时间“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一向作战勇猛的高仙芝这一次当了回缩头乌龟,没有回头迎战,只是无抵抗地败退。他的目的非常明确,不惜一切代价抢先进入潼关。既然战力不足,那就死守险关,拖住敌人。扼住叛军去长安道路的咽喉,让安禄山在此地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叛军以前的胜利不过是一鼓作气,他们的实力仍是远不及大唐。一旦叛军在潼关前久久不能前行,内部必然军心涣散,等各地援军到达后,可一战败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踞守潼关。

  洛阳处于平原,四面开阔,所以不易守。而潼关素有天险之称,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一切未出高仙芝的预料,等唐军退到了潼关,整饬防守器械。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