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机与缅甸危机(1)
1942年1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党政府仅有的10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中共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到敌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及被服支援。重庆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
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3个月。
外交部长宋子文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惊呼:“……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时局已经很明了,一旦日军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中国将彻底断绝外援,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滇缅公路,蒋介石是很清楚其对国内抗战的重要性的。早在1938年,鉴于日寇对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经常狂轰滥炸,外国援华的各种物资难以正常运输,所以动员了数十万民工,胼手胝足,翻山越岭,经滇西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三大河流,克服天险和瘴疠,用8个月时间抢筑了长达7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1942年初日寇攻占越南进驻泰国后,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赖以与国外友邦联系的唯一交通命脉。所以中国必然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条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交通命脉,何况在缅甸还有数十万侨胞。
但是蒋介石担心英国人,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缅甸统治了近50年,他们既想保住缅甸以维护其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却又不想让别人插手,尤其害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那样会促使、鼓舞缅甸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对缅甸有过很大的影响。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缅甸早就垂涎三尺,志在必得。并且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向缅甸派遣了大批特务,以僧侣、商人、医生、护士和教师等伪装身份在缅甸定居,搜集情报,收买缅奸,挑拨离间中、缅关系。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在缅甸作战时,所缴获的日本刊行的《缅甸兵要地志》中写道:
以现在及未来的世界情势而论,缅甸实在占有极重要之地位,为确保大东亚战争之胜利,而与满州国共同形成两大据点,若能确保缅甸,不但能控制去就彷徨之泰国及安(越)南,又能封锁英属之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等地,借以阻止英人东进之企图。上缅甸(即北缅)之地形:北部突伸与云南及印度接壤,其西部因有“阿拉干”及“卡查尔”山脉,构成一弧形之地势。再北上与“巴豆开”山脉相连,最北部与安南北上之山脉及“其培特”高原相会,而形成地理上之要冲。在作战之时,若能确保北缅甸地区,不但能遮断中印间之交通,又能胁制重庆政府,更能阻挫英、美利用中国大陆进攻日本本土之雄心。
早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策划下,成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了驻扎在印度###、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以及菲律宾的法、英、荷、美各国军队,在强大而不可一世的日军面前,西方军队简直不堪一击。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吉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7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8万新加坡英军向3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8226;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利亚。
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同时采取迂回之势。侵泰日军更是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
很明显,日本军国主义是企图占领缅甸,尤其是北缅,以便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政府投降。从而抽调部分侵华日军,加强其在太平洋各地的兵力,并西进印度、中亚,与希特勒的部队“会师”。
各国军队的惨败,才使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因为正是中国军民作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拖住了日军整整二十一个师团和二十个旅团的兵力,才使得西方各国在东南亚一带的驻军不至于全军覆灭。更何况,在中国的东北三省,日军还有十三个师团,计100多万人的关东军,在镇压我东北抗日军民的同时,并警戒苏联的东部战线。
而日军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国作战的部队总共才有十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倘若中国一旦沦陷,日军就能把半数以上的在华侵略军抽调出来对付西方,则西方就很难应付,日寇同希特勒军队在印度、伊朗会师的计划就有可能得逞。所以,如何保住中国,在世界战略意义上,变得极为重要。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和英在缅甸联合抗击日军的入侵,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中国危机与缅甸危机(2)
蒋介石早已经得到军事情报,侵泰日军第15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
日军大本营决定以武力进攻缅甸,同时兼施谋略策反,双管齐下,一鼓作气,攻占全缅。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对中国战场和未来印度战场有重大意义。此外,缅甸包德温铝矿、仁安羌石油及下缅甸的大米,对亚洲战场至关重要。
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以缅甸作跳板和战略资源地,向中国和印度进攻,最后独霸包括缅甸在内的整个亚洲,但是,日军南亚司令部特务处的铃木大佐在曼谷集合了缅甸独立运动“30同志”时,却对他们慷慨陈词:“缅甸老百姓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痛苦生活了100多年,现在是清算白人的时候了。日本与缅甸同种同族,共存共荣。大日本帝国决不容许白种人继续统治缅甸,一定要还给你们一个独立的缅甸。”
“独立的缅甸”,象一个美好的梦,日夜萦绕在德钦党人的心头,现在,听说梦要实现了,他们立刻热血沸腾。
在铃木的策划下,不明真相的“30同志”,歃血为盟,发誓为缅甸独立而战。之后该他们打起独立斗争的孔雀旗,离开曼谷,向仰光进发。
缅甸老百姓恨透了英国人。1824年,英国不宣而战,突然出兵占领缅甸。马克思曾指责说:“英国在东方进行的历次征战,哪一次也比不上征伐缅甸这样师出无名。”自那时起,善良的缅甸百姓便在英国统治下痛苦呻吟。印度已经是英国殖民地,1886年至1937年,英国却把缅甸作为印度的.一个省。这样缅甸就沦为殖民地的殖民地。缅甸百姓受到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地主的双重剥削。缅甸出产的大米60%被运向国外。英国官员甚至亵渎佛塔、浮屠和佛像,或棒打,或脚踢,乃至尿淋。有的官吏竟在村民饮水罐中洗脚。缅甸百姓不堪殖民统治,1930年组织咖咙会起义抗英,惨遭失败。1932年,德钦弥亚等为首秘密组织,开展反英地下斗争。
缅甸布满干柴,一有火星就会燃起抗英斗争熊熊大火。
所以,当那面象征独立的孔雀旗在缅甸蓝湛湛上空飘扬,全缅甸立刻沸腾。在缅甸,没有什么比孔雀,更具有象征意义和号召力;没有什么比这面绣着绿孔雀的大旗更能唤起民众为自由独立而斗争的热忱。
孔雀旗就是一把火炬,举到哪里,哪里就燃起斗争的冲天大火。
孔雀旗就是一支巨桨,挥向哪,哪里就卷起反英的汹涌波涛。
“赶走万恶的英国人,缅甸独立的时刻到了。”
“日军是援助缅甸独立的。”
缅甸百姓把独立看得比生命重要,但他们太善良了。
打着孔雀旗的缅甸民族运动先驱分子,一路走,一路宣传。所到之处,群情激奋。青年农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枪杆,加入独立义勇军的队列。
离曼谷时,孔雀旗下一共只有30来人,越过泰缅边境,增加到190人,而进入缅甸港口毛淡棉,已经扩展为一支拥有5000多人的滚滚洪流。
中国危机与缅甸危机(3)
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共同商量出兵缅甸的事宜。
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透露了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
第二天,蒋介石的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中国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人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但英国政府敏感地做出反应。
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在战争中的意义仅仅在于对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缅甸之役却势在必夺。缅甸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可是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英国人虽然自顾不暇,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
英国人这种缺乏诚意的老牌殖民帝国的顽固态度注定使会谈从一开始就罩上互相敌视的阴影。这正是蒋介石所担心的,他这颗全中国惟一一颗最好使的光头立即想到了对策。
几天后,蒋介石在重庆黄山别墅会见并宴请英国客人。他满脸微笑,身着戎装,步出会厅欢迎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亲自为丈夫充任外交翻译。蒋介石显然对即将开始的中英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指望从这个独眼英国绅士那里得到退回哄抢物资的确实保证,并就缅甸共同防务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谈开始,英方代表韦维尔抢先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面将“围集在仰光港的租借物资部分地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
蒋介石挨了当头一棒。第一轮会谈陷入僵局。
客人一出门,蒋介石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大令,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我的手里还有一张美国牌。”
蒋介石终于恨恨咆哮:“娘希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没有一个好东西。”
中英分歧引起白宫极大的不安。
罗斯福总统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很恼火。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对在欧洲焦头烂额的盟国也很重要。只要拉着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战,英美就可集中力量对付德国。不要忘了,人是战争最宝贵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
罗斯福决心说服英国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国人共同抗战。为了协调英中军队的关系,美国计划派出一位将军到中国任参谋长。
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中国人,由亚洲人解决亚洲人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就可以全力去对付欧洲战场了。
不久,著名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会议签署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确立了以欧洲而不是亚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没有被邀请出席会议。但是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
中国人意外地获得了本世纪以来第一块属于自己领土外的“势力范围”。
1942年2月的一天,在美国南部海岸阳光明媚的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个身高五英尺九英寸的瘦削的美国将军登上一架银白色水上飞机。他也许还没有来得及从这样一个令人眩晕的事实中清醒过来,几天前他还是一名美国的集团军总司令,而现在却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到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担任参谋长职务。他也许永远无法明白这是怎样一种命运安排,但是他的使命却注定要使他同那个国家古老而曲折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的名字叫约瑟夫&;#8226;W&;#8226;史迪威。
曾任美国驻华武官多年的史迪威中将,奉罗斯福总统之命来华调查中国作战物资的需求和分配美国的“租借”物资,并负有计划训练和装备中国军队的任务。他恰在仰光失陷之际飞抵重庆。时任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司令的蒋介石,鉴于中、英两国在印缅战场上有不同的利益所在,难免发生矛盾和纠纷,所以很需要请一位与该地区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美国将军,作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指挥中国远征军,以便协调中、英两国军队的行动。
因罗斯福总统的推荐,史迪威将军被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并担任了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但史迪威将军根本无权指挥英国军队。中、英两国军队实际上是并立作战,并非联合作战。当史迪威感到事情不好办,而飞回重庆找蒋介石请示时,华盛顿盟军联合参谋部却又宣布英国亚历山大上将为缅甸盟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缅甸的中英军队。可见西方盟国,尤其是英国人,根本就没把蒋介石放在眼里。
在缅甸,英国只有5万多不堪一击的老爷兵,中国却有10万生力军,为了照顾英国殖民者的利益,罗斯福也只好迁就邱吉尔,让英国将军当了总司令。
但是,实际上亚历山大将军匆匆组成的总司令部并未对中国军队下过什么重要命令。缅甸抗战期间,孙立人将军担任曼德勒卫戍司令的命令,还是蒋介石签发的。史迪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