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可能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官场的一些事情,所以才养成他那种大度、隐忍的性格,在后来进入官场后能游刃有余。

第二章 英雄出处(2)
郭敬之一直做地方官,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是父亲?郭敬之死时,只是平平常常下葬。没想到在地底安安稳稳躺了二十年后,突然又被人称颂起来。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皇帝特赠郭敬之太保,追封祁国公,下诏称郭敬之“累君子之行,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生此大贤,为我良弼。”

  至于郭敬之是否有代宗称赞地那么优秀,估计代宗也不知道,郭敬之死的时候,皇帝还是李隆基,连代宗的老爹肃宗李亨当时还是太子李绍。

  郭敬之究竟怎么样不用管,但代宗知道郭敬之是郭子仪的老子,儿子光荣爹好汉,多称几个封号,实际就是给郭子仪看的,目的无非是让郭子仪更加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的短短三年里,郭子仪先从吐蕃人手中夺回长安,后以巧计退多国联军,再单骑入敌营,策反回纥击溃30万多国联军,大唐西线经此一战而得以安定。

  广德二年,郭子仪的名声到达了巅峰,肱骨之臣已经不能形容他对大唐的作用。为避免皇帝猜疑,郭子仪平叛回京后,面对恩种类繁多的赏赐,只取财物、不任官职,对尚书令的任命,再三坚持辞谢。代宗当然明白郭子仪此举的含义,正值这一年正是郭敬之二十年忌日,代宗感动之下为了巴结手下大臣,体现皇恩浩荡,把郭子仪的老子又重新表扬了一番,追封为国公。

  父亲被追封之后,郭子仪为父亲迁坟改葬,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之题写了《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   郭公庙碑铭》。

  碑文中,对郭敬之的生平进行了记述之,说他自小就讲仁爱,长成之后更是有德之士,“幼而好仁,长有全德”,平生不作违背礼法的事情。颜真卿还对郭敬之的形貌作了描述,说他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河目电照,虬须猬磔,进退闲雅,望之若神。以仲由之政事,兼翁归之文武。”

  根据碑文所写,郭敬之的身高可以算是异类了,“八尺二寸” !

  虽说用的是唐尺,但唐尺和现代尺已经差不多长了,根据现存的唐尺推断(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到厘米,平均厘米 ,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尺长度厘米),一唐尺约为30厘米。

  那么郭敬之高约米,远超过姚明,我觉得郭敬之的身高可能被夸大了几十厘米。

  受父亲的遗传,我们的主人公郭子仪也长了个大个子,《新唐书》中说他高七尺二寸,也就是约米。《旧唐书》中则说他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大约米。在这一点上,我更相信《旧唐书》所言。

  《郭公庙碑铭》名为郭敬之所写,但有一半的内容是夸奖郭子仪这大孝子的,其用心显而易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盛世大唐(1)
主角的来历简单介绍了,但在主角正式出场前,还要先把他所处的环境说叨说叨。什么是英雄?在逆境中伸出头来的才可能是英雄,没有环境的衬托,英雄何来?

  一提到唐朝,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自豪感。为什么?因为唐朝最牛。当然,我们所盛赞的大唐一般是指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前这一阶段。

  唐朝国力当时举世无匹,在世界范围内很有影响,因此华人又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就连明明是满清的辫子服也被称为“唐装”。倒是韩国的国服高冠博带、长袖当风,些需带有几分大唐衣装的神韵,哀哉!哀哉!。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在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大地一片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对中国分崩离析、战火不断的局面感到绝望。

  时事出英雄,天才英雄杨广横空出世,一统天下,当时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世界的巅峰,这在中国史上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可惜隋文帝杨坚天纵其才,儿子却守不了天下,最终大好江山的美好成果便宜了他的外甥李渊。

  李渊公元566年出生于长安,其父是唐国公,其母与隋朝皇后是亲姐妹。他其实也算是个富贵中的苦命人,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全占了。

  李渊的父亲李虎(皇帝赐姓大野,名为“大野虎”,很有搞笑天份)在小李渊7岁时就去世了,不过李家终究是皇亲国戚,李渊世袭为唐国公后,不但没有因年纪幼小有人排挤,还很受重用。

  不过隋炀帝上台之后,李渊与这位篡位的皇帝表兄关系并不好,在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并且在第2年5月建立起了唐朝。

  在各项制度上,李渊显然没怎么动脑子,直接照搬了隋朝的。在老百姓看来,这唐朝和隋朝也没什么两样,只是皇帝的姓氏不同,赋税好像少了一些。于是虽然改朝换代,但百姓安抚工作非常好。

  大唐在李渊的领导下,地盘逐渐扩大,中原之地摆脱战乱、趋于安定。李渊虽然在大唐制度建设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要不然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只鹿就落在李渊的手里呢?

  李渊对待政敌,手腕极其强硬,杨侑、李密、杜伏威等人都死在了李渊的阴谋中,不过就像一句广告词里说的:“人都有两面”,他对敌凶猛,对自己的儿子就过于姑息纵容了。

  大唐建立之后,第一仗就被薛举父子打得大败,李渊恼怒之下,狠狠惩罚了刘文静、殷开山等人,但作为主帅的李世民,却是屁事儿没有。当然对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错误也从来都是小惩小戒,以至于几个儿子做事从无顾忌。

  想来是7岁丧父的李渊深知缺少父爱的痛苦(史曰:幼失怙恃),所以对自己的儿子颇为溺爱,自己的痛苦决不让后代再品尝到。只是不知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对儿子一向持纵容态度的李渊有何感想。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要大书特书的人物,甚至有些书上都把他给神话了。说他出生时“二龙戏于门外”(估计就是有两条蛇从门口爬了两圈)。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起居注等史书都说李世民是军事天才,在大唐兴兵平判的过程中功勋卓著,为大唐军功第一。

第三章  盛世大唐(2)
李世民军功虽大,深讨父亲欢心,只是他终究不是太子。顺理成章当皇帝的应该是李建成,李建成看自己的弟弟这么能干,手下忠心的将士如此之多,心中忐忑不安。是傻子也看出来,如果李世民大权不除(当时李世民还当着除皇帝外最大的官:尚书令,后来代宗曾想让郭子仪当此官,郭子仪没敢答应),自己的皇位难安。至于李建成是否想除掉李世民,估计是有这个计划的,不过还没等他动手,李世民就先行动了。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多个侄子。唐高祖李渊不由心灰意冷,于是让位于李世民(其实让不让自己也做不了主了,反正手中大权没了)。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还给李渊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太上皇。

  所谓上行下效,李世民这种让太子当不成皇帝,以及封老皇帝为“太上皇”的做法,很受他的后辈们喜爱,并被发扬光大,以至于中唐以前的皇帝竟然没有一个是长子继承皇位,咱们列出观之:

  唐太祖李渊世袭唐国公,但他排行老四。(异常气恼地:不是我非得当唐国公,是我三个哥哥早夭好不好。)

  唐太宗李世民是老二,这位更了不得,愣是在李渊确定皇帝人选的前一天搞了个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一位哥哥、一位弟弟以及十位侄子,把李渊变相的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假装不情不愿地当了皇帝。(理直气壮地:我也不想兄弟阋于墙,只是我不杀他,他必杀我。)

  唐高宗李治,兄弟排行是老九。(兴高采烈地:本来没想争皇帝来着,可是我的那些哥哥闹得太过分了,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唐中宗李显是老七,能力也很一般,按理说皇帝也没他什么事,不过他不仅是位皇子,还是太后武则天的儿子,也被拉上皇位。不过他的皇位还没捂热乎,就又被拉下来,重新当了皇太子。由皇太子变成皇帝的见的多了,不过从皇帝又变回太子的这还是古往今来、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个。武则天死后,李显又恢复了皇位。(气愤填膺地:你以为我愿意当这傀儡皇帝啊。)

  唐少帝李重茂,一位可有可无的皇帝,只当了一个月就被赶了下来。兄弟排行第几位不知,不过反正不是老大。(痛哭流涕地:我也想发表一下看法,可是我没有发言权。)

  唐睿宗李旦是李显的弟弟,他的命运也和他七哥类似,按老妈武则天的安排当李显替补,也曾当了两回不管事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要听母亲的话,第二次当皇帝要听儿子的话,瞧这皇帝当的多憋屈。(万分委屈地:我TMD就是一没用的替补。)

  唐玄宗李隆基排行为三,他的两位哥哥连个太子也没捞上。李隆基当皇子时就露出一定的政治天赋,没有当时的李太子,唐睿宗的皇位都不知会不会被他妹妹太平公主夺走。(无比自豪地:这皇位是我靠自己的能力争来的。)

  唐肃宗李亨,排行也是老三,属于称安史之乱时主动上位,硬生生把玄宗架成太上皇。(不好意思地:战乱当前,父亲民心已失,我钻了个空子。)

  从肃宗始,大唐还是大唐,不过前面的盛世两字要去掉了。而皇位的传递,也基本按长子为皇的原则平稳传下去了。(异口同声地:我们也想折腾折腾,可是唐朝已弱,禁不起折腾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英雄出世(1)
李世民虽然得皇位的方法有些偏激,但这产不妨碍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皇位。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极其强盛。对外方面,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灭了*厥这一心头大患,后来更被各族拥立为“天可汗”。对内方面,李世民重用贤能、善于纳谏(魏征之事我就不用再说了吧),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给大唐持续强盛打下了根基,李世民的作为也给后来的皇帝做出优秀的表率。

  对于高宗李治,大多评价其为“仁但无能”,我看未必。首先说,李治应该是胆子很大的,否则他也不敢与老爹的才人武媚娘私通。其次,在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大的动作,但民政都在持续发展之中,倒是颇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段时间被称为“永徽之治”。 史称:“永徽之政,百姓阜安,颇有贞观之遗风”

  而军事上,那更是了不得。无论是隋朝两帝、还是唐太宗时期,都曾征伐朝鲜半岛,但都基本是无功而返。在李治当朝时,应新罗之请,曾先后派兵出击溃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给父亲李世民报了仇(看来国人抗美援朝那都是有传统的)。显庆二年(657年),唐朝灭了西突厥,版图为唐朝各时期最大。

  如此说起来,高宗李治也算是个称职的皇帝,只是到了晚年,重病之下,没有把权力尽快移交给儿子,而是的交给自己的从父亲身边抢来的媳妇,甚至最后大权旁落于外姓。(太宗如果知道后,一定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使劲扇李治的耳光。)

  高宗死后,虽然名义上皇位传于李显,但其实真正把持朝政的是“天后”。后来武则天不甘于幕后,在公元690年,以67岁的高龄当上了皇帝(根据她当皇帝的年龄,也可以判断出她广招男性内侍以充后宫的事未必属实)。改国号“唐”为“周”,定都在东都洛阳,武则天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高宗期间,民间曾出现一个起义的女首领陈硕真,自称为皇帝,不知武则天是否受到了她的启发。)。

  有位电影演员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更是难上加难。”女人做到武则天这一步,那更是难到了顶峰。有人怒、有人怨、有人骂,有人不尊皇权,对武则天指手画脚、张牙舞爪,怎么办?武则天一咬牙:“杀。”

  在唐朝(把武周也算进去吧)诸位皇帝中,对待人员内部矛盾的处理上,武则天无疑是最狠的,她杀伐决断、任用酷吏,对可能威胁到她的人毫不留情。不仅对政敌狠,对自己的孩子更狠。资治通鉴写:“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对儿子也不手软,李弘、李贤的死,武则天也都有嫌疑。骆宾王《讨武曌檄》更是说她“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则天为政方面,也有她的长处,比如她宽纳直言,行事颇有太宗李世民的风度;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善于选择人才委以重任,尤其对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在她统治时期; 有才能的文武大臣, 几乎不比贞观时期少;武则天敢于创新,如设立武举,并被后世效仿。

  本书的主人公郭子仪就是出生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英雄出世(2)
公元697年,西方成立了卢森堡大公国,东方则迎来了未来大人物郭子仪发出的嘹亮的第一声(当然是哭声)。大凡有大人物出生,总会有人牵强附会地和一些特异情况联系起来。有的是满室异香,有的是双龙嬉戏,有的是远处仙乐,郭子仪也不例外,有传闻说他是白蛇转世。

  白蛇在古代也是吉祥之物,并不是白素贞的专利,传闻清朝的曾国藩也和郭子仪一样是白蛇转世。不过说曾国藩是条白蛇还比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